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存款,利息和股市 [复制链接]

1#
政府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如设置投资障碍,投资品种缺乏,人为扩大投资风险)把大量的居民储蓄转化为银行存款。居民储蓄持续地流向国有商业银行,在储蓄增量大于不良资产增量的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就不会面临“挤兑危机”的问题。渐进转型使国有商业银行替代了财政的职能为国有企业提供“隐性补贴”,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并不是“隐性补贴”的最终承担者。



扭曲的利率结构不仅反映在贷款利率上,还反映为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期,存款利率通常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率。



储户承担较高的负利率可以说是在现金流动性上支付的一种税收。这个过程相当于国有商业银行从居民部门获取了租金,这个租金恰恰弥补了国有商业银行为国企提供的租金。



居民的超额储蓄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政策性贷款的源泉,其本质是居民为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经营”支付补贴,有40%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实际已被侵蚀。



对存款利率的限制和居民的超额储蓄为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租金,而为了维护国有商业银行的“特许权价值”,限制竞争成为必然的选择。政府除了严格控制利率外,还对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非国有金融机构作出地域、经营范围和银行数量等方面的严格控制以维护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的地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经营得以继续,更重要的是维持了储户、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低效率平衡。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了内部的风险控制,出现了所谓的“惜贷”现象,使得通过国有银行向国企提供政策性贷款的机制难以为继。从1998年开始,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开始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让国有企业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从1990年建立股票市场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支持国有企业上市,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看,金融抑制问题不仅表现在利率和银行经营格局方面,还表现为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设置“进入门槛”,限制非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从而保证国有企业获得大量廉价资源。对于银行的储户而言,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只是一种或然的金融风险,而国有企业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低成本融资就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在资本市场中表现出来,并转嫁给投资者。



从2001年7月开始,以高价减持国有股为诱因,中国股市大幅下挫。两市的股票流通市值缩水幅度最高时达到30%。尽管决策层对中国股市有“推倒重来”和“挤泡沫”的诠释,但市值缩水损失的最终承担者还将是广大投资者。



2008年“社保基金”入市,从6000多点高抛到1600点低吸,捞走多少股民的血汗,看来没人说得清楚,可能永远也不会清楚,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乐此不疲,时机成熟就会再来一次。



玩资本游戏的大人物们似乎忘记了,老百姓的腰包和容忍都是有底线的。
分享 转发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