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复制链接]

1#
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发布: 2011-8-22 22:45 | 作者: 湘下砖稼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134 | 回复: 0

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给张宏良教授补补历史常识课如何?




张教授先生:

日前听说您百忙中不余遗力、身先士卒地教授大伙们要“救党保国”,很感动,真的很感动。“多情应笑俺”之余,又突发奇愿,想给您补补历史常识课儿……

要给您补课?天方夜谭吧?何止是天方夜谭,这年头这光景下,哪有乡下人给京城的大教授、号称左派“红色坦克手”的人执鞭的?简直是天下奇闻!不过,有说“文学使人浪漫,历史使人明智”,故乡下砖家俺实在是无法,恰巧手头有些许资料,便诞着脸皮文抄公式摘录几段寡然无味、让人昏昏欲睡却又真实的的史实与你吧。



话说也不知是一百好多年前,反正是日本外务省一份秘密情报——秘第1980号,大概是明治38年(1905年)7月28日神奈川的县报:“清国亡命者孙逸仙于本月19日乘法国邮船‘东京号’由法国不日抵港,在横滨市山下町一百二十番租房居住。”(转引自陈锡棋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

中山先生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拜谒杨度。杨度,何许人也?乃像地球上的张大教授们皆知晓的、清末知名人士、宿儒王闿运的高足,后来被袁世凯称为“天下逸才”的一湖南人者,与保皇派康、梁齐名之立宪派魁首。

两人见面是在7月下旬。在畈田町杨度寓所,在革命与立宪之间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形势下,一个革命领袖、一个立宪首领,据说见面后居然仿若同志,热烈拥抱,所谓的“惺惺相惜”,没有比这更好的例证,这次会面,堪称血腥残酷的中国近代史中最令人动容的一笔。
这有(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佐证:“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怕您一时半儿纳闷儿糊涂,姑且让俺试着译成浅白俚语吧——

中山道:“当今之世,中国非改革不足以图存。但与清政府谈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因此,必须发动民主革命,推翻这个昏庸腐朽的政府,为改革政治创造条件。”

杨度对曰:“民主革命的破坏性太大。中国外有列强环伺,内有种族杂处,不堪服猛剂以促危亡。”

关于中国之命运,在杨度狭小的寓所,两人与同进行沙盘推演般,企图说服对方,争论了三天三夜,结果仍然是:谁也没有说服对方。

杨度倒也大度:“我们政见不同,不妨自行其是,将来无论打通了那条路线,总比维持现状的好。将来我如失败,一定放弃成见,从公奔走。”

后同盟会成立,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仍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俨然一副铁杆保皇派的模样儿。

中山叹息:我想说的已全部说完了,先生依然固执己见,“今可分道扬镳,以观最后之成败。”



果然,民国十一年,杨度制止了吴佩孚援助叛变的陈烔明,帮助中山度过政治危机以后,中山叹谓之:“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就是指他当年在东京时所许下的诺言。这一年,杨度在沪上加入中国国民党。

然杨度一从保皇派,二入国民党、三入共产党,遂由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一生坎坷,壮年早逝,为人为政,人皆称奇,最后为周恩来弥留前念念不忘的一个人。此乃后话,不在此论。



作为一代谁当政也不能小觑的客卿,杨度最为风光的时光是长袖善舞在帝都北京的舞台上。

光绪34年(1908年),当袁世凯得知杨度回国的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嘣跳,大唤“彼可救我也!”,即与张之洞联名给湖南巡抚发去一封电报,要他让送杨度入都。

除看中杨之才华外,袁世凯早就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二年前清端方等五大臣回国所呈递的宪政考察报告,即私下请杨度和梁启超做的枪手,故杨素有晚清朝廷“宪政专家”美誉。“杨枪手”早不回晚不回,此时回国,能不让他欣喜若狂么?

如此般,在有紫禁城一个即将垂死的老女人的默许后,杨度终究戴起了帝国四品大员的官服顶戴,住进了北京豪华的宅邸——锡拉胡同的袁氏宅邸——那是袁世凯即将赴“洹上村”做“钓鱼翁”前特别借给杨度居住的!

次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直道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他仅有举人功名)。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
帝国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懂法”,于是乎,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宪法讲座。

袁世凯被逐复出后,又任杨度为学部副大臣,除有了新的官邸后,还拥有一辆豪华的深绿色小轿车,配有一匹高大的黑色洋马,俨然一副帝国特权阶层人士做派!



接下来,在宣统三年(1911年)保皇成功后,杨度“荣升”“皇族内阁”统计局局长——捣鼓枯燥数字,技术活儿,远非他所长、非他所好。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当摄政王载沣要弑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来到“渔翁”的故乡,成为袁的幕僚,即升了半级,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大臣——也让他感到虽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却“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宏愿大志哪在此?

有意思的是,尽管他为袁出力很多,但并未实现他帝师的目标,就连开国元勋也没有当成,仅被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但他终究还是以一士人身份登堂入室了。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也。



惜世事难测,历史潮流总是滚滚向前的。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击碎了袁世凯的复辟梦,也打破了一代才子杨度的保皇梦。

首先是宣统三年(1911年1月日18日),新年的气氛尚未浓,才任四品大员数月的杨度忽在一天,读到了《天铎报》上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一名唤“戴天仇”者,作文毫无客气地指出:“将来之内阁,皇族内阁也。”

这对于弹冠相庆、踌躇满志的杨度们言不啻于是一记沉重的耳光!
怪就怪这该死的“戴天仇”,似前生后世与大清朝有不共戴天之仇般,咒语太狠。果不出四个月,1911年的5月日8日,农历辛亥年四月初一,预言应验了:清廷的政治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军机处被裁撤,责任内阁产生——内阁总共13人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7人,刚好超过半数,而汉族只有4人。

当杨度看到内阁名单时,他懵了——一切与戴天仇的预言如出一辙。
有道是:一朝失足千古恨,走火入魔为何般?



道来这杨度也的确“失足”不浅,呈送的《君宪救国论》道:“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是年,在袁世凯政府学副大臣任内与刘师培、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逆称帝鼓吹。袁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洪宪帝制一出笼,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任公怒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次年6月,袁贼卒,暴毙前大呼“杨度误我!”。直骂他是“蒋干”,杨度则写下挽袁联: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结语

袁逆既死,黎都督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列“状元”。洪宪闹剧后,杨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和偈语。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他在沪上租界因病去世,葬沪上万国公墓。

前往吊唁者络绎不绝,其中就有号伍豪者。杨度病中自题挽联: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好了,故事讲完了,你也该懂了吧?只怕俺这堂课是白上了,盖因这些常识性历史,岂有张大教授们不解之虞?您或许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但愿如此就好!

不陪了,家中丑妻还等着俺打酱油做毛氏红烧肉呷嘞!

再见。


有感于辛亥革命百年即将来临而作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