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简介 [复制链接]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简介

周 承 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古代东亚的文明中心。公元前八至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术大繁荣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随后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两家文化为主杆(兼及法家)的比较发达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公元一世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来佛教被中国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且中国还代替印度成了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学术中并没有哲学这个学科,哲学这个学科名称来源于西方欧洲。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学术中虽然没有哲学这个学科形式,但它仍然存在哲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实质,存在着中国古代哲学。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此中国转入近代社会。中国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国外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着,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近代中国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由康有为开其端的一大哲学形态是“立中借西”,走立足于中国现实和古代传统又借鉴西学之方再造中国哲学为新时代服务的道路。由严复开其端的一大哲学形态是“以西释中”,走以西方哲学为基础而改造中国传统哲学为新时代服务的道路。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31—1934年,冯友兰也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经过胡适和冯友兰的创作,中国哲学形态独立化了。由此,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与古代哲学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出现了新型的中国哲学的民族化形态和西化(或苏俄化)形态。其中,毛泽东哲学是中国哲学民族化发展的主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要成果。

    1976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变和西方文化再次大规模的传入,中国当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重现着近代开始的旧有文化格局。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发展进入到又一个关键时期。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哲学和文化研究的广泛涉列,为中国哲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条件。这是一个需要并且能够诞生哲学大家的时代。但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哲学发展还只是打破了旧局面,徘徊在材料的再开掘和再积累阶段,并陷入分割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三足鼎立”,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弊端并没有完全克服,哲学西化形态仍然处于霸权地位,民族哲学的精华没有切实弘扬,也没有出现类似于毛泽东和现代新儒家那样的哲学名著和哲学家,没有出现中国哲学民族化新形态的个性化著作、原创性理论、总括性范本(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和现实的学理结合)等。作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远离劳工阶级,不能为当代中国劳工阶级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指南,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也没有提出独到深刻和比较全面的见解。哲学发展总体上缺乏原创性,进步不大,呈现为表层繁荣。

    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不能大步前进,根本原因在于实践的发展,在于我们在哲学观问题上,在哲学发展的时代化、民族化、世界化问题上,受到新经学传统的束缚和片面西化的影响,没有去勇敢和深入地耕耘。要推动我国哲学大发展,首先,必须在哲学观的理论和实践上获得突破。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和存在。在此问题上,现代新儒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经过几代哲学家的努力,通过广泛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已大大地深化了,并在理论上充分肯定了中国哲学范式存在的意义。在我看来,西方哲学就是以理性和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是认知主义哲学和理论性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是以直觉和辩证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是(政伦)价值主义哲学和实践性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知追求和价值追求,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根本性方面。因而,中国哲学范式必将永存。当然,价值追求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又必须吸取西方哲学长处,修补完善中国哲学范式。其次,在哲学(包括整个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时代化、民族化、世界化问题上,我们也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哲学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哲学发展的时代性和世界性是通过哲学发展的民族性而实现的,没有一般地世界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发展的民族性又必须体现哲学发展的时代性和世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哲学,但其发展中又不可能存在一般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不同民族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它只是要求不同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个性中内含的基本思想或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同一。中国哲学发展的西化(或苏俄化)形态的存在虽有合理性,即有利于我国在特定时期尽快吸取他人的积极成果,但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改造和重建中国哲学发展的民族形态。因此,中国当前形成的所谓中哲、马哲、西哲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应当是:立足中国现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哲学传统为基础,吸取西方哲学长处,走改造和衔接传统哲学的路子,创造出适应时代化和世界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我相信,充分光大我们的经过改造的民族哲学价值,并尽可能达到规范通约,随着国力的强大,它最终会走向世界。我也坚信,哲学的价值,主要在于自己,而不取决于他人。

    中国哲学发展,需要敢于突破和勇于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下面简称《中国化马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和现时代的一种学理结合,它又可名之为中国化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新形态,它正是笔者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努力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和依据,既吸取了学界的一些积极成果,如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本、教研成果,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中国化马哲》由绪论和本末论、常变论、境界论三大篇构成。绪论包括:哲学一般、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传统、以及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上篇本末论包括:天道自然、人道有为、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和运动等第一至三共三章。它们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中篇常变论包括: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自然界的发展、社会客体发展、社会主体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认识论、价值评价论等第四至十共七章。它们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包括一般的发展观即辩证法、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观、价值评价观。下篇境界论包括:生命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主体自身改造,客体状态改造,生命境界等第十一至十四共四章。它们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论。也就是说,本书首先以理论化智慧化的方法,解答了哲学的内涵和中国哲学的传统,再依据对世界“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层次区别,分为本末论、常变论、境界论三大篇,以继承和革新的中国哲学传统的唯物辩证的方式,以理论化智慧化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和唯物辩证地解答了人们所面临的一般的哲学问题。

    《中国化马哲》首先继承和融会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近现代哲学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有五大优良传统:一是富有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又偏重于人文主义的传统;二是富有辩证和整体思维的传统;三是富有“闻道”和“为学”二分、“名象交融”和“超名言”的话语和思维形式的传统;四是富有刚柔相济的政伦现实实践主义的传统;五是富有深厚的价值和境界追求的传统。中国近现代哲学的优良传统主要是:立足中国社会需要,吸取西方哲学之长,改造、变革和推动中国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特别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和传统的相互结合和相互发展。本书及格地继承和融会了这些优良传统。例如,(1)本书中的本体论就采取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立论架构,并突出了人的心(意识)、性、命、价值等内容。(2)价值评价论(“闻道”)与认识论(“为学”)并重,同时首次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继承和突出了中国的“闻道”传统。(3)重视对当代世界大局的认识、评价和改造,对阶级、民族、政党、社会主义的反复分析,突出了它的实践性。(4)境界论四章,构建了一个改造世界的框架和系统的生命境界理论,突出地体现着传统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化马哲》最基本的创建是重组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框架。它集中地体现在上篇中。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改革开放前是采取苏联教科书模式的物质本体论,改革开放后至今流行实践本体论,有的甚至否定物质本体论。其实,实践本体论是有缺陷的。苏联教科书模式的物质本体论的基本点是正确的,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正确区分两类物———自然物和人类物,并正视人类物的特点,也没有看到实践的关键意义。在此问题上,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物,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能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所以人类历史不是自然而然和完全物化的;另一方面,人是从大自然而来的,无论人的能耐有多大,作为生物永远只能在大自然及其生态环境中生存生活,他们最终突破不了大自然的局限。因此,只要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就必然得出人类历史演化总势的客观物质性;或者说,只有从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出发,才能说明人类历史演化总势的客观物质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永远只能是物质(自然物及其生成的人类物)本体论。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由此,《中国化马哲》的本体论就由天道自然、人道有为、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和运动等三章构成。

    《中国化马哲》中的本体论建构,符合由分到总的逻辑思维和人们的认识习惯,确保了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特别地是,它把人道方面的一些奠基性问题(如人和社会的诞生、社会共同体和个体、人的需要、性命和价值问题)提升到本体论部分,这是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中没有的(但符合中国哲学传统)。只有在这里,才能连贯地说明人诞生的客观性,实践的客观性,意识的特点,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界域及其客观性,社会共同体与个体的关系,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并进而说明人的性命和价值的一般规定性。在这里,也能够说清它们各自最一般的规定性(特别是其社会性、实践性、能动性)。总之,只有对天道和人道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作出回答之后,才能说明世界的统一等问题。

    《中国化马哲》最突出的创建是重构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体系。中国现行哲学教本的唯物史观体系,来源于苏联教科书模式,也没有真正突破苏联教科书模式。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唯物史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也存在严重缺陷。其最大弊端就是:离开主体需要和主体意识,偏重物化,把人类史当成自然史,脱离实际。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唯物史观没有较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思想。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由此,《中国化马哲》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以实践模式即主客体关系为架构,重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体系。《中国化马哲》的唯物史观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中篇第六章、社会客体发展,第七章、社会主体发展,第八章、人类社会发展。

    《中国化马哲》中唯物史观的新创见主要有:(1)重新概括和解释社会基本矛盾。它认为,生产方式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基本矛盾。其客观根源和客体表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主体表现就是阶级(需要)之间的矛盾,阶层(需要)之间的矛盾等。因为社会发展就是客体决定制约与主体能动实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也能准确地认识和定位关于社会矛盾的相关概括。(2)创立了“社会二重性理论”。它包括两点:社会形态二重性,也就是说,任何社会都是社会类形态(由生产力发展直接决定)和社会质形态(由生产关系发展直接决定)的有机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二重性,也就是说,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都是社会类形态发展(如经济联系形式和人的解放“三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主流为“五形态”发展)二重过程的有机统一。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质形态必然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人直接依赖于人为特征的社会类形态相统一;资本主义社会等质形态必然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人直接依赖于物为特征的社会类形态相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必然与产品经济和个人全面发展为特征的社会类形态相统一。这就体现和提升了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的思想。(3)明确定位和重新解释群众运动。它认为,群众运动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基本途径,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和幸福的基本途径之一。群众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判定群众运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就是社会进步的客体对象尺度和主体价值尺度。因为社会主义离资本主义等旧社会较近,没有群众运动,仅靠上层推动难以实现人民彻底解放,一些社会弊端也难以根治。群众运动和国家社会民主化是相辅相成的。(4)坚持社会进步的全面评价标准,即坚持社会进步的客体对象尺度和主体价值尺度的统一,并系统地阐述了坚持社会进步的客体对象尺度和主体价值尺度及其统一。另外,在主体需要、阶级分析、阶级意识、全球化等方面也有一些新见解。总之,《中国化马哲》的唯物史观,为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为劳工阶级求解放幸福,为解疑答难等,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哲》的唯物史观,在继承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内部———社会外部(全球化)思维方式的同时,贯通与开新了主客体关系,社会二重性等新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历史观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

    《中国化马哲》最特别的创建是首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添加和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改造论(或境界论),可简称为“二纲八目”,并具体明确了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实质、前途和国际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历史使命和改造方略,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和阶级本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可见,改造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应当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畴。为此,《中国化马哲》继承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建构了境界论一篇,它由第十一——十四章等四章构成、即生命的生存条件和境遇(含当今世道、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当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三节)、主体自身改造,客体状态改造,生命境界。所谓“二纲八目”,即以共产主义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纲,以修身、明阶、知族、壮党、齐家、创业、治国、平天下为目。

    《中国化马哲》中境界论部分的新创见主要有:(1)从社会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具体阐明了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实质、前途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生存条件、境遇、历史使命等。例如,提出了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的概括、明示了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复辟的原因、以及对阶级和无产阶级新变化的新认识。(2)提出了改造世界的“二纲八目”,并明确了各目的理论内涵和框架。(3)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生命境界理论体系,包括共同体意义上的生命境界(社会境界)和个体意义上的生命境界(人生境界)。并根据社会二重性理论,提出了如何科学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预测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即高级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路径和框架,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可能路径和框架。并构建了人生境界的两个层次理论:形下境界和形上境界,提出了“新君子”、“新圣人”的概念和造就路径,全面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这些新思想的提出,为落实社会主客体改造和生命境界提升,树立了新的目标,指明了新的路径,因而具有广泛的积极的意义。

    总之,《中国化马哲》创新性突出,体现着哲学发展的时代化、民族化、世界化。它的创新,并不是无根无据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2016年5月24日
                        

目录(全书54万字)
前言                                                             9
绪论                                                            13
第一节   哲学一般       13
一、哲学是理论化智慧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性形态
四、哲学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传统     18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演进
三、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特点和传统
第三节   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     27
一、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三、1840—1949年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
四、1949—1976年中国现代哲学发展(一)
五、1976年以后中国现代哲学发展(二)

上篇  本末论
第一章  天道自然    39
第一节  天道物质      39
一、天道的含义和本原
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二节  天道运动      42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第三节  天道时空     44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二、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第四节  天道自然       47
一、天道对于人类的先在性
二、天道的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第二章  人道有为     51
第一节  人的生生     51
一、人是由古猿经过劳动转变而来的
二、意识和语言的产生
三、人的生殖和繁衍
第二节  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和意识     55
一、实践是人能动地生存和改造现实的客观实在的活动、是人的客观存在方式
二、社会是以人类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人的世道、本质上是客观的
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的主观存在方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五、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节  人的存在形式:共同体和个体     61
一、人类必然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着
二、共同体和个体的关系
第四节  人的需要     63
一、需要就是满足与否的指向、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二、个人需要和共同体需要
三、人的需要是客观的、又是能动的
四、需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人的性命和价值     67
一、人的本性、本质和特点
二、价值、个人价值和共同体价值
三、人的命运是由现实发展条件和人的有为共同决定的

第三章  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和运动    72
第一节  世界的分化和事物的多种多样      72
一、人的实践与世界的分化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
三、人类社会主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
四、人类意识主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
第二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76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性
二、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79
一、世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二、规律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节  能动在世的人     82
一、以客观实在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二、认识、评价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篇  常变论
第四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86
第一节   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发展之中     86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普遍联系与系统
三、事物的运动发展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8
一、整体与部分
二、内容与形式
三、本质与现象
四、原因与结果
五、必然与偶然
六、现实与可能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91
一、矛盾运动规律
二、量变质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五章  自然界的发展     101
第一节  自然界是物质运动的自在的体系     101
一、宇宙起源的理论
二、自然界的分化和层次结构
三、自然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第二节  自然界演变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106
一、自然界演变的一般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演变的根本动力
三、自然界运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变化的规律
四、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自然界的人化和生态自然观       110
一、自然界的人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生态问题的出现及其全球化
三、生态问题的解决和生态自然观

第六章  社会客体发展    116
第一节  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      116
一、社会主体
二、社会客体
三、社会客体和社会主体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  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19
一、自然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21
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第四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26
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三、国家的本质、职能和组织管理形式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
第五节  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     132
一、文化的概念和分类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识形态的发展
四、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继承性、民族性和世界性
第六节 社会客体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全球化       142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客体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客体发展的全球化

第七章  社会主体发展    147
第一节  主体的组织形式     147
一、民族
二、阶级和阶层
三、政党
第二节  主体需要的发展       160
一、古代社会主体需要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社会主体需要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社会主体需要的发展
第三节  主体的作用     164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
二、个人的历史作用
第四节 主体意识: 阶级意识       168
一、阶级意识及其地位和作用
二、阶级意识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  主体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作用和主体关系的全球化       173
一、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主体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主体关系的全球化

第八章  人类社会发展    183
第一节  社会整体、社会矛盾和社会形态      183
一、社会整体及其特征
二、生产方式与人民需要、上层建筑与人民需要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三、社会二重性形态:社会类形态和社会质形态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时势演变和人的活动     191
一、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
二、时势演变、人的活动和不同社会国家的不同发展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三节  社会革命和群众运动       203
一、社会革命是社会质形态发展的根本变革和飞跃
二、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三、群众运动的概念、由来和发展
四、群众运动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社会进步的客体对象尺度和主体价值尺度       219
一、生产方式发展的性质和程度是社会进步的客体对象尺度
二、全人类的需要和解放发展的性质和程度是社会进步的主体价值尺度
三、社会进步的客体对象尺度和主体价值尺度的统一

第九章  认识论    228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基础和任务     228
一、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232
一、心灵认识的同化和顺应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三、实践和认识
第三节  认识的思维方法       240
一、归纳与演绎
二、分析与综合
三、抽象与具体
四、逻辑与历史
第四节  真理       243
一、真理的本质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阶级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的发展

第十章  价值评价论    250
第一节  价值观的本质、内容和形态     250
一、价值观的本质和内容
二、价值观的形态
第二节  价值观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252
一、价值观的基本特性
二、价值观的作用
第三节  价值观的辩证运动过程     255
一、心灵价值观的形成
二、形下价值观和形上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多样化、多元化及其矛盾发展
四、实践与价值观
第四节  价值观觉悟的思维形式和方法     261
一、价值观觉悟的思维形式:名象交融
二、价值观觉悟的思维方法:转识成智的各方法
第五节  价值评价       265
一、评价和认知
二、评价的标准和检验
三、评价的立场和正当合理

下篇  境界论
第十一章  生命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272
第一节  当今世道     272
一、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时期
二、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形成
三、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胜利
第二节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280
一、无产阶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第三节  当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87
一、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和阶级特性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第十二章  主体自身改造     292
第一节  主体社会化     292
一、主体是社会化主体
二、主体的能动性决定着主体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造
第二节  修身     295
一、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水平
二、培养改造现实的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
第三节  明阶     302
一、树立科学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
二、培养改造现实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领
第四节  知族     309
一、民族是划分阶级的、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要联合起来
二、培养改造现实的无产阶级解放的民族素养
第五节  壮党     319
一、政党是划分阶级的、各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联合起来
二、培养改造现实的无产阶级解放的政党
第十三章  客体状态改造     331
第一节  齐家     331
一、正视家庭的社会地位、发挥家庭的社会作用
二、建立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高素质家庭
第二节  创业     343
一、个人创业和单位创业
二、建立无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事业
第三节  治国     348
一、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经济和人民民主国家
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达社会主义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节  平天下     358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二、新兴无产阶级革命
三、建立社会主义优越和阵营、从根本上战胜资本主义
第十四章  生命境界     366
第一节  生命境界的概念、形态和生成发展     366
一、生命境界的含义、特征和形态
二、形下境界和形上境界及其生成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70
一、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节  全面发展的人     375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二、新君子、新圣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6/10/16 21:21:37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毛泽东思想(主义)诞生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意味着抛弃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主义)。
TOP
3#

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形态。
TOP
4#

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新形态,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
TOP
5#

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是真理,为什么非要冠上某个民族的名称。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各民族工人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周长友先生的“中国化马哲”与特色当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种学说“民族化”以后还是不是马克思的理论。这种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到底差了多远,稍微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都清楚!
牛顿力学三定律哪个民族没有使用?自由落体运动哪个民族没有把它当成真理来教自己民族的学生?为什么当年牛顿没有把自己发现的力学三定律“英国化”,也没有把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英国化”;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他也没有把自己发现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意大利化”;俄国的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也没有“俄罗斯化”。难道仅仅因为这是自然科学吗?社会科学如果是真理的话,例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现辩证法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没有把它“德意志化“,费尔巴哈也没有把它唯物论“德国化“”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也没有他们发现的唯物论法国化,某些人为什么唯独非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作者清楚,我们更清楚:那是借马克思的名义推销民族主义思想,为一定民族的统治阶级服务。因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列宁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是不能调和的,即使它是最‘公正的’、‘纯洁的’、精致的和文明的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以国际主义代替一切民族主义,这就是各民族通过高度统一而达到整合。”(《列宁全集》第二版 第24卷第136页)

列宁还说,“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3页。尽管列宁早就撕下了这类“马克思主义者”的面纱,但是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恬不知耻地“声言”要“超越”马克思,国“马克思主义者”干脆把小生产者的救世主思想、清官思想、侠客思想、“均贫富”思想甚至儒道佛墨、金释阴阳等封建主义的垃圾与马克思主义揉合在一起,大肆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企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维护他们法西斯统治的专有工具。
最后编辑华莱士 最后编辑于 2016-09-27 12:14:12
TOP
6#

[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形态。]

周承友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形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