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 矛 盾 与 矛 盾 的 关 系 [复制链接]

1#
                论 矛 盾 与 矛 盾 的 关 系
                                                        ———读《矛盾论》有感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写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另外还提到,“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信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就是说没有矛盾就不存在事物的发展运动,那我们分析、观察世界就不能不从矛盾法则入手。
    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就意味着有各种各样的矛盾,要了解事物与事物的关系,就需要了解此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彼事物的内部矛盾。大千世界各种事物(矛盾)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各种事物(矛盾)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不一样的事物(矛盾)在客观世界里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各种事物(矛盾)的关系如何呢?这正是下面要阐述的。
    (一)矛盾树
   《矛盾论》里提到,“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这里提到了客观世界,整个客观世界这是总的事物,我们就由这个总的事物来分解各种各样的事物(矛盾)来建立一个矛盾树。请见下图:
    

    
    在分析矛盾树前,先分析下矛盾体诸方面的关系。在有些矛盾体中,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有一方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例如,客观和主观的矛盾,客观是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矛盾,实践是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在上图中的所有矛盾体中,处于左方位置的一方是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如,在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矛盾,大自然就是处于这样一种位置。另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矛盾体中的另一方,虽然不是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会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作用。针对这一点,《矛盾论》里面有详尽的说明。在上图中的所有矛盾体中,处于右方位置的一方就是表现为这样一种作用。如在经济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矛盾中,当政治文明没有发展,经济文明就不能发展,从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时候,政治文明就表现为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下面就逐一对矛盾树中的各矛盾体进行分析
  (1)大自然 VS   人类社会
    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构成了整个客观世界,除去这两者别无他物。人类社会虽然产生于大自然,却又从大自然中异化出来,成为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构成了一对矛盾体。所以说,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推动客观世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这一对矛盾:大自然 VS 人类社会;
  (2)经济文明 VS 政治文明
    何谓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人类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总的需求,在此需求水平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消费能力,以及介于前面两者之间的流通、协调能力的总和,称之为经济文明。其中涉及到的生产力的概念,我们可能通俗地理解为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的能力。创造的唯一途径就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那么消费能力又该怎么解释呢?不妨可以这样说,人们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就要使用一些产品(这些产品中,人类的劳动物化在了里面)或服务(虽然有时,是自己提供的服务;有时,是他人提供的服务。不管是自己提供的还是他人提供的,都是劳动),这个过程当中消耗的总的劳动的越少,我们称之为消费能力强,反之则为弱。
    何谓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生活当中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经济关系)。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一定的力量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样的力量,有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这些力量的总和就构成了政治文明。可以这样说,这种总的力量越强大,说明政治文明程度越高。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机器是执行这种约束力的典型机构,国家机器的暴力程度越高,反衬出该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约束力越弱,政治文明程度自然就低。我们也可以说得直白一点,警察越多的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就越低。
    上面对经济文明和政治文明做了分析,那为什么说它们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呢?要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单看人数的发展(如果从数量来讲的话,人类远远比不上其他物种,如蚂蚁、老鼠等),更应该看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文明的主要构成就是经济文明与政治文明,同时它们两者是一对矛盾体,所以说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就是经济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矛盾。
  (3)生产实践 VS 消费实践
    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为生产实践与消费实践(介于两者之间的流通、储存等活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归类于生产实践),这两者是一对矛盾体,所以说推动经济文明发展的动力就是生产实践与消费实践的矛盾。
    生产实践的发展推动消费实践的发展,消费实践的发展为再生产实践提供了强劲的消费需求,使生产实践再发展。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生产实践与消费实践就像后轮与前轮,不断地把人类的经济文明这部汽车向前推进。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有力地批判某些政治骗子,说什么“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间的矛盾”,要知道,这一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这些骗子就是为了掩盖阶级矛盾这一主要的矛盾。
    (4)专政 VS   反专政
    从前面的政治文明的概念中,我们知道,政治文明是一种约束力量,有约束就有反约束,约束意味着专政,反约束意味着反专政。所以说推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的动力就是专政与反专政的矛盾。
  (5)生产力 VS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生产实践的发展,这一概念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6)消费方式 VS 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在前面有概述过。何谓消费方式呢?就是说人们为满足精神上或物质上的需求,使用凝聚了人类劳动的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产品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例如是勤俭节约还是铺张浪费,是循环使用还是用了就扔,是多人合用还是独自使用,等等。
    从消费方式与消费能力的定义当中,就可以看出消费方式决定了消费能力,但消费能力又会对消费方式起反作用。富人吃一餐饭就好几千,这够穷人吃一年了,这两种人消费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消费方式决定了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又是如何对消费方式起反作用呢?例如,有些打工的有车一族,为了降低空座率,往往会找人结伴搭车。就这是消费能力低,从而促使人们改变消费方式。
    (二) 上层矛盾 与 下层矛盾 的关系
    前面我们对矛盾树中的各矛盾体做了分析,那矛盾树中的各矛盾体的关系如何呢?上层矛盾与下层矛盾的关系如何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1) 下层矛盾是上层矛盾的组成部分
    从图形可以看出,“矛盾即事物”,下层矛盾就意味着是上层矛盾体的一方面。理所当然,下层矛盾就是上层矛盾的组成部分。
  (2) 下层矛盾是上层矛盾的具体的特殊的形式
    《矛盾论》里说到,“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体中的一方在一定的程度上,或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生长出对立的一方的一些因素。例如,在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矛盾中,人类社会产生于大自然,大自然的某些物质或事物,经人类改造并使用后,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同样,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出大自然的某些物质,或者人类本身死亡后会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这就是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互相贯通。它们是具体如何转化,具体如何贯通的呢?在下层矛盾体内就会发现。
    “生产实践 VS 消费实践”是“大自然 VS 人类社会” 这一对矛盾体的下层矛盾体。人类通过生产实践这一改造大自然的活动,创造出产品,然后用消费实践来使用产品,使大自然的某些物质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同时,在消费后,一些人类的某些事物或人体本身的一些物质以变回大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说下层矛盾是上层矛盾的具体的特殊的形式。
  (3)上层矛盾是下层矛盾的前提条件
    上面我们说到,下层矛盾是上层矛盾的具体的特殊的形式,反过来说,上层矛盾就是下层矛盾的前提条件。
    “经济文明 VS 政治文明”是下层矛盾,“大自然 VS 人类社会”是上层矛盾。试想一下,如果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没有矛盾,人类社会不需要任何改造大自然的活动就可以生存可以发展,人类社会本身是不会产生经济文明与政治文明这一矛盾。就好比方,地球上的石头社会,它们内部是不会产生经济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矛盾的。
    上述矛盾树中的各种矛盾规定着相应的事物的发展,而这些矛盾中的诸方面在相互作用时,会表现出各种形式。这些事物(矛盾)的形式甚至也是矛盾体,这里把这些矛盾称之为表现矛盾。下面就是矛盾树中本质矛盾到表现矛盾的对照表。

  (三)本质矛盾与表现矛盾的对照
      
    针对上表,对每一行,我们来做个分析
  (1)“大自然 VS 人类社会”的表现矛盾“实践 VS 认识”
    人类社会在改造、征服大自然的活动中,逐步地由浅到深地认识到了大自然的规律,然后认识到的规律继续进行改造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又提高认识,这样循环往复。这种矛盾就是具体地表现着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矛盾。
  (2)“经济文明 VS 政治文明”的表现矛盾:阶级矛盾
    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人民所在的阶级是创造经济文明的主力军,但剥削阶级在政治文明里面却占据着主要地位,这势必会产生矛盾。
  (3)“生产实践 VS 消费实践”的表现矛盾:阶级矛盾
    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人民所在的阶级是生产实践的主力军,但在消费实践却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而剥削阶级却正好相反,在生产实践里,几乎不付出劳动,或者付出很少的劳动,但在消费实践中却是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一首诗就是阶级矛盾的真实写照。
  (4)“生产实践 VS 消费实践”的表现矛盾:垄断 VS 反垄断
    在私有制社会里,某些人或集团利用手里掌握的资源,控制其他人或其他机构的生产实践或消费实践,要么利用所占有的生产实践活动来控制他人的消费实践活动,要么利用所占有的消费实践活动来控制他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这就是垄断,垄断的对立面就是反垄断。
  (5)“生产实践 VS 消费实践”的表现矛盾:商品使用价值 VS 商品价值
    这对矛盾与“ 生产者 VS 消费者”有关,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会产生矛盾,针对商品交换,生产者要的是商品价值,而消费者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6)“消费方式 VS 消费能力”的表现矛盾:阶级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开着小车满大街窜,这种消费方式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极低,不仅如此还导致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严重霸占公共资源,严重影响了无产阶级采用集约消费的形式乘坐公交车。这种事例还有很多。这是阶级矛盾。
  (四)矛盾树 与 对照表 的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矛盾树与对照表,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的各种事物(矛盾)的了解更清晰更形象。要发现具体历史事件所暴露出来的矛盾更容易,例如转基因主粮事件,就暴露出了下列矛盾:
  (1)“大自然 VS 人类社会”,人类发现基因对生物遗传所起的作用,利用这种发现来改造某些生物;
  (2)大自然内部的矛盾,物种与物种的矛盾;
  (3)阶级矛盾,帝国主义与反帝国主义的矛盾。因为帝国主义想通过转基因主粮来控制垄断全世界的粮食生产;
  (4)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
  (5)垄断与反垄断的矛盾;
     ……
    矛盾树与对照表不但便于我们发现矛盾,更在于能帮助我们进行革命实践。具体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简而言之:
    处理某些矛盾以团结同志,缓和某些矛盾以拉拢朋友,激化某些矛盾以分化敌人,使我们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为不断地取得革命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编辑陆霍 最后编辑于 2011-01-01 19:07:03
本主题由 管理员 红石头 于 2011/6/28 17:09:19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请大家斧正!
最后编辑陆霍 最后编辑于 2011-01-01 18:43:55
TOP
3#

思考深刻!
TOP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

陆霍同志,你的文章我已经拜读完了。从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来看,你这篇文章基本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认识论。就目前来说,像你这样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事物的同志的确是不多的。尽管你文章中所使用的概念没有像导师们那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也就是说没有使用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这反而更能让人容易理解。例如,导师们经常使用的哲学概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你所说的“经济文明”这一概念,既“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人类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总的需求,在此需求水平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消费能力,以及介于前面两者之间的流通、协调能力的总和”,实质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言体系中就是指“经济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你所使用的“政治文明”这一概念,既“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一定的力量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样的力量,有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常使用的“上层建筑”。所谓“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其中还包括了社会道德等方面。你的定义虽然不很全面,但基本上反映出了这些概念的实质。
另外,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总动力不仅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对矛盾,还应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矛盾。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力量。
所谓生产力,就是指人类社会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能力,主要包括人和劳动工具。其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只能包括在劳动工具之中。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试想,如果没有人,既不会有科学技术,也不会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再高度的科学反技术也必须由人来操作,来控制。比如电脑以及目前定位系统,可以说代表了现代社会最高级的科技产品,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还必须有人来操作和控制,离开人,这些东西就是一堆费铁。所以人才是第一位的,科学技术是第二位的。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想到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关系。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形式决定人类某一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性。比如,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目前的中国是资本主义制度。而这一制度,决定了中国未来的革命形式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有些人根据所谓的“中国28个主要产业,被美国(或外资)控制21个”等表面现象就得出目前中国当成“新式半殖民地”等概念,并因此提出“重走新民主主义道路”等结论,完全是错误的甚至别有用心的。
这些道理我想你肯定早就认识到了,只是在你的文章中没有显示出来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基本原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没有这个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像韩德强之流,打着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经验的旗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既“物质决定意义,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歪曲并篡改为“物质制约意识,意识决定物质”,这不仅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也等于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存在的基础。从这些方面来说,韩德强之流堕落为尊孔分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历史上,凡是尊孔者都是唯心主义者,都是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诞生,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如果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各种似是而非的谬论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分子就会在我们眼前无所遁形。
最后的结论中,“处理某些矛盾以团结同志,缓和某些矛盾以拉拢朋友”这句话中,表述的不是很和严密和完整,“拉拢”一词的用法不是很恰当。建议改成“正确处理某些矛盾以团结同志,缓和某些矛盾以争取朋友”比较妥当。
希望我们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虞天池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九日
最后编辑虞天池 最后编辑于 2011-06-19 16:23:1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