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批判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最近,有年轻同志把过去中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社会主义时期徐禾教授编撰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教材。笔者阅读后,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当时苏联及中国的社会主义部分论述,下面就《政治经济学概论》中第一章商品及货币部分进行批判,后续部分中如提到苏联及中国社会主义部分,同志们可以拿起批判武器进行批判。


首先,说说书名,《政治经济学概论》源自马克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作者为什么把“批判”一词活生生地砍掉了?“批判”一词,包含了对政治经济学的否定,马克思为什么要否定政治经济学?这是因为,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代之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政治经济学》的整套理论,也将随着共产主义革命到来,被送进历史博物馆中。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者是要通过学习马克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彻底埋葬《政治经济学》这套理论。作者之所以砍掉“批判”一词,是从苏联老大哥那学来的,苏联及中国搞的社会主义,由于实行了有计划的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其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当时国家资本的代理人就是官僚者阶级,与之对立的是广大劳动者阶级。苏联及中国搞的社会主义,阉割了无产阶级革命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马克思恩格斯寄希望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对整个《政治经济学》体系做彻底的批判,并埋葬《政治经济学》体系。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掌握着苏联及中国政权的官僚者阶级,保留了商品生产方式,名为国家计划下的商品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私有制,必然产生资产阶级,必然形成国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转变成了官僚者阶级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规律就转变成官僚者阶级搞国家资本主义的工具,砍掉马克思原著中的“批判”二字,那是必然的。


书中序言部分,作序者说,本书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阉割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人畜无害的偶像。序言中描述本书的写作思想如下:

严肃认真,细斟慢酌,不能把《概论》写成一本充满书卷气的《资本论》解释,同时,也不能往里填塞经典作家们所讨厌的“革命废话”。也就是说,必须把高度的革命性与高度的科学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在文字风格上则要力求准确鲜明和适当的通俗,使初学者易于接受。 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确立并坚持这样科学的指导思想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同时也需要远见卓识。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依靠编写者们治学严谨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扎实广博的学识,克服了重重困难,《概论》的写作终于完成了。

很不幸,马克思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不但要拿起批判武器,从理论上对“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货币及资本进行彻底的批判,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革命,彻底消灭“政治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所形成的一切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抛掉了阶级斗争及无产阶级革命,并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篡改为《政治经济学概论》之后,《政治经济学》必然沦落成巩固当代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的工具。


《概论》第一节“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部分。由于作者抛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内容,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仅限于纯粹学术研究方法,得出结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与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任何关联,也就是说,作者阉割掉了商品生产与交换方式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与无产阶级革命相关联的内容为:
(1)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是私有制及私有观念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社会保留了商品生产及交换,这个社会必然是私有制社会。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要消灭私有制,必须消灭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关于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是私有制存在的物质基础这个论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卷商品交换一节这样说的:“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
(2)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是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物质基础,一个社会保留了商品生产及交换,这个社会必然会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必然产资本,必然产生资产阶级和与之对立的无产阶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要消灭阶级及阶级差异,必须消灭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了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劳动的客观条件与活劳动的对立,劳动的客观条件必然转变为资本与劳动者形成对立。马克思是这样说的:“活劳动的客观条件对于作为主观存在的活劳动能力来说,表现为分离的、独立的价值,因而活劳动能力对于客观条件来说,也只是表现为另一种价值(它不是作为价值,而是作为使用价值来同客观条件相区别)。这种分离一旦成为前提,生产过程就只能新生产,再生产这种分离,而且是在更大规模上再生产这种分离。生产过程怎样生产这种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活劳动能力的客观条件作为与活劳动能力相对立的独立存在,作为不同于活劳动能力并且与之相对立的主体的客观性而成为前提;因此,这些客观条件的再生产和它们的价值增殖,即它们的扩大,同时就是这些条件作为与劳动能力无关的并与之相对立而独立的他人的主体的财富所进行的再生产和新生产。再生产和新生产出来的,不仅是活劳动的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而且是这些条件作为独立的价值,即属于他人的主体的价值,而同这种活劳动能力相对立的存在。劳动的客观条件取得了与活劳动能力相对立的主观的存在——从资本变成资本家。
(3)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要彻底消灭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代之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是因为,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基,根基不消灭,资本及资产阶级就无法消灭,私有制就无法消灭。


《概论》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正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所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一般说来商品生产者是不大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什么对他们有利,他们就生产什么。就资本家来说,只要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卖得出去,能够赚钱,他们就会尽量降低商品的质量,甚至会生产对社会和人类完全有害的商品。资本家只不过在保证自己获得利润的限度内,才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予以一定的注意

这句话中作者描述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生产者的一般特点。在这段话中,作者割裂了私有制与商品生产与交换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批判中,我们已经知道,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是私有制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社会保留了商品生产及交换,这个社会必然是私有制社会,因此,在商品生产及交换的社会里,加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这个限定,显然是多余的。作者之所以在商品社会之前加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限定,是想说明世界上还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及交换的社会,这个社会当然是当时苏联中国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很不幸,由于当时中国及苏联依然保留了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这是社会依然是私有制社会,所谓的“社会主义”,其本质为国家资本主义,同属资本主义。
在以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为主流的社会里,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商品出卖如何关心价值(及利润),商品的购买者,一定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无论资本家如何想多赚钱,他必须要把生产出的商品卖出去,怎么能卖出去?商品的购买者一定要看到或体验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才会购买,购买者一定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易才能完成。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假冒伪劣商品如此多?这是因为,无产者的购买力有限,很难养活自己及家人,他们只能购买假冒伪劣商品来苟活,社会有假冒伪劣商品的需求,所以假冒伪劣商品才会有市场。质量好性能高的商品是为富人生产的,这些商品由于价格很高,穷人根本买不起。资本家为富人生产商品,最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富人不差钱嘛!因此,作者上面这段话说,资本家只关注商品的价值是不成立的。同样的,在当时中国及苏联依然保留了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的社会里,人们生产的商品,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当时国家强调,商品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即强调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各个生产单位生产的商品,也需要人们出钱购买才能获得,每个生产单位还需核算商品的成本和利润,生产单位利润上缴国家,以实现国家资本的增殖,这些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因此,当时出售的商品,依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当时社会商品生产及交换的特点是,由于国家资本的代理人官僚者阶级控制了商品流通,商品市场竞争不充分,因此,通过市场挖掘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够充分,形成了短缺型经济。


《概论》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部分还有这样一段话: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的交换过程并非总是顺利的, 有种种原因会使这一过程变得很困难,而且,越到后来便越是困难。私有制下整个商品生产的历史告诉我们,商品的矛盾不是越来越减弱,而是越来越发展,越来越激化的。

同样,在这段话中,作者割裂了私有制与商品生产与交换之间的关系。一个存在着商品生产及交换的社会,必然是私有制社会。加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这个限定,显然是多余的。关于这个问题,上面已做批判,这里不再累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苏联和中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及交换的社会中,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并非顺利,越到后面越困难,商品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激化的。与自由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商品生产及交换的发展矛盾激化所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的社会革命,后者社会开展共产主义革命,其条件更为成熟。这是因为,在后者社会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使用及占有程度更高,对无产阶级而言,后者已经消灭了工农差别及城乡差别,整个无产阶级已完全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条件更为成熟。而在过去苏联中国等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及交换的社会里,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但没有消灭,而且两者之间利益鸿沟还在扩大,与农村社员阶级相比,当时工人阶级事实上成为了工人贵族阶级,两者联合起来的经济基础并不存在。因此,苏联及中国相继都演变为自由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其必然性。


《概论》第六节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部分还有这样两段话: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们才有可能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使社会生产得以协调地进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所以价值规律在经济领域中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与私有制下的情况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生产不是靠价值规律,而是靠国家计划来调节的。


再次强调,苏联及中国搞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主义,依然实行了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因此,当时的社会依然是私有制社会,依然存在阶级及阶级斗争。当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其本质是官僚者阶级控制生产资料的国家资本主义。
先分析第一段话,当时的官僚者阶级是否可以“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使社会生产得以协调地进行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建立在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的社会里,价值规律是社会最根本的规律,价值规律必然要以自由市场竞争的社会环境存在为前提。如果要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就必须在社会中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这一点当然与无产阶级革命要求不符。当时的统治阶级---官僚者阶级,就唯心地搞出了一套由官僚定价及限制自由市场竞争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然而,商品价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社会广泛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自由市场的环境中形成的,如果没有自由市场的社会环境,商品价值就无法形成。农村社员出售的农副产品到底值多少钱,如果没有自由市场去挖掘,农村社员就会自发地形成“黑市”去发现农副产品的价值,通过“黑市”,农村社员发现官僚者阶级制定的农副产品征购价格过低了,这就严重打击农村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官僚者阶级唯心地制定商品生产计划和价格,长此以往,商品的价值长期严重扭曲,各行业各单位的商品生产成本和利润核算总量也与实际商品价值量大相径庭。最终,官僚者阶级规划的商品生产成本和利润核算体系必然走向崩溃,官僚者阶级媒体不得不说:“1957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所有制结构趋于单一,价格管理体制也越来越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偏低,内部比价不合理;工业产品价格高低悬殊,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起跑线;有些商品价格购销倒挂严重,如改革之前实行价格补贴的粮食、絮棉、食用植物油、边销茶、农用柴油、农业用电等近10个品种,补贴金额1978年达93.86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8.4%;各种差价管理偏紧,有些商品取消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实行全国一个价,品种差价也难以体现;部分服务行业的收费标准偏低,致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等等。各种价格及服务收费标准严重扭曲,致使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难以反映供求关系,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系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关系难以理顺,经济结构严重扭曲,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中国经济60年》刘仲藜主编)。
官僚者阶级在制定商品生产计划时,根本无法满足社会中人们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商品需求,只会按照官僚者阶级拍脑袋简单粗暴的方式制定生产计划,生产出的商品其种类十分有限,老百姓很不满意,老百姓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是被今天资产阶级自由经济派常骂的“短缺型”经济。因此,当时官僚者阶级所谓“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扭曲商品生产及交换的价值规律,最终,价值规律只能盲目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苏联及中国由官僚者阶级高度垄断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成了自由市场经济,教训深刻。

第二段话说在当时苏联及中国的社会主义,由于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只起一定作用,官僚者阶级的计划管控起决定性作用。事实正相反,一个社会,如果它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那么价值规律必然在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当时,官僚者阶级试图用国家计划及人为定价去限制、削弱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知道,在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下,通过广泛市场交换形成价值的过程,就是让个体(或生产单位)的私人劳动转变为社会劳动的有效途径,也是让整个社会劳动者实现社会化占有生产资料的必要手段,官僚者阶级限制了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必然阻止劳动者自发地寻求劳动力价值的过程,必然阻止了社会中的劳动者在各生产单位自由流动以实现劳动者社会化占有生产资料的途径。这就出现了当时各行业、各部门及各生产单位利益固化而形成了条块分割的格局,同时也固化了工农、城乡和脑体的差别。当时被官僚者阶级宣传的“工农联盟”,事实上从经济基础上完全瓦解了。最后,价值规律必然会展现出其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规律必然会打破束缚在它身上的限制,苏联及中国社会必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

无产阶级革命,如果要摆脱价值规律对社会主导作用,只有一个办法,消灭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代之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也再次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一定要在他们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上加上“批判”二字。

《概论》第七节商品拜物教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发展到了最高点,与此相联系,商品拜物教也发展到最充分的程度。在这里,一切劳动产品都转化为商品,一切生产者的社会联系都要通过价值关系来实现,价值规律广泛地支配着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人们完全屈服于市场的自发力量的统治。

在苏联中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是否摆脱了商品拜物教束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当时的生产方式依然是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只要你搞商品生产,社会中人们就会产生商品拜物教,当时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官僚者阶级说,我们既要搞商品生产,又要消灭商品拜物教,这显然行不通!当时,农村社员去“黑市”出售农副产品,城里群众去“黑市”购买农副产品,就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屈服于市场自发力量的统治。1978年,官僚者阶级搞改革开放,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当时社会的工人和农村社员,反对的不多,支持的不少,也得到了证明。商品生产是物质力量,物质东西只能由物质方式消灭。无产阶级革命,只有消灭了商品生产及交换方式,代之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彻底消灭私有制及人们的私有观念,从而彻底消灭商品拜物教。
最后编辑锤子 最后编辑于 2022-08-07 16:43:29
分享 转发
TOP
2#

附件,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PDF版:

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pdf (, 下载次数:125)
TOP
3#


今日,在“”最终,官僚者阶级规划的商品生产成本和利润核算体系必然走向崩溃“之后加入:

官僚者阶级媒体不得不说:“1957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所有制结构趋于单一,价格管理体制也越来越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偏低,内部比价不合理;工业产品价格高低悬殊,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起跑线;有些商品价格购销倒挂严重,如改革之前实行价格补贴的粮食、絮棉、食用植物油、边销茶、农用柴油、农业用电等近10个品种,补贴金额1978年达93.86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8.4%;各种差价管理偏紧,有些商品取消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实行全国一个价,品种差价也难以体现;部分服务行业的收费标准偏低,致使服务行业发展缓慢;等等。各种价格及服务收费标准严重扭曲,致使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难以反映供求关系,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系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关系难以理顺,经济结构严重扭曲,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中国经济60年》刘仲藜主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