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提华国锋陵墓不提胡耀邦陵墓?
作者:进步社会 文章发于:进步社会网 点击数:10150 更新时间:2011-4-22 顶 热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转载者按:山西交城为了发展所谓的旅游业,花费1200余万元兴建了占地4260多平方米的华国锋陵墓,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强烈不满。在交城县当局公布正式数据之前,凤凰网、腾讯网等南方系控制的媒体风传华陵“面积有14个足球场那么大,耗资过亿”,几大门户网站微博更是广泛转载这个谣言,大力炒作这个事情。然而,胡耀邦生前自己提出的,在江西共青城修建的胡耀邦墓则占地68万平方米(是华国锋陵面积的160倍,而且华国锋陵侵占的是荒山,胡耀邦墓侵占的则是江西共青城的千亩良田)。对此,南方系们既没有嫌弃其占地之多,更无人问起花费几何。民众对华国锋非议颇多,但论对人民犯下的错误,恐怕远不及那位在中国推广“西化政改”,搞乱西藏,搅浑共产党意识形态,有“乱邦”之称的胡耀邦。物以类聚,恐怕这正是南方系和自由派人士对于两人陵墓存在截然相反的态度的根本原因。
进步社会按:
说到底还是西奴选择性攻击,华国锋一手打倒四人帮还不够,谁叫他还鼓吹要听毛泽东的话呢,那西奴自然就要借此撕咬,顺便继续渲染中国的权贵现象,一举两得。理解西奴策略,但总为他们脸红,胡乱邦的陵墓就在那里摆着数十年,他们就真能装一点看不见而来抨击前政治高官豪华陵墓吗?所以说西奴猥琐、阴暗、恶毒。
江西共青城胡耀邦陵园68万平方米


胡耀邦陵园位于江西九江市共青城富华山,总面积1020亩(1020亩=680000平方米),陵墓坐西向东,俯瞰鄱阳湖。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的骨灰安放于共青城富华山。
苍松翠柏环绕的墓地上,矗立着一座用3块0.8米厚的白花岗岩拼成直角三角形的巨碑,顶端高4.5米,底长10米。碑石右上方雕刻着胡耀邦侧面头像,左面依次刻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表明胡耀邦曾经是党、团、少先队的领导人。主碑前立着用6块墨晶玉花岗岩拼成的长方形铭文碑,上面镌刻着由中共中央撰写的“胡耀邦生平”。两条墓道弯绕,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墓主人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图为胡耀邦陵园所在地:江西共青城富华山。
多年来,胡耀邦陵园年接待近30万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凭吊。陵园内的耀邦陵、事迹陈列馆、富华亭等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华国锋陵墓总面积4260多平方米
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也没用一块网上说的汉白玉。
官员斥失实:华国锋墓未超亿没一块汉白玉
http://www.top81.org/show.php?f=1&t=1137983&m=8351417 澳洲日報2011-04-17
「大了我们也没感觉自豪,小了我们也不会埋怨,只要让老人回来就行了。」说这话的苏凤仙是华国锋的侄女,今年73岁。
一生简朴的华国锋可能没有想到,他的陵墓尚未完工,竟然会引起非议,网上甚至有了「面积有14个足球场那么大,耗资过亿」的传言。
「现在不仅房价高,连墓地也涨价,大形势就是这样,所以一看,『呀,华国锋咋建这么大的陵墓』。他们可不知道,建墓的地方以前是一片荒山。」苏凤仙如此安慰自己。
「何来亿元之说」
齐鲁晚报报道,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也没用一块网上说的汉白玉。
华国锋陵墓位于山西交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卦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华陵」。「华陵」2009年4月动工,现正紧锣密鼓收尾。今年8月20日,华国锋将魂归故里。4月10日,山西交城县城北,山峦起伏,远远地就能望见一排台阶整齐地从地面延伸到半山腰,气势非凡。
登上「华陵」之巅,可以遥望整个交城县城。
按照最初设计,的确是网上所传的365个台阶,象徵着365天。「实际上共有392个台阶。」负责此项工程的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告诉记者。巧合的是,这一个数字恰好和中山陵的台阶数一样。
台阶两侧苍翠欲滴,满山松柏都是新栽的。两侧各有一条崭新的柏油路,从山脚两侧直达「华陵」之巅,这里安放着一块石鼎,华国锋的骨灰将安放此处。
入口处有特警把守,「外地领导来了也不让进」,工人正在扎架子围铁栅栏。
白庆峰给记者的解释是,「现在天气转暖,很多市民到华陵去锻炼身体,围上栅栏是为了施工安全。」
而附近百姓则把责任归咎于媒体:「从开始建一直都是开放的,就这两天才不让进了,都是因为被媒体曝光了。」
4月5日有媒体报道,「华陵」号称媲美南京中山陵,整个陵墓投资约一亿元,面积10公顷(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华陵」开始引起舆论热议。
4月7日,经常上网的刘永新一进家门就对母亲苏凤仙说:「有人说二舅爷的陵墓太大了。」
苏凤仙是华国锋的亲侄女,今年已经73岁高龄。闻言她蹙起了眉头:「咋的算大咋的算小啊」她去过三次华陵,对大小没有概念,「大了我们也不会感觉自豪,小了我们也不会埋怨,只要让老人回来就行了,能完成老人的遗愿就行了。」
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也曾经说过,「找一块荒山坡,埋了就行了。」
华国锋生前曾嘱咐后事:「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
1921年,华国锋出生在山西交城。新中国成立后,他只回过三次老家。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的骨灰暂时安放在北京八宝山。
2008年9月22日,华国锋之子苏彬、苏华以及华国锋的老秘书曹万贵来到交城卦山,为华国锋选择墓址,提出「四不原则」: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2009年4月8日上午,华国锋墓奠基仪式在交城县卦山南麓举行,山西省委原书记李立功主持了奠基仪式。
「他们不了解情况,以前那是个荒坡,不能种地,不能建房。」苏凤仙并不为此埋怨责怪任何人。
负责「华陵」工程的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直言网上报道几处严重失实的地方:一是整个工程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而网上却说有10万平方米;二是安放工程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而不是过亿,而且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支出,并无中央拨款;三是建筑材料有的是花岗岩,有的是当地出産的一种名叫「红晶石」的普通石头,没一块网上说的汉白玉。
「基本上差不多。」白庆峰的说法,记者在设计负责人———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有为那里得到了印证。
「加上正在施工的吕梁英雄纪念广场5000平方米、晋绥革命历史纪念馆1200平方米,总共也只有1.04万平方米,也就是1个多足球场大,哪里来的10公顷」白庆峰问。
至于工程造价,「即便是陵墓与广场、纪念馆三个工程加起来,也不会超过3000万元,何来亿元之说」白庆峰说。
「华陵」改变交城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交城人民想念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可以随时瞻仰和缅怀。」
「华陵」能给交城带来什么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墓地,已经超越了单纯缅怀先辈的意义,地方政府从选址、出资、建设等均不遗馀力积极推动,有的还接受社会捐资,墓地则有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管理运营。一种典型的做法是,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赋予其政治和经济双重含义。
在交城县委、县政府新近製作的一本《情满交山》画册裡,开篇语的标题是「咬定发展主题建设伟人故里」,其中指出了「抓好华老骨灰安放工程这一政治项目」。
2009年初,当华国锋亲属提出将骨灰运回交城卦山安放,县裡考虑,一符合「落叶归根」的传统习惯,二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便经上级部门批准,决定将华国锋的骨灰安放点定在紧靠晋绥革命纪念馆、交城县文物博物馆和吕梁英雄广场的荒坡上。
白庆峰说:「华国锋骨灰安放点是交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的一部分。」但是,他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将来「华陵」不会收门票,免费开放。
吕继峰坦承交城的旅游收入并不高,有了「华陵」,再加上其它旅游项目的推动,以后的旅游潜力会很大,「县旅游局局长对此充满了信心。」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交城人民想念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可以随时瞻仰和缅怀。」交城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田瑞告诉媒体,他常年研究整理华国锋历史,并与华家有多年交往。
现在,交城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大型焦煤企业。2010年,交城县财政收入完成10亿。
目前,交城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狠抓实干:去年,政府投资18个亿搞城市建设;以前,县城没有正规出租车,都是黑面的,而现在崭新的出租车开始出现在街头;耗资1.5亿元修建了一条长1500米的迎宾大道,直通「华陵」和「卦山生态园」;距离「华陵」不远的「卦山宾馆」已经开始营业;近几个月来交城集中整治,每个路口都有多名交警纠正大家交通出行错误,宣传文明出行……
4月9日,「华陵」门口,有十多个游客被拒之门外,他们都是外地人,慕名而来。
附: 寻访胡耀邦墓地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5:57 新民晚报
墓址选在共青城
胡耀邦同志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后,其夫人李昭向党中央报告了其生前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共青城在江西省德安县鄱阳湖畔。胡耀邦与共青城有着特殊的关系和感情。他生前曾两次亲临共青城视察,三次为共青城题名。
第一次视察是1955年11月29日,当时胡耀邦任团中央书记。他到江西省考察工作时,听说上海第一支由98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已在德安县东南荒凉的九仙岭下安营扎寨,便坐着一辆铁路压道车,冒着寒风,颠簸100多公里,赶到垦荒队驻地看望大家。胡耀邦向队员们询问了生活、生产等情况,队员们请胡耀邦为垦荒队创办的合作社命名时,他略加思考,用小山竹夹着药棉,饱蘸了浓浓的墨汁,写下了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共青社。胡耀邦还应邀在垦荒队员于维忠的笔记本上题词:“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


197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他们“新长征突击队”称号。胡耀邦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高兴,于这一年的9月26日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这五个大字一直高高矗立在共青场部大楼顶上。12月12日,胡耀邦第二次视察共青城,此时他已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共青垦殖场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产品远销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胡耀邦听了场领导的工作汇报后,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参观了展览大厅,登楼眺望了鄱阳湖远景,还谈笑风生地和17名老垦荒队员合影留念,并再一次应邀挥毫写下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墓园设计有创意
胡耀邦墓园设计,由江西省城建雕塑创作室和江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桑任新同志主持。
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象征着胡耀邦一生与这三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
墓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同志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周围嵌作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墓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缀以从井冈山运来的9块巨大花岗石。在紧靠墓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四十八年夫妻情
李昭原名李淑秀,1921年生于湖南宁乡,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与胡耀邦认识后,于1941年冬喜结良缘。婚后,他们一直遵循婚前的约法三章: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然后才是伴侣;建立小家庭后,不忘共同的事业,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大方向;能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担任团中央领导职务十年,青年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李昭则一直在北京市工作,担任市纺织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从1981年起,胡耀邦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6年多,李昭始终平易谦和,没有“第一夫人”的颐指气使,也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只默默干着自己的工作。
李昭和胡耀邦有着共同的情趣:读书。胡耀邦喜欢读中外历史,马列理论。李昭则喜欢读经济类和技术类书籍,对服装设计之类的书籍,兴趣尤浓。他们还爱好书法,每天工作再忙,也要挤点时间练练字。李昭和胡耀邦共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非常严格。
越来越多瞻仰者
胡耀邦同志的骨灰,1990年12月5日安葬于共青城的富华山。尽管此事当时没有作任何宣传,但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年的清明节期间,到胡耀邦墓地瞻仰的人就有很多。
在胡耀邦同志逝世10周年的时候,前来瞻仰的人特别多。高潮时达到一天2万多人。胡耀邦老家湖南省浏阳县,租大面包车前来祭扫的,一次就有20多辆。
扬子晚报(王秀兰张学法)
关键字: 华国锋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