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改委称中国将推迟退休年龄以解决养老金危机 [复制链接]

1#
面临老龄社会问题,国家发改委官员近期明确表态“探索弹性退休制度”,而此前人口学家担忧的中国养老金体系支付危机,现在因此得到官方答案——推迟退休年龄。中国社会的“未富先老”,在中国官员看来,解决办法就是老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

  
    5月25日上午,发改委官员周南表示,通常,如果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们就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目前65岁以上人口约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可以说,我们是“未富先老”。这无论是对社会养老能力、养老保障体系,还是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解决养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探索弹性退休制度。

  
    此前人口学家何亚福曾呼吁,现在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养老基金尚且入不敷出,将来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进入“人口负债期”,一方面老人逐年增多,高峰时达到4亿多老人,另一方面年轻劳动人口逐年减少,这种养老金制度总有一天会崩溃。

  
    但现在看来,中国官员对于养老金制度危机早有应对之策:推迟退休年龄即可。

  
    而造成“未富先老”的计生政策,似乎目前并不在有关方面考虑范围之内。

  
    5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对媒体表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将会出现三个难以估量的新的贡献,或者是新的气象:一是扩大内需;二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三是传承人类文明。景天魁先生更是强调:“老年人经验多,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不大愿意冲动。老年人占一定比例以后,这个社会可能更加容易,比较稳定,比较容易沟通,比较和谐,有这方面的好处,这是从社会管理方面来说,老年人比较遵纪守法,社会经验比较多一些,行为比较有数,不容易冲击界线。”。按景天魁看来,这对于当前的维稳工作而言,社会老龄化反而发挥了突出贡献,计生政策可谓功不可没。

  
    综合上述,中国应对养老金制度危机的办法,可能更多是延长退休年龄,而非改变计生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报告根据2004年到2033年每年对退休人员发放的养老金数额趋势分析后认为,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从2032年起我国养老金债务开始下降。此时,1997年前退休的那一部分老人已经全部在90岁以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低;1997年前参加工作却在1997年后退休的那部分“中人”由于多年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拥有使用自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权利,政府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能平稳推进,做实个人账户,30年后养老金缺口将得以填平。



但现实的情况是,在目前阶段,养老保险每年收不抵支,支付危机日益显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解学智称,我国每年的养老金压力主要发生在两方面,一是征缴的养老金收不低支,每年大约有四五百亿元,一直由中央财政在拨付;二是个人账户每年被挪用1000多亿元用于统筹,目前个人账户缺口已经积累到7000多亿元。



由于政府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如何支付转轨成本,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现象严重。个人账户上没有资金的积累,当然也就无法用于市场投资,这不但影响了在职人员缴纳养老金的信心和动力,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另一方面,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3亿,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到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老龄公共政策的原野博士认为,西方国家进入老龄时期一般都花费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从控制生育到进入老龄化只用了18年时间。“我们这个社会“未富先老”,所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繁重。”他说。



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必然带来养老金支付危机,目前仅依靠当期财政弥补的做法显然难以维继。



与此同时,债务缺口还带来覆盖面与企业负担之间的恶性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均进一步分析,目前养老保险运行形成了一个悖论:参保人数越少,个人和企业承担的费用就越高;承担的费用越高,参保覆盖面就越难以扩大。事实的确如此,一方面企业拖欠缴费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我国进入老龄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离退休人数年增长6.64%,但是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年平均增长只有4.04%。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