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再现“桥坚强”——万吨油轮撞击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
发布: 2011-6-06 15:50 | 作者: 钟声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368 | 回复: 0
武汉再现“桥坚强”——万吨油轮撞击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
2011年06月06日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快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今天(6日)上午6时40分许,一艘万吨油轮迎面撞上武汉长江大桥七号桥墩。中国之声连线武警武汉支队新闻干事彭婷婷,了解具体情况。
主持人: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彭婷婷:今天早上6时40分许,正在执勤的哨兵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感觉到桥面有轻微震动。这时候,在他旁边打扫卫生的士兵通过观察,发现一艘油轮撞上了武汉长江大桥七号桥墩。
主持人:交通影响?大桥受损情况?
彭婷婷:到目前为止,桥上铁路和公路的行车均比较通畅,没有具体受损情况,交通和人群没有过分聚集,情况非常稳定,跟平时一样。
今天江面上的雾气比较大,浓雾锁江,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事故发生。
(附武汉长江大桥和沱江桥坚强介绍)
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大桥。大桥总长1670米,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可并行6辆汽车。桥身为三联9孔连续桥梁。每孔跨度为128米,巨轮终年航行无阻。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使京广铁路南北两段相连。经过50多年的洗礼,大桥如今依然屹立在滚滚长江上.
武汉长江大桥-基本资料
桥梁名称:武汉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夜景
桥梁位置:龟蛇山
全桥总长:1670米
正桥长度:1156米
桥高:80米
铁路桥宽:14.5米
公路桥宽:20米
桥梁跨度:每孔128米
桥梁宽度:18 2X2.5米
桥头堡高:35米
跨越河流:长江
建成时间:1957年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简介
武汉长江大桥
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桥。1955年9月1日兴建,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全长1670米,正桥部分为1156术,两岸引桥共514米。上层公路路面宽达18米,可以并行行使六辆汽车、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在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工程技术人员第一次采用大型管柱基础和管柱钻孔施工方法,是中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为以后各地大桥采用大型管径的管柱基础提供厂宝贵经验。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1956年,毛泽东在武昌横渡长江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全面施工。当他看到已初具规模的大桥时,非常激动,吟出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磅礴诗句。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中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建筑的特征,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内容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在大桥两端是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桥头堡的堡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桥头堡内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大厅之中有建桥英雄群像大型泥塑展列其中,供游人观看、欣赏,追忆逝去的岁月,感触英雄的博大气概。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汉长江大桥-“长寿”之谜
武汉长江大桥
(一)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远在清朝时,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中就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的薄弱,一直未能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入第一批重点工程项目。
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施工的的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来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调动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
在“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全国各地的桥梁专家、技术人员都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有的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1955年2月成立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机具设备,也都靠全国人民支援。只要建桥需要,就无偿抽调。为了修好这座桥,铁道部专门请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人组成一个28人的专家组,与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技术人员并肩作战,提供技术指导。
(二)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
方秦汉院士称,当年建武汉长江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大桥自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到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筹建工作就开展了5年。从大桥的桥址线到桥式、净空、建桥材料,甚至是桥头堡的设计等等,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试验。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
例如桥头堡的设计,为了寻求最佳方案,当时政务院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方案,并邀请国内知名的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专家及桥梁专家,对已征集的美术方案进行评选后送政务院审批。
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这种技术工人得到深水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呼吸困难,极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沉箱病”。
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创议,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两国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究,最终决定使用这种技术。
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法,武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仅用2年零1个月。
(三)设计了足够的安全储备
武汉长江大桥
通过反复的论证、实验和创新,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有足够安全储备。武汉铁路局专家介绍,当年,设计中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还是这个时间,长江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仍需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建设施工中更是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据参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工人王淳回忆,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启动。
(四)延长寿命:一靠养护,二靠管理
自建成通车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50年风雨沧桑。如今,武汉长江大桥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的荷载早已大大超过了建成之初。
半世纪来,武汉长江大桥还历经76次撞击,最重的一次是1990年7月28日,一艘重达900吨的吊船正面撞上,大桥养护人员为此维护了一个月。但是,任凭风吹雨打,长江大桥并没有伤筋动骨。50年来经多次检测表明: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每秒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
方秦汉院士表示,当年建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现在很多桥梁出问题就是因为管理不当,超负荷运行。武汉长江大桥只要养护得好、管理得当,使用100年以上没有问题。
长江大桥的建设和养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呵护着大桥,他们每隔10年就要对大桥做一次全面细致的“体检”。武汉市已经在长江大桥上下游分别修建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长江大桥,并正在和准备修建过江隧道、天兴洲大桥、二七大桥等过江通道,分流武汉长江大桥的车流,减轻大桥负荷。
武汉长江大桥-毛主席题词
武汉长江大桥 夜景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武汉长江大桥-旅游小帖士
庆祝武汉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
最佳旅游季节: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大桥,于2001年翻修。大桥古香古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各有千秋,春天凉爽,江风宜人;夏季气候炎热,伫立桥头凝望海天交接,心情疏爽;秋季硕果时节,看无限夕阳;冬季,要是有偶尔的小雪,站在桥头,感觉世界分外妖娆。
交通:
武汉现在已经有几座过江的大桥了,过江隧道也在修建中.人们所制的武汉长江大桥应该是指一桥.去一桥的话你只要到司门口就可以了,这是武汉有名的商业街,武汉人都知道的.好多公交车都到这里,你知道问一下当地的人或看一下工交车站牌就可以了.到了司门口再一打听就可以上一桥了.
住宿:
晴川饭店位于汉阳大桥边,有江景房,可以观看长江大桥夜景.
美食:
武汉长江大桥没有什么美食,但是你从桥上下来就是武汉有名的商业街-司门口了,这里有一条小吃街叫户部巷,里面有好多味道叫绝的小吃,你不妨去品尝一下。
武汉长江大桥-参与建桥者
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
来自茅以升先生的中国桥梁公司
南方的广州铁路局
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
武汉长江大桥-相关事件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98年2月24日上午10时08分,行至长江大桥汉阳桥头的武汉电车公司一路专线车(车号鄂A63538,自编号267-368)发生爆炸,爆炸冲击波碎片伤及4辆汽车和行人,造成被炸车上16人死亡,22人受伤。
2006年2月13日至2007年2月15日,受一交通要道下穿通道施工影响,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将实行单双号限行。
2007年,纪念武汉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
2008年5月31日奥运火炬在武汉传递当日经过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评价
武汉长江大桥
50年前,浪漫豪情的毛泽东,用短短11个字,铭记了这座桥的伟岸。今天,这座桥横跨的风华,依然美妙绝伦。没有一座桥,有武汉长江大桥如此厚重,承载了如此多的光荣与梦想。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伋然雄风不减、傲立于涛涛江水之上。为了修这座桥,周恩来总理亲定大桥建设蓝图,责成国家八部委调集全国力量,为长江大桥建设服务。
50年来,这座大桥历经多次罕见洪水和大风的袭击,甚至被来自外力的碰撞达70多次,其中最重的一次是一艘900吨吊船正面撞上。但是这座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不伤筋骨、安然无恙,始终巍然挺立于涛涛江水之上。
50年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肩负着每分钟60多辆汽车、每6分钟一列火车通过的荷载,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70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伋然雄风不减、岿然不动傲立于涛涛江水之上。
“桥坚强”的喜剧性由何而来
2008-07-28 作者:张敬己来源:中国网
感动人的例子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自从有了“朱坚强”,马上就有了个朱刚强,后来还有个狗顽强…… 但这一切都比不上简阳“桥坚强”的特别。
四川简阳城区的“沱江一桥”建于1968年,已为简阳人民服务了40年。地震后,该桥病害加剧,不能再服役了,所以当地政府决定将其爆破,但最终380公斤炸药都没将这座危桥炸“趴下”。(7月26日《华西都市报》)
如此之坚不可催,真可谓“桥坚强”。
看到这个报道所配的新闻图片之后,我立马就想到了一年前被一艘运沙船撞断的广东佛山九江大桥,甚至还想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让那艘运沙船来终结“沱江一桥”的生命,不知据说撞击能力可比航母的运沙船能完成任务否?
或许是爆破工程不过关,炸药的量虽大,但其“使用质量”却不高。虽然记者在报道时使用了惯常的“为尊者讳”手法,但仍然可以看到在爆破工程中有“某爆破研究所施姓工程师”这样的专业人士。那么,这次只是“听了一个响”的爆破,至少是不成功的。但仅仅如此,这个新闻则没有所谓的“喜剧效果”了。
其实更多的“喜剧”效果可以从网友在新闻的跟评中找到一些。在某著名网站该新闻的跟评中,高居榜首的是:科技在发展,质量在下降!居第二位的是“40年前讲的是政治、责任和衷心;40年后讲的是腐败、金钱和背叛。”居第四位的是“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既然旧桥去不了,新桥也就来不了,有人的腰包也就……”
按理说,评论要做到客观、理性。也许是这座桥可能确实质量超好,超“坚强”,以至于380公斤炸药和专家都把它无可奈何,也就是说,其坚固程度超出了一个爆破专家对普通桥梁坚固程度的理解范围,尤其是经过多年服役且经历地震的一座危桥。一座小小的普通拱桥,此时此刻的表现,也无法不让网友或者说评论作者产生非理性解读了,即便“沱江一桥”的“坚强”确实只是因为爆破技术不过关的原因。
因为网友的智慧的基本上都体现在跟评里。你可说这篇评论的非客观非理性,但你却不得不承认网友跟评的“科学性”和巨大“可能性”。前几天在热热闹闹的说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除去中国人口第一,潜在的上网人口当然第一的原因之外,只能在网络上释放“非理性”,别无他途,网络成为唯一选择也是重要原因。所以网民人数第一,很好理解。
话扯远了,回到“桥坚强”。与“桥坚强”相比,陕西旬阳县桂花乡的一座名叫“坝河吊桥”的桥梁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这座在建桥梁的平衡钢索在7月11日晚被狂风刮断造成人员伤亡。稍远一些的,还有造成重大伤亡的凤凰沱江石拱桥,等等,如此一比较,“桥坚强”也确实称得上“名符其实”。当然,与赵州桥等古桥相比,“桥坚强”的名称又只能说是恰当。那么,就让我再次借用一次网友的非客观理性评论吧:科技在发展,质量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