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ngewang.org/read.php?tid=29756&page=1一坛文革时期的“蜂蜜”
2011-03-05 11:49
刘国震
引言:《红果蜜》这篇儿童小说,我早就读过,而且在1999年写的《也为浩然说几句话》那篇文章中提到过。今天重提这篇作品,它所留给我的印象,与浩然的《大肚子蝈蝈》、《赶猪记》等同类作品一样新鲜如初。这篇小说写于1972年12月28日,最早发表于1973年的某期《红小兵报》。随后又收入了1973年4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浩然儿童小说集《七月槐花香》,1973年6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同名彩色配图儿童读物。改革开放以后,这篇小说又先后收入了浩然的儿童小说集《大肚子蝈蝈》(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3月版,1988年4月增补再版)、《浩然儿童故事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版)、《花皮大西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2010年5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系列丛书《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精选100年来的百部儿童文学佳作),浩然的小说集《大肚子蝈蝈》是其中一部,《红果蜜》再一次入选,而且被冠以“经典”之称。
《红果蜜》这篇好作品,却有一个“不好”的出身,那就是它写于文革时期。有人说,文革时期的文学,只能写阶级斗争,全是极左的腔调,面目可憎;也有人以“文革空白论”的指导思想来编撰中国当代文学史。那么,这坛酿造于文革时期的“红果蜜”,味道究竟如何,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不妨一起品尝一下(我们家的小星星,今年8虚岁,已经读完了小说集《大肚子蝈蝈》,而且能够读懂)。
《中国儿童文学经典100部/大肚子蝈蝈》浩然著
红果蜜
浩 然
徐家院子里的红果树正开花,一团一团压颤枝,像雪一样白;招来一群小蜜蜂,“嗡嗡”地叫个不停,像拉胡琴一样响。
从外边跑进来一个小孩子,墩子个,大脑袋,脸蛋胖得像红苹果。他叫小三,今年六岁刚出头。他有一个哥哥,哥哥在工厂当工人。他有一个姐姐,姐姐在生产队当保健员。他还有爸爸和妈妈。一家人都比他大,一家人都喜欢他:笑好看,哭也好听;吃饭先端碗,睡觉躺在热炕头上。这会儿,小三拐过二门,看见花团上飞舞的小蜜蜂;歪着脑袋看哪看哪,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他把手里提着的风筝放在土墙旁边,从窗台上拿过小喷雾器;摇了摇,哗啦哗啦响,喷雾器里有药水。这药水是昨天妈妈在厨房、厕所打苍蝇和蚊子剩下的。小三挺高兴,拿着小喷雾器,来到红果树下边。他一手举着管子,一手抓着把儿,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瞄着准,朝飞舞的蜜蜂“嘶嘶”地打起来。他一边打,还一边狠狠地说:“看你们还淘气不淘气!”
屋里有人喊一声:“谁淘气哪?”
小三愣一下,心里想:家里顶数姐姐厉害,顶数姐姐爱管人;姐姐一天到晚在保健室忙,今个怎么呆在家里呀?他这么想着,两手仍旧不停地抽打着喷雾器。他看见一些小蜜蜂在白蒙蒙的烟雾里翻跟头,又看见小蜜蜂站在树叶上不动了,接着又看见小蜜蜂一个个坠落到红果树下。小三越打越有劲了。
西屋风门子一响,姐姐一手拿着钢笔,一手扶着门,探出半个身子,朝小三喊:“快放下喷雾器,不许打蜜蜂!”
小三看姐姐一眼,晃晃脑袋,又“嘶嘶”地抽打起喷雾器。
姐姐着急地追过来喊:“快放下!”
小三跑到红果树的东边,更加劲地“嘶嘶”地打个不停。
姐姐追到东边。
小三又跑到红果树的西边,还是“嘶嘶”地抽打。
姐姐紧追小三,转了好几个圈子,累得直喘气,也抓不着,就想了个办法:追着追着,忽然来个向后转;小三没有防备这一手,正好撞到姐姐的怀里;小三还想跑,姐姐一伸手把他扯住了:“把喷雾器给我!”
小三脑袋一歪说:“偏不给!”
姐姐用手指头拧住小三的胖腮帮子:“给我!”
“偏不!”
“我要使劲拧了!”
小三没觉得痛,可是想咧着嘴哭两声。他又想,只有妈妈怕小三哭,小三一哭,要干什么妈妈都答应;妈妈这会儿没在家,姐姐是不怕小三哭的。小三想来想去,打算挣脱姐姐的手,好接着用药水打蜜蜂。
姐姐生气了,两个手指头真使点劲。
小三这回可感到腮帮子有一点疼。他没有疼得哭,倒“咯咯”地笑起来。
姐姐越使劲拧,小三越乐,惹得姐姐也“噗哧”一声笑了,松开手说:“好孩子不应当糟害小蜜蜂,因为小蜜蜂是生产队养的。”
小三脑袋一歪:“不用骗人,生产队养小虫子干什么?”
姐姐说:“让它采花造蜜呀。你忘了,去年五月节吃粽子,妈妈给你沾蜜吃啦?”
小三最爱吃甜东西,糖块、大枣、甘蔗,哪样也没有蜜甜。小三一想蜜的甜味,攥着喷雾器的手就松开了。
姐姐接过小喷雾器,又对小三说:“咱们这边树多、花多、蜜源多,过去全浪费掉了;今年队里开始养蜂,让它给集体造蜜。”
小三爱吃蜜,从来没有想到过甜甜的蜜是小蜜蜂造的。他朝空中飞舞的蜜蜂看一眼,又朝地下躺着的蜜蜂看一眼,挺调皮地朝姐姐摇摇脑袋。
姐姐把喷雾器放在窗台上,指点着小三的鼻子说:“你呀,你呀,啥时候才能懂事呀!”
小三不大懂事,可是爱想事、爱问事,从来不含糊。
一天晌午,小三跟姐姐打扫完保健室,沿着一条小河沟,一边玩耍一边往家里走。
小河沟里流泉水,泉水边上开野花,一群小蜜蜂在水面、花间飞飞落落。
小三愣愣地望着,心里想:小蜜蜂真会造蜜吗?
小蜜蜂“嗡嗡嗡”叫,好像回答:“是是是”。
小三举起笤帚,一摇一抡,一个小蜜蜂被打翻在地。他赶紧蹲下身,小心地捏起小蜜蜂的翅膀,仔细地看看,那亮晶晶的大肚子,真像一兜蜜。小三问:“你真会造蜜吗?你给我造一个看看,造哇!”
小蜜蜂的肚子一弯一弯地摆动着,好像说:“蜜就在这儿,蜜就在这儿!”
小三想起小时候常常叼在嘴里的奶头。他想:小蜜蜂肚里要真有蜜,一嘬准出来。他这样想着,把小蜜蜂往嘴唇上一放;哎呀,可不得了,像针扎,像刀刺,长这么大都没有这么疼过;疼得他只顾“叭哒、叭哒”地掉眼泪,哭不出声音。
姐姐背着药箱从后边走过来,瞧见小三,吓了一跳:“怎么啦?”
小三哭着,指指嘴:“疼,疼!”
姐姐看见被小三扔在地上的那只小蜜蜂,就问:“螫了!怎么螫着嘴啦?”
小三疼得说不出话来。
姐姐赶忙放下药箱子,从里边找出注射器给小三打了一针止疼药。
过了一会儿,小三觉着嘴上的疼痛止住了,可是发胀,胀得张不开,抿不上,很别扭。他被姐姐领着往家走的时候,朝泉水里的影子看了一眼,只见自己的嘴肿成一个大馒头似的。他委屈地甩着姐姐的手说:“你骗人,小蜜蜂不会造蜜,我嘬它试一试,它咬我,疼极啦!”
姐姐听到这儿忽然停住,在小三的脸上看了一阵儿,说:“那是小蜜蜂批评你哪,它批评人就用勾子螫。因为蜜蜂要把蜜交给爱劳动、爱集体的人。走,我领你参观参观去。”
拒马河边长着茂盛的红果林子,林子里摆着一排排白色的小箱子。在毒热的阳光下,三个社员叔叔正在那儿忙碌着,光着的脊背往下流着汗水。他们把那小箱子打开,从里边提出一块板子似的东西;板子像活的,一个劲儿蠕动。
小三被姐姐拉到跟前一看,吓了一跳:那蠕动着的东西是打疙瘩成团的小蜜蜂。他不由得喊了一声:“哎呀,叔叔,小心螫着,可疼啦!”
社员叔叔冲着小三笑笑说:“我们帮它们清理小工厂,它们不螫我们。”
小三问:“小蜜蜂还有小工厂?”
社员叔叔举着手里的蜂房说:“小蜜蜂最勤劳,你看这里边都是它们造的蜜。”
小三好奇地看看,见那蜂房都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洞,小洞里装满亮晶晶的蜜水。他差点高兴得叫起来。
社员叔叔又说:“这会儿小蜜蜂正在红果树的花上采蜜,这蜜可甜啦。等割下蜜来给你尝一尝。”
小三又朝蜂房看一眼,忽然想起被他用喷雾器打死的小蜜蜂,脸蛋红红的摇了摇头。
姐姐明白小三的心意,就说:“小三过去不知道蜜蜂是生产队的财产,不知道爱护它,那是应当原谅的;现在小三知道了小蜜蜂是有用的东西,往后小三一定会爱护小蜜蜂。”
小蜜蜂围着小三“嗡嗡”叫,好像说:“欢迎,欢迎!”
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一天,忽然大风满地刮,云彩满天飞。
小三正在队里的砂子场瞧电碾子碾石头,一看变了天,赶忙往家跑。雨点子落在路面的浮土上,砸出一个一个的小土坑。他瞧见姐姐迎面跑过来,就喊:“姐姐快回家!”
姐姐说:“我到军属杜大娘家去,看看她家的房子苫好没有。”
小三拐出一条胡同,加快脚步往家跑。雨点子落到树梢上,敲得树叶子“沙沙”响。他又看到爸爸从前边跑过来,就喊:“爸爸快回家!”
爸爸说:“我到饲养场去,看看牲口棚有漏雨的地方没有。”
小三连蹿带蹦地跑到家门口,只见雨点泼在屋顶上,屋顶上冒白烟,屋檐好像挂上了一块用珠子串成的帘子。
妈妈头顶锅盖,跑到鸡窝跟前,把锅盖遮在鸡窝上。妈妈冲着小三喊:“快进屋去吧,别淋着!”
小三进了屋,慌慌忙忙地东翻翻西找找,最后从柜子里扯出哥哥放在家里的一块大塑料布,往胳肢窝一挟,又撒腿往外跑。
妈妈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去,挺着急地冲着他的背后喊:“小三,小三,你不要命了?”
小三没停步,没回头,一边跑一边回答:“我去给小蜜蜂苫房子!”
……
电一闪,雷一声,雨过天晴出太阳。
小三浑身湿淋淋的回到家里。
爸爸望着他笑,递过一条手巾,让他擦脸。
妈妈瞧着他笑,扔过一件小褂,让他换上。
姐姐捧着一个冒热气的花瓷茶缸子,举到小三嘴边说:“快喝,暖暖肚子,这是上午分来的红果蜜。”
小三接过茶缸,喝了一口:“真甜!”他“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一直甜到心坎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草于房山惠南庄
提交评论 评论列表
匿名网友
发表于:2011-03-14 18:40 【举报】 此文让我想起了博主那篇小品文《“不许说甜!”》。
匿名网友
发表于:2011-03-14 18:37 【举报】 茅盾先生曾谴责“文革”文坛万马齐喑,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但是笔者通过对“文革”期间各种文学报刊书籍的收集整理,发现在“文革”文坛上竟有许多我们所熟悉的“新时期”面孔,只是由于人们没有兴致去翻捡蒙上尘埃的历史,从而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张张面孔背后隐藏著的“文革”烙印。( 张红秋《与“文革”有染?──新时期作家(评论家)在文革时期的文艺活动》)
匿名网友
发表于:2011-03-10 17:10 【举报】 我过去对文革是持批评否定态度的,但后来我注意到有西方反华势力做后台的“xx功”邪教组织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极其恶毒的攻击和污蔑,他们的重磅炸弹之一就是拿文革说事,对文革进行耸人听闻的妖魔化和谩骂。我想,如果我们也跟着喊“彻底否定文革”,我们岂不是站到了我们的敌人的立场上了吗?
快乐小小鸟儿
发表于:2011-03-07 19:38 【举报】 读过《大肚子蝈蝈》,回忆令人心里很温暖。 是的,充满童趣和乡土气息,而且教育儿童爱护庄稼,热爱集体,热爱劳动。 三月雨 2011-03-08 10:55
匿名网友
发表于:2011-03-07 08:47 【举报】 2011-03-06 17:32:42
这篇《红果蜜》第一次阅读是在《七月槐花香》这个集子中看到的,那时应该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吧,当时欣赏作品时的美好感觉至今尚存,特别是天真、聪明、淘气、可爱的小三形象让人难忘,还有用喷雾器往树上打药和被蜜蜂螫的情节也印象深刻。今日蒙国震弟推荐再次赏读,又重温了浩然师给我们留下的审美感觉。原来以为浩然师是个善于写小说、写长篇巨制的小说家,正是当年读了《七月槐花香》和《大肚子蝈蝈》两个集子后,才知道浩然师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其实浩然师是个爱生活、懂生活的人,尤其是个爱儿童、有童心的人,这从他笔下刻画的《艳阳天》中的小石头、《大肚子蝈蝈》中的二旺和这里的小三可以得到印证,可以从1993年在石家庄时与我的女儿和曹继铎老师的外孙女一起玩儿的细节得到印证。浩然--一个可亲可敬的好人,一个脚踏生活大地、值得人们爱戴的文学大师!一个永远值得怀念和尊敬的大写的人!(这是河北社会主义学院教授赵秀忠先生在我新浪博客的跟帖) 三月雨
贾永华
发表于:2011-03-06 08:44 【举报】 真好,读了心里也觉得甜!
而且,让我想起西沙儿女那本书,书中的很多语言,和这个一样,都像是唱歌一般富有节奏和韵味。
看过楼主贴的那个图片,上面写的是:热爱母语,热爱阅读,享受经典,享受书香。说的太好了。 原照片大,但不压缩是上传不了的,所以上传的照片就很小,上面那行小字就更不易辨认了。贾总还是看清楚了,看得很细,眼神很好! 三月雨 2011-03-06 10:08
匿名网友
发表于:2011-03-06 08:12 【举报】 想起了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他的作品教人学好》。
闫辰国
发表于:2011-03-05 23:07 【举报】 一个孩子的思想转变,写得很细腻!可惜这样的儿童读物太少了,都成“奥特曼”之类的垃圾东西了。
同感!还是要让孩子多读一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淘洗的经典之作! 三月雨 2011-03-06 10:10
三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