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改良的关键是遇到“正确的人” [复制链接]

1#
改良的关键是遇到“正确的人”
发布: 2011-5-11 08:07 | 作者: 甘道夫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43 | 回复: 0

改良的关键是遇到“正确的人”







甘道夫



最近,左派内部发生了“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的争论。我在心理上是倾向于革命的,但是,也并不完全否定改良的可能性。毕竟,事情还没有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但是,改良是不是当今形势下最可行的道路呢?如果这条路一开始就走不通,那么还有必要去尝试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不仅仅需要有“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还需要有“正确的人”。而“正确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出谋划策的人”,还指的是“听取意见的人”,即“当政者”。

本文便是试图论证“正确的人”(“当政者”)的问题。

一、“改良笑话”

这两则“改良笑话”是我最近想出来的。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完全否定“改良”的意思,只是点出来改良可能遇到的问题。

当政者:我决定改良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消除阶级分化,我们要代表广大无产阶级,采取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记  者:请问楼主,你本人属于什么阶级?你的家人属于什么阶级?
当政者:……资产阶级……我明天就递交辞职报告……

当政者:各位资本家们,请你们遵守《劳动法》的规定,让工人享受到八小时工作制,不拖欠薪水,不要搞“血汗工厂”……
资本家:这些话你还是回家跟你的儿子讲吧!地球上谁不知道,你儿子开的就是“血汗工厂”,比富士康还富士康!
当政者:……


二、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确的人”?

在历史上,近现代最有名的改良故事,要数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中国的“戊戌变法”。我对“明治维新”的情况并不熟悉,而“戊戌变法”已经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东西,而且还是一场失败的改良。因此,我将在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彼得大帝改革”,因为这个题材我熟悉,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成功的改良。

我认为,彼得大帝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是一个启发。一方面,是告诉我们一场成功的改良是怎样进行的;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能主导一场成功的改良。

虽然,彼得大帝的改革(也可以称之为改良),并不是为广大无产阶级谋利益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以下所有关于彼得大帝本人,及其家族,以及彼得大帝的改革的历史资料,均来自百度百科。)

(一)
彼得大帝简介

彼得大帝,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之子,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国沙皇(1682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统帅,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身高205cm,也是世界最高的皇帝。精力充沛,潇洒欢快。但是他时常发脾气,饮酒过度时就大发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军事才能外,还对射击、印刷、航海、造船等做过研究。他是一位杰出的帝王,与中国的康熙帝同时。【康熙生于1654年,卒年:1722年,比彼得大18岁】

(二)
彼得大帝改革的时代背景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落后于清朝政权,主要方面比英法德落后很多。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三)
彼得大帝改革的前期工作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以皇帝或者贵族的身份根本就无法看到的事物。

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点评:

我认为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值得大家仔细品味。

在许多营销课程上,讲师们都会大声对学员们呼喊:
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要想打动客户,先要打动自己。
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多次提到过:
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要“革自己的命”。(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吗?我不记得了,汗……)

彼得身为皇帝(当时他已经当了15年皇帝,正式掌权也有8年),却能屈尊降贵,以下级军官的身份到国外参观学习,做各种各样卑微的工作。由此可见,彼得的改革意志有多么地坚定,而如果这样的人还不能获得成功,那世界上还有天理吗?

同理,中国要想改良成功,当政者就必须像彼得一样意志坚定、无所畏惧,能够放下身段、屈尊降贵,刻苦学习治理国家、富国强兵的先进经验,要“革自己的命”。而不是坐在最高的宝座上,夸夸其谈,说几句漂亮话,然后等着改良的成果从天而降。

(四)
彼得大帝的改革手段

(我并不是让大家去学习这些手段,毕竟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但是为了历史事实的完整,我必须列举出来。不然,光说彼得如何伟大,却不说他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取得了什么辉煌成就,无疑是一种缺憾。不过,对这一段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去。)

1682年,彼得大帝即位,1689年开始执掌国家大权。在封建农奴制的盛行造成了俄国经济的极端落后的背景下,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使俄国摆脱落后的状态,彼得大帝断然采取措施,学习西方,他毅然决然地推行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行学校教育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政治:削弱大贵族;收回军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军事:改进军事设备;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
  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简化斯拉夫字母;创办报纸;建立科学院;推行学校教育
  社会习俗: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

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认为俄国东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俄国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革。彼得在位期间鼓励工商业发展。他统治下,城镇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长了。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统治晚期,土耳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1711年他被迫把亚速港交还给土耳其。
  同瑞典作战的整个局势几乎与同土耳其作战的情形正相反;俄国人初战失利,但赢得了最终的胜利。1700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结盟同瑞典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瑞典是一个主要的军事强国(波兰后来也对瑞典宣战)。1700年俄军在纳尔瓦战役中失败。这次战役之后,瑞典国王就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敌人。与此同时,彼得重建俄国军队。瑞典和俄国再次交战,1707年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彻底失败。
  俄国通过战争吞并的领土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一片重要领土。虽然征服的领土并不很大但却很重要,因为它给俄国提供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因而提供了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两岸,即在征服瑞典所获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后来的列宁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从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主要地点。
彼得推行的许多国内政策和多次展开的对外战争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可避免地要强行增收赋税。高税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许多俄国人,出现了几起叛乱事件,但是都被彼得无情地镇压下去了。虽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时期就有许多敌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产党的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彼得是俄国沙皇中最伟大的沙皇。

在军事和对外方面,他赢得了为期20年的“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在国内,他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彼得一世身体力行,开始了俄罗斯的“欧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服饰和社会风尚等许多方面也学习西欧。他剪掉贵族的大胡子,剪掉客人的长衣袖,把莫斯科公国时代的长袍改为欧洲式的短装,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
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正是那个为恩格斯所赞叹“真正的伟人”的彼得大帝,从1698年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这场彻底改变国家命运的大改革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他建立了正规的陆军和海军,使得落后的俄罗斯跃而成为 欧洲的军事强国;他使得落后的农业俄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跃进。在彼得大帝的时代,俄国出现了第一张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有了第一个博物馆和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有了第一批的公众剧院和第一批公园,彼得大帝还下达了设立科学院的第一道诏令……从而,也使得俄罗斯“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

(五)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如何开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却首先是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俗开始的。

为了改革,他先出国留学考察一年多,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剪胡子,下令全国城乡的男人都不许留胡子。本来,胡子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是“上帝赐与的装饰品”,又宽又密的胡子和肥肥胖胖的身子一样,是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但是现在不行!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与世界文化交往的障碍,是在丢人。后来因为阻力太大,彼得大帝也作了些让步,一时想不通的也不会砍头,但是得出钱购买留须权。这个钱可不少,一个富商每年要缴100卢布。就是缴了钱,事情还没有完,还要把政府发的,上面刻着“钱收讫”的小铜牌挂在脖子上,以备随时查验。在彼得大帝的行政命令加经济杠杆加名誉手段面前,你想,不就为了那么几根毛吗,留得累不累啊?
  彼得大帝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革除传统的宽袖长袍。他认为这种服装华而无当,有碍工作,必须禁止。他在宴会上自己动手,把客人的大袖袍剪个干干静静,一边剪还一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子拂下来,就是弄汤弄水,撒人一身。剪下来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现在我们看来,这都不该是皇上干的活。他下令规定:“莫斯科及各城市居民所着衣服,……其外衣之长以衔接吊袜带为度,内衣则应短于外衣。”人总得穿衣服,于是,新的服装很快就出来了。
  彼得大帝在国外出访时,曾见过勃兰登选帝侯的夫人和岳母。两位女士认为他“优点甚多,天资极高”,但也觉得其“趣味颇不风雅,殊堪惋惜”。尤其是看到他在进餐时不会用餐巾,更是产生了不讲卫生的感觉。这种损害了的自尊心的补救,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中也明显体现了出来。他专门出版了一本生活教科书《青春宝典》,其中从品德的培养一直到青年人应该如何做客、工作和居家的行为方式,诸此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甚至还具体到用餐时一定要使用餐巾,不能“发出吧哒吧哒的响声”。
此外,彼得大帝在改革中,关于人们如何进行交际,如何开展娱乐,也都有着非常明明白白的说法。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彼得大帝是在搞精神文明的建设,他的一些做法在我们看来可能很小很怪甚至很可笑,然而彼得大帝却让人们明白他不是在开玩笑,为此而送命的人,据说占了当时国家人口的三分之一。“他用野蛮制服了俄罗斯的野蛮”(马克思语)。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在我们一些中国人看来诸如随地吐痰、衣冠不整、大声喧哗等等的“小事情”,在别人那里,却可能引发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早在彼得大帝那个年代,他们已经为如此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点评:

这一段看起来确实有点好笑,堂堂的皇帝居然连人们吃饭穿衣的习惯都要管,还亲自动手剪客人的长袍,净做一些“不是皇上干的活”。

但是,如果彼得不这么做,而是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左一个诏书右一个诏书,左一个文件右一个文件,他的改革能够进行下去吗?

这些小事,正是确立了彼得改革的威信,让所有人都明白:我不是在开玩笑。

同样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身上。

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枪毙了黄克功;在经济建设时期,他枪毙了刘青山、张子善。与毛主席比起来,这三个人的地位(官职)并不算高,所犯罪行也远远没有达到弑君夺位、或者危害国家安全的地步,而毛主席却亲自过问,并发表讲话。
从双方的地位来说,毛主席做的这些事情,也“不是皇上干的活”。但是,毛主席却亲力亲为,做得功德圆满。

这些小事,正是确立了党纪国法的威信,让所有人都明白:写在白纸上的法律条文不是在开玩笑。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小事不做,大事难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使身为皇帝,彼得也必须做一些“不是皇上干的活”来确立改革的威信。而有些人以为改良就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在党报上写文章、发布几个红头文件……这样的改良只能不了了之。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虽然改良与革命并不是一回事,但是,想要通过“请客吃饭”就解决问题,无疑是痴人说梦。

(六)
彼得大帝改革的代价

这场改革并未触及根本却也并非原来预料中那般一帆风顺,据资料记载:

改革首先遭到了旧贵族、守旧僧侣和其他顽固势力的非议与责难;彼得深知不铲除这股顽固势力,改革无法顺利进行下去。1697年,彼得正在西欧考察,得知国内有人企图乘机阴谋政变。他立即回国,当机立断把幕后支持、煽动叛乱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亚拘禁起来,关进新圣母修道院,并处决了大批参与叛乱的“射击军”。
可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最使彼得头痛的是以皇太子阿列克塞为中心的一伙旧贵族、“射击军”残余分子结成的所谓“太子帮”,他们暗中还得到皇后的支持,继续破坏改革。彼得大帝掌握了大量的“太子帮”阴谋活动的证据,这位46岁、身体健壮、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沙皇,决定以严厉的手段对付他的不肖之子和“太子帮”一伙。他下令逮捕皇太子及其同谋犯,押送到新首都彼得堡进行审讯。彼得大帝要求法庭根据“法律和正义”的准则,严惩“太子帮”,即使是他的儿子也不宽恕。法庭最后判处:皇太子阿列克塞死刑,核心人物基金处以磔刑,其余按罪行分别判处死刑、监禁等。彼得大帝与包庇皇太子的皇后离婚。

铲除了“太子帮”,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俄国具备了一支20万人的陆军和拥有48艘战船的海军,向波罗的海方面扩张;并且兴办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开设新式学校、创立科学院,促进了俄国的文化、科学、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这一次成功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点评:

记得当年成龙大哥唱过一首《步步高》,里面有两句歌词是: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美国人也常常说:“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彼得大帝的改革遭到了多方阻挠,于是,他不但处决了反对改革的大臣,还囚禁自己的姐姐,与第一任皇后离婚,还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断头台。

彼得大帝大约有两个儿子。长子企图叛逃,结果被抓回处死;次子反对改革、图谋叛乱,又被送上断头台。彼得大帝为他的改革事业付出了两个儿子的生命,以至于当他死后,已经没有儿子来继承皇位,只有他的第二任皇后玛尔法-萨穆伊洛夫娜-斯卡夫隆斯卡娅(叶卡捷琳娜一世)即位为王。还好,他的次子留下了一个儿子,后来继承皇位,就是彼得二世。

改良,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革命。

在改良过程中,发生“宫廷政变”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改良与革命的外在形式的区别,大概只剩下“是不是弄个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大打出手”。

因此,即使是做改良的工作,也必须拿出革命战争的英雄气概和严谨作风。否则,改良者遭受到的残酷对待不会比革命者减弱多少。想当初,“戊戌六君子”的下场,可一点也不比后来的革命者们强到哪里去。

另外,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还有一点:

在寻找改良的合作者的时候,我们不但要问他:你是否有改良的决心?还要问问他:你准备为改良付出什么代价?如果你的亲生儿子跳出来反对你的改良,你有没有决心把他送上断头台?

(七)彼得大帝统治时期年表

(为了历史事实的完整,列举这些东西。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去。)

  1682 年彼得一世和伊凡五世宣布联合执政。
  1692 年俄国派使节去北京;“小丑弄臣酗酒的宗教会议”成立。

1695 年首度尝试占据亚速。
  1696年伊凡五世去世;第二次尝试占据亚速,并告成功。
  1697 年查理十二世登上瑞典王位。
  1697-1698 年大使团到西欧。
  1698 年镇压宫廷卫队叛乱。
  1700 年与奥斯曼帝国和谈;与瑞典爆发战争:俄国在纳尔瓦战败;隐修院受隐修院衙门管辖。
  1701 年成立数学与航海学校。
  1703 年建立圣彼得堡。
  1705 年成立格卢克大学预备学校。
  1707 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入侵俄国。
  1708-1710 年俄国分成8个省。
  1709 年俄国在波尔塔瓦获胜。
  1711 年俄土交战;俄国在普鲁特战败;成立参政院。
  1712 年工程学院成立。
  1713 年与奥斯曼帝国和谈;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
  1713-1714 年俄国占据芬兰。
  1714 年俄国海军在汉科角战胜。
  1715 年成立海军学院。
  1716 年军事法规;成立采矿学校。
  1716-1717 年切尔卡斯基到希瓦远征。
  1717 年彼得二度访问西欧;俄国自梅克伦堡一什未林撤兵;阿姆斯特丹条约(俄国、普鲁士、法国)。
  1718 年成立委员会;引进人头税;彼得的儿子阿历克谢去世。
  1719 年俄国第二次派使节去北京;地方政府改革(省、行政区、县)。
  1720 年规定行政程序的“总则”公布。
  1721 年与瑞典签订尼斯塔德条约;成立教会会议;彼得宣布为“皇帝”和“大帝”;整个行政体系受参政院管制;引进参政院里总监的职位。
  1722 年引进官阶表;与波斯交战。
  1723 年俄罗斯占据波斯的巴库和拉什特。
  1724 年成立科学院。
       1725 年彼得大帝逝世。

三、寻找改良合作者的“十大标准”

通过前文的举例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十大标准”,用来选择合作者:

1.必须是实际执掌大权,有生杀予夺权力的人。例子:彼得大帝是一个有实权的皇帝,而光绪却是一个傀儡。

2.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觉悟,愿意以天下为己任,愿意克己奉公。例子:毛主席为什么不帮助蒋介石改良,反而另搞一套闹革命?原因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路人,不进一家门。

3.胸怀大志,目光长远,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例子:彼得大帝始终把富国强兵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几十年毫不动摇,才终于把沙皇俄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4.愿意屈尊降贵、隐姓埋名,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愿意当人民的学生。例子:彼得大帝以穷国弱国的低级军官的身份去国外学习,挨打受气肯定免不了,但是却学到了真东西。反观清朝皇子们读书,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还要看学生的脸色,学生违规了老师还不敢处罚。呜呼,学生如此耍大牌,怎么可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5.胸怀宽广,能够听取不同意见。例子:三国时期袁绍的谋士纷纷投奔曹操,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助袁绍改良呢?因为袁绍为人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反观唐太宗李世民,对于魏征的多次犯言直谏,不但不动怒,反而赞赏有加,所以才有了“贞观之治”。

6.能够体察民情,同情民间疾苦。例子:《康熙微服私访记》为什么播了这么多年还是受人追捧?就是因为电视剧中的康熙皇帝能够体察民情,同情民间疾苦,并且能够为民做主。反观那个超级白痴晋惠帝,当手下的官员向他汇报“老百姓都饿死了”,他却冒出一句惊天动地的雷人雷语:“何不食肉糜?”

7.性格沉稳,遇事不冲动。这个不用举例子了吧?性格冲动的人成不了大事,只能当别人的棋子。

8.不胆小怕事、首鼠两端。例子:三国时期的刘禅,各位都知道他被人骂成什么吧?嘿嘿,烂泥糊不上墙,神仙也没辙!

9.勇于担当,不推卸责任。这个也不用举例了吧?谁会喜欢一个总是推卸责任(不敢主动表态、主动做事,或者拿下属当垫背)的领导人呢?

10.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例子:彼得大帝为了贯彻他的改革方针,不惜把亲生儿子送上断头台。康熙皇帝也关过、杀过自己的儿子。雍正皇帝处死儿子弘时。

有些标准,例如“同情民间疾苦”,虽然彼得大帝并没有明确表现出这一点,但是,如果他的改革不能给下层民众带来任何好处,不能解决下层民众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又怎么可能推行下去呢?

四、“改良”与“合作”的区别

在我看到的各种有关“改良”与“革命”的争论文章中,有一部分文章还涉及到了“合作”问题。在此,我试着分析一下。

“改良”,通常指的是大臣辅佐皇帝,或者下属帮助领导。互动的双方是有上下级关系的。在这样的关系中,作为“上级”的一方,必须要符合前文“十大条件”中的绝大多数,否则,就会让“下属”寒心,以至于离心离德,甚至会像“戊戌变法”一样,以流血事件结束。

“合作”,通常指的是地位对等的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组成同盟,并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并不一定要完全符合“十大条件”。不过,符合得多,合作关系就会更加长久;符合得少,就会很快一拍两散。

这两种关系,十分鲜明地表现在两次国共合作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是有点“改良”的味道。当时,共产党员是分布在国民党中间的,共产党看起来就像是国民党的下属(虽然共产党的初衷不是这样)。一些人被国民党右派的花言巧语迷得神魂颠倒。结果,这场“改良”就是以大屠杀收场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是真正的“合作”了,双方以较为平等的地位合作。共产党承认国民党政府是民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蒋介石是唯一的最高领袖,但是,共产党保留了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因为“合作”而散摊子。所以,等到国共合作再次破裂的时候,共产党并没有输得太惨。

这一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1.以较为平等的姿态去合作,能够给自己保留更大的生存空间。虽然许多左派人士没有权没有钱,但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合作”就自降身价,搞什么“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依靠统一战线”。当官掌权的人自降身价,是平易近人;我们本来就是平民百姓,再自降身价,就变成奴才了,会被人看不起的。

2.与对方交往的尺度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用“十大标准”仔细衡量台上的人。如果对方符合这些标准,就可以付出真情实意,用类似于亲人、夫妻的态度来帮助他们;如果对方只是符合一部分标准,就不要陷得太深,就当成一个生意伙伴就行了。

3.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活了一大把年纪,很多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许多年轻人谈恋爱想要改变对方,结果往往遍体鳞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尚且难以改变一些做法;那么,五十多岁的人,已经阅人无数,受到各种利益的牵扯,根本不可能受到你的打动去做出什么重大改变的。是的,毛主席有这个能力,可是,你是毛主席吗?

4.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扭的瓜不甜……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啊,就算没有写入马列毛选,也是真理啊真理。当初第二次国共合作,一部分高层人士以为“天下大同”了、国共两党真的“亲密无间”了、而某人更是喊叫“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依靠统一战线”的时候,毛主席就大摇其头,原因就在于此啊。结果,还真被毛主席说中了。

5.就算对方希望改良,也不一定愿意跟你合作。所以,在踌躇满志、激情澎湃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这就像年轻人结婚,“郎才女貌”只是结婚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郎才女貌”就必须要结婚,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郎才女貌”就必须白头偕老!

五、改良与革命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一些人认为改良与革命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历史经验,国家形势究竟是向改良方向走还是向革命方向走,并不是由少数“精英”决定的,而是由人民群众的觉悟决定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人民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原动力。如果人民没有革命的愿望,只想安分守己地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么革命就无法进行起来,即使勉强去搞,也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中国目前的形势,就是人民尽管对现实不满,但还没有达到想要革命的地步,即使有人去游说,也不会有人应声。

但是,是不是革命时机不成熟,就只能改良呢?从目前来看确实如此,但是,从长远来看则未必。这还是前面所说的“十大标准”的问题。如果台上的人能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有决心、有能力去改良,那我们为什么不支持他呢?但是,如果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的懦夫,或者扶不起的阿斗,那我们还有必要在他们的身上浪费时间吗?

所以,笼统地说“必须改良”或者“必须革命”都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既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能把自己估计过高,以为历史轮盘的遥控器就抓在自己手里。
本主题由 管理员 红石头 于 2011/5/19 18:03:3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