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学习讨论
火眼金睛
新闻评论
“四大”广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工农之声
当代国际共运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红|石|头|论坛
»
劳动者的解放
»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 胡德平“大义灭亲”揭父亲老底?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返回列表
查看:
3798
|
回复:
0
胡德平“大义灭亲”揭父亲老底?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186
精华
15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野火
组别
论坛元老
生日
帖子
842
积分
10967
性别
注册时间
2011-04-12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2-13 13:40
|
只看楼主
胡德平“大义灭亲”揭父亲老底?
时间:2011-12-12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刊出《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解密父亲六进藏区》(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6558943.html
),宣称是纪念今年的11月20日胡耀邦同志诞辰96周年,特别邀请胡德平撰写的此文。胡德平的文章介绍了胡耀邦六进藏区的情况,尤其重点介绍了1980年胡耀邦、万里到西藏的情况和1986年胡耀邦到青海省玛多县的情况。
众所周知,1980年胡耀邦、万里到西藏时,扶植旧贵族,打压共产党的积极分子。胡耀邦把仍在服刑的376名“西藏叛乱”分子全部释放,戴帽监督改造的600人一律摘帽,清退过去被查抄的财产。1959年的叛军司令拉鲁坐牢6年,以后回乡务农。胡耀邦请其出山,当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其妻任政协常委,儿子任自治区宗教局副局长。与此同时,翻身农奴重新回到地狱,沦为弱势群体,工作、收入无保障,非常困难。不仅如此,胡耀邦还提出“要把80%的汉人从西藏撤出来”、“两少一宽”等等政策,使稳定多年的西藏开始动荡。
而1986年胡耀邦到青海省玛多县时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草场面积多养牛羊,结果使当地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玛多县地处三江源,三十年前全县4000多个湖泊,现在仅存1000多个,锐减3/4,而有蓄养水功能的草场也已退化了70%,换句话说就是有原本蓄养水的草场减少了70%。生态破坏最终拖累了经济发展,青海省玛多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是全国首富县。斗转星移,三十年过去,玛多县已成为全国最穷县。
这两件事都是胡耀邦公认的败绩,以前胡耀邦支持者都是羞于启齿。当反对胡耀邦的人提起这两大败绩时,胡耀邦支持者也往往以“每个人都有时代局限”带过去以求模糊处理。然而,胡德平却主动提起这两大败绩揭父亲老底还要“以此纪念父亲诞辰96周年”。笔者不禁有点纳闷:胡德平到底想干什么,想“大义灭亲”么?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胡德平这样子不太好,因为胡耀邦毕竟是你爹。你爹的错误自己心知肚明就好,只要自己低调点别打老爹旗号就得了。当然,父亲的错误不是不能提,可就是提也不宜“以此纪念父亲诞辰96周年”,因为这样有点太不地道了。
附带说一下,笔者《胡赵是怎样打压习仲勋的?》一文很多朋友提出异议,其实是因为内容敏感,有些问题说得比较模糊。例如,平反“反地方主义”一事,习仲勋当时宣称阻力主要是“一些当年参加过‘反地方主义’的当事人还健在,有些调到北京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已经做好了被挤出广东的准备”。事实上,“调到北京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只有赵zy一人,可见两人的关系如何。胡耀邦刚开始对平反“反地方主义”比较积极,因为当时支持平反“反地方主义”的叶剑英影响还比较大,后来叶剑英受排挤和赵zy当总理后,胡耀邦就不愿意管了,最后是习仲勋找陈云、黄克诚才为冯白驹、古大存等恢复名誉的。还有一些更敏感的就不说了,其实胡德平和南方报系现在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朋友们可以静下心想一想。
附1 邓力群回忆:胡耀邦是如何闯下少数民族乱子的
http://www.reviewing.cn/show.php?contentid=8318
(1) 胡耀邦闯了一个乱子
1980年12月,胡耀邦、万里到西藏,闯了一个乱 子。当时他们了解到中央补贴给西藏的钱每年5、6亿元,80%用于在西藏的汉族干部,包括在西藏进行工业交通等各种事业建设的汉族职工。这本来是很自然的,要搞工厂、修路只能用这个钱啊,从事工厂生产和修路建设的汉族工人工资也只能用这个钱啊,但胡却错误地作出结论:中央一年给的5、6亿元钱,80%用 在西藏的汉族干部。为了使中央的补助真正用于藏族人,要把80%的汉人从西藏撤出来。另外,本来阴法唐在那里工作得很好、很深入,工作中或许会有点"左" 的东西。胡就抓住这点进行批判,同时,阴法唐在搞土改时从农奴中培养起来、提拔起来的藏族积极分子和干部也一起挨批,使得这些积极分子抬不起头来。
后来赵紫阳派伍精华去西藏,伍是彝族人,出身很好,但接受了胡、赵的影响,去了西藏后,专走上层路线,和广大的藏族干部都不沾边,影响很不好。直至胡锦涛去了之后,原藏族积极分子受压的状况才得到纠正。
(2)"纪要”与"电报”
当时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是80%的汉族干部要从西藏撤出。这个消息一传到新疆、内蒙......跟着就发生了类似问题。特别是新疆,那时的书记是汪锋。 1980年时,搞防苏备战,汪对战争形势估计得很严重,惊慌失措。在伊犁边界,要很多汉族干部往东撤,县级以上干部都要回内地。有些汉族干部乐得回去,而 少数民族干部中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则乘机鼓噪要挤走汉族干部,成为一种风潮,而江锋同志又只是依靠少数几个人,既得罪了汉族干部,又得罪了少数民族干部,在 新疆闹得不可开交。到了1980年,新疆的区党委扩大会议都开不下去了。
没办法了,胡耀邦就把他们找到北京开会,搞了个纪要。其倾向是压汉族干部、抬民族干部。这个纪要一传达,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会也开不下去了,他们来电 报向中央请示怎么办。不知赵和胡是否商量过,赵找到我说:新疆问题,搞得这么僵,他们来了个报告,要中央给他们回电。于是,赵叫我起草了一个复电。这里比 较公道地讲了一下汉族干部、解放军所起的作用,还讲到新疆党组织成立以后汉族干部所起的作用,强调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要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这个电报到了 那里,反应各异,民族干部比较冷淡。这样就形成所谓民族干部要“纪要”,汉族干部要“电报”。问题解决不了,后来要我负责起草一个新疆问题的决定。当时用 了比较多的时间来搞这个东西,但后来因文件太长,实际上没用上。
到了这 个时候,胡耀邦感觉到在民族问题上出了毛病,要收拾这个局面,于是提出“两个离不开”。在酝酿过程中,我听说(没看到文字),原来的纪要上他讲过在新疆问题上,党中央只要三个权:国防权、外交权、内政否决权。即除了国防、外交归中央管外,新疆自治区范围里的内政都由你们决定。决定了以后,中央只有这一点 权,即看到有哪些不妥当,可行使否决权,其他事情都由你们决定。我就问胡,在民族地区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呢?除了三个权,其他都由民族自治区自己管, 这怎么行呢?他和我说,这不是他说的,这话是万里说的。
这件事情后遗症太大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安定。后来新疆又出了一件事:我们要提铁木耳,新疆要提司马义;中央采取了一个措施,即把司马义调到民委当主任,当时乌鲁木齐有一、两千人(民族人员)上街拥护司马义。在这种情况下,王震出了个主意:汪锋不能再呆下去了,要调出,把王恩茂调回去,又调谷景生去当区党委第二书记。从此之后,新疆的局势才逐步稳定下来。
⑶胡耀邦的两个问题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看胡耀邦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帝国主义要分裂中国这样的大问题,他没有警惕:对百多年的历史,即英国、印度总是想把西藏搞过去,英国、美国、过去的沙俄及苏联要把新疆搞走,他可能没有这方面的历史知识,即便有,在他的思想上并不重视,或者说完全忽视这种大问题。在民族地区,反对民族分裂是头等、特等的大事。一切内政都与此有关。你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事情不提高警惕,人家却天天在打我们的主意,多危险啊!另一个问题是,对民族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危险没有熟悉。
—————————————
一九八四年春天召开西藏问题座谈会。耀邦同志认为,西藏的工作,主要问题还是“左”,提出纠“左”也存在软弱涣散的问题。就这个地区提出这样的意见,是切合实际的,不能认为是错误的。可是《人民日报》抓位这个观点,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是《肃清“左”的流毒和纠正软弱涣散状态》,说“不纠正‘左’的影响,不批判‘左’的流毒,不克服‘左’的倾向,是非常严重的软弱涣散”,“容忍‘左’的流毒也是软弱涣散,也应该纠正”。作为陪衬,文章也说到反右。但是谁也看得出,主要是要纠“左”。这就不只是作为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作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了。我不认为这篇文章是耀邦同志授意写的。但是发表以后,耀邦同志不会没有看。看了以后不表示态度,至少是默认了这种改变中心集体决定的宣传。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日,耀邦同志在《如何把部门工作做得更好些》的讲话中说到“左”,说“可不要低估这个看不见的‘幽灵”’,尤其突出地讲政工部门、宣传部门、政法部门要注重这个问题。这当然是有所指的。讲话中还说到破和立,在两条战线斗争中通篇要破的,就是“左”,可以说没有一句讲要破右。他这种关于破和立的观点,一直延续到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前几个稿子中;后来不少同志反对,才删掉。
附2 谁让玛多首富县变成贫困县?
作者:ichunmama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4/29/12/2_1.html
3月27日 ,央视《对话》节目“打开十二五”,无意中透露了一个情况,青海省玛多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是首富县。斗转星移,三十年过去,玛多县已成为一个贫困县。更为严峻和严重的是,玛多县地处三江源,三十年前全县4000多个湖泊,现在仅存1000多个,锐减3/4,而有蓄养水功能的草场也已退化了70%,换句话说就是有原本蓄养水的草场减少了70%。这些事发生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是否很恐怖?!
依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一个重要领导人曾到了玛多县,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业,即多养牛养羊,以致富农牧民。其用心不能说不好,但结果是三江源生态的过度破坏。现在国家投资恢复三江源生态,已投75亿,但要恢复原貌,75亿不过是需要的九牛一毛。算一算明细账,不知玛多县多养牛养羊所产生的效益,30年来总计多少。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挣1元钱恐怕得后人花成千上万倍的钱去恢复、去弥补,这显然是再愚蠢不过的事。仔细盘点一下我们高速增长的GDP里边,究竟隐藏着多少这样的蠢事呢?!
三十年来,主流精英们高举着一只“看不见的手”,高唱着让市场决定一切。三江源的生态能让市场决定吗?玛多县地处高寒,不长树,草破坏了再生亦难,人走路都喘气,不易发展工业,人少也发展不了多大规模的商业。但全国都离不开母亲河,母亲河不能没有三江源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三江源荒漠了,没有活水来了,广袤的神州大地靠什么来滋润,十三亿中华儿女又靠什么来滋养?
三十年改革,玛多县由首富县变成了贫困县,三江源由活水向无水发展,是那里的人民不勤劳吗?那三十年前他们是怎样成为首富的?是那里的气候恶劣、资源贫乏吗?那三十年前他们是靠什么成为首富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玛多县从首富县变成贫困县的呢?总不会是毛泽东“左”的思想指引的结果吧!
在“文革”中,他们尚能为首富县,在改革开放中却沦为贫困县并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命脉,难道不应该全面、认真、深入、科学、准确地总结改革开放政策的经验教训吗?!
毛主席讲: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又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其实,政策和策略又岂止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生命线。
看来,毛泽东思想,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whdgmh 于 2012/2/23 10:34:54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浏览过的版块
火眼金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