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式民工》:在沉默中爆发 在诉说中成长 [复制链接]

1#
《中国式民工》:在沉默中爆发 在诉说中成长2010-09-07 14:36:35   来源:民工网   我要评论

      


       2010年4月,一部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国式民工》正式出版,打工小伙周述恒将自己在福州13年的打工经历熔铸其中,真实的底层叙事,不一般的生存体验,弱势群体的坚韧情感,灵魂与生命的真切撞击,《中国式民工》似一颗炮弹渲染开来,引发了社会和文学界关于农民工群体和打工文学的新一轮探讨。
       不管边缘抑或弱势,打工文学真实地、默默地、坚强地存在着,并且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打工群体的壮大和思想觉醒,打工文学已经成为农民工的生活记录和精神追求。如何定位打工文学,打工作家有哪些创作心声?打工文学的呈现怎样的状态和发展趋势,打工文学对农民工群体的有怎样的社会文化意味?民工网记者就此采访了打工作家和文学界评论家。

概念: 什么是打工文学?

       简单来说,打工文学是指由打工者书写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描写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生活、情感、城市认同等特有文化现象。
        由于创作主体的独特性,打工文学常常被解读为一种文化现象。打工文学是伴随着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的就业空间变化、由从事农业到从事工业或服务业的就业方式变化、由农民到工人(雇工)的职业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打工文学”作为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源于农民工生存根基、生存状态的变化,既是农民到农民工的再社会化结果,又是农民工在实践中进行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创造成果。
        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肯定了“打工文学”独有的特色和韵味,他认为,“打工文学”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文学,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这与打工文学的起源有关。随着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的兴起,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远离故乡,在陌生的环境中缺乏精神寄托,一些文化素质较高以及思想意识积极地打工者开始拿起笔书写自己的打工生活和情感困惑,第一批打工文学应运而生,成为农民工群体的文学代言人。从1990年张伟明先后在《大鹏湾》、《青年文学》发表小说《下一站》和《我们INT》,被称为打工仔文艺(即后来的打工文学)的先驱,打工文学已经走过了20年。
        然而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成熟创作理念和群体实践的兴起还是在近几年。文学评论家席云舒先生在为周述恒的《中国式民工》作的序中提到,“到了最近几年,‘打工文学’终于形成了一股浪潮,很多文学期刊开始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大量‘打工文学’作品,郑小琼、王十月、何真宗、罗德远、徐非等“打工作家”的名字也时常被挂在我们许多文学评论家的口中。”席云舒认为,打工文学伴随打工潮兴起的,它的创作主体应该是打工群体,传统作家在作品中涉及打工话题的不能称作打工文学。

特色: “铁屋子里的呐喊”

       打工文学的创作者多是农民工。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又是自身境遇和情感的书写者。普通劳动者和自发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让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结晶显得尤为特色,从打工文学兴起以来,它走的正是一条不同于主流文学的曲折的执着诉说的轨迹。早期的打工文学被成为“铁屋子里的呐喊”,一种积极地打工精神融汇其中。挑战现实的勇气,自作潇洒的沉重,自我关照的内蕴,一种迷离的文化风景惹人深思,打工文学从一开始注定吸引了众多目光。
       著名文学作家和评论家雷达表示,打工文学应当看作蕴涵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文学的矿藏,它有很大的可待挖掘的空间。这个空间便是现实和情感。农民工群体为现代城市建设做出贡献,他们没有获得对等的待遇,于是他们被扣上了弱势群体的帽子,打工文学因为创作主体的境遇而多了一份呻吟和呐喊。“把说不出的话语,表达不出的情感都写出来”,这成为有基本文学准备的打工者的共识。“你们认为我们没文化、不会写,我们偏要写出好东西来赢得读者,让你们重新来评价打工文学!”,为了争取正统文学的尊重,打工文学一直饱含勇气不断前进,事实证明,打工文学已经成为文学界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吸引了固定的读者群。
      “打工文学的内容真,感情真,生活真,所以,她赢得了读者和市场。”何真宗用自己的优秀文学作品验证了自己的话。他的《纪念碑》等打工诗歌多次荣获全国文学类大奖,他创办的《打工作家》、《打工文化》报,社会反响良好,受到读者欢迎。
       席云舒对《中国式民工》给予较高评价:“《中国式民工》已经竖起了‘打工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席云舒说,“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打工文学的一部很重要的作品,书中打工生活写的很深刻,叙述也比较流畅,能够吸引读者。”

发展:走向纯文学?

       近年来,文学界对于打工文学从社会纪实走向纯文学的呼唤越来越强。打工文学也不乏有佳作出现。打工作家何真宗创作的打工诗歌多次荣获全国大奖,为打工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打工之歌。谈起自己的创作体验,何真宗说,“每写一篇作品,我从没有刻意去追求过文学理论中的许多包括写作技巧、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因为我觉得我的生活跟所有农民工一样,打工的生活本身就感动了我,相信也感动着每一个热爱打工文学的读者。”
       然而,打工文学相对于纯文学而言仍显得然默默无闻。虽然创作人群和数量逐渐增长,打工文学中仍然难见经典之作。在这些充斥现实和情感的朴实之作中,文学、艺术因素的不足已经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席云舒认为,“目前打工文学中打工元素远远大于文学元素。”农民工群体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多习惯使用白描手法记录打工生活,这样的书写流程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许多打工作家白天干活,晚上写作,忙碌的状态使他们的创作常常捉襟见肘。生活经历的积累虽然给他们提供了丰富写作题材,由于时间不够、自我充电的不足,在一些写作技巧上略显不足。显然,在打工文学作品中,吸引读者群的更多是作品中的体现的苦难生活和情感挣扎,而缺少更多的文学审美体验。
       在评价《中国式民工》时,席云舒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小说中缺少了一种灵魂深处刻骨的体验和艺术表述,艺术性不足。” 打工文学是否被评论界接受?这个话题随着打工文学逐渐受关注成为也引发了各种讨论。作为知名文学评论家,席云舒回答说,“文学评论更多的是从审美、艺术角度,从小说结构、人物心理、艺术风格等各方面切入作品,所以首先你的作品必须要让评论界有话可说。目前对打工文学的评论更多停留在社会意义层面,我更希望打工文学在文学性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这样它才会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事实上,许多打工作家已经开始追求作品中的文学艺术性,向纯文学靠拢。《中国式民工》作者周述恒认为,“打工文学走向纯文学领域是必然的,文学界应该百家争鸣。”周述恒谦虚的接受了席云舒“多读经典名著”的建议,他表示,“对写作最大的帮助就是要阅历广,见识多,并要不停的学习与补充知识,这是对我自己的要求。”

价值:文化墙上的常青藤

        社会的变迁造就了打工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真实的体验,忠实的记录,打工文学作品书写的是一段农民工的成长历史。农民工通过写作发泄内心的情感困惑,打工文学成为这个社会群体的心灵寄托。农民工写,写农民工,农民工读,打工文学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对此,何真宗认为,打工文学是一种先进文化。先进文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先进文化的塑造需要同属性的先进文化相应激荡、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打工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一个品牌,是打工人学习进步的大熔炉,以增强打工人对城市的认同、事业的认同和组织的认同为基础。打工文学的价值不仅是文学,而是整个社会对打工弱势群体的关注。
       席云舒把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联系起来,认为打工文学反映和表现的是农民工进城的生活,知青文学则反映和表现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活,这两次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群流动虽然是反方向,却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一样的城乡差异与文化碰撞,一样的前程未卜的人物命运,一样的离别与伤痛,两个群体不约而同拿起了书写的笔。然而,在文学宝库中,知青文学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而打工文学却相对处于弱势。对这种差异,席云舒说,现在的农民工跟过去的知识青年知识水平差距不大,都是初高中学历,所以,他们的书写能力应该相当,不同的是知识青年下乡后会有一种文化优越感,他们在农村也不会有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那种生存压力。而农民工在知识密集的城市则处于劣势,加上民工还要为生计奔忙,因此打工文学处于一种相对来说更加压抑的创作环境中,这是打工文学和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处境不同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工文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文化我们总是应该拿出包容的态度,尤其对于弱势群体。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当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打工文学应鼓励多元化发展、创作主体多元化,创作内容多元化,才能实现文化期待价值的多元化,从而挖掘更多文化层次和内涵。
        现代科技和信息化发展也便利了打工文学。农民工群体有了更多的书写方式和传播方式,极大促进了他们的打工文学创作和推广。周述恒的《中国式民工》就是因为在网站上极高的点击率而一炮走红,北京装修工汪赛良用手机书写短篇小说《我的苦乐生活》,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播,这都是打工文学多元化创作氛围为农民工带来的便利。随着创作主体的规模化,农民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工文学的繁荣似乎已经不远。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特定表达,本着真诚记录的精神,打工文学将保持持久生命力,社会和文学界都有理由给予打工文学更多的期待和鼓励。

展望

        周述恒:在不远的将来,打工文学将是文学界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探讨问题。因为,随着打工群体中的精英人才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他们的全面素质与公民参与意识在不断提升,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感染整个社会。
       何真宗:“打工作家”完全有能力和信心拿出更多更好更有生命力的作品。因为打工作家有生活基础和经验,有真感情,有敢于发出内心的诉求与呐喊,还有敢于深入生活、深入底层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与理想。
      席云舒: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打工文学”也会出现像叶辛、梁晓声、韩少功这样有分量的作家。我希望30年后我们再来回顾“打工文学”的历程时,能够像从前谈论“知青文学”一样津津乐道。
      雷达:打工文学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主题资源、话语资源、论述资源、人才资源。它必将伴随着打工者的存在而存在,必将随着打工者的成长而成长,必将出现了不起的作家和作品,也必将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建构和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青松 于 2011/5/8 17:28:15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