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方都市报为资本家喝彩:东莞政府和资本家的谋划 [复制链接]

1#
南方都市报为资本家喝彩:东莞政府和资本家的谋划
欢迎转载本站文章,但请务必注明“转载自工人论坛”
  江智超

  台商,1991年来莞,当时与许多企业一样比较容易就能拿到订单。2007年,迫于缺工压力,他的巨轮手袋厂默然倒下,巨东皮具厂主动关闭。他感慨:“东莞的廉价劳工时代已接近尾声。”

  宋涛

  东莞市政府顾问,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的智囊,有20年辗转美国、台湾、江苏等地的经历。计划10年内帮助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台湾高科技企业落户东莞。

  东莞政府家底厚,可以做很多事情.....(松山湖园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好大型超市、综合市场等必备的生活配套设施。因为江湖英雄再会飞檐走壁,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 宋涛

  20年前,海峡以东。台湾正值转型之时,大批企业迁出,登陆东莞。电子、制鞋、家具等等,分别在东莞各镇区抱团,而后形成了以镇区为特色的产业地理。

  20年后,海峡以西。首批入莞的台企几经风雨、大浪淘沙。出于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东莞也有意识地筑起门槛;市领导轮番赴台,向台湾的高门大户频频示好,意在促成台企“第二次入莞”,也就是龙头台企入莞。

  从海纳八方,到筑门求贤;从富矿,到掘金者,东莞为何会策动这样的变革?

  一招半式难应时势

  台商江智超有感此番变革的紧迫。

  江智超来大陆经商22年,其中有19年时间给了东莞,可谓台商在莞发展史的见证人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将近十年,东莞仍是一个农业色彩浓重的地级市,外资设立的加工业不温不火地稳步发展,支柱工业还是鼎盛一时的烟花爆竹厂。台湾1987年解除戒严之后,陆续有厂进驻东莞,并且通过老乡呼朋引伴,台企数量陡增,对于当时的莞邑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

  “这段时间东莞的台企,除了我的手袋厂之外,还有大量做鞋的、做家具的,做电子的。”江智超回忆,当年的东莞对台商,几乎不用刻意地招商引资。他本人也是听朋友说“在东莞开厂更划算”,1991年就从扬州奔赴东莞。

  那时东莞也是冒险家的乐园,只顾开足机床,打开局面,大部分企业能比较轻易地获得订单。“我们拼命做,都还有剩余订单要发往外地的厂家。”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2004年,江智超的巨轮手袋厂,在东城的石井大道上经营了10年后,搬迁至东城产业园,同时在旁边新建了巨东皮具厂。

  “大量招聘车位、普工,工资优厚,食住免费。”巨东皮具厂挂出招工横幅,谁知这一挂竟是6年。巨轮和巨东建厂之初计划招800人,6年来员工人数却一直徘徊在500人上下不见长。

  2007年,迫于劳工短缺的压力,巨轮手袋厂默然倒下。其实它并不孤单,2008年金融风暴前后,几多英雄凋零。当年最风光无限的制鞋、制衣和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批撤资,一批面临倒闭,1/3还可以勉强生存。”

  “2007年我主动关闭巨东。因为我意识到,东莞的廉价劳工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了。”江智超明白,那个凭着古道热肠、一招半式,就能行走江湖的热闹时代,已然消逝。

  “高人”出山延引英才

  身高2.08米的宋涛也看到了这点。他是东莞市政府顾问,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的智囊。

  他相信,东莞要保持在制造业的领军地位,单靠这些传统企业的自身发展是不够的,必须要引进一批具备高科技含量的、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附加值高的国际知名企业。

  “而这些高端的台资企业,在东莞这里是……没有。”他说,林立的电子厂未必就是高科技。

  2010年12月17日,国台办主任王毅来到寮步铨讯电子厂视察,获悉该厂为多个著名品牌的数码相机进行设计、制造,全球每7台数码相机中,就有1台是来自该厂,可谓高级代工。考察团忧心:高级代工仍是代工。东莞台企自主品牌不多。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还有福建、山东、重庆、四川、武汉等地,在品牌方面已走在前头。

  对于这些,宋涛知己知彼。

  他也有着二十余年辗转美国、台湾、江苏等地的传奇经历。1987年,22岁的他作为中国第一人,与N BA亚特兰大老鹰队签约第二个月,在训练时意外受伤,提前结束运动生涯。1994年,宋涛退役到美国做生意,随后在台湾混迹9年,2003年回到苏州工作,给一个台湾老板打工。
这些经历,让他了解台湾岛内企业的扩张需要,研究了苏州工业园的成功样本,这也是东莞市政府聘他做顾问的原因。而目前,松山湖台湾高科技产业园以8个月的时间高速建成,引进的大企业或多或少是凭借着他与这些企业老板的私人关系。

  “比如台湾胜华科技的董事长黄显雄,我和他关系很好。”宋涛坦陈,黄原在东城有厂生产液晶显示屏,曾想把厂搬到苏州去,让他帮忙找地,“我跟他说,我不但不能帮你找地,还得把你留在东莞。”最后,胜华科技不但没有走,还将iPad第三代触摸面板的生产基地,落户松山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9年6月亲自倡导成立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一年内三会台湾考察团,至2010年11月底开园,胜华正式进驻。这个投资上百亿元的子公司联胜,不管名气还是实力,都是一等一的企业。东莞招徕台企“第二次入莞”瞄准的就是这种企业。

  “软硬兼施”博“红颜”

  目前东莞将赴台招商目标放在IC (集成电路)、LED光电、面板、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品的研发制造产业。

  “但是台企接待全国各地的招商团,都是一拨接着一拨的。台企提的条件也越来越高,我们一犹豫,就被别的地区抢去了。”宋涛如此描述城市竞争中的刀光剑影。

  宋涛明白,要招徕能人异士,东莞就该“软硬兼施”。“东莞政府家底厚,可以做很多事情。”宋涛举例说,松山湖的园区环境很好,但硬件设施没跟上,连个买菜的地方都没有,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好大型超市、综合市场等必备的生活配套设施。因为江湖英雄再会飞檐走壁,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软件设施方面,东莞也拿出了极大诚意,例如松山湖去年11月出台史上最惠政策,园区注册的上市企业最高获2750万元奖励,组建国家级研发机构的给予最高1500万元资助,实际上就是对重点招商的台湾高科技企业暗送秋波。

  2010年12月,东莞市副市长冷晓明率团赴台招商再获捷报,与台湾全球一动公司达成意向,将在松山湖筹备建设试点4G网络。

  “东莞民生和产业的发展趋向,和台湾高科技企业扩张的方向一样,就可以合作。”宋涛总结,莞台合作终究还是讲“志同道合”,东莞也可以通过这个园区,带动20年前赴莞的大批台企转型升级。

  45岁的宋涛计划10年后退休,他希望这段时间帮助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台湾高科技企业,然后带动其他企业也落户到这里。

  宋涛浮想十年后,自己兴许能看到:在松山湖,乃至整个东莞,“第二次入莞”的台企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操着台腔的技工和本土工人切磋技艺,东莞的城市形象也从“代工大市”向“科技大市”蜕变。 采写:南都记者严铧 摄影:南都记者刘媚 通讯员陈仲斌(来源:南方都市报)


工人论坛声明:除特别说明内容外,帖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武夷山 于 2011/2/13 17:15:21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