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彩雲追月》與翰林書房在西洋 [复制链接]

1#
明月究竟在哪方 白晝自潛藏
  夜晚露毫茫 光輝普照世間上
  ……
  難逢今夕風光 一片歡欣氣象
  月照彩雲上 熏風輕掠
  ……
  如上天堂 身軀搖蕩 俯身遙望
  ……

  上世紀七十年代新加坡歌手麗莎 (黃煥嬋)娓娓咬字吐音,華人世界一片悅耳,收聲尾詞是:

  飄飄泛泛 碧天在望
  欣見明月逾清朗

  歌名《彩雲追月》,是殉難前指揮全員高唱《新四軍東進曲》,讓“激昂的歌聲,與四周的子彈聲、槍炮聲融成最偉大戰鬥交響曲”的“民族號手”任光1935年所作管弦樂曲:

  “取自中國特有的五聲音階,寫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配器上用簫、笛和中胡、二胡進行輪奏和領奏,用琵琶、秦琴彈撥出輕盈的襯腔,又用低音二胡撥指和敲擊定音木魚進行節奏性伴奏,從而形成聲部交叉和樂句的起落對答,使音樂呈示出一幅蒼穹夜空、明月悠懸,萬籟俱寂,彩雲追逐的一派綺麗景象。”

  皓月蒼穹的幽渺近年一再從郎朗、李雲迪等琴手的指尖流淌而出,意外的是2017年荷蘭小提琴手Guido Dieteren於Kerkrade市礦工音樂會也以悠揚琴韻饗宴當地民眾,油管播放後,不少叫好中華網民受寵若驚。其實天朝風韻獲泰西青睞所在多有,聽聽畫家陳丹青的旅美見聞:

  “在曼哈頓五十七街我所加盟的畫廊對過,是新建的IBM電腦公司大樓,大樓底層應美國法律規定,撥出一片公共空間,做成小型美術館供路人參觀,在美術館大堂,竟刻意斥資栽種了好幾叢高大的竹子,忽然在曼哈頓上城的高級商業區看見竹林,您能想象嗎?八十年代,大都會美術館請來蘇州古典園林工程隊,原般仿照蘇州園林一角,建成蘇州館,有亭翼,有芭蕉,有小鵝卵石鑲嵌的地面,那裏是參觀者最願意棲息的場所,他們滿懷敬意地呆坐着,被催眠似地。” 

  吵嚷黃禍者著魔如此,則對傳統園林景觀的審美,吾人豈可妄自菲薄?再觀生活品味:

  “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辦過一項規模甚大的展覽,題為《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我去參觀,暗暗驚訝美國人選擇這樣的主題。在費城博物館,我在某館明代安徽一位翰林的書房裏流連忘返,這些美國人,他們竟將書房的所有器物:案,幾,凳,椅,榻,書畫文玩,文房四寶,窗檽屋梁,連同磚瓦粉壁,全部運來美國,按照原先的布局放置陳列,還特意在窗外種了竹子。”

  無竹令人俗,肉鄙排華之徒刻意營造支那舊文人習氣,不成要醫治俗士的腸肥?女作家邊芹於法蘭西所見亦發人深省:

  “我在大王宮參觀‘道教文化展’時,對從吉美博物館送來的中國古代文物已見怪不怪,有這麼多東西被他們搶來當自己的寶貝展示,真要清算,西方大都市的博物館就得關掉一多半。我驚的是平時走博物館未見過的大量中國古書,從草藥到針灸,從飲食到祭葬,從書法到手工藝,從繪畫到哲學,無所不包,真正的古版印刷或手書,全都來自法國國立圖書館檔案室。”

  雨果筆下強盜的智財賊癖讓人想到自認童年“在中國和中國人的搖籃裏度過”的法國小說之父巴爾紮克(1799-1850)於《幻滅》(1843)中的告白:

  “有一次在巴黎我的辦公室,幾個人為了中國造紙用的原料,展開一場熱烈的争論。中國紙一開始就勝過我們的紙,既薄又細膩,比我們的好多了……德•聖西門伯爵來看我們,他說肯普夫和杜•阿爾德認為中國紙跟我們的紙同樣是用植物做的,原料是楮;另外一個校對認為中國紙主要用動物性的原料,就是中國大量生產的絲。他們在我面前打賭……把問題送交研究院,由前任帝國印刷所所長馬塞爾先生做評判。所長打發他們兩人去見兵工廠圖書館館長葛羅齊埃神甫,依其意見,兩個打賭的人都輸了;中國紙的原料既不是楮,也不是絲,而是用搗碎的竹子纖維做的紙漿。葛羅齊埃神甫藏着一部講述造紙技術的中國書,附有不少圖解,說明全部製造過程……”

  法國神父珍藏的書就是宋應星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的《天工開物》,該書第十三卷〈殺青〉對吾國領先世界的造紙術有詳盡的圖文記述。洋人如此雅好從音樂到園林到文物到典籍的中國東東,不禁使人回想新文化大師胡適當年的哀呼: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並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

  還說什麼“要誠心誠意的想,我們祖宗的罪孽深重”,宋應星或費城翰林會同意這款嘴皮嗎?“紅樓夢沒有任何價值”的吹鼓手自然也不屑《彩雲追月》的“飄飄泛泛 碧天在望”吧!
最后编辑古明浩 最后编辑于 2021-03-08 20:23:16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21/3/13 20:31:56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