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学习讨论
火眼金睛
新闻评论
“四大”广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工农之声
当代国际共运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红|石|头|论坛
»
劳动者的解放
»
工农之声
» 《中国女工》:迷失于田野与时代2011-05-08 22:52:56 来源:新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返回列表
查看:
3322
|
回复:
0
《中国女工》:迷失于田野与时代2011-05-08 22:52:56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052
精华
33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星火燎原
组别
论坛元老
生日
帖子
1205
积分
1473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1-03-17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05-31 18:21
|
只看楼主
《中国女工》:迷失于田野与时代2011-05-08 22:52:56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中国女工》 九州出版社2011年4月版
●作者简介 潘毅,女,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四年分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一九九八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取得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获奖情况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曾获得社会科学界世界级权威“美国C.Wright Mills2005最佳书籍”奖项,使潘毅成为自1964年该奖项创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
本报书评人 涂涂
《中国女工》的写作,始于1993年11月发生于深圳的一场玩具厂大火,那场曾经令世界震惊的大火吞噬了80多名打工者的生命,其中仅有两人是男性当然,在惨剧过去将近20年之后,大概已经没有什么人还记得这场大火了。而在日复一日大大小小的类似新闻之中,人们的神经也越来越坚韧或者麻木,慢慢习惯于打工者惨淡的生活与命运。至于其中规模巨大的打工妹群体,在很多人心中可能都根本算不上一个特别的群体,更不要说对这群人的关注与关心了。
潘毅却是不一样的一个。这名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在大火之后见到了幸存者晓明,她全身都被严重烧伤,美丽的脸庞却奇迹般的幸免于难。她的眼睛“明亮而纯真”,看上去虚弱却又平静:“干活很辛苦,从早晨到半夜,一天12个小时,每天都累得我筋疲力尽……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乐趣。我们有个计划,打算在回老家结婚之前,大家一起存够钱去北京玩儿,这可是个很大的梦想啊。”
晓明每隔三个月给家里寄600块钱,同时也为自己稍稍存一点。拼命工作、存一点点钱、回家结婚然后面临出来或不再出来的选择,这是大多数女工的既定命运。而存钱去北京玩儿一趟,就成了抵抗这命运的一个梦想,一重希望。但是无情的大火吞噬了一切:钱,朋友们,还有梦想。
那场大火之后两年,潘毅成为深圳一家工厂的一线女工。她的初衷,是深入田野,近距离了解并亲身体验女工们的生活、希望和不安。一开始,当然是资本方的不理解和女工们的警惕。不过随着几个月过去,人们渐渐习惯了这位研究者的存在之后,女工们慢慢打开了心扉,倒是潘毅本人,经过每天12小时的工作,濒临崩溃,几乎不再有力气记录下一点更新的资料年轻的学者,几乎迷失在田野之中。
迷失之后是融入。和7名女伴挤在10平米的宿舍内生活,共同被管理人员喝骂,一起学习新技术,一起逛街买衣服……潘毅几乎有了女工的感觉,也就自然而然品出女工命运中的那层悲凉:在以男孩为中心的农村家庭,女孩子们既少地位,更缺少机会;在以驯服为价值核心的工厂,女工们是先天的驯顺机器,不知疲倦;在以家庭为核心的未来生活里,连继续外出打工,都只能是一个梦想。潘毅记录下女工们的渴望与无奈,更记录下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这挣扎往往只是个体的小小行动,不具备什么真正的破坏力,却象征着女孩们对命运的抗争与不甘比如同宿舍女工持续一个月的尖叫,无力回天,却又深入骨髓。
潘毅的田野调查,已经是十几年前的往事了。她最终完成这本《中国女工》,则是在田野调查之后的十年。作为一名研究者,她选择迷失在田野,而不是保持一定的观察距离,似乎稍稍有些不妥,不过正因为如此,让这本书有了一种愤怒的力量。潘毅要做的,不是记录下中国女工们的黯淡命运,而是希望为这个群体寻找到一种真正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空间。女工们零星的反抗,成为贯串全书的线索可惜的是,这本书在出版六年之后终于被翻译为中文之时,虽然维权已经蔚然成风,但属于女工们的社会空间,却依然没有成形。潘毅刚刚进入工厂时看到的那首打油诗(一首出自男工宿舍的打油诗),也依然映射着现实:
我们是一群打工仔
北边来,西边来
原不知打工是何物
现在知道
从早到晚做苦工
流血流汗做苦工
出卖劳动和身体
让你做啥你做啥
只能服从,不许讲价
资本家用钱将我们变成一件商品
一件商品
作者:涂涂来源:新京报
本主题由 管理员 红石头 于 2011/6/1 14:46:2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浏览过的版块
新闻.评论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