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远的忠诚》赏析之十一:大包干、杭州会议与“18万亩耕地”及钉子户(21、22集)! [复制链接]

1#
《永远的忠诚》赏析之十一:大包干、杭州会议与“18万亩耕地”及钉子户(21、22集)!
发布: 2011-6-14 09:52 | 作者: 4433799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429 | 回复: 1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赏析之十一:


大包干、杭州会议与“18万亩耕地”及钉子户(21、22集)!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东西风,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

当年毛主席高屋建瓴的论述,如今仿佛又变得格外现实而敏感。那么,小岗到底在刮什么风呢?

GLG这个庞然大物的到来,在小岗村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思想上的争论,多少年未见的路线之争,在小岗村突然变得激烈、热闹起来,甚至再次牵动了媒体敏锐的视角。一篇题为“是进步,还是倒退?”的文章,犹如巨石激浪,小岗村开始躁动不安了。

此时的“红手印”们,经过20余年的风雨洗礼与历练,已经不在是当年仅仅满足于吃饱饭的大脑简单的普通农民了,“红帽子”把他们变成了政治家。如果有人试图以集体经济来否定大包干,他们当然把这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红帽子”还能不能红下去的问题。“红帽子”就是他们的政治资本,当然也是经济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确是进步了。

下面是他们对土地问题的议论:

余老三说:把事情说的这么好那么好的,给多少钱啊给多少钱。这里外里干什么?这是在收买我们啊。把土地给了资本家,我们还剩啥?啥都没有了我们。这不还的吃二遍苦遭二茬罪么?这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严重了嘛。

余明亮说:这事我看啊,就是他们几个干部想跟着资本家一块挣钱,把俺们小岗的利益都出卖了。什么股份制了?谁知道他们挣多少钱啊?是不?到俺们农民手里还剩多少钱阿?

于本立说:我总觉得这是挣钱的好机会,我想,把钱揣到怀里那就是进步。

余本福说:在管理上不让小岗人参与,小岗人没有话语权,那将来小岗人的利益怎么保证呢?咱们是什么人?咱们是农民。土地是什么?是农民的命根子。你甭管是前进还是倒退,农民有了土地说话就有底气,说话就有理。不然的话,你兜里揣着十几万块钱管什么用?进城人家管你叫农民工,回到乡下没有土地,这叫啥?这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早晚得完蛋。
。。。。。。

应该说,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毋须指责的,这就是民生。但是,由于每个人文化和觉悟的不同,必然看问题的角度和深浅也迥然不同。这就需要决策者们应该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来引导人们的思想。有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有一大批能够正确贯彻这些政策和方针的人。这就是毛主席当年所说的:“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那么,小岗人思想的混乱从哪来的呢?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小岗的大包干被立成了街口举国瞩目的牌坊,让小岗人有了定心丸,一方面沈浩反其道而行之,试图推行集体经济道路,由此必然引发思想的碰撞,加之媒体推波助澜,缺失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如此才造成了小岗招商引资的僵局。那么,这个局面到底是谁造成的呢?不是沈浩,也不是小岗人,而恰恰就是小岗街口那个大包干的牌坊。

沈浩生前参加过一次在杭州举办的“全国十大农村先进基层组织座谈会”,这个会议传达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认为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合时宜。关于这个信息,我没有在媒体中看出任何痕迹,只有在剧中听到了。剧中的一位精英人物说:“土地承包30年不变,后来又说50年不变,还有的地方说永远不变,不管怎么说就是一个意思,就是土地的使用权归你自己。那么,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几年,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土地归农民自己使用,你想种什么,该种什么,怎么种,那是你自己的事。这就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产量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那么种地打粮在当时是农民的必然选项,所以说土地不是问题。可是,现在问题来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经营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政治经济学说的很清楚。从现代经济学的眼光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肯定是一种很落后的生产方式。现在农村已经存在土地向农村大户的手里流转,那么,效益会不会高呢?我们打个比方,5个人来管理五百亩土地,和50个人来管理五百亩土地,效益会一样么?肯定不一样,是吧?这就是经济方式已经开始了转变。”

我不是什么经济学家,就是一介草民。草民不喜欢谈理论,就是凭着感受说话。相反,精英们对于理论总是侃侃而谈,说什么主人啊、尊严啊、民主啊、民生啊,一套一套的,说的是冠冕堂皇、天花乱坠。对于工人而言,失掉了铁饭碗还算主人么?几千万工人下岗,成了到处奔波的职奴,还有尊严么?一次性买断工龄被无端克扣,告状无门,这就是民主?老百姓有病难治、有房难买、有学难上,这就是民生?对于农民而言,余本福倒是说到了点子上,失去土地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早晚完蛋”。说什么土地承包30年不变、50年不变、永远不变?如今又大讲什么现代化,大讲什么政治经济学,大讲什么小农经济是很落后的生产方式。农业的问题,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走集体化道路了,周总理在70年代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这个大方向。可是,一个“红手印”的传奇故事,就把农业现代化的梦想化为了泡影;一座小岗不容侵犯的牌坊,就阻碍了发展集体农业20多年。那么,如今我们再来看看,这位精英所讲的现代化农业又是什么呢?他打的那个5个人和50个人的比方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就是要把50个人的效益转给5个人,然后把多余的45个人变成为资本家打工的农民工,把他们所说的50个人的效益变成5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而这个集体的利益是谁呢?对于吴仁宝、郭凤莲、沈浩来说,是广大村民,对于“贾治国”、余本福们来说,会不会又变成“八间房”和“推土机”呢?这就是他们特色理论下的集体经济么?

如此看来,余明亮这个“钉子户”不是他自己跳出来的,而是这个叫人很不放心的集体经济和在小岗大包干牌坊掩护下的“30年不变”、“50年不变”、“永远不变”的承诺共同作用下逼出来的。好在是沈浩的人格力量能够化解掉余明亮这个“钉子户”。倘若是遇到“不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江西宜黄的精英们,那么,余明亮就完全可能为小岗大包干的牌坊再添一抹血色。

政策,是治国安邦的灵魂。好的政策是那些真正执政为民的人们制定出来的,不好的政策肯定是“贾治国”们以权谋私的手段。小岗目前的僵局就是“贾治国”遗留下来的。可是,这个“贾治国”依然得不到法律的严惩,依然以“18万亩耕地”为幌子制造祸乱,试图阻碍小岗前行的步伐。小岗究竟刮什么风?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就不闭嘴   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