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原来我才是最二的村官
点击:180 回复:11 作者:最2的村官 发表日期:2011-6-28 12:15:00 回复
2005年起,全国开始大范围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中组部计划五年内选聘十万大学生,后于2010年改为20万。20万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放眼全国,大学生村官仍然是一个小规模群体。来自这个群体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因此也造成了许多人对这一群体的不理解甚至偏见。
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就像当年知青下乡,其中的是非功过只有留给历史去评价。在此,我只想记录下我和我见到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还有乡镇基层政F的工作。前年刚上班时候,市组织部发给每人一本大学生村官日志,记录每天的工作,定期抽查。结果从来没有人检查过,最后也就没有人再写过。转眼两年过去了,总想留下来点记录。今天在这里发帖,主要为了记录,同时也希望路过的朋友一起交流。
首先说说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各地的大学生都分到各乡镇,由乡镇管理。乡镇政F的人员分为四种: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临时人员,以及这两年才有的大学生村官。在乡镇里的地位,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大学生村官。而临时人员一般都是领导找到司机或者安排的临时工,平时以聊天打牌为主,暂不列入比较范围。乡镇里的行政和事业编制人员统称机关干部,和村官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而机关干部中又有部分领导,即副科与正科级领导,为班子成员,是乡镇政F的领导层。比如我所在的乡镇,有十三个班子成员(调走两个,原有十五个…),书记,镇长,人大主席三名正科领导,以及副书记,副镇长,委员若干名。其余的眼巴巴等着提副科的机关干部,成为一般人员。
前几年没有村官的时候,年轻的机关干部多少做一点工作,比如打电话通知,打文件,打扫卫生什么的。村官来后,基本上都是开会时候领导把这些事情布置给村官。遇到如迎接检查,秸秆禁烧这类阶段性工作时,分管领导会说:找几个用着得劲的村官,给镇长打个招呼,借过来用几天。
村官之所以处在这个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没有编制。由于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和完善,村官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既不是镇机关干部,村里也不把村官当自己人。在机关干部眼里,既然没有编制,就是临时人员,理应多干活;没有编制,以后就很可能不是同事,得罪了也就无所谓。 二、收入。不说家底,工资收入方面,我们乡镇机关干部在两千左右,有补助了另算。而村官的基本工资由市财政承担,本科一千,大专九百。乡镇会给干活多的村官发二三百的补助。收入上的差距会使有些机关干部产生优越感。 三、文化程度的差异。村官学历虽不高,但必须是全日制。这里招了两批,第一批以大专为主,第二批以本科为主。而机关干部年龄一般在三十岁以上,三十到三十五之间的,以函授、 成人教育为主,三十五岁往上的以初中、中专为主。当村官分到乡镇后,机关干部有一种心态就是:大学生是吧,看你能干点啥;上学多又怎样?专找你干活。看到这里,就不能立即几年前本科毕业生分到乡镇工作后,总是成为被调侃戏弄的对象。虽然现在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不少,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着。四、职场的老规则--老兵欺负新兵。这个不用多讲。
手机码字太难了,写五百字不容易。先写这么多,回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