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天下 [复制链接]

1#
平天下

周承友

    天下,就是指地球之上和之下的整个世界。平天下,就是认识、评价和改造整个世界,认识、评价和改造大世界,主要是指认识、评价和改造全人类和整个人类社会(包括人化的自然界)。这里,主要是立足于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讲授平天下。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在近现代社会里,资本主义是一种全球化体系,社会主义更是一种全球化体系。这是由近现代社会化(全球化)大生产力的特性所决定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国家的发展变化,都是以全球化为国际条件,都受到全球化的制约和影响。在全球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无产阶级平天下的实质。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全球化。

    如前所述,全球化,就是指全球不同国家之间或国际上的相互依存化和整体化。它涉及到人类社会客体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主体上的不同关系等多方面内容,是标志人类社会历史全球性有机发展的一个概念。由生产方式及其不同性质的发展所决定,全球化区分为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全球化。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本质上是两种全球化。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表现舞台是同一个地球,而不是有各自的地球,都是表现社会化大生产力发展的;但它们在全球舞台上活动和交往的生产关系及其目标、原则、观念、规范等又是各不相同的、对立的,就是它们在全球性相互依存上的各自表现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又是两种全球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是活动在同一个地球的本质对立和形式可以借鉴的两种全球化。

    资本主义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化萌芽于14和15世纪的西欧,1640—1789年英、美、法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才正式开始了资本主义全球化。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机器化大工业的诞生,为资本主义全球化提供了真正的客观根据。19世纪中后期,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输出、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既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第一阶段结束的标志,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资本主义全球化第二阶段的发展,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激烈斗争乃至两次世界大战中实现的,是在资本主义自身斗争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全球化,又与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斗争中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以后,在与社会主义全球化的联合对抗中,资本主义全球化又发展到它的有所规制的比较高级的阶段——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全球化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出现产业国际转,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分工由以前的“生产全球等级垂直型分工”阶段日益朝着“生产全球层级水平型分工”演化。出现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环节、工序上的分工),再发展到全球生产要素分工。第二,资本主义性质的多方面的地区性和国际联合组织广泛兴起,特别是跨国公司获得广泛发展,出现了资本全球化的新组织、新形式和新规范,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既通过私人或民间的国际组织进行,又通过政府出面组织的国际组织进行;既通过一般的协定型或非协定型国际组织进行,又通过一体化的国际组织进行;还有通过不同功能范围或地域范围的国际组织进行的。并出现了其集团化、一体化现象,如“北约”、“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国与日韩的共同安全保障条约、“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总之,其生产资本、金融资本、虚拟资本等资本全球化获得了广泛而深入地发展。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随着“苏东剧变”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转向对外开放及商品市场经济轨道,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和转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队伍的扩充,以及1990年代新的信息网络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又使资本主义全球化获得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发展。如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再次完全变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组织。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高级发展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当前,随着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一大批原社会主义国家返回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当代世界仿佛又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态,当然它是在新的基础的复归。美欧与俄国之间的矛盾,美日与中国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21世纪初出现的世界上西方和东方各自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全球化本质上是劳动(劳动者、无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开始。1917年诞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俄国(稍后组成为苏联),虽然在当时只有它一个,但在它的建立和发展初期,却抗击了来自西方十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对俄国的外部干涉,开辟了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道路,迅速跃上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苏联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支柱并迎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苏联又迅速恢复为工业强国,成为世界的一极。在苏联的支持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1950年前后又诞生了十几个无产阶级专政或社会主义国家,还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如1947年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1946—1948年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多个协定条约的签订,1949年“经互会”建立,1950年苏联与中国《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这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包括苏联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性大国)及其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初步建立,标志着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秩序的初步形成。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出台,标志着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形式上势均力敌的出现。可见,20世纪上半期是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壮大时期。但1948年开始的“苏南关系分裂”和前南斯拉夫的新修正主义改革,说明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曲折发展的苗头出现了。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新修正主义上台,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曲折发展正式开始。由此,反对新修正主义的斗争,成为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的中心课题。1976年新中国政局转折,标志着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已经基本失势。

    虽然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不存在了,但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关系,仍然是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课题。因为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出现的一次曲折,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全球化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一般说来,处理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关系时,我们的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对立和形式可以借鉴。对此,回顾历史,可以加深我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例如,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采用租让制、半租让制(即合营公司),吸收外国货款,接受西方技术援助和招聘外国技术人才等方式而实行开放政策。斯大林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大规模引进西方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组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50年代又提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毛泽东在1970年代处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既坚持建立一定的外交关系,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又反对在中美交往中出现的右倾错误。这些就是处理社会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关系的经典。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既应当立足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提高自主的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有利于国际劳工阶级和各民族解放的基点上;又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国际分工合作、资源配置和国际事务,赶超发达国家,联合发展中国家,有限走入旧全球化,为争创一个劳动主导的新全球化而努力。即使是引进外国资本而建立企业,它至少必须是建立一个劳动者享有企业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权或否决权和监督权制度化的“股份民主公司”。由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本的剥削和压迫)所决定而形成的资本主义全球统一市场必然是极不平等的,社会主义经济若接轨或融入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或开办让资本家自由经营的特区,就没有了劳动者自主平等的发展,就会丢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会丢失社会主义。同时,那种对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实行所谓的“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修正主义和右倾错误,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最大教训。“现在一方面有社会主义世界同帝国主义世界的严重的阶级斗争;另一方面,就我国内部来说,阶级还没有最后消灭,阶级斗争还是存在着的。这两点必须充分估计到。”【48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得和失,主要是由早期社会主义的自身成长决定的,其中与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自身发展的得和失有很大的关系。回顾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自身发展的实践和经历,可以增加我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我们的理性认识,进一步增强我们对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认识。例如,列宁领导的 “第三国际”对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斯大林领导的苏俄(苏联)和“第三国际”对国际无产阶级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支援,对东欧和东亚无产阶级革命及其新国家建设的支援,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实践的典范,是社会主义全球化成功的实践典范。“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处理国际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就是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宝贵经验。如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党和国家之间的平等联合、互援互利,反对大党、大国和霸权主义,反对分裂主义的经验。当然,对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中的缺失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从中提高认识。例如,20世纪40年代,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法国和希腊等国家工人阶级武装队伍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若有苏联或有一个坚决批判那时支配西欧的和平民主改革思想的比较强大的国际无产阶级力量对他们的支持,那么法国和希腊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会走向更高阶段,可能会带来法国和希腊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新国家的诞生。“苏南关系分裂” 和前南斯拉夫新修正主义的出现,就有苏联在处理二者相互关系上的过于武断和强力,缺乏策略灵活性、开阔胸襟和迂回渠道方面的原因。又如,新修正主义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我们也可以当作反面研究,从中提高认识。同时,我们还应当特别重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形式和经验。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已深入到“生产全球层级水平分工”的新阶段,并经过一系列国际组织,已形成了一个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涉及全球生产、贸易、金融等各领域的统一规市场。“欧盟”则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一体化联盟,它已发展成一个“准国家”或“超国家”的法人。这些形式,就值得借鉴,并经过改造,可以用来提高社会主义全球化的程度和水平。


二、新兴无产阶级革命

    20世纪上半期,早期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出现,特别是苏联或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于经济和政治上,20世纪40年代于军事上已经显示了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震撼过资本主义世界。虽然因为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成长的特殊和幼稚,他们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出现了一次曲折,但是历史的曲折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世界全球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们平天下的必然趋势。因而,我们必须重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而重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只有通过重新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革命胜利这唯一道路和途径而实现。

    面对20世纪晚期至21世纪初的当代世界,根据各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基本上可以把现代世界各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欧美日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在内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和所谓“中产阶级”人数较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类是包括其他亚非拉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还可再行分类,既可分为工业化有了较宽泛发展的国家(包括前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业化基础薄弱、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国家(包括部分石油生产国);又可分为前资本主义关系(传统社会关系)影响明显的国家(它主要分布在西亚和非洲,在这些国家里,旧土地所有者与小农的前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以家族、种族、宗族、部族为组织形式的碎片化的村落社会,以及宗教教派势力等因素在社会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和前资本主义关系(传统社会关系)次重要的国家。

    不论那类发展中国家,除其中个别国家外,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化率大多超过40%或50%,有些国家的城市化还超过发达国家的,但其城市化主要的却不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它并没有产生一个庞大的工业化人口,而是一个农村破产的结果,它并没有产生一个广泛的富裕农场主阶层,也没有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依然存在旧土地所有者与小农的矛盾,它是破产农民逃入城市的结果,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半无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里资本主义的二三产业在城乡(特别是在城市)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形成了一个高度依赖于帝国主义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3)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经过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在城市都实行商品市场经济)和立宪、议会选举等现代 民主法制不同程度的洗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更是经历了一个去权威主义和再民主化过程。(4)大部分发展中国中贪污腐败严重,贫富两极分化悬殊较大。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发展至今,一个相对完整的封建主义制度(包括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和封建地主阶级(包括原先的农民阶级)已基本上不存在了,或者仅存于少数国家的地方社会和地方政权之中,那些掌握着中央国家政权的阶级已经是一个资产阶级或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即使是在个别还存着原来的封建君主制和世袭制的国家(如中东海湾地区的君主国),它的国家统治阶级也至少是一个封建式的处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例如,虽然在西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里,其农村和地方中传统社会组织形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却组成了由部族酋长和现代行政机构的共同治理;其宗教派势力影响明显,但其宗教派的现代世俗化、政治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典型的表现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即使在政教合一的神权主导的伊朗和根据宗教进行权力分配的黎巴嫩,那里也遵循着现代民主法制的一些原则。这些都说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里,它的传统社会关系(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内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使是它的政治专制制度也已经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化的专制。

    社会性质是由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性质所决定的。上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实表明,那些工业化现代化有了较大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前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是一个基本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即使有专制,那也是资产阶级的专制),其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的发展与无产阶级等广大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那些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程度较低或前资本主义关系(传统社会关系)影响明显并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只是还在发展中,没有完整起来。其中的一些国家还存在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工农大众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等两个社会基本矛盾,但其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工农大众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主体上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仅仅只是在中东海湾地区的君主国等个别国家其社会主要矛盾可能表现为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工农大众与资本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之间的矛盾。

    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决定着革命的性质。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表明,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里,民主革命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和浪潮已经过去。或许,还可能会出现民主革命的余波。

    随着民主革命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过去,社会主义革命已成为历史的主流。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形势的新发展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构成了重大的挑战,最主要的就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动力或主体、道路和形式的挑战。挑战,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新发展。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及其革命意识的培养,是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重点。首先,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看,战后出现所谓“中产阶级”突起,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阶层或群体”,因而有人说无产阶级消失了或解放了。其实,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出现根本改变,无产阶级就永远存在,也不会自动解放。如前面所述,这只是因为无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同的阶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边界区分变得不明显,在一般情况下,无产阶级的基本需要又比较容易解决,所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不容易。其次,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大部分发展中国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队伍都比较大,在阶级意识上两个阶级的阶级意识混杂,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不明显,特别是在那些居民的基本需要比较容易解决的国家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也不容易。但是,若在重大危机和战争时期,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和成熟及其对一定的组织和物质力量的掌握等)情况就可能与此相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化率较高,大中城市人口密集,一旦有事,群众的力量比较容易爆发,并且革命阶级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革命形势出现的条件下可能是充分的巨大的。所以,只要时机来临、有先进党派引导和善于培养,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形式问题上,从阶级关系上讲,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前社会主义国家)里,国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或者是还没有实现民主化,并紧紧依赖于新帝国主义,因而形成了一个官僚资产阶级或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并且他们还是主要的当权阶级,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先以官僚资产阶级或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为主要对象、再以一般的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的两阶段的新社会主义革命”。从经济上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形成了“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且出现“中心”国家产业发展的“空洞化”趋势(即第一二产业或实物经济比重轻、服务业占优势、经济虚拟化)和“中心”与“外围”经济上的直接依赖关系。在此情况下,若割裂或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就可能带来“中心”与“外围”各自的经济危机或崩溃,创造出革命条件;而且革命后仍可以实现继续发展,如苏联和中国等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融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而仍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可能出现“经济空洞化形式的革命”。从军事上讲,随着现代武器装备的新发展,军队现代化程度较高,军队的侦察力、远征力、杀伤力极大增强。因而,在军事强国里,无产阶级要开展比较完整的大型武装斗争比较难(当然也可以当局的武装部队那里打开缺口),传统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取胜的难度也会加大(比如在那些地形较平坦的国家里)。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口和主要政权集中在城市,开展都市革命比开展农村革命容易取胜。因而,“中小型武装、大暴动斩首”的都市革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取胜的一种新形式。这些新情况表明:“个别国家首先胜利”和“多个国家同时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有可能发生。

    总之,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总会有某些不同的特点。但是,从根本上说来,每个国家又必须遵循着一条共同的原则:这就是十月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反映了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这就是:建立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在这个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联合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在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镇压反动阶级的反抗和复辟活动,没收或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意识形态,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三、建立社会主义优越和阵营、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世界全球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们平天下的必然结果。但社会主义要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完善和高级社会主义,就必须吸取人类历史(包括现实发达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和有益因素,必须总结和吸取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成长的经验和教训,必须超越和优越他们,必须从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视野上解决问题。

    全人类社会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的二重性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根据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的原理,完善和高级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质形态与改造利用和同时脱离第二大社会类形态并开始进入第三大社会类形态的相互结合、相互改造而提高的历史过程。如前所述,第二大社会类形态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国家与社会相分离和民主法治、科学本位的文化意识、对外关系的全球化、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主体关系。第三大社会类形态的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有极大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和享乐,实行产品经济,社会自治,国家消亡,审美本位的文化意识,所有人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而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及其内生的计划主导等,使社会主义能够解除商品经济和物的依赖的统治地位,开始出现向产品经济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但社会主义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改造利用第二大社会类形态的积极成果。

    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而来的,它必然克服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制度缺陷,同时又必须充分吸取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性成果。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资本与劳动相分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根本对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统治(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私有的、利已的、分散化、自由化、虚胀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资产阶级少数人所享有的、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主要是形式化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等,这些迟早都要退出历史舞台。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般的社会运行形式及其制度,如独立、自主、平等、开放的现代(公司制)法人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间接、有力的国家调节,统一、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等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制度;公民权利、分权制约、代议民主、司法独立(含司法审查)、政党和政权相对分开、普选制等民主法治的一般制度,这些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尽管这些都是形式化、表面化的东西,但它却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社会主体的独立自主,有利于社会在公开和同一规制条件下展开竞争或竞赛,从而能够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客体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先进于前资本主义的缘由和地方所在。这些,就是社会主义值得改造利用的东西。

    也就是说,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有机统一规律,已经为完善和高级社会主义社会(客体)发展道路提供了大致的轮廓。

    如前所述,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道路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居统治地位)、自主联合劳动、按劳分配和共享剩余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并且在公有制实现方式上实行“两个分离制约”:即“公有产权关系的分离制约”和“自主联合劳动关系的分离制约”,由此派生一个公有制经济的宏观代理和计划中心,并组建一个微观自主联合劳动企业,计划实现的纽带或手段也变现为:公有产权分离制约关系和自主联合劳动分离制约关系及其结合。同时,确立带有商品经济特征的产品经济或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形式和制度,由此派生一个有限的商品范围、商品关系及其市场。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形成了一个:自主联合劳动企业——计划中心——人民需要(包含有限市场)的三角结构。在这样的制度体制中,资产公有和自主联合劳动,特别是自主联合劳动者对宏观计划中心和微观企业的决定性影响,确保了资产公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解放了劳动者;由资产公有和自主联合劳动,必然引出的按劳分配和共享剩余,并在物质利益上惠及劳动者,厚实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找到了通向共同富裕的内在途径;公有制实现方式的“两个分离制约”,区分了公有制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明确了调节公有制经济的宏观与微观等内在矛盾的计划手段和机制,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与现代化大生产(生产力)之间的根本矛盾。公有产权融合,也就是民主劳动融合,亦即公有经济的壮大。可见,它必将超越和优越资本主义经济。

    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道路就是:健全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制度,特别是在人民民主方面,实行“人民主权分离制约”,即实行人民主权与其日常的国家主权分离制约,人民主权及其日常国家主权与其领导和行政权、司法权等分离制约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大民主制度;实行无产阶级政党统一领导的“党政分开、间接结合”的政党制度;实行干部的普通工人工资制和解散垄断管理阶层的平民化、普选制、非职业化、非终身化制度。落实了这政权、政党、干部等三大民主制度,在这个大民主的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等各方面也就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工农大众、普通平民真正享有审定和监督国家各级政务和干部的权利,那就是真正和全面地解放了社会主体(几乎每个人),真正和全面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作用。因而,它能真正解放人民,推动社会更大更快地发展,它必将超越和优越资本主义。

    完善和高级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客体发展和主体发展的正确道路及其关系。因为社会发展是社会客体决定制约和社会主体能动作用的共同结果。社会运行一般表现为:以主体需要为中心,一方面,有效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地调动社会主体积极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效解决社会客体之间的矛盾,并且使这两大方面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发展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其客体根据或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力与公有制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主体表现是:劳动人民内部矛盾,劳动人民与新旧剥削阶级势力之间的阶级矛盾。当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客体发展的正确道路以后,还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发展上的矛盾。

    一般地说来,当社会主义社会诞生在那些农业农村还没有现代化、农民人数还占国民相当比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主要由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残余形态和可能的新生形态四个阶级组成;当社会主义社会诞生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了、农民成为国民中很少一部分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主要由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残余形态和可能的新生形态三个阶级组成。其中,无产阶级(不论那种情况而来的)都是由公有制单位中一般的劳动者、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及觉悟较高的知识分子三个典型阶层构成;小资产阶级除了那些可能存在的个体劳动者、前社会主义色彩较深的农民、觉悟不高的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为其典型代表外,它与那些觉悟不高的无产阶级很难分别开来;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残余形态和可能的新生形态必然占国民人口的极少数或少数。由此,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它主要表现为工农矛盾、干群矛盾(即管理阶层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干知矛盾、干部阶层内部之间的矛盾。其中,管理阶层的状况和作为是劳动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管理阶层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管理阶层也容易脱离工农大众,日益官僚化,甚至演变成官僚主义者阶级(半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同时,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的残余形态和可能的新生形态的存在已经说明,劳动人民与新旧剥削阶级势力之间的阶级矛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经常存在、不可能熄灭的。

    劳动人民内部矛盾和劳动人民与新旧剥削阶级势力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两类矛盾都是经常存在的;在大多数的时候,劳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但劳动人民与新旧剥削阶级势力之间的阶级矛盾,其主要表现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很容易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两类矛盾中,前一类矛盾,一般是非对抗性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方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觉悟的方法、强调管理阶层的改造和建设方法等解决;后一类矛盾,一般是对抗性矛盾,用专政(包括群众专政)方法解决;在一定条件下,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及其解决方法,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常抓阶级斗争,并且当阶级矛盾蔓延扩大,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必须立即开展一次大的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运动,时刻保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党和国家等性质不变。

    总之,当我们在上述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上赶上和超过了现实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时候,社会主义社会和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再次获得客观的充分的显现和吸引力,社会主义就可以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


————摘自周承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    

2016、8、7
分享 转发
TOP
2#

应该分成两个阶段。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扩张;二、资本主义全球化。
前一阶段,本质上是侵略与扩张,对于资本来说。世界化只是萌芽。
第二阶段,既是侵略与扩张;又是资本的全球化。仅对于资本来说,资本的全球化属于开始阶段。
因为还有侵略混迹其中,因而还不全是资本的全球化。
总而言之。侵略与扩张、与资本的全球化是有区别的。
希望楼主,以此为思绪,改写本文。
最后编辑泽东小学生 最后编辑于 2016-08-07 19:50:0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