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经济运动方面考察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作者:范复拜) [复制链接]

1#
从经济运动方面考察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作者:范复拜)


                                                  说明

这篇文章是若干年前学习马列毛理论,结合现实写的。现在看,由于社会地运动,促使人们思想地变化,有些观点已经不太合适了,所应用的资料有的不足,有的或者错误,这些都是当时的历史情况和个人水平决定的。但是,作为一种讨论意见,观点错误留待大家批判,应用的资料有的不足,有的或者错误留待大家纠正。别的副作用也不会太大,所以,现在就大胆贴出了。

毛泽东说:中国党内懂马列的人不多。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觉得深刻、正确。本人实际上就是毛泽东说的,党内不懂马列人群中的一个。社会越是实践,越是感到自己马列毛主义水平欠缺,越是感到须要迫切地提高自己的马列毛主义水平。

从世界资本主义观察,资本主义已发展到顶点。现在,它对人类造成的祸害,在某些方面,已经是人类不能忍受的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提上了日程。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公有制生产方式。

私有制统治了人类几千年,私有观念渗透到每个人,向公有制生产方式过渡,不但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而且要消除每个人的私有观念。消除私有观念,包括现在的每个人,也就是毛泽东讲的,工人阶级也要改造自己。

本人曾经想过,为什么读了许多马列毛的书,还是不懂马克思主义呢?原因是私有观念作怪。私有观念是读不懂马列毛著作,和错误理解马列毛主义最大的原因。正是由于私有观念地统治,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像本人一样的一个很大的人群体,也就是毛泽东讲的,中国党内懂马列的人不多的人群体。

当前,网上马列毛主义的讨论,目的是正确地理解马列毛主义,而要达到正确地理解马列毛主义,必须与头脑中的私有观念斗争,因此,目前网上马列毛主义地讨论,也是一次深刻地相互斗私批修。

正是处于这种目的,贴出此类帖子的。

第一章    考察文化大革命的必要

    1966 年开始,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76 年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逝世以后,它以失败告终了。
    文化大革命中,一片赞扬声,文化大革命是非常必要的,非常及时的,是反修、防修保证社会主义永不变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坚决措施。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他们官做大了,房子住多了,薪水高了,有了服务员,有了小汽车,比资本家还厉害等等口号,充满了报纸、广播、电视。
    文化大革命失败后,一片谴责声,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灾难,是一次浩劫。是领导错误发动,为反革命所利用。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中国已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只要发展经济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了。阶级斗争的论调是无中生有。共产党代表全社会的利益,党内不会有资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极左的产物,是 57年以来极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延安整风就存在的极左思想进一步发展。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主导是一贯极左。一些极端的报刊和极端分子公开的说,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是历史的错误,毛泽东没有干过一件好事。
    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对立思潮,改革开放形成一股庞大思潮而诞生了。一切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对立面,一切在批判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诞生的改革思潮,到 90 年代已存在 20 多年了。改革思潮的诞生,一方面批判指责文化大革命,一方面向社会成员许下各种提高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甜蜜愿。但是,改革思潮存在的二十多年中,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大大小小的一些成绩,成了报纸、电台、电视等报道的中心,但是,改革思潮留给社会成员的深刻印象,主要是留给社会生产主力军,也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依靠的工人阶级的印象却是,社会贪污腐败,物价飞涨,工厂停工,工人失业,两极分化,治安下滑。工人阶级和社会下层,并没有从改革中得到提高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提高的只是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投机倒把分子,是权力资本的代表者。改革初期,哲学上掀起了一股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风潮,这股风潮罗列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许多问题,一古脑儿的叫喊,经过实践证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错了。有说文化大革命错了的,有说 57 年以后错了的,有说延安整风以来就产生了错误的,蒋家王朝的人马则说,第三次革命战争就是错误的,如果不把蒋介石赶出大陆,现在大陆则是"四小龙"了。某些曾在毛泽东领导下指挥军队与蒋家王朝决战立了大功的显赫人物,也叫喊学习"四小龙",从而把自己的显赫战功,变成了重大过错。
    改革思潮,把文化大革命说成不对的,是领导主观人为的,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作为哲学上、理论上的武器,为自己开路。但是,短短的二十年出现了成堆的社会问题。究竟是什么检验了什么,一笔糊涂帐。有人写文章说,"胡耀邦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积极拥护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但是,却很快被实践把自己检验了,历史就是这么滑稽。"
    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几亿人参加的巨大运动,是什么力量促使的?改革思潮说,是上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当,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用高压手段促成的。这种回答小看了中国人,几亿人并不个个都是糊涂虫,那样容易受骗上当。压力,中国人是不怕的,日本侵略者三光政策,并没有压服中国人,何况文化大革命。许多人的积极性,不管什么力量促使的都是发自内心,绝不是象日本和国民党抓壮丁用捆绑方法形成的。
    改革思潮给文化大革命下了结论,但是,那是从个人私利,阶层私利,集团私利,阶级私利出发的,不是社会运动的正确解释。他们最得意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也将要把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结论象检验胡耀邦一样,检验一下。比如改革思潮说,中国消灭了阶级,现在大部分社会成员说,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改革思潮说,毛泽东的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是不对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绝对没有资产阶级。现在广大社会成员说,毛泽东的话千真万确,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
    改革思潮最得意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广大社会成员非常反感,使改革思潮的铁杆人物也不得不坚决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私有化,口头上转个弯,来个口是心非,叫喊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是,他们绝不会批判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宁愿在极端窘困中过日子。
    改革思潮斩钉截铁的向群众许过愿,中国绝不会产生两极分化。但是,现在的实践,改革思潮的头面人物,只好辟而不谈了。
    改革思潮把扭亏为盈作为搞上经济的一项主要内容,但是,自 70 年代末开始,叫的越响,亏的越多。有的人说,越扭越亏。据有的报刊透露,到 90 年代末,亏损面已达 60% 以上。工人失业直线上升,资本失业此起彼伏。工人不干活的人数增加,机器不开动的数量增加,但是,新闻却是这里经济上升那里经济活跃,一片欣欣向荣的画面。这个谜存在在许多人思想深处,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存在在大多人思想深处的问题。
    改革思潮说,他们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这个话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解决任何人的思想疑问。因为根据马克思哲学,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物质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用不同速度运动的产物。由于时间、空间、速度这三个参数对于物质运动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世界上的事物,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也就是都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模子刻出烧饼,也都有不同之处,都有自己的特色。试看现在的资本主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谁跟谁相同呢?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这句话是一句泛泛的话,根本构不成理论,原因是没有指出特色是什么。难道农业分田单干,工人失业,资本失业叫有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是人类这种物质在中国这个特殊空间运动的表现形式,它是有规律的,它绝对不会象有些人向资本家许愿说,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变。宇宙空间哪有五十年和一百年不变的事呢?不论什么人许愿不允许社会变更,都将成为一场大笑话。
    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后的改革,都是中国社会在自己运动轨道上前进的一段,它们的产生都有产生的理由。都符合中国社会这个物质运动的理。
    新的事物是在旧事物基础上生长壮大的,文化大革命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段,它必然对中国社会的继续向前运动产生影响,由于它是刚刚过去的历史,因此,它对社会的影响将大于以往的任何历史阶段。
    考察文化大革命,绝不是站在私利方面对历史进行指责。而是考察形成文化大革命经济方面的必然,因为社会的运动是以经济运动为中心。同时,也是考察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从而转换成以改革为形式的社会运动的必然。我们知道,社会形态的改变,是经济在自己运行轨道上运动,在特殊时间、空间用不同速度运动的表现形式。物质是绝对的向前运动,社会形态是绝对、不停的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只是形式改变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人们思想认识上感到变化。因此,考察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实际是考察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考察形成文化大革命的经济原因,考察文化大革命失败,而变成改革形式的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改革形式的社会形态,将变成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呢?也就是人们最关心中国向何处去。
    毛泽东在认识国民党的变化时,有一段著名的话,他说,这个党,看它的过去就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知道它的将来。毛泽东的这段话,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必须遵循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但是,我们思想水平与毛泽东相差甚远,因此,我们的考察,也就必然包含许多严重的错误与不足。只要有某些点可以作为有同感的朋友们作为参考,对有同感朋友们有一点启示,就心满意足了。
    纵观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社会运动,都是快速与慢速相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快速运动形式。资本主义阶段,变成慢速运动,成了半殖民地社会形态。但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形态在 20 世纪,又呈现出加速运动的形式。从辛亥革命到 90 年代,中国社会的改变够频繁的。美国社会,原始氏族阶段运动缓慢,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瞬间即过,变成了资本主义先进的国家。非洲大陆,现在动荡不安,这是社会快速运动的表现。人们都知道,一个世纪前的非洲,还从事贩卖黑奴。由奴隶社会运动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到两个世纪。而有的国家则经过了几千年。
    毛泽东说,今后五十至一百年内外是世界社会制度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期。他的这个预言将会为事实所证明。那些许愿五十年不变,一百年不变,初级社会主义将经过几十代人,甚至上百代人的预言,将会很快为历史证明,是不对的。
    人的思维功能是认识物质运动规律,从而是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新形式,并采取措施使自己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处于有利地位。对于社会的运动则是认识其将要出现的新形式。目前,也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向何处去?这就是考察文化大革命的必要。



第二章    如何考察文化大革命

    上面讲了考察文化大革命的必要,但是,如何考察文化大革命呢?也就是考察文化大革命的立足点是什么呢?应当首先说明,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因此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考察文化大革命。具体的讲,当前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就存在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因此,考察文化大革命也是考察资本的运动。文化大革命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用特殊速度运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考察资本主义 19 世纪 60-70 年代在中国这块特殊空间运动的必然性。在中国这块特殊空间运动的资本,是一个老资本,在它的机体上产生了共产主义因素,时时刻刻消弱资本主义,形成了两种力量的斗争,因此,考察文化大革命就必然要考察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这就是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称这个时期为社会主义。毛泽东则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充满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是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形式,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阶段,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人类社会在运动过程中,由公有制进入私有制再由私有制转一个圈子,又回到公有制。因此,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转变,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是不同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是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则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是从经济上消除生产资料财富的私有,但是,会彻底改变人们思想上的私有观念。这种私有观念,统治人类几千年。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比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深刻千百倍。
    文化大革命失败后,改革思潮中的一部分人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一段考察。形式上轰轰烈烈,而且得出了不少结论,有的是组织结论,而且是当时极度权威的结论。但是,这种考察结论现在看,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不论从哲学思想上,还是从社会发展实践上看,都是破绽百出。
    破绽何在呢?从哲学讲,改革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考察,不是把它看成中国社会在特殊时间、空间运动的表现形式,是由以前的社会运动形式转变而来,又变为以后的社会运动形式而去。即由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社会运动形式转变而来,又变为文化大革命后改革的社会运动形式而去。文化大革命承前继后,组成中国历史的一段,是有其理由的。改革思潮说,文化大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是历史的错误,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是一场浩劫,是一场灾难。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最大的错误。这些言论已滑到唯心主义立场上去了。马克思主义的名言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是经济势力选择自己的代表人物,绝不是什么人物创造经济势力。具体的讲,是经济势力选择了毛泽东为代表,进行了文化大革命,绝不是毛泽东创造了文化大革命。是当时的时势需要毛泽东这样一位代表,而不是毛泽东创造了当时的时势。改革思潮虽然在口头上,在书本上也承认时势造英雄,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问题上,却变成了唯心主义的拥护者。
    再从实践上观察,改革思潮的名言是,中国消灭了阶级,不必进行阶级斗争了,但是,中国的百万富翁不叫资产阶级?改革思潮把毛泽东说的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作为毛泽东最大的错误。但是,现在的事实又如何呢?广大的受压迫受剥削的工人阶级,贫苦农民,仍然信仰毛泽东这一名言。
    其实,改革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考察,是站在私利方面对文化大革命的考察。对损伤自己私利的一切事物,一概进行否定,不承认,甚至谩骂。由于自己的私利毕竟不是物质运动的全面,因此,改革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考察,必然产生很大的错误。最可笑的是改革思潮中,那些显赫的理论家,他们斩钉截铁的说,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某段历史耽误一代人的说法,还没有听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战争,中国历代战争,还没有人讲过耽误了一代人。只能说历史创造了一代人的特点,历史培育了一代人的特点。改革思潮这句对文化大革命考察的名言,实际上是从私人利益出发,有的人耽误了学文化,有的人耽误了发家致富,有的人耽误了投机倒把,有的人耽误了升官发财,但是,这种耽误,远比二次大战,中日战争损失少得多。战争死了不少人,能是历史的耽误吗?
    充满由于私利损失和私利不能满足的任何叫喊,都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都是片面的。特别是现在,资本主义已逐渐进入老年阶段,新的生产方式,即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代,也就是私有制逐渐没落要为公有制代替的时代。从个人私利方面进行的一切考察结论,更显得幼稚、可笑、偏面。很快被实践证明是不对的了。
    今天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就是要从经济运动的主体上,考察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它是由于什么经济力量促使形成的,它为什么失败了,转变成改革的社会运动形式而去。也就是考察文化大革命经济运动的内因,它的出现和消失的理由。
    毛泽东逝世以后开始的对文化大革命的考察,即所说的否定文化大革命,或者彻底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从思想体系上观察,是私有制体系对公有制的批判。从经济性质上观察,是恢复以往消失的和被公有制代替的私有制形式。在这个主体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发展成对毛泽东的诬蔑和谩骂。把毛泽东领导的农业集体化,生产资料公有化,对私有制和私有思想进行的限制与改造,一律作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错误。他们创造收集了许多词汇,如极左路线,乌托邦,现阶段办不到的事,永远办不到的事等等。他们把私有制和私有思想体系与公有制和公有思想体系相互斗争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加以扩大(不能否认与私有制和私有思想体系斗争中,确实有不少错误、缺点、不成熟等等问题,这是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注意,程度上是可以缩小的),得出结论,说文化大革命是完全不必要的,不是经济运动的必然,是人为的错误。有一些人为自己某些私利的损失,哭天哭地,睹咒发誓的对毛泽东进行谩骂。为自己私利的损失,对文化大革命考察都是偏面的。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向公有制前进,向共产主义前进,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前进中的曲折、错误、缺陷、暂时过失,不是物质运动的必然。这些不能证明共产主义是达不到的。
    考察文化大革命要抛弃一切站在私利立场上,对公有制与私有制斗争中,限制改造私有制和私有思想体系中产生的一些错误、缺陷进行无限的指责、谩骂。把公有制,公有制思想体系描绘成恶魔,把私有制思想体系形容成美丽的仙女。以上就是我们如何考察文化大革命的主导思想。



第三章    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1  考察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先考察人类这种物质运动

    考察文化大革命首先论述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仿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许多人看来,有些荒唐。但是,据我看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性,不正确的认识理解这个问题,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本质,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是在中国这块特殊空间发生的。而在中国这块特殊空间运动的资本,在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时间,已运动到老年阶段。资本主义的老年阶段,机体已经衰老,在它身上产生了许多共产主义因素,时时刻刻代替资本主义,充满了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彼此之间的斗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不同于从原始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之间的任何社会形态的更变,因为除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更变是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外,其余都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则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文化大革命所处的空间,是中国这块占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亚洲大陆,时间是在这块空间运动的资本已是老年的资本,在它身上产生的许多共产主义因素,时时刻刻代替资本主义。具体的讲,就是公有制与私有制时时刻刻进行代替与反代替的斗争。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形态的改变,要比以往私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形态的改变复杂得多。因为,不但要消灭生产资料物质上的私人占有,而且要消灭存在了几千年的私有观念。也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句名言,文化大革命是触及人们思想灵魂的大革命。
    人类这种动物,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比其它类动物的优越,就是有高度发达的脑细胞,也就是有高度发达的思想。在人类这种动物的思想(思维)中,为公和为私都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公和为私都是有物质基础的。人的思想为公和为私的有机和组成思想总体,为人类向前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服务。
    文化大革命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阶段,充满了私有制与公有制在各领域的斗争。因此,必须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由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人的思想(思维)中为公和为私的有机关系。正确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的认识文化大革命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在考察文化大革命之前,首先阐述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考察由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人的思想的特点及运动规律。马克思说,社会变动的原因,到那里去找?到人们的思想中去找。人们思想变动的原因到那里去找?到经济中去找。马克思的这个论述,就是我们论述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的目的。

    2   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在特殊时间、空间用不同速度运动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宇宙空间除了运动的物质外,一无所有。所有物质都是绝对的、连续的在自己运行轨道上运动着。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
    由这个宇宙观出发观察事物,由于所有运动的物质时间、空间和速度这三个参数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宇宙空间没有相同的事物。俗话说,一个模子刻出的烧饼都不会完全相同。宇宙空间只有相似的事物,因为,这三个参数有相近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把不影响社会活动的相似事物,看成相等或相同。比如,一个模子刻出的烧饼,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人们的充饥却相同(差别可以忽略)。
    由于物质绝对地运动,相同物质在不同时间的运动形式也是不同的。比如,不同时间的单个人体,就有少年、壮年、老年的运动形式。
    物质运动所处的空间,不是相同的。比如,空间的温度、压力、阻力等。不同的空间,决定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各异。比如,钢铁运动的空间是高温,又有冲击,则改变了形状。
    物质运动的速度不同,也决定物质运动形式。比如,人吃饭后的作用是氧化,供活动能量,火灾也是氧化,由于速度不同,在人们印象中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3  物质是可以分的

    上面讲了,宇宙空间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在特殊时间和空间运动的表现形式。物质的可分性,划分的程度,也组成了事物分门别类的因素。
    天文学告诉我们,宇宙天体由许多星团组成,银河系就是宇宙星团的一个,而银河系又由太阳系这样一些星团组成,太阳系由地球、土星、天王星等组成。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它本身由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组成。动物又可以分为虫、兽、禽、人等。人类又可以按皮肤颜色分为黄、白、黑等,又可以分为单个人体。地球上的各种物质,由 100 多种元素组成。元素又由电子、中子、质子组成。电子、中子、质子由什么组成,暂时还不详细知道。
    由于物质的各方面可分割,形成了不同的事物,研究任何事物组成了一门科学。比如,研究天体叫天文学,研究地球形成叫地质学,研究植物叫植物学,研究动物叫动物学。研究人类社会运动的科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人体病因的科学叫医学。研究历史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已走过的运动形式。科学的分类是物质运动划分程度的反映。总之,科学研究都是对物质的研究。是对划分程度不同的物质,在特殊时间、空间用不同速度运动表现形式的研究。
    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是对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形式,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在中国运动形式的考察。也就是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那段特殊时间,在中国大陆这块特殊空间,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为什么我们研究考察文化大革命要把运动物质的可分性,划分在人类这个阶梯上?唯心主义者,他们观察这一事物,以单个人体作标准。他们不了解单个人体固然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但是,单个人体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一部分。单个人体运动要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的约束。单个人体的运动规律,是在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约束之下的特殊运动规律。象人类、单个人体的运动规律是在地球运动规律约束下的特殊运动规律一样。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是由单个人体组成的。单个人体由自己作代表,由言论、写作表达。人类这种物质运动,没有明显的形式上的代表,它约束单个人体,没有命令,没有语言,但是,它用奇特的方式约束单个人体。
    象马克思在"资本论"讲的社会总资本一样,它没有代表,而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由资本家随时发表议论,但是,社会总资本用另外的形式,牢牢的约束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使它们不能越出一步。资产阶级不承认这种现实,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以往对文化大革命的考察,就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有了偏差。一些人站在单个人体方面,不承认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说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是一场灾难,一场浩劫。对某些人的发财致富,贪污腐败,向上爬的欲望讲,确实是耽误了。对欺压百姓的南霸天、西霸天等确实是一场灾难,一场浩劫。但对于广大工人、农民未必如此。
    所以把物质的分割划分在人类阶梯上,就是要阐述清楚单个人体与人类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个人私利和人类利益的关系。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他们把单个人体作为人类,他们鼓吹单个人体不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约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赤裸裸表现出来。但是,他们的作为将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所不容。短短几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叫得最起劲的人,也不好意思再嚷嚷了,也叫唤共同富裕了。广大的社会成员已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列入批判对象了。
    文化大革命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在特殊时间、特殊空间,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表现形式。它的发生、发展和消失,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观察,都有其必然性。而从单个人体的某方面观察则是另一种结论。比如文化大革命中某些利益的损失者,把文化大革命说成是历史的错误,充分说明单个人体的运动规律,在某些情况下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不一致。
    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就是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考察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和消失的必然性。这样考察将把从单个人体的利害关系上对文化大革命的赞扬与批判抛弃,抛弃一切在个人私利上的纠缠,上升到更高一级的水平,观察更深层次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和消失,都有它产生的物质原因,都符合物质运动规律。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实的都是要灭亡的。黑格尔话的意思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由于物质绝对运动规律所决定,由以前的运动形式转换而来,是有产生原因的;任何事物的消失,为其它运动形式所代替都是由于物质绝对运动规律所决定。文化大革命的运动过程,符合黑格尔这一名言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考察文化大革命,不是考察它应当不应当发生,对什么人造成多少损失。因为它已经发生了,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段。考察的目的,应当是找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特别是物质运动的必然性。同时也要考察它随时间的转移,转变为改革运动形成的理由。我们把物质运动划分到人类这个阶梯,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人类这种物质运动,是社会科学。研究单个人体,是人体科学。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在物质划分上概念不清,在研究社会科学问题上,总是以单个人体作基础。把单个人体的某些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运动。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将纠正和抛弃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在哲学上的混乱和低水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各尔辩证法进行。


第四章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

    宇宙空间除了运动的物质外,一无所有。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在特殊时间、特殊空间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表现形式。由于特殊时间、特殊空间和不同的运动速度,决定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不同于其它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也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与其它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不同之处,即人们常说的特点。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呢?从各方面观察特点当然很多,但是,本文目的是考察文化大革命,因此,这里说的特点就只能是与考察目的有关的特点。
    人们常说,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是万物之灵呢?就是因为有了高度发展的思维器官,进行思维。人的活动,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变迁都与人类思维有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思维运动,即思想的结果。因此,本文论述人类特点,主要是论述人类思维这个特点。由于人类思维由单个人体的思维综合有机组成,因此,又必须论述存在于单个人体的思维和单个人体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最终落于单个人体利益与人类利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唯利主义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改革思潮声称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之和就是人类的总利益。因此,他们叫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无孔不入的为个人发财致富,过每年收入 1000 美元的小康日子。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要奔共产主义也不知道什么是小康,也不需要小康。
    我们论述人类思维,一方面使人们更清楚共产主义的伟大和正确,另一方面揭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理论贫乏和哲学贫困,表现在他们朝东暮西,前言不达后语,牛头不对马嘴,前面刚说过,后面又推翻。他们不了解人类思维,以为个人的思想可以胡思八想,信口开河。他们哲学上和理论上所表现的种种破绽,根本原因是上面提到的,把个人思维代数和作为人类思维,不是把个人思维的有机和作为人类的思维。
    在论述人类思维时,我们将从理论上分析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五章   人类思维和单个人体思维

    上面说过,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形式和自然界中其它类型的动物,如猴子、牛、马、蚂蚁、蜘蛛、蜜蜂等一样,都是物质在特殊时间、特殊空间用不同速度运动的表现形式。人类和其它动物界的千差万别,是以往运动经过的空间不同和速度不同形成的。
    动物界的物质运动规律,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适应运动空间的不断变化,人类的运动也受这个规律约束。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初的人类是四肢走路,浑身长毛,并有尾巴。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改变,人类形成了现在的形式。这种改变我们叫自然的适应。动物界例子很多。
    除了自然的适应改变人类运动形式外,还有一种改变人类运动形式,就是通过思维,如人们通过思维发明了航天、火车、通讯等,对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发展改变也是巨大的。
    自然的适应发展是改变人身的机能,比如由四肢行走改变成用腿行走。而通过思维的发展,则不改变人身的本来机体。但是,二者的共同作用是,为人类在新的运动空间更适应。因此,都是促使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考察文化大革命时,我们笔锋转到这里,是因为资产阶级学派,错误的认识了思维。他们的简单逻辑是,个人的思想就是长于自己脑壳中,因此只能为自己私利打算。他们说,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动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改革思潮的一切言行都是围绕着各人私利转圈子。在解散农业集体生产,农村分田到户搞单干阶段,把集体财产分光,为私利偷、骗、抢、摸的画面,他们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单个人体为自己的私利,象蚂蚁、蜜蜂中的单个成员要保持强壮的身体为自己一样。但是,这只是事物的一方面。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了组成人类的单个人体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因此,必须有私利。但是,人类的向更高级运动,有其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在某种情况下与单个人体或部分单个人体的私利是矛盾的,有时是相反的。
    我们写这些东西,就是从更深层次批判资产阶级唯心派的唯我论哲学。

1  人类的思维

    从表面上观察,每个人的思维(思想)是由自己脑器官运动得出的,脑器官长在自己脑壳中,因此,思想是自己的。但是,还有深层次的问题。
    设想,一个人出生以后不接触社会,像印度报纸报导的狼孩,他的思想是什么状态呢?只能是狼孩状态。
    一个人从懂事起,开始学语言、文字,这些都是别人的思想,或者叫人类的思想。任何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不继承其他先人的思想,他们的任何科学进步都谈不上,也只能是个狼孩状态。
    人类的思维(思想)由单个人体内的思维组成,但是,不是简单的代数和,而是有机和。单个人体思维随单个人体的死亡而丧失,但是,人类的思维却象接力赛一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人类的思维,是历代人中好的思维,即对人类向前发展有用思维的有机和(取单个人体思维的长处,抛弃它的短处),供人类继续向前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包括了历代对人类发展发生过负作用的思维有机和,供人类继续发展作前车之鉴。
    单个人体思维对人类思维的贡献,是在人类思维现阶段水平上的某方面,有所前进,使人类思维某方面有所提高。比如,现在的微机,从 19 世纪 40 年代美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多少研究这方面的单个人的努力,变成了现在微机的水平。这个水平成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把电子管计算机,远远抛在后面。就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而言,它也是在当时电子管发展水平上的进步,也是在人类思维当时水平上进了一步,并为后人再前进作了基础。人类思维,不管单个人体思维的消失,而滚滚向前,新生的人类成员,总是在当前人类思维水平上,在人类思维的某个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得到的进步,自然纳入人类思维的大河中,象长江源头的一滴水汇入长江一样。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把单个人体思维孤立起来,不承认个人思维取得的一点进步,是在社会思维基础上取得的,不愿意把个人思维取得的进步纳入人类思维。他们提倡个人主义达到了可笑又愚蠢的地步。
    人类思维来源于单个人体思维,由单个人体思维综合有机的形成。但是,人类思维与单个人体思维有所不同。单个人体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组成部分,受人类思维运动规律的约束。但是,单个人体思维由单个人体所表示,而人类思维却没有具体代表,因此,人类思维约束单个人体思维是用幽灵式的形式进行的。某些特殊时期,一部分人为了某种事物而英勇献身,就是人类思维运动规律对单个人体思维的作用,使他们在人类运动与单个人体运动发生矛盾时,单个人体思维服从人类思维的表现。
    我们说,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由前面讲过的物质可分性,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还可以继续划分。比如划分到单个人体、人类思维、人类骨胳等。人类思维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一部分。人类思维既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一部分,因此,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约束,也就是受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规律约束。它是为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服务的。由现实的事实可以直观的感觉到,由于人类思维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辉煌的文化、惊人的科学技术,人类日新月异的向前进步着。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他们看不到人类思维,或者不承认人类思维的存在,只在单个人体思维上打转转,因此,他们在许多方面处于偏面地位。这些也表现在他们考察文化大革命方面的片面,因此,在考察文化大革命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人类思维与单个人体思维的关系。

2   单个人体思维

    前面讲过,人类思维确实是存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文化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代表了人类思维,绝不是单个人体思维所能完成的,它像接力赛一样,一直向前发展。但是,它的基础是单个人体思维。现在分析考察单个人体思维。
     A  单个人体思维(思想)是由人的脑器官进行的。单个人体思维是脑器官的运动形式(除了思维外,脑器官尚有生长壮大、衰老死亡的运动形式)。由于思维器官是人体的一部分,因此,单个人体思维也是单个人体的一部分。脑器官随单个人体生长壮大、衰老死亡,单个人体思维也随单个人体生长壮大、衰老死亡。由物质可分性,我们把人类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进行考察,单个人体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一部分,在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约束下,并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单个人体思维由脑器官进行,脑器官是单个人体的一部分,受单个人体运动约束,而单个人体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约束。脑器官运动,除受单个人体运动约束外,还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约束,并在这两种物质运动约束下,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前面讲过,脑器官的运动形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运动,即生长壮大、衰老死亡。另一方面是进行思维(这里是动词)。我们考察单个人体思维,即抛开脑器官的生理运动,专门考察进行的思维活动,即思想。考察它的运动规律,考察它所组成的上一级物质,即单个人体和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对它的约束。简言之,考察个人与人类之关系。如果说,个人是私,人类是公,那么也就成了公与私关系了。
     B  思维(思想)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
    唯心主义不承认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说思维是圣神的,个人的思维就是自己的思想,愿意想什么,就想什么,与物质运动沾不上边,甚至说思维是上帝给以的。他们认识物质运动,特别是思维这一类特殊的物质运动存在偏见。我们说思维(思想)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有下列理由:甲  思维运动,即思想活动由脑细胞进行,脑细胞由碳、氢、氧、硫、磷等物质组成。没有这些物质,脑细胞就失去了存在条件,思维也就不能进行了。乙  思维的对象是物质,从日常生活可知,人们思想的活动都是想的物质的运动,由思维决定的人们的动作,都是作用于物质。但是,思维运动,即人们的思想活动,确实与一般的物质运动有差异。我们称人们的思想活动,为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
    C  人们的思维运动,即思想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那么,这个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点是什么呢?
    思维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它的运动特点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举例解释,当人们思想活动干某件事时,这件事思想当时并不存在。人们希望通过努力,采取措施,使它变成事实。人们观察研究已出现的物质运动形式,即宇宙界的事物,无一不是为当时或将来以这些事物为依据,进行思想活动,为自己希望的某种事物,即物质运动形式的出现服务。而自己希望的某种事物,即物质运动形式,都是思维当时不存在的。最简单的,如作饭,当人们思维作饭充饥时,可供充饥的饭这种物质运动形式,当时是不存在的,是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新形式,是作饭人希望出现的物质运动形式。思维这种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新形式,我们叫它脱离物质本身的运动。就是说,在思想一种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新形式当时,这种物质运动形式还不存在,是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是人们希望出现的形式。
    D  思维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为什么能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运动本身,思想出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呢?也就是人们的思想活动,如何能够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呢?用通俗话讲,人们思想活动设想要办的事,为什么有办成的可能性呢?它立足于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因此,思维运动就是认识物质运动规律。比如,把钢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以上,就可以象和面一样揉,把沙子加热到同样温度则不能揉。把植物种子埋在土里可以生长壮大,开花结果,把钢铁埋在土里只能生锈。这些是钢铁、沙子、植物种子运动规律所决定的,是这些物质在特殊时间、特殊空间用不同速度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物质运动在特殊时间、特殊空间必然出现的运动形式,就叫物质运动的规律。好象火车在钢轨上运行,过了这节钢轨,一定是与它相接的下节钢轨.
    人的思想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它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可以认识的。三国演义描写过司马懿认识诸葛亮的思维运动,空城计时由于认识错误,被诸葛亮瞒过了。战北原时由于认识了诸葛亮要乱之吾后,攻吾之前的思维运动,战胜了诸葛亮。
    人们思维脱离物质的运动特点,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哲学上叫做认识论。
    E    思维运动的目的。人的思维是脑器官进行,脑器官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人体是人类的组成部分。因此,思维的目的与单个人体和人类都是有密切关系的,思维运动是为人类的发展和单个人体的发展服务的。也就是受单个人体和人类运动规律的约束。
    思维为单个人体和人类服务的形式是什么呢?
    思维用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的特性,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并采取措施加速或减慢运动的速度,使有利的形式及早出现,不利的形式减缓出现,或者改变运动空间及速度,从而改变物质运动形式,从而使单个人体和人类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处于有利状态。
    单个人体的思想支配单个人体的运动,因此,人的活动无一不是为单个人体和人类服务的。
    哲学上的认识论,就是解决人们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加速或减慢其运动速度采取的措施正确与错误的一门学问。
    F   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改变物质运动空间(如在物质运动空间设置许多障碍),从而改变物质运动形式,加速或减慢物质运动,在思维活动,即思想当时都是不存在的。是思维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可以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特性的表现。由于所认识的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不是现存的物质运动形式,是根据物质运动规律随时间的推移将要出现的运动形式,因此,认识就存在正确与错误。就是说,人的想象可以有多种,而正确的只有一种。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的方向有无限个,而物质运动规律,只有一个。
    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正确,只有思维脱离物质运动的方向位于物质运动规律的方向上一种,其它都是错误的。
    由于思维脱离物质运动的方向无限多,而物质运动规律的方向只有一个,因此,在思维运动中,即认识中,存在错误是大量的,正确的认识,其经过是很艰难的。
    G  认识论的两个方面。
    我们说,思维活动的目的是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并采取措施,加速和减慢物质运动速度,从而使自己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处于有利地位。从这个目的出发,认识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运动将要出现形式的认识,另一方面是采取措施方面的认识。用日常生活用语讲,人们干一件事,能不能达到目的,能达到用什么手段。用毛泽东时代术语讲,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的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主要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第一方面不正确,第二方面必然不正确。第一方面正确,第二方面错误,将导致许多反复。比如,把种子埋在土里可以生长壮大、开花结果。想把钢铁埋在土里生长壮大、开花结果是不可能的。这属于第一方面的认识正确。但是,也不是任何时间把种子埋在任何空间的土里都可生长壮大、开花结果。要有适当的温度、土壤等。人们常讲,一些科学实验一千次失败,一千另一次成功,就是认识论第二方面有错误,改正了错误就行通了。但是,认识论第一方面的错误,像钢铁埋在土里,绝不会生长壮大、开花结果一样。
    第一方面的认识与第二方面的认识,由于认识者地位不同,它们的划分是变化的。对有的事物的认识,对一方面讲,是第一方面的认识,对另一方面讲却是第二方面的认识。比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目的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认识论的第一方面,武装斗争、土地分配等是认识论的第二方面。但是,就武装斗争讲,它又是认识论的第一方面,具体的战役等则成为认识论的第二方面。十年内战中与左倾路线的争论,就中国革命这个问题的认识论方面讲,属于认识论的第二方面。毛泽东说,我们与犯左倾错误的同志在土地革命反对蒋介石方面是没有争论的。
    H   个人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关系
    个人思维是每个人脑器官的运动,是具体的、直观的,用不着作任何说明。人类思维与个人思维相比,就比较不太直观,不太具体,因此,一些人就不太明白,甚至否认其存在。特别是人类的运动约束单个人体的运动,约束个人思维,更为一些人所不理解。这个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公与私的问题。这里说的公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私就是单个人体这种物质运动。单个人体中脑器官进行的思维,要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约束。象太阳约束地球及地球的卫星月球一样。
    I   单个人体思维在为单个人体和为人类服务方面的二重性
    上面讲过,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人类由单个人体组成。思维是单个人体中脑器官的运动形式,因此,思维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思维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它随它所组成的上一级物质和上上一级物质而运动,同时有自己的特殊运动规律。
    思维的运动特性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它利用这种特性为单个人体和人类的发展服务,为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服务。具体运动是,利用其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特性,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并采取措施,加速和减慢物质运动的速度,使单个人体和人类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处于有利地位。
    从总的方面讲,人类是由单个人体组成的,单个人体的利益与人类总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利益是单个人体利益的综合有机和,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单个人体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还是相反的。这就是日常所讲的为公为私的矛盾,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
    现在我们分析考察单个人体私利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关系,即个人私利与人类公共利益之关系。  
    甲  单个人体私利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利益,也就是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是重合的。单个人体思维中为自己部分,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如,保护自己身体健康,吃好,住好,生儿育女,维护好自己的后代。因为单个人体组成了人类,只有人类成员的健康,人类才能向高级发展,只有后代的繁荣人类才能继续发展。因此,单个人体的利益,即个人利益的这些方面,对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发展是起推进作用的。
    乙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在某些时间,某些空间,有大的障碍要付出代价去克服,这种情况下,人类前进的利益与单个人体的利益发生了部分不相符或者相反。这种情况下,单个人体私利要服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即为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部分或全部的牺牲单个人体私利。这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约束单个人体。
    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上观察,反映在单个人体思维中为公利和为私利,都是正当的,是一个问题在不同形式下的表现。二者之有机和,组成了人类总的利益 。因此,我们讲,人们为公而牺牲个人私利和为私利,都是有物质基础的。
    不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如此,动物界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这种情况。比如蜜蜂,为了本群的利益,单个蜜蜂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吃好,当本群利益受到损害时,要付出生命去斗争。为了本类发展,而牺牲自己利益,动物界形形色色。螳螂交配后,雌性将雄性当场吃掉,雌蜘蛛生出小蜘蛛后,当场被小蜘蛛吃掉,都是这种类型的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
    我们称单个人体思维在为公和为私方面的表现为思维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反映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对组成它的成员之间的约束,也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在单个人体思维方面的反映。但是,单个人体思维中为私部分比较直观,单个人体代表自己的利益是比较明显的。而人类发展的利益,由于没有具体的代表,反映在单个人体思维中,往往由一些曲折迂回的形式表现。比如用一些宗教形式反映,象三国时代黄军起义,统一大多数人思想,使一些人英勇献身。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他们只看到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单个人体为人个私利一方面,看不到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单个人体为公的一方面。因此,他们成为为个人的唯利主义者,为个人的唯生主义者。改革思潮许多极端分子,在这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他们把人的本质说成为个人私利,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成了他们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中,为个人私利形形色色,虽然用了文字修饰,穿了不少漂亮外衣,已逐渐引起大多数人的厌恶。
    丙  既然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了单个人体思维中为公和为私的二重性,但是,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
    这个界限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是第一位的,单个人体附属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当它们二者之间利益重合时,单个人体个人私利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利益。当单个人体利益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矛盾时,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要求单个人体牺牲本身利益。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某些事件中许多人英勇牺牲,就是这个规律在特殊时间和空间的反映。人决不是本身就是自私的。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了单个人体的思维有为个人私利和为公利的两方面。但是,如前面讲过的,人的思维特点,是可以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因此,为个人私利就是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
    单个人体为自己谋个人私利,在个人私利的程度不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的利益时,一般的情况下,单个人体个人私利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是互相一致的。当着谋个人私利损害和妨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时,则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因为,很明显,少数人的发展造成大多数人的萎缩,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萎缩。这种情况,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不容的。
    思维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它的运动特点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由于它可以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因此,追求个人私利极容易越出界限,单个人体追求个人私利,经常走到损害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的境地,即单个人体追求个人私利达到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单个人体追求个人私利部分就不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了。相反它属于违背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的部分了,必定要受到规律本身的纠正。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的单个人体为个人私利和为公利的关系,决定了人类历史上单个人体为个人私利和为公利各种形式的现实,不过是在某些阶段一方面占主导,另一方面不占主导而已。但是,随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主导交换。
    中国近几十年来出现过为私和为公两种不同的主导。毛泽东时代,是为公部分占主导。甚至达到把属于单个人体正当的个人私利部分,作了某种程度损害。改革开放,提倡一心为私,某些为个人私利的程度,大大损害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相同利益,将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不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口号,是为个人私利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集中表现。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了它将为社会所纠正和抛弃。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决定的单个人体思维的二重性,在动物界各种类型的物质运动中都是存在的,因为动物界各种类型的物质运动大都存在思维,不过程度上有差别,人类这种类型的物质运动,思维发展程度最高。人们常把动物界思维的一些活动叫做本能的反应,其实,由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的单个人体思维运动也有类似于人们称其它动物本能反应一样的活动,只是人的思维更高级。但是,不管是所谓动物的本能反应,还是人的思维活动,它的中心是为本类动物向前发展服务的,越出了这个中心,必然受到物质运动规律的纠正。这里举男女交配的例子,人类这种物质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形成了两性交配繁衍后代的运动形式,这是人类这种物质向前运动不可少的,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的。男女交配,单个人体出现的快感,也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规律形成的,它鼓励多交配多生育后代。但是,思维运动特性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因此,某些单个人体思维中,在男女交配方面超出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范围,达到妨害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地步,因而,必然受到规律的约束和纠正。恩格斯在"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因"一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考察人类婚配关系的发展,杂交乱婚,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人类婚配关系的发展,充满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纠正单个人体思维中个人利益妨害人类向前运动的事例。一夫一妻制在人们思想中形成,并逐渐记入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法律,表明了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步。因为一夫一妻为人类后代的健康,智力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保证。
    恩格斯在"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因"一书中,特别考察了血缘关系中通婚被抛弃的事例,父母子女及其亲属的婚配关系,对人类的发展有很大的妨害。人类向前发展,克服血缘关系中通婚,经历了漫长岁月,但是,毕竟克服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规律,会管束单个人体思维中妨害自己的行动。
    通过上述分析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决定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都是物质运动规律的反映。但是,由于思维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的特性,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私利的一方面,很容易引申到妨害大多数人相同利益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讲的一心为公,也只在这个界限内。一心为公也包含个人必需的正当利益。比如说,保持健康身体必要的物质条件。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反对为私利,只能是反对为了个人私利而损伤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讲的自由、人权、民主等都是在个人利益不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的范围之内,越出这个界限是不容许的。
    资产阶级诬蔑共产党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逐条批驳了他们。特别是他们诬蔑的共产公妻。共产党宣言中说,公妻制用不着共产党人实行,资本主义的婚姻实际上就是公妻制,资产阶级不以无产阶级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受自己支配为满足,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
    马克思主义在公与私问题上的学说,完全符合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
    丁  单个人体追求私人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的界限在那里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要回答既然单个人体追求私人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就是越出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但是,历代的私有制社会形态,都是统治者奢侈淫逸,广大群众民不了生,这种少数人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形态,不是由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产生的? 私有制社会形态的存在难道不符合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
    私有制社会形态的产生,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必然,是它的规律在特殊时间和空间用特殊速度运动的必然,是规律的反映。
    既然私有制社会形态的存在,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在当时运动形式的反映,那么,究竟什么叫单个人体私利妨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相同利益呢?
    我们知道,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首要的条件是本身的存在和繁衍,也就是单个人体的存在和繁衍。单个人体的存在和繁衍,首要的是供人体存在和繁衍生理需要物质的存在和逐渐改善增加。而供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是由人们生产出来或天然提供的。人类这种物质运动愈向前发展,天然提供人们生理需要的物质愈少,由人们生产的物质愈多。因此,要由生产的发展和受阻这个更深层次来观察。什么叫做单个人体追求私人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当人类的发展进入社会形态以后,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阻碍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观察分析什么叫做单个人体追求私人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同时,社会的发展,利益相同或相似的单个人体,由于利益的关系,形成了集团、阶层、阶级,因此,追求私人利益,变成一伙人追求私人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形成阶级和阶级和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当形成社会形态的运动形式,要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的公有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形态,到共产主义社会又变成公有制社会形态。由此观察,人类社会在私有制阶段经历几种社会形态后,又进入公有制社会形态,是转了一个圈子。
    由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观察,它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它经历的私有制社会形态,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各种形态的私有制,都有它进步的一面,虽然从少数人追求私人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方面观察,越出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
    这种情况是矛盾的,但是,这是历史的事实。这种事实中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关系。这就是每种形式的私有制在特定历史阶段,即特殊时间和空间,私有制在发展生产方面的进步作用,大于少数人追求个人利益妨害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方面。正负两方面相加的有机和,是正的方面大于负的方面。这就是各种形态私有制产生与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并不绝对否定私有制是有时间和空间的否定私有制。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就是考察资本主义形式的私有制,现在已逐渐衰老了,它为人类发展的进步作用已过时了,应当是逐渐否定它的时候了。文化大革命中,充满了私有制与公有制体系在各领域的斗争。在两种力量斗争中,充满了象列宁讲的,当两个拳师用拳搏斗时,你能分辨出那一拳是应当的,那一拳又是不应当的?我们不应当纠缠于分辨两个拳师搏斗时,每拳的应当与否,那将是繁琐哲学,应当更深入一步,更高层次的观察。
    我们不是研究私有制形态产生的专家,但是,为了更便于人们对私有制的了解,发表一些粗浅的解见。
    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起源于水中,后来脱离了水,上了陆地。经过漫长时间,变成了类人猿,由类人猿再经过漫长时间,变成了人,即所讲的猴子变人。当初的人,也象动物界的动物一样,自己觅食维持生存,只在雄雌交配,生育后代方面发生某些方面的联系。再经过漫长时间,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进入了社会形态。人类进入社会形态的物质运动,首先进入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概括的观察,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公有制社会形态。这里讲的公有制就是在一群人中,共同劳动,共同维持这一群人的生存。历史学讲的氏族社会形态,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比单个人体独立觅食时发生什么变化呢?主要是单个人体在维持生存方面,产生了许多分工,从而在维持生存方面单个人体与单个人体之间,除了雄雌交配,生育后代外,产生了其它方面的联系,比如说,氏族社会一部分人担负许多小孩的看护,一部分人烘烤食物,一部分人打猎,一部分人捕鱼等。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形式,进入社会形态的发展,其根本特点就是人类的运动表现为单个人体与单个人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联系。单个人体的行为成为社会性的了。所谓社会性,即单个人体的行为,不但只对单个人体发生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许多人。  
    我们在物质可分性章节中,把我们考察的物质运动划分到人类,就是要说明人类的运动,决定单个人体的思维。人类运动逐渐进入了社会形态,单个人体的行为就逐渐成为社会性的行为了。单个人体的行为受单个人体思维指挥,因此,单个人体思维就充满了社会运动的反映。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虽然单个人体与单个人体之间的关系进入了社会形态,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有机联系,但是,人类发展最根本的条件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来源,也就是五谷、鱼类、兽类、果类、洞穴等的来源。我们统称这些物质来源为生产。因此,考察社会主要的要考察生产。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其特点主要是单个人体之间在劳动生产方面表现为,不同空间的相同劳动,如在不同水中捕鱼,不同树上采果,不同空间捕兽等。单个人体的劳动或单个人体的连续劳动即可成为供人体生理消耗的产品。生产过程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但是,达不到非联系不可的程度,就是说有机联系程度不够密切。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从某些方面观察,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相互联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则发展成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一条链环,离开了一个生产环节,全部生产将不能进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前发展,主要是生产力向前发展,比如改进和创造了许多新工具,如石器、弓箭等,可以多捕鱼打猎。学会了种植可以多收获粮食等。在社会总生产除了满足所有成员的消费外,有了剩余。氏族领袖把这部分剩余占为己有,以后逐渐变成奴隶主,达到占有奴隶本身。这样人类就进入了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形态。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大约上千年历史,有历史记载的西周八百年就是奴隶社会的一段。
    奴隶社会形态是少数人追求单个人体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最明显、最野蛮的,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能产生,而且能持久?
    应当由对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多生产供人类生存和繁衍物质这方面观察。奴隶社会少数人追求单个人体的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和奴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多生产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物质,对人类的贡献,二者相比,奴隶社会对人类贡献,大于对人类的损害。因此,奴隶社会这种私有制社会形态的产生,符合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发展规律,是规律的反映。
    奴隶社会在什么方面发展了生产力呢?
    前面讲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单个人体在不同空间进行相同形式的劳动。单个人体单独工作或单独连续工作,就可以生产出供人们生理消费的产品。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基本上维持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奴隶社会是在奴隶主驱使下的集体劳动。马克思说,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资本论一卷 36 页)如果在统一生产过程,从事协作的劳动者之间,没有分工,就叫简单协作。
    奴隶社会生产方式是奴隶主强制奴隶劳动。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成果,并且占有奴隶本身。但是,在生产形式上成了协作和简单协作的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书中分析考察了协作和简单协作形式的生产对劳动效率的提高,因此,协作形式本身就是对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联系,比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有了发展,但是,它不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必然有机联系,而是由奴隶主意志产生的,象资本主义社会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的联系用法律手段,而不是生产过程环节的联系一样。生产过程以外的各种关系对生产过程讲,都是一种累赘,虽然它在某种特殊时间与空间对生产发生过影响,但是,它是容易丧失的,象资本主义的消灭,首先消灭生息资本一样。
    奴隶社会,一部分人追求单个人体的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这种违反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生产力多生产对人类生存和繁衍有用物质,符合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发展规律,随时间的推移,在比重上发生了变化。少数人追求单个人体的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的比重,超过了发展生产对人类的贡献。二者之和害大于利,因此,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发展规律所不容,因此,奴隶社会私有制形式,就决定了它消失的命运。从表面形式上观察,奴隶的反抗是奴隶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反抗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发展规律的反映。
    封建社会是继奴隶社会而产生的另一种私有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它的私有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而且是以主要劳动力为中心,以他们的直系亲属为基本成员的家庭私有制形式。这种形式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氏族以血缘关系形成是有区别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单位,也就是社会细胞是家庭,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细胞是氏族、部落等。奴隶社会的社会细胞是单独存在的奴隶主集团及所属奴隶。
    封建社会的细胞,也就是生产单位,是家庭。从生产上及分配上观察家庭,它的成员之间在生产中的联系加强了,改变了奴隶社会细胞,单个奴隶主集团中的生产以奴隶主意志的联系。变成了生产中的有机联系。比如讲,男耕女织这种分工就是生产中的有机联系,为了一个共同目的的联系。由于生产上的这种有机联系,一个家庭中物质分配是生产上联系决定的。在家庭中基本上是各尽所能,分配上则成为按需分配。封建社会私有制,是以家庭作单位的,家庭中间不存在私有制。当然,私有制有延伸,如"红楼梦"中的体己钱等。封建社会的封建剥削,少数人追求单个人体利益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都是在家庭范围之外。
    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从生产形式上观察,生产中有机联系加强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是整体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组成人类成员的单个人体在生产过程中相互间的关系向紧密的有机联系发展,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封建社会形式的私有制代替奴隶社会形式的私有制,也表示了这一点,而这一点的基本作用是表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多生产了对人类生存和繁衍有使用价值的物质。
    封建形式的私有制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发展生产起了推进作用,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它的机体上产生了另一种私有制形式,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形式。
    资本主义这种私有制形式,极大的发展了生产过程中人们的有机联系,彻底改变了单个人体不同空间相同劳动的形式。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机器生产,单个人体的劳动或连续劳动,不能形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资本主义的语言讲,单个人体的劳动形不成商品。资本主义把人们生产中的有机联系发展到了私有制所能发展的最高点,形成了在生产过程中单个人体的作用,仿佛机器上每个零件与部件的作用。
    资本主义私有制,比封建社会私有制是更大范围的私有制,因此,它要破坏封建家庭形式的私有制。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讲的,资本要剥夺农民,把他们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人,依附于资本。同时资本主义要扫清奴隶制私有形式的残余。
    资本主义私有制比封建私有制和奴隶私有制是更大形式的私有制,它的范围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全社会的私有制,全社会的私有制,也就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私有制,对组成人类的单个人体,就变成公有制了。
    纵观人类这种物质运动,从类人猿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再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形形色色,但是,组成人类的单个人体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联系是逐步发展的。资本主义创造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使全社会成为以生产为中心的一部机器,全社会成员都是这部机器的一个部件和零件。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将以生产为中心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由这种生产形式决定的分配形式和其它一切形式,就是共产主义的了。
    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还没有达到生产全社会的统一,资本主义私有还没有达到极限。象美国那些国家私有程度尚处于几个大垄断公司阶段,但已经把奴隶私有,封建私有,初期资本主义私有,远远抛在后面了。竞争决定了私有程度要发展到极限,即全社会的私有,因而否定了私有,变成了公有。
    人类私有制社会形态所以产生 ,是由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主要是不同的私有制社会形态,把组成人类成员的单个人体以生产为中心一步一步紧密的有机联系起来。资本主义在这一方面功绩最大,而且把私有制发展扩大到顶点,成为全人类的私有,因而又变为公有。
    单个人体,单个人体脑器官,即思维器官和它的运动形式,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是在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支配之下的物质运动。尽管脑器官的运动形式——思维,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可以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看起来人的思维不可捉摸,但是,它受在生产过程中单个人体之间关系向紧密联系方面规律的约束。即受生产不断社会化规律的约束。这就是说,单个人体的思维,即个人思想,也就是单个人体的行为,受为人类服务这个规律所约束。
    前面讲过,单个人体组成部分的脑器官,随单个人体运动。它的生长壮大、衰老死亡,在很短的几十年内,而人类的总思维,则象接力赛一样向前,随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发展。前面又讲过,单个人体思维中反映的为单个人体的利益,和在单个人体的利益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冲突时,抛弃单个人体的利益,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服务,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的,在 单个人体思维中的反映。
    由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象任何物质运动一样,速度是变化的特别是进入社会形态的运动以后。在某些时期,变化缓慢,单个人体的利益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是一致,在单个人体生存的一段,或单个人体生存的几代甚至几十代,都不变化,为单个人体的利益就是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是规律的主导。这样就在一代人或几代几十代单个人体的思维中,形成了单个人体思维就是为了自己。再延伸就变成人是自私动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
    单个人体思维,由于它停留时间短,因此,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表示了许多错误,就是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不在物质运动轨道上。
    单个人体的思维运动中,为单个人体的利益是有物质基础的,但是,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在特殊时间与空间,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则丧失了物质基础。这就是当个人利益与人类发展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将会把单个人体为自己利益的思想揪回来,走上牺牲自己利益的道路。单个人体为了公共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也是有物质基础的,而且为了公共利益牺牲自己利益的物质基础是主导,为自己的私人利益是从属。人类历史上的某个时期,许多人的英勇牺牲,就是规律在特殊时间与空间的反映。不管当时的政治口号是封建迷信的,还是宗教形式的,或者看起来更荒唐的,但都是物质运动规律促使的。
    思维可以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但是,由于思维是物质的,它的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也不过是现实的各种物质运动在思维中的反映,经过思维的运动,即想象。中国的著名小说"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著作,它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做了很大贡献。我们不更深层次的考察,就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这一点,作一些借用。"聊斋志异"讲的故事都是狐狸鬼怪之类,从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观察,都是错误的。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不在物质运动轨道上,永远变不成现实。从脱离程度上讲,也不过当时与历史上经过的现实生活,在作者思维中的反映。"聊斋志异"中的婚姻关系,是一夫多妻,小脚女人,没有现在资本主义的恋爱。"聊斋志异"中的科学也停留在打雷闪电,没有现在的电灯电话,火车汽车的影子。这反映了作者思维脱离物质运动本身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是物质运动规律决定的。哲学上讲,人们思想总是受当时历史约束,有局限性就是这个道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他们在单个人体利益问题上的局限性,已到了荒唐可笑的程度。上面讲的许多事实,就是分析考察他们荒唐可笑的原因。他们哲学上的荒唐可笑,使他们在考察文化大革命问题上,出现了许多文不对题。像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一代人,是历史的错误等,实在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低水平的人都不应该说的话。试问,从古到今,古今中外,那一段历史是错误的?那一段历史耽误过一代人?任何历史学家都讲不出来。


图片:

第六章   资本主义简单论述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主流,资本主义社会的后面是封建社会,前面是共产主义社会。文化大革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特殊时间,在中国这块特殊空间上发生的。因此,考察文化大革命,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一般形式先进行考察。
    考察资本主义的权威著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此,本文只能概略的介绍"资本论"的主要观点,并且补充"资本论"出版到现在,资本主义运动的一些新情况,和中国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情况。
    上面讲到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规律,从某些方面观察,是人类的组成部分,即单个人体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联系的逐渐扩大和紧密。社会私有制的产生就是这个规律的反映。奴隶社会私有制形式,封建社会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形式,都是特殊时间这个规律的特殊反映。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是继承封建私有制形式,推进单个人体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联系的扩大和紧密,而把它发展到私有制所能极限,即全人类的私有,从而否定私有制。

A   资本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诞生的,但是,它不是继承了封建经济,而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诞生后,改造与占领封建经济,使其为资本主义所用。好象枯树上生长的蘑菇,它以枯树作营养,是另外的事物。
    "共产党宣言"里说,中世纪城关居民中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地球上的人类是一个总体,但是,由于地球表面的特殊性,处于各特殊空间运动的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资本主义产生将首先于那些最有利于资本生长壮大的空间。英国是一个典型。由于资本不是继承封建经济,而是改造与占领封建经济,封建经济势力雄厚的地区和国家,资本改造与占领封建农业,有重大困难,因此,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和国家,不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

B   资本主义创造了工业领域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人类生存和繁衍所需物质除天然存在的外,如空气、自然水、某些洞穴等,绝大部分是由农业领域生产出来的,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领域,只有农业单一的生产领域。资本在封建经济基础上产生以后随资本的生长壮大,逐渐生长出与农业相平行的工业领域。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领域逐渐壮大,到资本主义的壮年,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的物质已大部分由工业领域生产了。农业领域的生产从价值量上观察,已降为次等。但是,尽管工业领域生产了社会财产的大部分,却仍然要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解释这种关系时指出,任何的工业生产都必须建立在农业能提供全社会人员有足够食品的基础上。迄今为止,人类生理需要最重要的物质——食品,依然由农业提供。
    工业领域是资本生长壮大的最好领域,有无限发展的前景,它的生产不受地理、气候等的影响。而农业则不然,到现在为止,农业仍然不同程度的要靠天吃饭。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要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但是,资本主义工业要求的农业基础,是有条件的,就是农业资本发展水平,要与工业资本发展水平相同。壮年资本主义工业建立在初期资本主义农业,或建立在非资本主义农业基础上,都是不调和或不可能的。半殖民地中国,和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的中国,资本运动中工业与农业在资本发展水平上不适应,依然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严重矛盾,考察文化大革命还要深入分析考察这个问题。

C   资本运动公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的中心是资本,是以资本运动生产剩余价值为动力。马克思考察资本用了一个公式
                      

    公式中 G 是一定量货币,
叫生产资本,其中  
是劳动力部分,
   是生产资料部分。  
是货币资本 G 在市场上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用政治经济学名词,叫资本形态转换,即用货币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后,叫做资本由货币资本形态转换成生产资本形态。
表示资本形态转换中断,即流通中断,进入生产过程。 W' 是新生产出的产品,它的价值大于原来的货币资本 G 。W'—G'(G+ΔG) 表示生产出的商品 W' 要到市场上出卖,变成货币,即 G'(G+ΔG)。 G'(G+ΔG) 表示 G'=G+ΔG。用政治经济学名词 W' 叫商品资本,W'—G'(G+ΔG) 叫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G 是比原来资本大的部分,叫剩余价值,它的转换形式是利润。这个资本运动公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这个公式正面的,侧面的,曲折的,蒙了面纱的反映。考察资本主义必须以这个公式为基本依靠。

D  资本生长壮大的规律

    资本生长壮大基本因素是资本运动公式  [upload=6]  中 △G
的生产,即剩余价值,它的转换形式是利润的生产。 △G 生产出后,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资本家消费了,另一部分并入原资本进行第二次循环,生产剩余价值。并入原资本进行第二次循环,生产剩余价值的部分,叫做资本积累,或叫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积累是资本生长壮大的主要因素。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即  
   环节中 …P… 资本流通中断,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 W'=W+△W ,也就是 W' 比
   的价值大 △W 。△W 叫商品形式的剩余价值,它在 W'-G'(G+△G) 中转换成 △G ,也就是 W'(W+△W)-G'(G+△G)。
    资本生长壮大除了资本积累外,还要进行资本积聚,也就是资本集中。很直观,只有大资本才能干大事。因此,资本的积聚(集中)也是资本生长壮大的因素。
    资本在幼年时期,好象长江源头的各山沟、小叉,水源又小又分散,不能行船,不能发电,只有集中变成金沙江和长江后,才能通行万吨巨轮,安装上百万千瓦发电机。资本的积聚,主要在流通领域,由生息资本进行,金融市场就是生息资本运动空间,对资本生长壮大的作用,是进行资本积聚(集中)。
    资本生长壮大由两方面形成,一方面是资本积累,由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另一方面是资本积聚(集中),由生息资本在流通领域进行。为了概念更清楚,进行
公式  
循环,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叫职能资本,它的各循环环节的运动,叫执行资本职能。
    概括起来,资本的生长壮大规律是,职能资本在生产领域生产剩余价值,为资本积累提供物质基础,生息资本在流通领域运动,进行资本积聚,共同组成资本生长壮大。而资本积聚又是建立在资本积累之上的。
E   生息资本

    上面说到生息资本对资本生长壮大的作用,是进行资本积聚。现在简略的说一说生息资本。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考察资本的著作,由于资本产生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决定了社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一个生产方式,从而研究社会,是很复杂的,要从多方面着手,就是考察资本各部分各侧面的运动。从这种需要出发,不得不引入许多特殊资本名词。特殊资本名词,表明资本的一些特殊运动。如职能资本采取  
的运动形式。生息资本则不是这种运动形式。
    过去生息资本在人们的印象中比较淡薄,因为毛泽东时代从资本运动方面观察,是消灭了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改革以恢复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为主要内容。恢复生息资本后,人们对生息资本的印象就深入了。
    生息资本,形象的说,就是一部分货币,不论存入银行,或是借出贷出,在一定时间,得到一定利息。股票、实物租赁等则是生息资本运动形式,经过了点曲折。金融市场是生息资本运动空间。
    关于生息资本,"资本论"里有一章专门论述。这里简略的说明下列几点。
    甲   生息资本,也叫资本商品(与商品资本有不同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三种特殊商品之一。其它两种特殊商品是,劳动力和权力商品。既是商品就可以买卖,就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资本商品,它的买卖就是借和贷。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转换成职能资本生产利润。它的价格是利息。
    乙  生息资本的运动空间是金融市场。全部在流通领域,不进入生产领域。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的关系是 G—
G—G 就是职能资本运动公式前后加入 G 和 G ,如果省去职能资本运动公式,则变成了 G---G 。生息资本的运动便变成了货币生出货币。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的关系不是生产过程中的有机联系,是生产过程以外的联系,由法律决定和保证。
丙  生息资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由于资本的积累和积聚,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不断长大,因此,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的最低资本量不断提高,低于最低限量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不断增加,这些资本要执行资本职能生产利润,就要通过生息资本的形式,交由他人支配,自己以利息形式,分割利润。同时社会上的零星价值,也可以以生息资本形式积聚起来,变成执行职能资本生产利润。因此,生息资本的作用就是进行资本积聚。
丁  生息资本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阶段,对生产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影响。象人的生殖能力一样,幼年阶段性不成熟,没有生殖能力,老年阶段生殖能力丧失了,只有在青壮年阶段,身强力壮,为人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资本主义的壮年是资本生长壮大最盛旺的时期,也是生息资本最活跃的时期。资本的生长壮大,是由生息资本和职能资本共同进行,职能资本在生产领域生产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生息资本在流通领域运动,进行资本积聚。好象资本的两兄弟,为了共同的事业,分工合作。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发展了科学技术,创造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都是在壮年时期完成的。生息资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初期资本主义阶段,生息资本对生产并不产生大的影响,老年阶段生息资本完成了历史使命消失了。列宁、斯大林建立的苏联社会,毛泽东建立的中国社会,就是资本主义到了老年阶段,生息资本消灭了的社会形态。

F   资本主义三阶段

    为了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在认识上更具体化,我们把资本主义整个阶段,划分成三个分阶段。象人的一生划分成幼年、壮年、老年一样。这样作就纠正了以往政治经济学站在资本主义壮年和老年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幼年阶段。他们把资本主义这个运动的事物,僵化为资本主义的幼年形式。他们的反资本主义,是反对幼年资本主义,从而保护了壮年资本主义和老年资本主义。诸如文化大革命中割资本主义尾巴等。
    从全球观察,幼年资本主义大体上已经过去了。它的形象,就是改革开放中东南沿海温州等地出现的父子兵、夫妻店一类。这一类幼年资本与现在大型工业企业之类壮年资本相比,面目全非,好象某些兽类刚出生,与成年兽类完全不同一样。
    壮年资本主义什么形象呢?就是现在世界上的大型工业企业。从外表上看它躯干粗壮,力量雄厚,生产成品众多,同时在表现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形式。
    甲  壮年资本比幼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迅速。什么叫资本有机构成呢?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严格定义,但是,通常只理解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什么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呢?在  
资本循环公式环节中,购买劳动力  
    的资本叫可变资本,一般用 V 代表。购买生产资料  
的资本叫不变资本,一般用 C 代表。因此,资本有机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  cv 。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因为随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工人可以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而随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投在机器设备方面的资本越来越大。因此,不变资本的增加量与可变资本的增加量,相对增大,则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许多低于一定资本量的执行职能资本,不得不退出职能资本,变成生息资本,加快了资本积聚。
    乙  资本主义完成了利润率平均化或叫利润平均化。改革思潮最著名的口号是,反对大锅饭,要求扩大差别。但是,资本却要求吃大锅饭,就是等量资本不论在什么领域和部门执行职能,都要得到相等的利润,由此产生了成本价格、生产价格、市场价值、市场价格等资本主义经济中许多实用的概念。用马克思的话讲,这叫资本的等同性要求。资本不但有等同性要求,而且达到了吃大锅饭的现实。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解释请参阅"资本论"三卷。
    丙  商业资本由产业资本分出,独立执行职能,分割产业资本生产的利润。
    说起商业来,人人都懂得,就是用钱买东西,你买他卖。改革思潮扬言要建立市场经济,什么市场为导向,为龙头,讲了不少,但是,错误成堆,实践上不灵。
    马克思"资本论"讲,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商品生产和商业就产生了,并有了一定发展。那时商业为主导,统治生产,也就是商品生产附属于商业。
    资本主义生产,继承了以前社会形态遗留的商业形式,改造了商品生产附属于商业的内容。
    资本主义商品流通,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商业附属于生产。
    产业资本循环公式是  
这个公式中 …P… 是根本,也就是说,资本的目的是生产利润,不能生产利润的资本,便不能存在。而利润只能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在公式中  
   和 W'—G'(G+ΔG) 是资本循环中的两个环节,一个是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叫做货币形态的资本向生产形态的资本进行资本形态转换;另一个是商品要卖出去,变成货币,叫商品形态的资本向货币形态的资本进行资本形态转换。所谓资本主义市场,主要是这两种资本形态的转换。此外还有金融市场,即生息资本运动空间,和仿效资本生产利润的市场,如文化市场等。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市场,主要是资本形态转换空间,资本形态转换不顺利,生产就不顺利,供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物质便发生困难,社会便不能维持。从这个公式观察,资本主义商业是产业的附属。改革思潮,要以市场为主导,颠倒了是非。要商业控制生产,必然遭到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幽灵式的惩处。他们的一切理论将会被事实扔进垃圾堆。
  不是说市场经济建立不成,而是说由市场经济决定生产是颠倒了主次。其实,在资本主义的一生,都是市场经济,毛泽东时代从腐朽的资本主义方面观察,也是市场经济,是另外形式的市场经济,是消灭了生息资本,许多产品退出商品范畴的市场经济。
    资本循环公式  
的各环节,是每个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必须经过的。初期资本主义,象温州一带父子兵、夫妻店一 类,由于资本量少,资本有机构成低,都是整体资本一次性的通过循环公式各环节。就是说,资本 G 购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商品后,一次性进入市场,变成货币,再进行第二次循环。即全部资本停留在某个环节,其余环节处于空闲。随资本生长壮大,资本通过循环公式各环节,变成流水性。这种改变,可以使生产连续进行从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流通领域就经常有一部分资本存在。资本进一步发展,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就独立起来,由社会分出一部分资本固定在流通领域,执行所有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职能。也就是把所有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在流通领域的职能联合起来。实践表现为,社会商业资本收购各产业资本生产的商品,再综合出售。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上观察,这是一个进步 。"资本论"里讲,这叫商业资本由产业资本独立,执行全社会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职能,并分割产业资本生产的利润。mv+c
    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不创造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是产业利润的分割。
    改革思潮在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理论上,颠倒了是非,号召全民皆商,都下商业之海捞钱,把这个叫做搞活经济,将引起生产萎缩,欺诈泛滥等严重后果。
    资本主义的老年阶段什么形象呢?它的具体形象是,列宁、斯大林创建的原苏联社会形态,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国社会形态。从资本运动观点上观察,是消灭了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资本运动形式,职能资本的许多资本职能丧失与消弱了。
    苏联和中国社会形态的出现,是资本运动的必然,是在苏联和中国的特殊空间,社会经济运动的先进力量,选择了自己的代表人物,是时势造英雄,绝不是英雄造时势。资本主义老年阶段,象老年人一样,得了许多老年病。什么耳聋、眼花、弯腰驼背、丧失生殖能力等。没有任何药方可以根治人的老年病,反老还童。同样,资本主义的老年病也没有根治的灵丹妙药。
    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叶里钦一类改革头面人物,象中国的汉武帝一样,追求资本主义反老还童的灵丹妙药,虽然在资本的某些机体上可以呈现出暂时的兴奋,但总的说,对资本整个机体是要促寿的。共产主义事业,虽有许多反复,仍将无限光明。这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是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
                      
G  利润率下降规律

    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讲到资本主义规律时,以价值规律为资本主义唯一的规律,其实,资本主义各方面都有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某一方面时,都阐述了资本运动在该方面的规律。价值规律只是商品在交换时的规律,而且,这只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商品,特殊商品劳动力商品、货币商品、权力商品在交换中并不遵守价值规律。
    这里说的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利润生产方面的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叫做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由于许多反作用因素在起作用的缘故。      
    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一种运动的事物,只在一定时间内,特殊空间起作用,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规律。比如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它们在整个资本主义阶段的运动是不一样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随资本的生长壮大逐渐缩小,而利润率下降规律则相反,随资本的生长壮大逐渐扩大范围,加大影响。价值规律作用范围逐渐缩小对生产影响逐渐减少,是因为统一资本内部,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以资本代言人的意志为内部联系。资本积累,特别是资本积聚使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数量减少,资本量增大,因此,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就缩小。利润率下降规律如何呢?什么是利润率下降规律呢?要了解利润率下降规律首先说一下利润。前面讲过,资本生产的目的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循环公式

中的 △G 。而利润在数量上的绝对值也是 △G 。
    那么为什么同是 △G ,又叫剩余价值,又叫利润呢?因为是相对谁而言。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 V 而言,利润是对总资本而言,就是对可变资本加不变资本而言。利润量的绝对值和剩余价值的绝对值是同一数量。但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却有很大不同。因为一个分数式的分母不同。剩余价值率为 m'= mv , 利润率为p'=mv+c , 公式中 的 m 代表剩余价值,即资本循环公式中的 △G 。马克思把利润叫做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这种转换掩盖了资本主义血淋淋的剥削。为什么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率要下降呢?因为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技术广泛采用,需要在不变资本方面大量投资,不变资本的增加,要比可变资本,即雇佣工人的资本增加快得多。因此,如果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不变,则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就下降了。公式 p'=mv+c 中的 C 增大,自然结果就小了。                                                                                                                                                                                          
    资本主义是以利润为动力和刺激的生产方式。利润的计算有两个标志,一是利润量,二是利润率。即俗话讲,又要马儿跑的快,又要马儿少吃草。资本运行中利润率下降的损失,虽然可由利润量上升弥补,但最后必将导致利润率和利润量同时下降。从而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资本主义老年病的一个原因,是不治之症。虽然采用某些措施可以缓和一时,但绝对治不好这个病。
    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营大中型企业利润生产不好,就是资本主义的老年病。许多专家开出不少药方,但是,病情越来越严重。

H  资本主义社会的总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又一个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生产利润。好象一群苍蝇寻找血腥,各自顾各自。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总生产规律,这个规律约束各个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象一个透明的盒子约束一群苍蝇一样,虽然单个苍蝇乱飞乱撞,绝对越不出盒子的空间。
    由于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都有代言人,社会总资本没有代言人,只能用幽灵式的方式约束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幽灵式约束的一种,使许多资本破产。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总生产,即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规律,这是资产阶级学者望尘莫及的。资产阶级理论家,由于他代表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都是片面的。单个资本发财,不是社会总资本发财,有时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中许多权威理论不过三年两载就破产了,就是这个原因。著名的提前消费,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又成了批判对象。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律,马克思用公式表示:
   Ⅰ(v+m)=Ⅱc                 简单再生产
   Ⅰ(v+m)=Ⅱc+(ⅠΔc+ⅡΔc) 扩大再生产
    这两个公式如何解释呢?
    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总生产,也就是找出象苍蝇找血腥一样的许多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综合社会成效,从而找出它们有机综合运动规律,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部门分为两个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用 Ⅰ 代表,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品资料的部门,用 Ⅱ 代表。要进行资本生产利润,每一生产部类都有不变资本,用 C 代表,可变资本,用 V 代表。每一部类都生产出剩余价值,它的转换形式是利润,用 m 代表。
    资本主义社会每年生产要平衡,才能顺利进行下一年再生产。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之间的生产,在实物上,在价值上,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Ⅰ(v+m)=Ⅱc  简单再生产 Ⅰ(v+m)=Ⅱc+(ⅠΔc+ⅡΔc) 扩大再生产  就是要满足的条件。
    简单再生产的含义是,全社会一年的生产,在消费品资料方面,吃光用尽,没有剩余也不缺少。可变资本 V 由工人全部消费掉,剩余价值 m 由资本家全部消费掉。在生产资料方面补偿当年的消耗。 简单再生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考察时借以说明问题。Ⅰ(v+m)=Ⅱc 和Ⅰ(v+m)=Ⅱc+(ⅠΔc+ⅡΔc) 中Ⅰ(v+m)=Ⅰv+Ⅰm 就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ⅡC 就是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Ⅰ△C 和Ⅱ△C 是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需要增加的生产资料部分,即不变资本部分。
    这个公式用文字表达即使,在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要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在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生产出的剩余价值,要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加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扩大再生产时,需追加的不变资本部分,即生产资料部分。这两个平衡公式,第一是实物上的平衡,第二才是价值上的平衡。如果只是价值上的平衡,实物上某一部分过多,某一部分过少,扩大再生产还不能进行。因为必然一部分生产单位实物缺少,过剩的实物则没有用处。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追求的只是价值,它的生产平衡条件是外部问题,到市场上去买。社会总资本它的平衡条件是内部问题。
    这两个平衡公式,就是象一个透明盒子圈一群苍蝇一样,约束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综合有机行为,越出了这个框框,将实行幽灵式的惩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失业、资本失业、商品卖不出去、资本贬值,生产力破坏等数不清道不明的一大堆事故。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经济学家讲了不少理论,说的天花乱坠,但是,幽灵式的惩罚,也不手软,大中型企业产生一大堆毛病,工厂停工和半停工,工人失业和半失业,贪污腐败,社会治安变坏,商品积压,假货泛滥,都是顽症。叫喊整治归叫喊,实际下滑是下滑,各行其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送给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一顶帽子,叫做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他们的按经济规律办事就是资本失业,工人失业,物价上涨,贪污腐败,社会的一极腐化堕落,另一极饥寒交迫。他们违反资本运动的经济规律,也是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I   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改革思潮最著名的口号是要建立市场经济,而且头衔上加了形容词社会主义,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送给了计划经济一顶帽子,叫旧体制,罪名是计划经济束缚了生产力。可能这些表面词句的背后还有更妙的东西,一般人暂时还不明白。否则,三岁小孩也知道有计划比盲目好,怎么有计划倒成了罪状,束缚了生产力呢?我们且不去猜测改革思潮那些词句后面的奥妙,且用马克思主义看一看资本主义经济在计划生产与盲目生产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计划经济与盲目生产都是现实的存在。对于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内部讲,是计划经济;对于全社会讲,是盲目生产。因此,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讲,它的生产是计划经济与盲目生产的混合体。而且在计划性与盲目性上都是极端的。我们看到一个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内部各环节的联系和运行方面,都是极端精确的按计划运行。世界各大公司的运转,都是例子,绝对没有无计划的运行。但是,就全社会讲,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象苍蝇找血腥一样,盲目的乱飞乱撞。这种盲目的程度也是少有的极端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在计划性方面讲,是盲目生产与计划经济的混合体,但是,这种混合体中,计划经济和盲目生产各自所占的比重却是变化的。随资本的生长壮大,即资本的积累和积聚,特别是资本的积聚,计划经济部分逐渐增大,盲目生产部分逐渐缩小。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社会成了一个统一的资本,计划经济则变成社会的计划经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总是计划经济与盲目生产的混合体,总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资本积累与积聚,它们的比重是变化的。改革的中心是恢复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在表面形式上是私有化,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过私有化别名。苏联改革思潮的代表人物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里钦等,一步一步的把私有化正式提出来了,中国的改革思潮,在私有化口号上还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计划经济旧体制,都是为私有化鸣锣开道的。中国私有化在改革的二十多年中,已把大量的公有财产拱手送给私人了。当权者利用权力资本,大量窃取公有财产,投机者利用阴谋窃取公有财产,引进外国资本窃取公有财产,社会的一切害人虫都死灰复燃窃取公有财产,这些都到了相当程度。但是,中国的私有化前景是什么?能达到什么程度?能否恢复到土地私有?出现新地主?工人阶级全部恢复旧社会的悲惨生活?,妇女被迫送入公开妓院?恢复公开的一夫多妻制和历史上的妇女面首制?则还需要观察。毛泽东说过,天下没有直路,走弯路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J   关于资本主义竞争

   改革思潮把竞争捧到九天以上,说只有竞争才能把生产搞上去。什么提倡竞争,保护竞争,要把竞争机制引入一切角落,要使人们有危机感。那些发了国难财的人,跟着改革思潮为竞争吹吹打打,一时红火热闹。
   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实际考察一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竞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竞争是资本积聚的手段,因此,是资本生长壮大规律的反映。初期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积聚,不是以生息资本的运动为主,而是以各职能资本之间竞争为主,这时的竞争对扩大生产起着重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以价值规律为内容的竞争,或者说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竞争。其主要内容是,商品在市场出卖,即资本循环公式  
   中 W'—G'(G+ΔG) 环节,也就是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环节,商品与货币交换为等价交换。这就叫价值规律。
    那么价值又是什么呢?怎样才是等价交换呢?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就是生产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或商品中凝结的工人劳动,或曰物化劳动。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比如生产一个茶杯,一个工厂用了三小时劳动时间,另一个工厂用了六小时劳动时间,多了一倍,是否六小时劳动时间所生产的茶杯比三小时劳动时间所生产的茶杯,价值大一倍呢?如果是这样,生产效率不高的工厂太占便宜了。不是这样,这里说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即全社会生产茶杯劳动时间的平均数。比如上面的例子,社会平均劳动是(3+6)÷2=4.5。这样生产效率高的厂家,将取得超额利润 4.5-3=1.5 。而生产效率低的厂家,则有 1.5 的价值不能实现,实际上损失了 6-4.5=1.5 。在价值规律上的竞争,就是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力争多取得超额利润。从这一点上观察,竞争对发展生产是有好处的。
    但是,资本积聚就是大鱼吃小鱼,就是通过竞争使一部分资本家放弃资本家的地位,沦为无产者,因此,竞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是资本生长壮大规律决定的。这种你死我活斗争的另一方面就是生产力的破坏。资本家为了吞并别人,什么手段都可以使出来。
    随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资本更加壮大了,竞争更加激烈与残酷了,逐渐抛开在价值规律上的竞争,投机倒把、弄虚作假、欺骗蒙混、威胁恫吓、武装斗争都加入了竞争行列。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是竞争更深刻、更扩大、更残酷的反映。中国改革中的贪污腐败、假货、投机等,都是提倡竞争,保护竞争的产物。毛泽东缔造的团结廉洁的中国共产党,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提倡竞争,保护竞争的指导下,许多党员,党组织互相挖墙角,弄虚作假,大大的丧失了战斗力。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对共产党的信任大大降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竞争也是有范围的。同一资本内部,不存在竞争,不容许竞争,唯资本家的意志是从。世界上的巨大公司内部,都不存在竞争,竞争并扩大不到每一角落。竞争是随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渐缩小运动空间。当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如列宁、斯大林创建苏联社会形态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国社会形态,竞争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因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领导下创建的社会形态,竞争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竞赛。竞争和竞赛的含义是不同的,竞赛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而竞争则是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在共产党内提倡竞争,将造成党内分裂的严重后果。

K  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

    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这是一个杜创名词,以往政治经济学并未出现过的名词。为什么叫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了社会,它的中心是资本的运动,而且众多的资本名词中,职能资本的运动,即  
是中心。这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它的转换形式是利润。因此,生产利润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天姿国色的模特。一切事物都模仿职能资本攫取利润。但是,利润只能是职能资本生产出来,也只有职能资本才能生产利润。其它一切利润不过是分割了职能资本生产出的利润,或再分割工人的必要劳动。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上仿效资本生产利润,实际上是分割职能资本生产出的利润,或是进一步分割工人必要劳动所得利润的形式,叫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这里举几个例子。
    甲  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要,如书籍、音乐、美术、戏剧等(只论它们的创作,不包括它们所用的物质,如书籍的纸张戏剧的服装道具等)。这种产品的消费特点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人一天不吃饭不行,每顿饭吃多了不行,但是,一年不看戏,一天看三场戏,都可以过去。精神产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不同。物质产品是凝结了人类劳动,在消费过程中物质形态消失了,精神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并不发生物质形态变化。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相比,在交换过程中形不成社会平均劳动,形不成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形不成生产价格和成本价格。这种产品虽然作为商品也在市场上交换,但与物质产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能算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或叫物质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
    乙  天然的土地、流水、空气、矿产、森林、自然景观,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但它们可以进入  
作为生产资料,参加资本行列。由于它们与商品有某种程度的相异,为了区分也列入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
技成果。改革中一些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又说要尽快的把科技转变为生产力。已经是第一生产力了,要转变什么呢?实在说话顾前不顾后,自己打嘴巴。科技对生产力来说,不是现实生产力,而是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比如说,在太空空间冶炼、半导体生产,经过初步研究,可能产生很大的效益和技术进步,但现在却生产不出任何的产品。变成生产力是将来的事,不是现在的事。改革中要建立科技市场,就是建立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市场。    
丁  其他诸如信息市场,教育市场,是把信息和教育作为商品到市场中捞钱,仿效资本生产利润。还有"共产党宣言"中讲的,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状况改良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运动协会发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这种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甚至被制成一些完整的体系。(马、恩选集一卷 80 页)这些人进行的活动也充满了为钱而奋斗,即仿效职能资本生产利润。律师事务所、婚姻介绍所等,都是仿效资本生产利润。精神产品仿效职能资本生产利润,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律师事务所、婚姻介绍所一类仿效职能资本生产利润,越不象了。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与商品不同之处是,一,没有凝结工人的劳动,二,不能满足人生理方面的某些需要。这里只是一个借用和仿效名词,是借用商品卖出后得到利润这个事实中商品的名词,来说明某些利润的获得。其实,某些利润的获得,离商品形式很远。

L    殖民地与半殖民地资本
    
    甲  文明古国形式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前面讲过,资本在封建经济机体上产生,但不是继承封建经济,而是改造与占领封建经济,因此,封建经济势力雄厚的地区和国家,资本改造与占领封建经济产生很大阻力。因此,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资本主义,走了畸形发展的道路。这种畸形发展的道路是,本地区和国家土生土长的资本幼苗由于改造与占领封建农业困难,不能生长壮大,只好由外国适宜资本生长壮大的地区和国家,资本生长壮大过渡了童年,成了壮年的资本,输出到这些地区和国家,也就是封建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用政治经济学名词讲,适宜资本生长壮大的地区和国家,叫资本输出国,封建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叫资本输入国。由资本输出国输出到资本输入国的资本,在资本输入国执行资本职能或执行部分资本职能。资本输入国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现象,是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其原因之一就是资本改造与占领封建农业困难(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世界文明古国,如印度、中国、埃及、希腊、幼发拉底河流域伊拉克、约旦等国都是这种情况。改革思潮中"河殇"派们,由于羡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生活水平,说自己的老祖宗无能,才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其实,正是老祖宗们聪明能干发展了农业经济,成了文明古国,才使资本改造与占领困难较大,走上了半殖民地发展道路 。
    乙  美国、加拿大形式的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资本主义阶段也走了一段殖民地形式的特殊的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美国社会尚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美国本土没有经过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壮年阶段。发现新大陆后,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壮年阶段的欧洲国家,把新大陆瓜分了,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生长到壮年的资本大量进入美国,执行资本职能。上面我们讲过工业中资本运动与农业的关系,工业要建立在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的农业基础之上。美国本土当时的农业,是印地安人的奴隶社会前的水平,绝对不适应当时输入资本的要求。由于印地安人人数稀少,社会落后,英国输入的资本对印地安人进行了绝灭人种。现在美国讲英语,是白人后裔,足以证明。因此,美国资本是由英国输入的壮年资本,在荒源上建立的工业与农业。它的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在资本发展水平上是协调的。以后经过几次的战争,改变了殖民地形式,发展成现在的资本主义大国。改革思潮要以美国为学习榜样,他们只说美国人钱多,没有研究美国这块特殊空间资本运动的特殊性。凡是别人生活好就是学习的对象,是极片面的。我们告诉他们,学美国学不成,美国和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不能视而不见,不予承认。

                                                                                                                                                              c
说明:第六章许多公式,由于计算机技术不高,费了很大劲才贴上。但是还有一些错误,如 cv 应当是-----
                                                                                                                                                               v

                         m                                          m                                     m
mv+c  应当是----------,m'=mv  应当是  m'=-----  ,p'=mv+c  应当是 -------.。还有公式的字体比例,也不
                        v+c                                         v                                    v+c    
恰当。抱歉!





第七章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分析考察

A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对人类经济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中国有记载的历史,是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最长国家之一,与印度、埃及、希腊等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达,促使了科学技术的发达,火药、造纸、指南针等都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冶炼、陶瓷等,中国应用也早于其它国家。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是公元前二三百年,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经济,主要是中国的封建农业,势力雄厚,人口众多,世界各国都是少有的。
    
B   中国在人类社会资本主义阶段,走的是半殖民地资本运动形式

    在论述资本主义的章节里,我们论述了资本主义的特殊形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运动形式。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其形成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原因是,由于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封建农业经济力量,势力雄厚,人口众多,封建经济机体上产生的资本幼苗,改造和占领雄厚的封建农业,困难重重,因此,象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在资本主义阶段,走上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运动形式。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是资本在比较容易生长壮大的地区和国家生长壮大,过渡了童年,到了壮年,输出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执行资本职能,或执行部分资本职能,生产利润。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讲,叫资本输入,殖民地完全附属于资本输出国,半殖民地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受资本输出国控制。印度、埃及殖民地时代,都是外国领土的一部分。
    毛泽东在天安门纪念碑文中说,回溯到 1840 年以来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实际上是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以来的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也就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和结束半殖民地过程中,为中华民族奋斗的所有英雄。
    外国资本输入中国都是伴随武装入侵,资本主义阶段的向外侵略,都是为了资本的利益,多攫取利润。对中国来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都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重大事件,经过一个时期,经过许多事件,中国就变成地地道道的半殖民地社会了。

C  中国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特点

    要从经济上考察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不能不考察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的特性,因为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经济,是由半殖民地经济连续运动形成的。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许多经济问题,尚未获得解决。如最重要的,农业中资本发展水平,与工业中资本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就是最不易解决的。
    社会的运动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的运动,人不过经济势力的人格化。文化大革命虽然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中国经济在特殊时间运动的表现形式。中国经济从人类社会运动总体观察,处于资本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资本走的路以前是半殖民地形式的特殊资本,但它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因此,考察文化大革命,就要详细考察中国的资本,即半殖民地资本的运动。
    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如下:

1   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纵观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有三种主要成分。第一种是外国输入到中国的资本;第二种是土生土长资本幼苗,即所说的民族资本;第三种是封建统治下的农业。这三种经济综合有机的组成半殖民地中国的经济。

2   外国输入到中国资本的特点

   外国输入到中国资本的特点是什么呢?
    甲  外国输入到中国的资本,是过渡了童年阶段的资本,主要特点是在外国完成了利润率平均化,与输出国资本有相同的资本有机构成。
    乙  外国输入到中国的资本,是外国资本的一部分,在中国执行资本职能或执行部分资本职能。
    资本循环公式  
   的某些环节,即资本形态转换的某些环节在中国不能完成,要在外国进行。如解放前天津的纺织工业,原棉由外国进口,工人吃的粮食也部分由外国进口,机器设备都是外国的。这即所谓半殖民地资本的依赖性,或半殖民地资本是外国资本的附庸性。
    丙  外国输入到中国的资本,主要在第Ⅱ部类,即大部分在轻工业领域,执行资本职能(第Ⅱ部类轻工业占多数)。这是因为外国资本输出,是为了多生产利润,第Ⅱ部类,轻工业领域,一般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因此,利润量大。轻工业资本形态转换需要的,由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靠外国进口。这也是外国输入资本的附庸性。这种情况从中国经济整体观察,就是一个畸形的经济,缺少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即第Ⅰ部类生产部门,如机床、钢铁、化工等。
    丁  外国输入到中国的资本,从地理上观察,都在沿海。这是因为资本形态转换中,有的环节在外国进行,因此,地理上要求与外国联系交通方便的位置。因此,从中国整体经济观察,造成地理上的畸形。
    戊  外国输入到中国的资本,是为利润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是超额利润的源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市场也是取得超额利润的优良条件。前面分析过,资本主义在农业生产领域之外,又创立了一个工业生产领域。而且资本生产利润在工业生产领域比农业生产领域优越得多。但是,尽管如此,资本主义的整体生产,还要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农业和工业相比,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一个累赘。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却要建立在这个累赘之上。资本主义工业要求它的基础农业,不但是资本主义的,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要与工业相同。就是说,工业与农业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之差,不能过大悬殊。如果工业中资本经过了利润率平均化,农业中资本也要经过利润率平均化。在农业生产领域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也要吃大锅饭,等量资本要取得与工业生产领域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相同的利润。
    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讲,资本占领与改造封建农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一段漫长的艰难历程。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讲,要把农民剥夺成一无所有的自由人,依附予资本。一个地区和国家单独发展的资本,必须经历这个过程,象盖房屋一样,基础不好,房屋是不稳固的。
    输入到中国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外国过渡了童年期,如果要把自己的基础建立在中国农业之上,必须占领与改造中国的封建农业,使它成为资本主义的农业,而且提高其资本发展水平,达到与自己本身相同。但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资本幼苗,正是由于占领与改造封建农业困难太大,才处于不能生长壮大的境地。外国输入到中国过渡了童年的资本,如果要占领与改造中国的封建农业,作为自己的基础,将付出很大牺牲,追求不到超额利润,甚至资本本身也保不住。离开利润资本是不干的,因此,外国输入到中国的资本,并不占领与改造中国的封建农业。它要求农业作基础,仍然建立在外国农业基础之上。半殖民地中国的外国输入资本没有一个在农业领域执行职能。

3   半殖民地中国封建农业的特点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发展了科学技术,对中国,对人类的进步都做出贡献。但是,历史是前进的,贡献与阻力可能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时间的表现。中国雄厚的封建农业,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上,却变成了阻力。
    封建农业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资本主义是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为什么是商品生产呢?因为,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出卖。如农民种粮食,是为了到市场去卖,而种粮食的农民自己吃粮,也要用货币到市场上去买。这种程度才是农业商品经济。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生产目的是为了自己消费,实际上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部分也是自己生活消费了。人民公社时代延续到现在的买余粮,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在也不是商品生产,离商品生产还差十万八千里。改革思潮扬言在中国农村搞商品经济,改革了二十多年,大部分农村还是卖余粮。改革思潮的远大目标和现实措施上,都看不出如何把农村广大人口剥夺成一无所有的自由人,让他们大部进入城市,依附予工业资本,小部分在农村依附予农业资本。改革思潮在农村搞商品生产,很可能是永远不能兑现一门空炮。在中国这块特殊空间农业的发展,不是那些从个人私利出发,羡慕资本主义优厚生活的人所出的主意,什么学南斯拉夫,学罗马尼亚,学美国,学日本,学所谓"四小龙",所能奏效的。中国这块特殊空间,别的资本到这里运动,要遵守这里的规律,其它任何规律都不能实用。羡慕世界任何地方生活优厚,只有进入那块特殊空间,但是,进入别人生活优厚的空间,自己生活不见得优厚,原因是自己是另外空间的人,从哲学上讲,是另外的物质运动,不会相同。

4   半殖民地中国土生土长的资本

    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机体上便生长资本主义幼苗。在中国这块特殊空间运动的封建经济机体上,也产生了资本主义幼苗。但是,由于封建经济势力雄厚,资本主义幼苗没有力量占领与改造封建农业,在封建势力压榨下,艰难生活,不能顺利的生长壮大,使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人类运动轨迹上的资本主义阶段落后了,走了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
    前面讲过,初期资本主义的形象,就是改革开放中,东南沿海温州一带的父子兵、夫妻店一类。这类资本幼苗,解放前的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区别,起了个名字,叫民族资本。这类土生土长的资本,在资本积聚上,在资本积累上,在资本有机构成上,都与外国输入的资本低一个等量级。它没有完成利润率平均化,资本循环不是流水性的,社会商业资本没有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单独执行职能。因此,它的生产效率低。价值规律在不同发展水平的资本中间不能适用,因此,它与由外国输入的资本之间,价值规律不存在,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竞争也不存在。由于它劳动生产率低,与外国输入的资本相比,单位产品包含劳动量大大高于外国输入的资本,在竞争中失败是定局。土生土长的资本在生长中,一不能冲破封建势力的压迫 ,二不能与外国输入的资本平起平坐,低人一头,只有在两面挤压中过可怜的日子,象一个缺乏营养的幼童,勉强度日。

5   官僚资本

    中国半殖民地经济成分,主要是以上三种经济。但是,还有一种与外国输入资本表面上有差异的资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官僚资本。这种资本在资本发展水平上,资本要建立的农业基础上,与外国输入的资本完全一样,差别是表面的,就是名义上是中国人的资本。好象抗日战争中的警备队,老百姓叫黑狗子,他们政治上经济上完全与日本人一回事,但毕竟还有区别,是中国人,讲中国话。官僚资本人们又称买办资本,是外国资本的附庸。他们的资本循环,执行资本职能,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统与外国输入资本相同。
    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组成,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总根子。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对象称作三座大山,就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代表的经济势力就是上面的分析。    


第八章    半殖民地资本不能完成资本主义社会对人
             类应当完成的义务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绝对的否定资本主义,承认资本主义对人类的功绩。但是,事物都是运动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对人类的贡献后,它就变成多余的了。
    那么资本主义对人类应当完成什么义务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有科学的论断。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资本主义在生产上要完成全社会以生产为中心紧密的有机联系。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由单个人体组成,而单个人体又以生产为中心,紧密的结合成整体。这就是创造社会化的大生产,这种大生产由于社会化,它的效率将突飞猛进,创造丰富的物质。这种生产形式,和生产的物质,将是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基础。简单的讲,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类的贡献是,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并不能完成这个要求。中国半殖民地经济,从中国社会观察,它是一个畸形儿,这种畸形儿表现在由外国输入的资本、土生土长的资本、封建农业,它们关系中的不和谐。
    甲  由外国输入的资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名义上就是外国资本,二是中国的官僚资本。它们的资本发展水平,与外国资本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在外国经过了利平均化。社会商业资本独立,在流通领域执行全社会所有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资本职能。这种资本的农业基础建立在资本输出国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的农业基础之上。它的资本循环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资本形态转换,在外国进行。如,轻工业不变资本中的机器补偿,和部分原料等。
    由于外国输入的资本,是追求利润来的,轻工业(大多数在第Ⅱ部类)的有机构成比重工业(大多数在第Ⅰ部类)低,就是说,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量比不变资本量的比重大。因此,利润率高,轻工业资本形态转换中需由重工业补充的生产资料部分,由外国进入。由此,外国输入进的有高发展水平的资本,大都在轻工业(第Ⅱ部类)执行职能。解放前天津、上海纱厂众多,就是例子。
    外国输入的资本,它的农业基础建立在外国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的农业基础之上,它的某些资本形态转换在外国进行,因此,地理上都处于与外国交通方便,距离较近的位置。天津、上海、广州都是例子。
    乙  广大的土生土长的民族资本,由于占领与改造封建势力雄厚的中国农业,困难重重,不能生长壮大,与外国输入进的有高发展水平的资本竞争,处于小孩与壮年体力竞争地位,不是对手。价值规律在不同发展水平资本之间不能适用。因此,只能在父子兵、夫妻店阶段,艰难困苦的过日子。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名词讲,这叫民族资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丙  中国的农村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半殖民地社会,它依然处于封建势力统治之下。虽然资本主义思潮也某种程度的波及到农村,但处于思想的范畴,没有波及到经济运动中。农村依然是资本主义前的经济状态。文化大革命中,在某些农村,喊出了割资本主义尾巴,从资本主义经济上看,这是很不对的。资本主义在农村尚未出生,那里会有资本主义尾巴。列宁说,小生产每时每刻产生资本主义。但是,列宁并没有说小生产就是资本主义。改革思潮的某些人,以此作为批判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错误,其实,这本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这只是个别人,个别地区,或是某些较大的人物,较大的地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前面讲过,思维的特点就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由于脱离物质本身,发生错误的可能就很多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革命活动中,它的组成成员,甚至某些高级成员,在实践中由于思维脱离物质本身运动这个特点,发生一些认识错误,产生某些过失和笑话,是不足为怪的。但是,把它成员中所有过失和笑话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批判,并丑化不了她。割资本主义尾巴这类事,它不是马克思主义,虽然可能在局部地方,在某些要人口中讲过,但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持批判态度。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已批判过的一些事例,虽然它可能是这个党的成员,或某些要人干的,作为总攻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炮弹,总是有欠缺的。
    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封建经济。它不能给外国输入进的有高发展水平的资本,有保障的提供某些原材料,也不能有保障的作为资本形态转换领域,即市场。外国输入的资本,对中国封建农业的态度是,它不能作为资本循环公式
中的任何环节,只能在有利时利用一下。封建农业与外国输入的资本关系,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必然的紧密有机联系,互为依靠,共同组成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封建农业与土生土长的资本关系是比较接近的,农业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再进一步,就是土生土长资本发展水平了。从资本主义观点观察,农业与土生土长资本有较多的相同利益。所谓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势力,就是指农业向处于初期资本主义土生土长资本的发展。
    上面我们分析考察了半殖民地中国几种主要经济成分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大体上看出半殖民地中国的经济形象了。
    半殖民地中国社会,总的经济形象是什么呢?
    从资本主义观点上观察,在工业领域存在一个成年资本,它是外国输入的壮年资本,这个资本由于在外国过渡了童年,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了,它有高的生产效率,就是名义上的外国资本和中国的官僚资本。但是,这个资本在生产领域上是畸形的,主要在轻工业,在地理上是畸形的,主要分布在沿海大城市。从资本数量上观察,对中国这块大空间仍然是太少了。而且这个资本,由于中国半殖民地某些条件限制,它已过早衰老了,走向老年阶段,得了某些资本主义老年病。
    中国本土生长的土生土长的资本,即民族资本,仍然处于父子兵、夫妻店阶段,它普及大中小城市,但是,比起外国输入的资本,生产效率太低,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都处于微不足道状况。它与外国输入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联系,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并不适用。
    广大的农村,仍然处于封建势力统治之下,过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农村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虽然希望农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变不成现实。
    抛开这些资本主义运动规率上的观察,就表面形式看,半殖民地中国也有与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相似的大城市,如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各方面水平都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水平相似,它的工业、技术、管理也很先进,也有先进的产业工人阶级,交通也先进。但是,广大农村,生产落后,技术落后,许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电灯。这就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略一文讲的,中国有许多近代交通,但是,还有脚还走不好的路。
   半殖民地中国存在的这三种不同成分经济,决定了中国经济运动的规律,它们在发展中各自有各自的要求,但是,谁的要求都不能全部满足,只能是综合发展。这就是中国经济运动的特殊空间。套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叫有中国特色半殖民地经济。  
    半殖民地经济,对中国讲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经济,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它的原因是,对人类以生产为中心,使单个人体紧密的有机联系设置许多阻力,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所不容。
    半殖民地经济从资本主义立场上观察,还没有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在它的经济中,有了高度发展水平的资本,而且由于半殖民地特殊情况,这个资本已出现了许多老年状况,患了老年病。从生产力提高的观点上观察,半殖民地经济要向前发展,首先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消灭封建主义,改造封建经济,而且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外国输入资本的代表成了革命对象之一。推翻封建主义,同时推翻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半殖民地资本主义遗留的经济畸形,如资本分布地理上的畸形,行业上的畸形,资本发展水平上的畸形,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农业尚不是初期资本主义,而由外国输入的资本则呈现老年资本状况,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的资本发展水平状况,是半殖民地资本留给中国经济最大最棘手的问题,也是中国消除半殖民地状况后,新经济矛盾出现的主要因素。
    资本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由资本有机构成反映,而资本有机构成,是一个物质生产问题,就是多生产物质,也就是实物形式的资本积累和积聚,而物质生产是需要时间过程的。  

第九章    为消除半殖民地的斗争

    半殖民地形式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运动的一种形式,同样也可以说,它是封建主义运动的一种形式。在一种社会形态改变的交替过程中,总是在一定时间内有两种社会形态并存的过程。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后继者是共产主义,但是,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阶段,要经过一段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把这个过渡阶段,也就是马克思讲的无产阶级专政阶段,叫做社会主义,他说,社会主义是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阶段。因此,有的人把列宁讲的社会主义,叫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同样,也可以叫资本主义的末期阶段。半殖民地社会形态也可以叫做封建社会末期阶段。
    中国从半殖民地形成的过程中,就存在反对半殖民地的力量,就对半殖民地形式进行了反对。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中,就有反映,以后的义和团运动,梁启超、谭嗣同的维新运动,都有反对半殖民地的成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反对半殖民地的反映更明确了。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他的三民主义,都反映了反对半殖民地和改造半殖民地的内容。
    但是,真正消除半殖民地,改造半殖民地,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
    消除半殖民地经历了一个过程,49 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已经进行了一部分,比如部分地区的土地改革,但是,由于政权处于半殖民地代表一方面,矛盾的主导方面是半殖民地的代表。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矛盾双方交换了位置,半殖民地代表,由矛盾主导一方转为从属一方,利用政权改变半殖民地状况就容易多了,速度也快多了。中国彻底消灭封建,大范围土地改革,都是夺取政权后进行的。全国完成土地改革大约在 50 年代初。
    改变半殖民地状态,经济上的标志是什么呢?
    第一是消灭封建,消灭以土地占有形式剥削农民的生产关系;第二改变中国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与外国的附庸关系,实际是没收官僚资本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使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完全建立在本国基础之上。
    消灭封建主义,铲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消灭官僚资本,这是改变半殖民地社会形态的三个主要标志。在经济上成为独立自主的全社会经济运行体制,不依赖外国,不当外国经济的附庸。(与外国经济关系是平等互利,以自己运行为主,外国作某些补充)

第十章

  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在消除半殖民
  地状态后各种经济势力的特点及其运动

    我们讲过,物质运动是连续的,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由时间、空间和速度三个参数决定。由于物质运动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新事物总是在原来基础上变化而成的,因此,总有原来事物的痕迹。半殖民地资本在中国存在一段时间,消除半殖民地后的经济运动形式,是由半殖民地经济连续运动变成的,它虽然是新的经济形式,但总有半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半殖民地经济存在的,由外国输入有高度发展水平的资本,土生土长的资本,尚不是初期资本主义的农业,它们在消除半殖民地社会形态后处于什么状况呢?它们的相互关系中,互相制约,互相矛盾,互相要求是些什么呢?它们各自经济力量如何呢?我们考察这一问题。马克思论述资本时说过,资本是死劳动。意思是说,资本虽然可以是货币形式,生产资料形式,或商品形式,但是,都是工人过去的劳动,是工人劳动的积累。它所以叫做资本,是因为这种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以资本循环公式运动,生产剩余价值。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这种死劳动的运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形态的改变主要是改变生产关系,以前社会人们劳动的积累,也就是社会财富,供生产中使用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资本主义占领与改造封建农业,就是要把农业上的生产资料,农业人口,农业产品,统统纳入资本运行轨道,变成资本的一种形式,进入资本循环公式  
。同样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各种经济力量,在生产关系上作了改变。但是,在物质上只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使用而已。比如,原来由外国输入的资本,它有高的资本发展水平,是外国资本的附庸,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它不是外国资本的附庸了,但是,资本发展水平不会变。象机床的精度,生产能力都不会变,只是改变了为谁干活而已。中国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各种经济成分原来的生产能力,物质条件都没有变化,就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各种经济成分物质力量增大,如何增大,是新生产关系中继续向前运动中的事情。下面分别考察半殖民地经济形态中,三种不同经济成分的状况。

甲  由外国输入的资本

    由外国输入的,过渡了童年发展成壮年的资本,在半殖民地中国运动了一段时期,由于半殖民地不是资本发展最适宜的空间,已经出现了衰老,有了许多老年病。这个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效率是半殖民地中国最高的,它为社会生产了大量财富,消除半殖民地后,仍然是生产的主力军。
    资本的生长壮大的规律,就是资本积累和积聚。改变半殖民地状态中,这个资本又进行了一次积聚,积聚形式是用政权没收的形式,把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收归国有。
    改革思潮一些人,他们不懂资本生长壮大规律,他们认为资本生长壮大就是用自由竞争手段,大鱼吃小鱼。其实,资本积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凡是把资本兼并,其数量变大的一切形式,都叫资本积聚,包括战争在内。改革中一部分人大肆责难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积聚采取的措施,即对没收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对土生土长的民族资本进行积聚的措施。而且对这些已被积聚的资本又进行了私有化,即重新分散,并说这是把经济搞上去的措施。实际上,这是对资本运动规律的反复。反复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只有反复才有比较,才能教育广大社会成员,为更大的物质向前运动作准备。毛泽东在战争问题上,论述反复规律时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在资本积聚这个问题上这个规律也是适用的,不过可能反复时间更长,反复次数更多。
    苏联改革的急先锋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到叶里钦,他们打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幌子,在苏联搞私有化,不但私有化了已积聚到国家的资本,而且把苏联也瓜分了。苏联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我们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苏联由原来的超级大国变成了接受美国所谓援助的国家,与美国不能平起平坐了,在许多国际事务中,仰美国人的鼻息行事。中国的改革也出现了仰外国人鼻息的气味。反复将教育广大的社会成员,资本运动的规律就是这样约束资本向前发展,这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状况,叫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叫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革命三大对象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都是采取没收手段。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民,没收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改革思潮,虽然在进行私有化过程中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政治退赔和财产退赔,但是,还没有听说要对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平反退赔,起码目前还没有。当时没收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是水到渠成。改革思潮现在也没有新思想责难这件事。因为不没收,工人、农民不答应,没收后不归国家,又归谁呢?改革思潮现在也没有说出个应归的主人来。
    没收归国家,就是又进行了一次资本积聚。资本只有积聚才有力量,才能更大的生产,这是极明显的道理。改革思潮也不敢理直气壮的创造出一套理论反驳,虽然他们在实践上分散资本,要以初期资本主义的父子兵、夫妻店一类,把中国经济搞上去。
    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经过没收形式的资本积聚,力量更大了,而且变成了更新的运动形式,这就是与政权结合在一起。改革思潮为了私有化,大力责难政权管理企业,说政企不分不会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政企脱钩。他们没有读过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虽然他们仍然说自己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说,国家职能作为阶级压迫的职能要消灭,但要转换成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什么呢?就是管理全社会,而社会的中心就是生产。国家不管理生产,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信口开河主义。
    国家管理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这表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确实年老了,新的生产形式将逐渐代替它。国家管理生产,将是生产力更能发展。
    改变半殖民地社会状况过程中,这次资本积聚,而且积聚后的资本与政权相结合,是资本发展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因此,这个资本就形成了中国社会主要生产力,它的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大型现代企业都属于这个资本所有。从价值上看,社会的大部分价值,由这个资本生产出来,它是社会经济命脉。以工业为主导,就是以这个与政权相结合的,由半殖民地外国输入资本运动形成的资本为主导。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讲,就是国营经济。
    改革思潮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的把国营改成国有了。许多人不明白它的内容,依然叫国营。报刊上国营国有什么都用。其实,改革思潮的目的,是要把国营企业私有化给个人,国家充当生息资本代表,私人充当执行职能资本代表。这是符合改革以恢复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为目的的经济内容。
    这个资本由于它的资本发展水平高,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同等水平,它的生产管理,企业组织,都处于先进水平,因此,它产生了最先进最有组织的无产阶级,中国世袭工人家族,都出于这个资本,这是中国社会前进的领导阶级。中国社会的前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的要使这个资本继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大的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物质,以它为主。其它经济成分的运动,都要在促使这个资本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础上,与它建立协调关系,在发生矛盾时,要以这个资本的发展为主。
    彻底改变半殖民地遗留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生产力,赶上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国家,弥补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落后,只能是这样的。

乙  土生土长的资本,即民族资本

    土生土长的资本,在半殖民地时代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因此,它们对推翻三座大山有积极性。它们的资本代言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但是,这个资本尚处于父子兵、夫妻店状态。除了极少象上海荣毅仁为代表的资本,有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生产效率比较高外,大多数是生产效率比较低的。
    按照资本运动规律,这些父子兵、夫妻店资本幼苗,都希望长大成人。但是,要在特殊空间才行。这个特殊空间,就是没有干扰,能进行资本自由竞争,进行资本积累和积聚。象幼小的庄稼苗成长一样,生长的土地上,不能存在其它已生长壮大的植物。大森林中再生的小树,是不能长成巨大身躯的。
    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资本同时存在在中国大地的,还有由外国输入过渡了童年,收归国有与政权结合,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土生土长的资本要想在竞争中生长壮大,是小孩与壮年人体力的竞争,根本不是对手。这个条件决定了土生土长的资本,不可能用英国那些国家资本运动走过的道路运动,它要用新的运动形式,这是物质运动特殊时间和空间决定的。
    人是经济势力人格化,土生土长的资本代言人,反对三座大山,是为了消除它生长壮大的阻力。他们理想中的资本运动空间,是初期资本主义的条件。用自由竞争生长壮大。这是资本运动规律在初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反映。但是,这个条件,消除半殖民地社会形态后的中国并不存在,中国这块空间还存在过渡了初期资本主义的另外资本,土生土长的资本要求得不到满足。
    五十年代初,这两种发展水平不同的资本,在运行中发生了冲突。实际上是资本生长壮大运动规律资本积累与积聚在单独执行职能资本之间的反映,也是资本之间竞争的反映。
    众多的单独执行职能的土生土长的资本,由资本运动规律所决定,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壮大自己。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被收归国有的,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从资本性质上观察,也是一个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不过它的躯杆很大,从资本量上观察,它与土生土长的资本相比,是大山与顽石之比。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必然成为特殊形式的竞争。
    具体的事例是这样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急需各种物质,土生土长的资本,即民族资本,接受了不少定货,在完成合同中大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并用行贿等手段拉拢腐蚀,使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损失巨大。因为民族资本代言人也深知,自己力量微小,要在自由竞争中吃掉对方,如蛇吞象。只能靠挖对方墙角自肥。就是俗话讲的,对方拔根毫毛比自己的腰粗。
    民族资本应用这种特殊形式的竞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也用特殊形式的竞争,就是用政权反击,进行三反五反运动,把民族资本的行为,称为五毒具全。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失败者只能是民族资本了。
    从这一事件看出,民族资本的发展,虽然尚有某些可取之处,但它的存在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害大于利了。大森林中的小树,对于大森林讲,只能争阳光,争肥料,对于森林的发展是不起大作用的。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一代一代向前运动,不是具有大生产力的资本幼苗的重新生长。
    继之,三反五反运动后,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对土生土长的民族资本,又进行了一次积聚,即用政权形式,对民族资本进行了公私合营。所谓公私合营,就是民族资本并入国家资本,或附属于国家资本,不再是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了。民族资本家的资本变成定息与生产无关了。这样在中国执行职能的资本就达到积聚全国统一了。
    定息是生息资本的形式,有一定期限,几年以后取消定息。
    资本积聚的全国统一,是资本运动规律的反映。长江逐渐汇合各支流,水越来越大,流入东洋大海水更大了,同时也改变了长江的性质,不叫长江了。
    反复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资本积聚的运动也有反复。改革中就出现了资本积聚运动的反复。改革思潮搞私有化,分散已积聚到以国家为代表的资本,已成既定事实。改革思潮的理论家们,为了私有化历数了资本积聚中的许多不是,他们说,资本积聚只有用自由竞争的形式,用政权积聚不是经济运动规律,对人太残酷。并给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一顶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帽子。其实,人都是经济势力人格化,是经济势力选择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不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的创造了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
    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过程,也就是公私合营,对民族资本家个人,有许多不幸,这不是经济运动应该不应该的内容。历来财产关系的变动就是残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述了,资本原始积累,剥夺农民,是血淋淋的,资本剥削工人也是血淋淋的。马克思说,资本是吸血鬼,吸工人血越多生命力越盛旺,只要工人还有一滴血,一根筋可以榨取,资本绝不放过。那些自由竞争万岁论者,也应该知道,自由竞争中资本积聚过程互相剥夺也是血淋淋的,许多资本代言人沦为无产阶级,也是悲惨的。改革中许多资本代言人,在丧失资本时的自杀、躲债、他杀也是层出不穷的。
    改革思潮向社会许了大愿,夸了海口,扬言政企分开,分散了已积聚的资本后,也就是私有化后,经济将一片繁荣,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将直线提高。他们对原有的被公私合营的资本家,进行了政治退赔和某种程度的经济退赔,给这些人戴上了企业家、经营者的桂冠。鼓励他们在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下,代表资本运动。实践已表明,这些以私有化形式,分散已积聚到国家手中资本的代表,只起到了损害社会利益的作用,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没有任何好处。私营经济的五毒,比五十年代初,三反五反时只有过之。国营大中型企业,即国家经济命脉,却一年不如一年。有的人说,国营大中型企业一半以上,发生了资本失业,工人失业,生产萎缩。资本只有集中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干大事。分散资本,私有化,是社会向前运动的反复,已为改革的实践证明。
    改革的理论家们,在私有化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败,国营大中型企业生产萎缩的事实前,依然停留在初期资本主义阶段,他们提出了公平合理的竞争,并且制定了什么竞争法。他们对资本竞争规律一无所知。对资本讲,竞争就是资本积聚,是谁作资本代言人的竞争,是把你的钱装入我口袋的竞争,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公平合理的竞争。中国的反贪污,打假工作,越反越贪,越打假越多,这是竞争规律所决定的,想把竞争规律纳入个人意志,是最幼稚的妄想,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改革思潮导演的在资本积聚问题上的反复,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教育人们,更加认识资本运动的规律,只有力量集中了,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干大事。分散资本,私有化,对社会生产力来说,只能是减少和变慢。私有化,分散资本使社会受到的损失,是一种学费,这种学费是必需的学费。私有化,分散资本的代表人物,是一种教员,这种教员,也是必需的,它能从反面教育了人,这种作用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物质向前运动 ,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新的矛盾,永不停止,这也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中国资本积聚也充满了这一类事例,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了,力量更大了,生产力有了更大发展前景,在很短时间内,研制生产出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一跃进入原子大国行列,使中国从受侮辱的半殖民地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国格人格都提高了。但是,资本积聚后民族资本资本有机构成低,全国统一资本如何消化调整被积聚的土生土长,父子兵、夫妻店一类资本,使它们更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仍然是一个问题。
    在论述生息资本时,曾经讲过,生息资本对资本生长壮大的作用是资本积聚,资本积聚到全社会统一,积聚达到了极限,再无积聚对象了。生息资本已无事可作,只能算完成使命,退出社会活动。这样就消灭了生息资本。由于生息资本的消灭,生息资本的运动空间也消灭了。股票市场,生产中的借贷关系,公债卷,国库卷,金融市场统统消失了。中国成为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国家。
    中国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时代后期,从经济上观察,已经成为消灭了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
    这就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丙  农业

    半殖民地农业是封建农业,它的特点是,地主占有土地,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压迫剥削下,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消灭封建生产关系,分配土地后,虽然封建主义对农业的束缚解除了,但农业的发展,用什么形式,即走什么路发展,都是有争论的,而且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有明确认识的。封建农业之后,农业将走集体化生产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业上的功绩,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封建农业改变为集体化生产。现今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都是集体化生产。
    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夺取全国政权以前,就在自己建立的政权内,废除封建的过程中逐步扶持了农业集体化生产。从简单的编工组、互助组的形式,逐步向农业大集体化生产前进。50 年代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即对民族资本进行资本积聚同时,农业集体化生产也开始了初级社阶段,就是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的名字,是后来为了与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相区别,才产生的名词。
    封建农业向前运动,按社会发展规律,是初期资本主义,即众多的资本幼苗,互相竞争,进行资本的积累和积聚。具体形象就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东南沿海出现的父子兵、夫妻店一类资本幼苗。这种农业发展规律,反映在经济势力人格化方面,叫自发的资本主义势力。
    消灭半殖民地社会形态后,中国农业不能走这条路,因为中国农业运动的空间是一个特殊空间,这个特殊空间中,已经存在了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本,这个资本已积聚到职能资本全国统一,消灭了生息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这个资本要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而且要建立在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的农业基础之上。半殖民地时代就存在的高水平发展资本,它的农业基础是建立在外国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农业之上。消灭半殖民地社会形态后,切断了高水平发展资本与外国资本的附庸关系,外国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的农业,不能再作它的基础了。
    民族资本与被收归国有的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进行积聚,成为统一的国家资本后,中国社会经济成分,从资本观点上观察,就成为已发展到相当水平的工业资本和尚不是资本主义的农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自由发展的关系,而是工业中已发展到相当水平的资本生产,要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而且要求农业也要有相同的资本发展水平。这个关系当时是满足不了的,这是一个物质生产上的关系,满足需要有物质生产的时间,因为中国由半殖民地刚走过的农业,还不是初期资本主义农业。
    半殖民地社会形态遗留的这个问题,是中国资本向前运动产生许多特殊性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农业生产中反反复复更变的主要因素。
    消除半殖民地社会形态,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中国社会形态从资本观点上观察,是两种不同资本发展水平的经济组成,一种是有相当资本发展水平的工业,另一种是,尚不是初期资本主义的农业。
    这两种不同资本发展水平的经济,它们之间由于资本发展水平不同,许多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就不适用,如价值规律。这两种不同资本发展水平的经济,如按资本正常运动规律发展,有相当资本发展水平的工业继续发展,必然因农业基础不适应而拖了后腿。尚不是初期资本主义农业,按资本正常规律一步一步发展是可以的,但是,社会生产主力军由于农业生产不适应作基础,遭到的损失,是社会整体向前运动,所不能接受的。
    中国社会继续综合前进,要求有相当资本发展水平的工业,更加迅速前进,多生产各种物质,要求尚不是初期资本主义农业比工业更加迅速前进,提高资本发展水平,作工业适应的基础。这两种经济成分相互关系的协调,相互关系的要求,在实践中表现为,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中许多越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如所谓的工农业产品交换中价格的剪刀差,工业给农业许多无偿调拨、低价调拨,农业低价向工业出售农产品,农业生产形式上加速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快速形成,都是这种经济关系促使的。
    从资本发展水平上观察,非资本主义的农业与初期资本主义的民族资本是相近的,因此,在利害关系上它们之间有较多的共同点。这就是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势力代言人和民族资本代言人经常结合在一起,并且在高级的政治观点上表现为同一代言人的经济内因。
    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各种经济势力代言人在发展经济问题上有过激烈争论。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主流,他们是高水平资本运动中在资本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目的和实际行动是,大力发展高水平资本创造的生产力,从而加速资本衰老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就是共产主义因素生长壮大的过程,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高水平资本继续发展运动要求的农业基础,要采取越出资本发展规律的形式,更加速适应已产生了共产主义因素的高水平发展资本。
    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派,他们代表了农业用发展初期资本主义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资本积累,逐渐走上农业集体化。民族资本用初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进行资本积累与积聚。在他们眼里仿佛在中国这块空间里不存在高水平发展的积聚到全国统一的资本一样,不承认社会生产的主力军是高水平的积聚到全国统一的资本。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派头面人物讲,资本家剥削的越多越好,不剥削工人就要饿肚子,要发展富农党员等,就反映了他忽视国家生产主力军,迷恋于初期资本主义的心理。他没有研究半殖民地状态形成的原因,如果在农业上能自由正常的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为什么要走半殖民地形式的资本主义呢?
    摆脱封建束缚的农民,从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自身利益,即为个人私利方面观察,任何发展程度的资本主义都有吸引力,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单个人体都会有某种程度的生活水平提高。初期资本主义的农业,美国、加拿大形式的与工业中资本有相同发展水平的集体农业,对中国农业人口都有吸引力。
    但是,适应高水平工业中存在的资本,作基础的农业,根本问题是加大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是物质的投入,因此,消灭半殖民地社会形态后,中国工业与农业存在的问题,说到底是物质生产问题,需要生产更多的物质投入农业,农业才能适应作工业发展的基础,社会才能和谐的全面的前进。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过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时间不充足,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形式,是为适应积聚全国统一的职能资本作基础出现的。积聚全国统一的职能资本,形成了社会统一的计划经济,农业必须由社会统一计划生产,才能相互配合,因此,形成了由公社管理生产。基本上国家可以用行政手段平衡工业与农业生产了。
    人民公社形式的农业,虽然社会(国家)可以利用权力平衡工业与农业生产,农业表面上形成了全国统一资本的一部分,但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生产形式,不是由经济运动一步一步形成的,它是由于工业中资本要求农业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作基础,由工业中资本的帮助(物质投入)和行政手段建立的,形式上的适应,而内容上尚有许多欠缺,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效率低,实际上资本发展水平上,仍然有一定差距。因此,人民公社这种形式是不稳固的。这也是改革中人民公社被推翻的一个主要原因。
    解决半殖民地遗留的工业与农业方面的差距,主要是多生产物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由工业与农业双方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措施,在农业方面,越出了价值规律加大物质生产,工业采取无偿投入和低价投入。这些都成为改革思潮批判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型炮弹。
    由于农业处于资本主义前期,加大投入就是劳动力的投入。毛泽东树立的农业样板大寨,就是不计算价值,白天黑夜在土地上投入劳动力。从资本观点上观察,加大了资本有机构成。修梯田,平荒山,多施肥,都是多生产粮食前奏。改革思潮接受了外国人对中国学大寨的说法,说是人海战术,一个人一天的劳动还不如母鸡下个蛋。
    初期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主要就是靠活劳动物化生产的积累,这是资本老祖宗走过的路,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行呢?至于价值表现,只是表现形式。毛泽东时代每月三十八圆工资,一般就算低工资了,现在三百八十圆工资多了十倍,两个相比三十八圆工资生活水平提高了十倍?
    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中的建设大寨县,是艰苦奋斗,不计报酬,解决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农业资本发展水平低的措施。投机倒把,贪污腐败,不生产物质,在流通领域捞钱,全民皆商,农业上资本有机构成永远提高不了。
    尽管改革思潮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农业问题上进行了批判和某种程度的中伤,但是,农业走集体化的道路仍然否定不了。学大寨,建设大寨县,仍然留在人们心中。大寨的带头人陈永贵,虽然在改革中遭到许多批判谩骂和中伤,但是,他的形象仍然是清白的,他没有贪污腐败,没有以权谋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作的辛勤劳动。他和周恩来、雷锋、焦裕录、王进喜等,都是当前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典型人物。与那些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指引下出现的百万富翁,完全是另一回事。
    这里是考察经济运动,不是为某些人辩护,也不是为某些人反案,也不是批判丑化某些人。就具体事件论,在解决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农业资本发展水平低的矛盾中也是有不少荒唐的事。比如,学大寨时在平原造梯田,搞农业集体化中不分地区和环境成立食堂,强迫所有人都进食堂吃饭,不考虑效果的苦干等。
    彭德怀庐山会议给毛泽东信上讲的一些事实,可能都是存在的,有的事实可能彭德怀还没有收集到,比彭德怀意见书中例举的事实严重得多。但是,这些事实说明农业集体化不必要呢?还是农业集体化中出的一些问题呢?
    我们在论述人的思维篇章里说过,思维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它的作用是,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并采取措施,使自己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处于有利地位。一些政治家的思维,则是使自己代表的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处于有利地位。改革思潮在农业问题上,集中的批判了毛泽东,现在按照思维运动规律、特点,分析毛泽东在农业问题上的思维运动。首先毛泽东认识了中国农业的运动规律,是农业集体化生产。因此,他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措施,加速农业集体化生产形式的到来,以便使他代表的工人和农民,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即集体化形式下,处于有利地位。在论述人的思维篇章又说,思维的认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部分,另一部分是采取措施的部分。认识规律部分是认识论的第一部分,如果不正确则第二部分采取措施必然不正确。第二部分不正确,则纠正错误,还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农业集体化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是走农业集体化道路,这种认识改革思潮至今也提不出理论上的反对,因为他们的偶象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业,都是集体化形式生产。因此,农业集体化方面剩下的问题就是采取措施,即认识论第二方面的问题了。
    中国农业集体化的措施中,现在观察确实存在许多毛病。这些毛病属于认识论第二方面的毛病,即农业集体化方向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正确的,但是,采取措施改变物质运动速度方面有许多认识不正确。彭德怀意见书中的事实,和彭德怀尚不知道的一些事实,为什么会产生呢?它的根源来自前面已经论述过的思维特点。思维是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是认识时尚不存在的形式,这叫思维脱离物质本身运动,也就是思维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点。既然是脱离物质本身运动,产生认识错误的可能性是大量存在的,方向上的错误,程度上的错误都是可以产生的。农业集体化认识论第一方面的问题,许多人与毛泽东认识是相同的,就是农业集体化是社会运动的规律,要采取措施加速它的来临,使中国人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即农业集体化完成后,处于有利地位。
    采取措施实现农业集体化,对于认识农业集体化是物质运动规律讲,是认识论方面的第二部分。但是,就其本身讲和采取措施的其它方面讲,又可以成为认识论的第一部分。
    人们在认识农业集体化采取措施方面,由于思维的特点,每个人的认识发生错误的可能是普遍存在的。这些人由于处于权力大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也就是思维运动空间不同,因此,出现错误,即思维运动不在物质运动轨道上,是各种形式的。
    中国农业集体化,是对中国这个大的物质运动而言,但是,物质是可分的,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是由许多小部分农业集体化组成的,物质运动的各小部分受它所属大物质运动规律约束,但又有自己特殊运动规律,这个规律要由小部分物质运动有关的人去认识,认识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把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各特殊部分发生的,由于认识农业集体化采取措施方面的错误,罗列起来,作为毛泽东的总错误,哲学上是讲不通的。比如在平原上修梯田,这只能是一些没有正常思维人干的一些极端例子,这种例子攻击不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因为支持这种人的力量是极少的。如果把修梯田作为正确的样板,在什么地方修梯田才有利于发展生产,只有对某个地区具体情况熟悉的人,才能认识正确。
    消灭半殖民地状态后的农业集体化,要求速度加快,是中国高水平发展的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又经历了几次积聚,达到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形式后,要求作它基础的农业迅速适应它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反映。不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异想天开。毛泽东这一类人物,虽然有极高的威望,并且握有极大的权力,但是,他们的思维越不出思维运动规律,并不能胡思乱想。他们是经济势力的代表,是经济势力选择了毛泽东作代表人物,而不是相反。我们从人的思维运动,从社会规律方面的各种论述,就是要从根本上弄清改革思潮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无端非难。
    千百万认识了农业集体化是社会运动规律的人们,在采取措施推动社会加速前进中,总是出现许多认识方面的错误,并在自己作用范围内显示。如要求过快,不符合当地情况,强迫命令等。一些优秀的科学家,某些科研项目的实验,一千次失败,一千零一次成功,就是总的认识正确,采取的措施一千次不正确,一千零一次正确。我们不是替那些错误辩护,而是考察更深层次的问题。
    改革思潮的头面人物,从本质上讲,他们是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的代表。他们对中国农业运动的认识,如果中国不存在高水平发展的,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资本,则是完全符合物质运动规律的。物质运动的空间不同了,运动规律也不相同了。
    为了非难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改革思潮的积极人物,把彭德怀庐山事件作为最重要事件之一。他们说,彭德怀刚正不阿,毛泽东对彭德怀处理是朱元璋杀功臣,毛泽东是两面派,一方面号召民主,一方面又对不同意见打击报复,毛泽东是卸了磨杀驴等等。彭德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功臣,这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庐山事件详细情节我们不太清楚,处理彭德怀的文件,大都是政治上的帽子。改革开放积极人物为彭德怀鸣冤叫屈的材料,大多数是具体活动。比如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如何讲,什么人如何答复,这些材料是具体的,当时讲话的原文,语气,是提供材料的人个人纪录和体会,本身就有局限性,也无法和没必要去查清,也查不清,而且这些积极人物提供的材料,尚存在不少矛盾。    
    根据处理彭德怀时的传达材料和为彭德怀鸣不平的各种材料综合,得出个印象,这样的。庐山会议前,彭德怀就准备了意见书,庐山会议呈上毛泽东,毛泽东看过后,起先也没有当成什么事,认为只是一般意见。彭德怀既然有书上言,当然口头也有表示,在许多小型会议上与不同意见者发生争执,争执越来越尖锐,言语之间动了感情,一致发展到,毛泽东说,有意见我们可以好好谈一谈,彭德怀说,没有什么好谈的。摔手而去。在会议争论激烈时,彭德怀说,在华北你们操了我四十天娘,我操你们二十天娘还不行吗?与不同意见者形成严重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说,满足彭德怀操娘的要求。对彭德怀的处理,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对,是当时对立情绪的反映。象日常生活中有的人随便骂许多人,结果被骂者集众打了他。改革思潮说,毛泽东不容许别人讲话。有话可以讲,但不能撒野,即便意见正确,大多数人不接受,也不能骂娘。有人说毛泽东忘了彭德怀大功。功劳归功劳,动不动就骂娘也不行。毛泽东批判梁漱螟时说,梁先生说我不接受他的意见是没有雅量,我就是没有这种雅量。可能对彭德怀是,骂娘不管是谁都不容许。有一本书上讲,聂荣臻和叶剑英与彭德怀谈话时说,主席还健在你就不服管,主席百年以后谁能管着你?这代表了整彭德怀时的背景。
    
     改革思潮常以建立人民公社饿死了人,作为农业不应当集体化的理由,而且说的骇人听闻。有人说全国饿死了 350 万人,香港一个杂志说饿死了 3500 万人。三年困难时期,确实粮食与副食紧张,许多人营养缺乏。以前说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的,这是不全面的,主要原因还有旧的生产秩序破坏了,新的生产秩序还未建立好造成的,三年过去了,用新的生产秩序克服了困难。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某些小说曾形容过某些历史阶段由于饥荒,由于兵慌马乱,饿死过人,人吃人犬吃犬的惨景。但是,还没有读过历代任何官方的统计,国家和地区饿死过人的数量。苏联电影描写过 1919 年由于粮食缺乏,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饿死过人,但苏联各种报导从未说过饿死了多数人。原因可能是饥饿严重,首先使人得了某些病,然后导致死亡,这样饥饿死亡就不是直接原因了。不象打战死亡,眼下流血,非常直观。因此,说中国 60 年左右饿死 350 万或 3500 万,不知如何计算。象中国这样些人口大国生活水平再高,每年也要死亡几百万人。
    改革思潮的一类人物,叫风派人物也罢,他们只讨上司喜欢,有一篇文章把这些人叫藤蔓植物,总要爬上一个杆。有一位小小不言的头目,按他现在的话,就是极左盛行时代入党的,也可以叫做极左党员吧,现在又是批极左的英雄,老婆没有工作,也是毛泽东极左造成的。他可能忘记他入党时说了写了些什么。这些人的言行没有一定的规矩。藤蔓植物要看爬在什么躯杆上。
    中国农业集体化,反映了中国存在的高水平资本,由国家接受后,又积聚了民族资本,变成一个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同时消灭了生息资本,对它的农业基础的要求。1958 年中国的大跃进,在物质生产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确实是农业向人民公社生产形式过渡上的大跃进。不管这种大跃进如何,速度是非常快的。
    农业加速生产形式上的集体化,只能是工业生产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由社会统一管理,它的农业基础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由社会统一管理(集体农业与全民工业由社会统一管理程度上有差别)。但是,工业与农业资本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物质生产上的差距,农业要赶上工业的资本发展水平,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进行物质积累。生产形式上的改变有可能为物质生产提供条件,但是,还不是物质生产,因此,这个差距虽然有某些缩短,基本上仍未改变。文化大革命中建设大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毛泽东想利用人民公社的生产形式,利用自己的权威迅速改变工业与农业物质生产,在资本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提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措施。但是,毛泽东逝世后失败了。    改革思潮否定了农业集体化生产形式,解散了人民公社,分田到户,退到农业单干形式。退回单干形式,名字不好听,于是经过许多文人修饰,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什么叫联产,在哪些地方联产,至今谁也弄不清。单干负什么责任,在人们理解中,就是发财致富,养家糊口,这些是封建社会流传到今的大多数农民的信条。
    农业上的分田到户,不但否定了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组织的互助组形式的集体生产也否定了。彻底变成一家一户形式的单干。
    从互助组时代就积累的集体财产,在一夜之间就损失干净。从资本生产观察,中国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又降到了零。改革中农村瓜分、抢夺集体财产的红火热闹场面,在电视和一些小说散文中常有报导。改革思潮把瓜分、抢夺集体财产叫做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大言不惭的说,农村改革发展了生产力,城市也要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向农村学习。集体生产时代的积累全部分光抢光,农具、运输工具、建筑物、现金、粮食、种子荡然无存,森林明砍暗偷,破坏严重,耕地道路部分占为私有,天然水产,人工水产扑捞干净,水产资源频于绝迹。大型生产资料,即固定资本,如水库、水渠、水井,由于退到小农经济失去作用,人为破坏,天然损失,缺乏维修,都不能进入生产,也不需要进入生产了。
    分田到户单干形式的农业生产造成什么结果呢?从农业本身上观察,分田到户头几年,调动了单个人体生产积极性,农业上表示了一定的活力。许多改革理论家据此,要提前消费,要为农产品找出路,要大力发展酿酒业,发展养猪多消耗粮食。但好景不常,不过几年改革的理论家又高呼农业是基础,要严重关心农业了。农村中由于两极分化,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水、电、油、化肥等生产资料涨价,假商品泛滥,税捐增加,社会治安变坏,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也不是前景无限了,有人又要适度经营了。单干农业没有前途,眼光稍有长远之见的人已经看出来了。当前中国农业虽然还没有出现由于粮食缺乏,引起社会混乱的事例,粮食进口,以其它资源换粮食可以抵挡一面,天气收成也没有特别严重事例。但农业终究是不大放心的问题。
    中国农业从资本观点上观察,向后退了一大步。建立在它基础上的工业资本呢?八十年代犹可,九十年代事故就多了。工人失业,资本失业,工厂停工半停工日积月累增加,产品质量低劣,假商品曾出不穷。据有人估计,超过一半的工业企业有了问题,这些企业是国家生产主力军。如果说工业生产中的问题根源来自它的基础农业,这不太直观。工业上问题表面观察,它的原因复杂得多,改革理论家绝对不会想到农业这个基础还会对工业有影响。但是,农业对工业生产的作用,任何人是抹杀不掉的。
    为什么改革思潮会形成强大的势力,不但推翻了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生产,而且推翻了自抗日战争时代就存在的最初级的集体生产形式,而且会得到大多数农民暂时的热烈用护?这种事实不是任何个人的力量,而是经济的力量,它的原因要到经济中去寻找。
    我们论述人的思维二重性,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释这些问题。思维的二重性就是单个人体思维,有为单个人体利益的一方面,有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的一方面,它们都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的反映,因此,都有物质基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是物质的积累,说到底是活人干出来的。对于积累来说,单个人体暂时得不到利益,只能付出辛苦,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血淋淋的,资本主义对人类的贡献就建立在对工人剥削上。我们反对资本主义,是在它完成对人类贡献后,不再发展生产力时。并不是绝对否定它。对于消除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工业与农业资本发展水平之差距,要进行资本积累,同样一部分人要付出辛苦,暂时(很可能是人的一生)得不到切身利益。
    由于单个人体一生时间短暂,为单个人体自己利益直观,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要经过曲折的反映,才能传给单个人体思维,因此,为单个人体自身利益和为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都会在某种时刻形成巨大力量,即单个人体思维有机结合成共同的思维。
    否定集体生产的历史阶段,单个人体思维结合成巨大力量,并与政权相结合,推翻了集体生产。思维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因此人类历史总是反复的矫往过正。
    走集体生产道路和单干从单个人体思维暂时关系上看,都有它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在特殊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发展集体生产,和改革思潮分田到户都声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确实如此,不过积极性的内容不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调动了为公的积极性,改革思潮调动了为私的积极性。这两种积极性各是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的一个方面。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它活动的阶段,是以调动单个人体思维中为公的积极性为主导。这种调动取得了伟大成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牺牲的千百万人都不是为了单个人体的私利。雷锋、陈永贵、王进喜、董存瑞、王杰、欧阳海、焦裕录、张思德、白求恩、周恩来等,都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培养的为公的英雄,永远留在人们心目中。改革思潮调动单个人体的积极性是为私利的积极性,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自私自利总口号下的积极性。改革思潮也树立了许多样板、模范,由于当了样板和模范,得到了房子、官、工资等许多平常人得不到的物质利益。相比之下,在人们思想中的位置,比雷锋等人就渺小得多了。而且有的样板在全社会很快就臭了。如天津的大邱庄。
    思维二重性中两方面,都会在某些时间和空间,即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巨大力量,中国历史例子很多。这两方面总是交叉的波浪式的出现,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一方面必然处于从属地位。由于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的特点,处于主导地位的一方往往越出某些界限,为另一方兴起作舆论准备。这是物质运动规律,这个规律表现在中国农业集体化发展中的反反复复,是很明显的。因此,我们说,中国的集体生产形式被推翻、被否定,也是物质运动规律所决定的,不足为奇。但是,应当确信,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是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单个人体的私利,是人类发展中的从属方面,总不会永远变成主流。农业集体化生产形式,不论如何曲折,总是在社会生产中要变成事实的。这里说的是农业生产集体化形式,并不是单纯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形式。中国农业集体化绝对不会再回到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它将是吸收人民公社形式中的优点,克服改进人民公社形式中的缺点,因此,将是一种崭新的集体化生产形式。
    改革思潮由于它代表了思维二重性中为自身私利的一方面,而自私自利,必然目光短浅,他们为暂时调动了农民思维二重性中为私利的积极性,而昏昏然了。如果说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形式有毛病,可以改进。但是,走到解散集体化生产形式就太过分了。今天三岁小孩也知道集体生产比单干好。由于解散集体生产所受的损失和舆论压力,改革思潮理论家也陷入只顾从泥中拔腿了。

丁  改变半殖民地遗留的资本生产部门和地理位置畸形

    前面讲过,由于半殖民地资本是外国资本的附庸它的资本形态转换中,有的环节要在外国进行,比如,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和某些原材料由外国供应,因此,第Ⅰ部类产品生产企业,也就是重工业大部分依靠外国(第Ⅰ部类产品生产企业大部分是重工业,但是,也不尽其然,二者不相同),造成生产部门畸形。同时由于是外国资本的附庸,资本循环中资本形态转换的某些环节在外国进行,在地理位置分布上,都处于与外国交通方便的位置,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造成地理上的畸形。
    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迅速改变这种资本的部门和地理畸形。这种改变进行是比较顺利的,有较大成效的。50 年代苏联援华 157 项工程和以后许多项目,绝大部分是重工业,是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项目。如包钢、武钢、富拉尔基特殊钢厂,成渝、宝成、天兰、兰新、包兰铁路,南昌、成都、西安、沈阳、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许多常规武器厂,第一汽车厂,洛阳拖拉机厂,洛阳铜厂,洛阳玻璃厂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口号,就反映了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克服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生产部门和地理畸形的经济要求。
    中国在经济不发展地区,建立了不少新的近代化工业城市。如包头钢铁基地、武汉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基地,扩大了鞍山钢铁生产,兰州以炼油为主的工业城市,西安综合工业城市,成都、太原、重庆、南昌、洛阳、齐齐哈尔、鞍山、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城市工业都有巨大发展,贵州、云南、青海、新疆等深山峻岭,沙漠荒原上也建立了不少工业。而且都是重工业,机械制造,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建设三线的口号反映了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克服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资本地理位置上畸形的经济要求。
    一个经济势力雄厚的国家,必然要有一定的领土,这样才能满足自己供给自己生产中各种原材料的要求。领土太小,没有这个条件。中国虽然在消除半殖民地资本畸形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深度太大,至今仍未基本克服。西藏、新疆、青海等广大西北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仍然非常落后,仍然表现了全国的畸形经济。畸形经济必然造成上层建筑的畸形,如文化、卫生、教育等。
    改革思潮一些人,就事论事,他们说,现在进入和平竞争,不会打战了,过去的三线建设没有用了,把三线工厂大部搬回沿海了。他们不懂经济要求与政治口号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经济要求通过一些特殊的政治口号反映,比如用宗教形式。有时后还有相反的情况,政治口号向西,经济要求实际向东,通过一些更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要求。建设三线一般人看来,是为了打战需要,但是,经济的发展要求更深一步,为改变半殖民地资本的地理畸形,不打战也是需要的。大跃进一般人看来是物质生产上多生产物质的跃进,但是,实际是积聚到全国统一的职能资本,并且与政权结合在一起了,要求作它基础的农业在生产形式上迅速改变,就是农业生产形式人民公社化,也与政权某种形式的结合在一起。如果不深入观察经济运动,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是不容易觉察出来的。
    改革思潮从不打战了,不需要三线了,这种表面理由出法,把消除半殖民地资本地理畸形的一些成绩全部取消,加紧沿海发展,把钢厂建在上海,说了一大滩理由,重新为发展地理畸形经济效劳,已经引起了全国经济运动许多不协调,为地区上的两极分化创造条件。这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口号的引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造成阻力,不会有推动作用。
--------------------------------------------------------------------------------------------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资本运动分析
            考察,也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分析考察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斗争是经济势力斗争的反映,人都是经济势力人格化,阶级斗争是经济势力斗争的反映,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人们是背得很熟的。要从经济上分析考察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分析考察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经济特点。我们讲过,当今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阶段,但是,由于物质运动空间不同,中国这块特殊空间运动的资本,不同于其它空间运动的资本。现在我们分析考察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国资本运动的特点。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名词进行引申,这叫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考察过,经过没收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经过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即公私合营,两次资本积聚,从资本运动观点上观察,中国已成为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下面分析考察这种社会形态的特点。
    甲  什么叫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
    前面我们多次讲到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这里再重复一次。职能资本是指单独执行职能生产利润的资本,也就是普通所说的资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了全社会,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会遇到资本在各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为了分析考察这些作用和功能,在资本前面加了许多形容词、副词,以资区别。
    职能资本的运动,叫执行职能,资本职能就是生产利润。单独执行职能,就是独立生产利润,与其它资本是竞争关系。由于利润生产是公式循环 G),(G+—GG—W<APm …P …W 这个循环公式的各环节运动都叫资本职能。资本运动规律,是资本生长壮大,衰老死亡。资本生长壮大由职能资本在生产领域生产剩余价值,供资本积累。生息资本在流通领域进行资本积聚。
    初期资本主义,全社会是众多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互相竞争生产利润。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的青壮年阶段,全社会变成数量很少,资本量很大的几个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集团。资本主义老年阶段,就是职能资本积聚到了极限,全社会变成一个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
    这是从资本运动观点上观察,从日常习惯上观察,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就是所有生产利润的企业都是国营企业,都是国家的一个生产单位。中国有一部分企业,毛泽东时代叫社队企业,不是全民所有制,叫集体所有制,与国营企业有区别。但是,受国家计划管理,产品由国家分配,我们忽略这种区别。国营企业是全社会性质的,生产的产品和品种由国家下达,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工人工资和福利由国家拨款,工资基数由国家统一制定。就是说全社会是一个统一的生产单位。从资本观点上观察,全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执行职能的资本。
    乙   什么叫消灭了生息资本?
    这也是前面讲过的,这里再重复一次。一般的所谓资本这个名词,是指执行职能的资本。生息资本的名词是为了说明在流通领域运动的货币,以利息为价格进行买卖时引出的。
    生息资本又叫资本商品,它在流通领域以借贷形式运动,用利息联系借贷双方。这是从资本观点上观察,从日常习惯上观察,银行和私人借贷款行为,就是生息资本运动的状态。由此引申,公债卷、国库卷、股票、租赁、承包、抵押一类都是生息资本运动形式。金融市场就是生息资本运动空间,股票交易所、证卷交易所等都是金融市场。
    消灭生息资本的现实状况是什么呢?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不是借贷关系,企业利润全部上交,利息概念从关系中消失了。公债卷、国库卷、股票、租赁、承包、抵押等在社会生活中消失了。金融市场消失了,金融投机退出了经济生活。税收几乎也从经济生活中消失了。中国成了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社会。
    这是从生产主体观察,实际上生息资本的余辉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影子。私人在银行存款付利息,自行车纳税等。这些现象在理论分析时可以忽略。
    丙  什么叫积聚全国统一的资本与政权结合在一起呢?就是国家政权是经济的所有者。国家政权经营管理生产企业。中国在毛泽东时代的国营企业,行政主管代表国家,代表社会。集体所有制企业,也受国家控制。改革思潮对这种全民所有企业的经营,扣了许多帽子,说了许多不是,不过是为私有化,瓜分已积聚到全国统一的资本制造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国家由镇压职能向社会职能转化,而社会职能的中心是生产,就是国家管理生产。以生产为中心,组织全社会的有机联系。      
    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全国统一的职能资本与政权相结合,是资本运动规律决定的。这就是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将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我们现在从资本运动观点上,分析考察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使资本本身和它在社会各方面的表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长江汇集各支流,水越来越大,快进入东洋大海了,长江发生什么变化呢?                

A   全社会计划经济的建立

    毛泽东时代是计划经济,改革思潮说,计划经济是旧体制,要改革成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是改革成象苍蝇找血腥一样乱飞乱撞的盲目生产。
    全社会计划经济的建立,是资本运动的必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就是计划经济与盲目生产的混合体,对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内部来讲,是严格的计划经济,对全社会来讲,是盲目生产。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全国成了一个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计划经济就运动到全社会统一的计划经济,这叫水到渠成。

B   竞争的消亡

    毛泽东时代不存在竞争。因为竞争是不同执行职能资本之间才存在的,是资本积聚运动规律决定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不允许竞争存在。资本积聚全国统一了,全社会变成了一个统一资本了,没有积聚对象了,因此,竞争就消失了。

C   G)中(G+—G资本循环公式 G—W<APm …P …W
                     G—W<APm  和 G)环节的变化(G+—GW

     G—W<APm 环节,是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进行形态转换环节,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了生息资本后,这个环节有什么变化呢?

Ⅰ  工人失业消失了,劳动力市场消失了,资本失业消失了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前,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执行资本职能生产利润,只完成价值增殖,单个资本不用的人,一律推向社会。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全社会成为一个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用不着的人无地可推。工人失了业,每日也要生活消费,不论他的消费来源如何,甚至是非法的,都是社会总物质的一部分,因此,工人工作比失业对社会有好处,人的劳动,总会满足自己消费后还有剩余。这就工人失业消失的经济原因。
    既然人人有工作,从社会总资本观察是有利的,因此,社会就包下了所有人的工作,作到了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由于全社会是一个统一的资本,这个统一资本内部的有机联系象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内部有机联系一样,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生产的有机联系。社会既然包下了所有人的工作,对所有人的工作安排,就成为分配制了。以生产需要为主,兼顾个人特长。这样劳动力市场随工人失业消失,也消失了。
    由于工人失业消失了,资本失业也消失了。什么叫资本失业呢?资本失业就是工厂停工和半停工、工厂破产,不变资本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工人失业与资本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危机表现的两极。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的转换形式是一极,雇佣工人,即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力为另一极。它们不能相结合生产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娘胎里带来的一种疵病。发病对资本主义是促寿的。
    中国的改革,到 90 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工人失业与资本失业,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已经衰老了。不论发展如何,将以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为代价。改革思潮没有灵丹妙药,医治这种资本主义不治之症。

Ⅱ  雇佣劳动性质的消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商品生产。虽然工人失业消灭了,劳动力市场消灭了,但是,雇佣劳动并没有彻底消灭,只是雇佣劳动性质消弱了。
    雇佣劳动是与商品生产、利润、剥削这些概念联在一起的。以剥削来讲,什么叫剥削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就是资本代言人占有了工人生产的利润。什么叫占有呢?就是资本代言人把工人生产的利润,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处理,象穿自己的鞋子,愿意怎样穿就怎样穿,愿意什么时候穿就什么时候穿。资本代言人处理工人生产的利润,有两个去向,一是挥霍,二是进行资本积累,投入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利润第二种去向。传统政治经济学说,进行资本积累不算剥削,是不对的。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虽然法律上定了工人有许多权利,但是,工人使用这些权利,仍然有需多不到之处。资本代言人,权力资本代表,象生产资料私有资本代言人处理工人生产的利润一样,两个去向都有,就是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在生产中象处理私有财产一样,处理已积累的资本。因此,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剥削、雇佣劳动等,变了样,消弱了,但没有从根本上消灭。

Ⅲ  第Ⅰ部类产品,即生产资料退出了商品范畴,生产资料市场消失了。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全社会成了一个统一资本。统一资本内部的关系不是商品关系,它们的联系不是价值规律的联系,而是权力命令的联系。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如此,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社会总资本也如此。
    由于各生产单位都是统一资本的一部分,因此,各生产单位不变资本的补偿,统一资本内部调拨就可以了。不必到市场购买就可以得到生产资本所需生产资料。一个社会要维持再生产,Ⅰ(v+m)=Ⅱc+(ⅠΔc+ⅡΔc) 公式运行中,价值和物质都要平衡,特别是物质平衡,也就是在不变资本需要方面,要什么有什么。社会各生产单位不变资本补偿,都通过调拨,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就退出了商品范畴,生产资料市场便不存在了。
    改革前的实际情况如何呢?第Ⅰ部类生产单位,如钢铁、机床、水泥、化工等产品,由国家开调拨单调出,然后调出和调入单位进行货币结算。不通过现金。货币变成结算手段,价值影子,货币职能大幅度消弱了。

Ⅳ  第Ⅱ部类产品,即生活消费品的一部分退出了商品范畴,
                  生活消费品市场缩小了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消灭了生息资本,资本已运动老年阶段了。在它的机体上产生了许多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货币、资本、市场这些私有制遗产。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的产生,使第Ⅱ部类生活消费品的一部分退出商品范畴,从而缩小了生活消费品市场,使货币丧失了部分职能。
    比如公费医疗部分所用医疗器件和药品,生产单位按国家计划生产出产品后,直接调付各公费医疗执行单位,即医院、诊疗所、卫生所,这些单位直接为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生活消费了。国家、生产单位、医疗单位,只进行价值结算。这些产品既不是商品也没有市场,或叫影子商品。
    生活住房,按人口分配,也夹杂着按权力分配,房屋建筑往往投资收不回,也不是商品,也没有房地产市场了。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由于这些情况的变化,资本循环公式 G)中 W'—G'(G+ΔG) 和 W<APm 环节向畸形变化了。W<APm 中 W< Pm(G+—GG—W<APm …P …W 不存在了,
W<A  也有某些改变,雇佣劳动性质消弱了。                                                                          
G) 中 W'—G'(G+ΔG) 环节的变化。(G+—G    资本循环公式 G—W<APm …P …W
    W'—G'(G+ΔG) 是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进行形态转换的环节。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这个环节有什么变化呢?
    甲    第Ⅰ部类生产的产品,即生产资料,不必经过资本形态转换了,它们已退出商品范畴,上面已分析考察过了。
    乙    第Ⅱ部类产品,即生活消费品的一部分,不必进行资本形态转换,退出商品范畴,上面也分析考察过了。
    丙    不收回资本和不在流通领域实现的利润。什么叫利润实现呢?资本循环公式中, W' 是商品资本,它包含了已生产出的利润,W'=(W+ΔW), ΔW'是商品形式的利润。W'—G'(G+ΔG)=W'(W+ΔW)—G'(G+ΔG) 就是商品形式的原价值和商品形式的利润要变成货币形式的原价值和货币形式的利润。商品形式的利润变成货币形式的利润叫利润实现,就是商品卖出去。什么是不收回的资本和不在流通领域实现的利润呢?就是所赚的钱收不回来,而且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投资也收不回来。这种形式的生产已越出了资本范畴,也就是从资本主义生产上观察,生产到了崩溃的边沿,或生产完全崩溃了。
    南京长江大桥,投资是巨大的,所用人工也是巨大的。投资的材料如钢筋、水泥等,从资本生产形式上观察是不变资本,所用工人付出的工资从资本生产形式上观察是可变资本,建成的大桥是商品,应当在流通领域进行资本形态转换,象改革中收取过桥和过路费一样,不但收回人工费和材料费,还要有利润,但是,行人车辆过桥不收费。南京长江大桥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物质力量,但在价值形式上没有表示。这就是改革思潮说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完全冲破了资本外壳的生产方式,是新的生产方式,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幼苗。这一类还很多,如武汉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许多地方的黄河大桥、治理淮河等。

Ⅴ  不全部在流通领域实现的利润

    改革前中国是低物价,什么是低物价呢?就是有一部分利润可以得到,但是,不收回,甚至赔一部分利润,即所谓的物价补贴。能取得的利润不取得,甚至倒贴一部分利润,即赔钱出售,在生活消费品方面观察,是根据社会成员的消费需要,无偿的分配给社会成员了。这就是初级的、幼稚的共产主义按需分配部分。

D   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退出商品范畴,
                         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市场的消失。

    前面讲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切的利润都是职能资本在 G—W<APm …P G)公式循环中 …P…(G+—G…W 环节生产出来的。但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去向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范畴的利润。
    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形式上仿效资本生产利润,实际上分割产业资本生产的利润,或再分割由可变资本转换成的工人工资,从而再度分割工人维持生理必要的生活消费。这些方面有,文化市场、技术市场、教育市场、律师事务所、婚姻介绍所、土地市场等等。这些市场,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都消失了。精神产品的脑力劳动者,他们的产品不再是商品了。他们变成了社会公职人员,工资固定,一切劳动变成了为社会作贡献。律师事务所一类全部取消了,从业人员转入了生产领域,加强了生产。
    改革思潮要搞市场经济,恢复了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及其市场,并且鼓励竞争,虽然调动了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私利的一方面,但是,投机倒把、什么盗版、抄袭、欺骗蒙混、相互封锁、重复劳动等都跟着来了。改革思潮玄耀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是天大好事。但是,现在社会上一心为个人的积极性,究竟是好是坏,还要观察。

E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的社会形态,
                     资本循环公式改变的总结

    资本循环公式 G),在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P…(G+—GG—W<APm …P …W 环节,即生产领域并没有任何变化,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没有任何变化。变化大都是流通领域发生的。这种变化主要是,①  许多产品退出商品范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两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商品和货币商品退出商品范畴,对应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消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资料的一部分退出商品范畴,一般商品的品种和市场范围都缩小了。仿效资本生产利润,在利润生产延长线上的商品  退出商品范畴后,名目繁多的市场,如文化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等统统消失了。②  由于流通领域大幅度缩小,它的人力物力大部转到生产领域,加强了生产。生产领域不存在工人失业和资本失业,用劳动竞赛鼓舞人们的干劲,多生产了许多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但是 ,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了畸形。改革思潮说,生产到了崩溃的边沿,是从资本主义利润生产观点上观察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货币、市场、利润都是私有制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要消灭这一类。不但使它们到了崩溃的边沿,还要使它们彻底崩溃。工厂不停工,工人不失业,满负荷运行,多生产了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就是符合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需要。③  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的社会形态,是资本运动的必然,是半殖民地资本运动的发展规律。在中国这块空间,市场范围的缩小,商品品种的减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了老年病,象人老年,牙齿脱落,丧失生殖能力一样。想反老还童是不可能了。改革思潮要搞市场经济,而且头上还要加一顶高帽,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区别苏联戈尔巴乔夫、叶里钦的市场经济,这只能欺哄幼稚的人。其实,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是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而且都有中国特色。如果要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列宁定义,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千苍百孔的市场经济,因为它逐渐为共产主义所代替。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思潮没有向广大社会成员说出他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特色在哪里。是初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壮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老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F   恢复人们思想对物质要求的本来面目

    改革思潮常以物质缺乏责备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说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到了崩溃的边沿,主要一点是买生活资料排队。同时夸耀,在工厂停工,工人失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商品大量积压,即他们讲的市场疲软情况下,商店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是发展了生产,是物质丰富,是他们纠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错误的显赫成绩,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但是,这些说法逐渐引起一些年轻人的怀疑, 60% 以上工厂出现了工人失业,工厂停工和半停工,为什么经济能发展了呢?企业工人闲着,机器不开动,叫发展了经济,刚脆全部停产,不是更发展了经济?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人类总思维和单个人体思维对社会现存物质的要求,总是以感到物质缺乏为表现形式。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物质要求总是多了还想再多,好了还想再好,是无止境的。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对物质的要求也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向前发展的动力。如果人们对物质要求满足了,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一切社会形态,任何时候,社会现存的物质对人们的要求都会感到缺少。这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的反映,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缺少,会以物质过剩形式表示。极端的例子是把小麦、牛奶倒进大海。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已透彻的分析考察过了。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由于资本职能的大量丧失和消弱,社会成员开始感到物质缺乏了。买东西排队到处出现。食品日用品,一切都要按定量供应,加大了人们思想的恐慌。人们对物质感到缺乏而产生恐慌的原因,大体有下面几种。一种是千百年私有制在人们思想中的流传,根深蒂固,货币拜物教,有钱就有一切统治大多数人,货币职能的某些丧失,误认为生产的物质少了。另外一种是,社会积累多了,投入生活消费的就少了,而积累的部分暂时是转换不成生活消费的。再一种是,计划经济在计划和执行中的过错。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人们对物质的要求总是感到缺少这个规律。当私有制逐渐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消失,全社会成员对物质的要求会逐渐越来越感到缺少。
    改革思潮利用私有制在人们思维中的流传,和计划经济中确实存在的一些毛病,大肆为资本职能的丧失和消弱鸣不平,来医治资本主义的老年病,这也逐渐教育了一些人,更深的认识资本主义,认识资本主义不会对工人阶级带来利益。
    改革思潮说,计划经济把生产搞到了崩溃边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解除了人们物质缺乏感。我们分析一下北京带鱼的供应,看一看改革思潮说的话。
   计划经济时,北京大约城市人口三百万,郊区人口也有三百万。当时带鱼实行计划供应,最好的带鱼每斤三角八分,每人每月供应带鱼一斤。如果就城区人口而论,每月需带鱼三百万斤。到 90 年代带鱼在北京每斤涨到八圆,随便购买,到处可以看到小贩摆摊卖带鱼,似乎带鱼生产好了,没有排队现象了,物质丰富了。但是,据说,最大的带鱼渔场舟山,由于乱扑乱捞,带鱼资源频于枯竭。
    北京失业人口急剧上升,物价飞涨,特别医疗费用和学费直线上涨,失业工人和社会下层,不用说月月吃带鱼了,可能与带鱼再见了。
    改革思潮说,取消了票证,有钱吃个够,对工人阶级带来了巨大利益,这话不对,带来利益的是,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号召下的百万富翁,绝不是广大的工人阶级,更不是失业工人。

G  价值规律丧失更多职能,经济运动更多的越出价值规律

    前面我们讲过,价值规律也是运动的,随资本的积累和积聚,逐渐丧失其职能。价值规律只在相同资本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之间才起作用。中国半殖民地资本,从资本发展水平上观察的三种经济,即由外国输入进的有高度发展水平的资本;土生土长的资本;还处于资本主义前期的农业,它们之间的价值规律并不适用。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这三种经济,资本发展水平不相同的差别,仍然存在,特别表现在工业与农业之间。而且由于同一资本内部价值规律不发生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更加丧失作用。
    改革思潮指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他们指的经济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其实他们并不懂经济规律是运动的事物,只抱住初期资本主义价值规律。中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成了老年的资本主义了,价值规律也得了老年病。
    改革思潮实际是初期资本主义价值规律万岁论者,在改革中改革思潮没有恢复了价值规律的全部职能,未能使价值规律反老还童。双轨制、政策倾斜、市场限价、政策补助、政策奖励等等都不是自由竞争和价值规律的反映,而是违背价值规律的行为。

H  利润率下降规律已丧失主导经济的作用

    前面讲过了,利润率下降规律是由于随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P'=mc+v  公式中分母 c 增加大于 v 的增加, m 不变时 P' 就下降了。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是,随资本的积累和积聚利润率下降,但是,利润量增加,资本可以由利润量的增加补偿利润率下降的损失。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还能运行。但是,在某一时刻,利润率下降同时引起利润量下降,资本主义生产便不能维持,将发生严重的混乱。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在利润率下降规律作用下的利润率下降更严重了,有的企业从利润量上观察,发生了亏损,依然开工生产,有的投资资本本身也收不回来,依然进行生产。上面讲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例子。这些事例,正如马克思讲的,社会生产力将抛开利润率、利润量这些资本主义外壳而滚滚向前。利润率下降规律以经济危机约束社会生产力,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不再发生作用了,它自己也进入历史博物馆了。

I   越出资本范畴的积累

   改革思潮大肆指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用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用过的言词,说发动群众搞工业与农业生产是人海战术,价值不大,说大寨一个人一天的劳动,还不如母鸡下个蛋。的确从价值上表示,没有多少,但是,不论在价值上表示是一角还是一圆,一块梯田在农业上每年都要多打粮食,一个水库每年都给农业带来受益。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都是人海战术时代的产物,毛泽东、周恩来这些国家头头都参加了人海战术。直到现在,这些水库还为农业和其它事业出力。
    从资本观点上观察,这叫冲破资本外壳的积累,也叫越出资本范畴的积累。因为从价值方面观察是畸形的,少得可怜,但是,这和十圆钱买一个馒头,与一角钱买一个馒头,对人生理作用一样。
    改革思潮不懂得价值只是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阶段的概念,而且资本主义是运动的事物,资本主义阶段中每一小段价值概念都是不同的。有一位学者费了好大精力,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生产成果换算成现在的价值,总共三亿亿圆。而改革十几年就投资大于改革前数倍。这种文字游戏,没有任何意义。资本主义得了老年病,要站到资本外壳以上,才能看到事物全貌。
    冲破资本外壳的积累,与在资本外壳内的积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差别很大。

丁  自觉的按经济规律办事

    改革思潮指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这里从一点事实上,对他们作回答。
    前面介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总生产的论述。资本主义社会总生产要平衡,不平衡就出现混乱,什么样的平衡呢?就是这两个平衡公式 Ⅰ(v+m)=Ⅱc(简单再生产)Ⅰ(v+m)=Ⅱc+(ⅠΔc+ⅡΔc)(扩大的再生产)。这种平衡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上的平衡,二是价值上的平衡。价值上平衡的含义是,社会各生产单位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增加,要有钱去买。物质上平衡的含义是,社会各生产单位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增加,要有地方去买。生产单位再生产消耗了的生产资料和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的生产资料,有了钱没处买,是价值平衡了,物质没有平衡。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前,社会总生产没有代表,是盲目生产,各生产单位只为利润努力。社会总资本以 Ⅰ(v+m)=Ⅱc 和 Ⅰ(v+m)=Ⅱc+(ⅠΔc+ⅡΔc) 公式对各单独执行职能的资本,进行幽灵式的约束,用经济危机、生产力破坏、资本贬值等,使越出约束的资本就范。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国家成了统一资本的代表。它要按社会再生产的需要,进行计划生产。首先是再生产的物质平衡。我们看到社会计划经济,有两种指标,一是产品数量品种指标,二是利润指标。这两种指标中,产品数量和品种是第一位的,有人称为硬指标,利润指标是第二位的,有人称为软指标。这是很明显的按社会生产要求的经常规律办事,按再生产平衡公式办事。
    改革思潮说,计划经济是旧体制,市场经济是新体制。从资本运动规律看,市场经济,盲目生产是旧体制,计划经济才是新体制。改革思潮恢复盲目生产,取消计划经济,也象他们在解散集体农业生产,分田到户搞单干一样,只不过经济运动中的一种反复而已。反复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

K   资本主义物价上涨形式的经济危机消灭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作了精僻的分析。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发生经济危机。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积压,因此,工厂停工,工人失业,货币奇缺,商品跌价。马克思作这种分析时,所说的货币是贵金属货币,就是金和银。从马克思时代到现在一百多年,货币这种物质运动,改变了形式,原来的货币金和银,逐渐由纸币代替了。中国这样些国家,金和银的流通成了非法,金和银的货币职能彻底丧失了。货币的这种变化反映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物价上涨的形式代替了物价下跌的形式。什么原因呢?
    以贵金属货币作交换媒介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时,支付手段奇缺,需要大量货币,但是,金和银的生产并不容易满足。纸币代替贵金属货币后,情况不同了,需要大量货币时,开动印刷机就行了。但是,纸币是政权的信用,纸币多了,社会物质不增加,单位纸币包含的价值量就少了,物价就上涨了。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物价一直稳定到改革前,以物价上涨为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消失了。
    改革思潮指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说物价稳定不是物价固定,开放物价才能刺激生产,改革开放就是开放物价。于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物价飞涨,工人阶级和下层社会叫苦连天。贪污腐败给社会造成的损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的资本失业和工人失业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又以物价上涨形式重新分割工人阶级必要劳动,转嫁给工人阶级了,而且波及到全社会成员。物价上涨是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转换形式。
    改革思潮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转换形式物价上涨辩护,他们说,物价上涨是一个经济规律,世界各国都有。它确实是一个经济规律,但是,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为什么要重新钻入资本壳里去?壳里特别温暖吗?象改革思潮在对妓女、吸毒问题上的态度一样,他们说,只要能富起来,什么都可以干。于是在对内开放的响亮的口号下,吸毒、贩毒、妓女等都开放出来了。开放出来后,引起社会不满,又象外国资本主义一样,禁毒、查妓女等,演了一出热闹戏。但是,越禁越多,越查越向纵深发展,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好端端的廉洁社会,妓女、毒品绝迹多年,什么原因,什么人把它重新死灰复燃,毒害人民,不应当稍微找一找原因吗?
    今天恢复了物价上涨,又要检查物价,又要限制物价,究竟目的何在呢?

L   虚拟资本的消失

    什么叫虚拟资本?顾名思义,就是实际上不存在的资本。资本的含义就是指的职能资本,是生产利润的。产生虚拟资本的原因,主要是流通领域各环节的重复,生息资本运动的一些特殊情况。把这一类计算成资本,量大的多,实际上都是乌有。上世纪英国一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里瑟姆对 1839 年虚拟资本说了下段话,"如果估计一下全部通货和所有银行必须立即支付的债务额,那么我认为,可以依法要求兑换为金的总额是 15300 万镑,而用来满足这种要求的金,只有 1400 万镑。"虚拟资本几乎大了十一倍。
    生息资本消灭了,流通领域缩小了,虚拟资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虚拟资本现在的作用,是满足某些人宣传的需要。明明大部分国营企业资本失业、工人失业、生产衰退,但是,在虚拟资本帮助下,可以把经济说成锦上添花,什么运行平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几个百分点,与历史相比增加了几个百分点,投资增加了多少亿圆等等。这些事例确实可以愚弄不了解虚拟资本的人。

M   流氓无产阶级的改造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社会治理成即无外债又无内债,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的社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说的耕者有其田,有工大家作,有饭大家吃的原则,自己没有实行了,他的继承者蒋介石也没有实行了,却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但是,改革思潮又把中国社会退到两极分化,失业严重,少数人百万富翁,失业人口无饭吃的社会了。改革思潮号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参加了反对孙中山有工大家作,有饭大家吃的行列。因此,中国社会的流氓无产阶级又重新诞生了。妓女、吸毒、贩毒、偷盗、拐骗、当铺、赁铺、贩卖妇女儿童等,又在对内开放号召下死灰复燃了。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中国社会治理的廉洁,消灭妓女、吸毒、贩毒、偷盗、拐骗、当铺、赁铺、贩卖妇女儿童,这些资本主义烦恼的社会问题呢?这就是"共产党宣言"中讲的,改造流氓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中说,流氓无产阶级是社会最下层,破坏性很大,有时有革命性破坏资产阶级,但有时也破坏无产阶级,对流氓无产阶级基本上是改造。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改造了流氓无产阶级。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改造流氓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全社会以生产为中心组织起来。在生产有机联系中改造流氓无产阶级,同时改造所有人。
    改革思潮把社会弄乱,主要原因是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下,使很大一部分人失业,夺了他们的饭碗。改革思潮说,铁饭碗不好,泥饭碗好,要使人们有危机感,种下的种子结了果。就是吸毒、贩毒、偷盗、拐骗、当铺、赁铺、贩卖妇女儿童,这些令人烦恼的社会问题,象"水浒传"写的,一部分人由于生活无着落,逼上梁山。改革思潮对一部分人生活无着落不管,反而要这些人遵守什么条条框框,是根本无法办到的,谁能把嘴封起来每天不吃饭呢?
    今天的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象资本等同性一样,等量资本在社会任何领域执行职能,都要得到等量利润,因此,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利润率平均化。
    今天的社会为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口号,尽管是上古的、粗糟的,都有人同情,如耕者有其田,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作,梁山泊李逵讲的,共同吃大块肉,喝大碗酒等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曾用过打土豪分田地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了,连这个口号的拥护者,也不得不改头换面,唱起共同富裕的调子。
    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一面将要把为私的一面严格限制在不损害大多数人相同利益的范围内。

N  奢侈品生产的消弱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时,讲到了奢侈品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公式 Ⅰ(v+m)=Ⅱc 和 Ⅰ(v+m)=Ⅱc+(ⅠΔc+ⅡΔc) 中,奢侈品生产因为是生活消费品,所以在第Ⅱ部类,即ⅡC 中 。
    马克思作如下分析。一  奢侈品是生活消费品;二  奢侈品是供资本家消费的消费品,进入不了工人阶级消费领域,因为工人是挣一文吃一文的,工人消费品是必要消费品;三  奢侈消费品不与可变资本的转换形式,即工人的工资相交换,只与剩余价值相交换。这是理论分析,现实情况中,必要消费品与奢侈消费品的分别,有些产品处于过渡阶段,如零附近的正数和负数,处于差别不大的情况。某些时候,奢侈品也部分流入工人阶级消费领域。有些奢侈品如香烟,对生理没有任何需要,但吸的人普遍,马克思说,姑且算作必要消费品。因此,只要理解马克思的意思,不必在某些消费品是必要消费品还是奢侈消费品的分类上陷入繁琐哲学。
    用 Ⅱa 代表必要消费品,用 Ⅱb 代表奢侈消费品,Ⅰ(v+m)=Ⅱc 这个公式就要在 Ⅱa 和 Ⅱb 之间进行分割。马克思说,这种分割从根本上影响生产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对生产的总形态来说,是一个本质的决定性因素。(资本论二卷 444 页) 什么是决定性因素呢?在 (Ⅱa)c+(Ⅱb)c=Ⅱc 中,奢侈品生产多了必要消费品生产就少了。同时剩余价值 m 等于  扩大再生产部分 + 资本家挥霍部分,资本家挥霍多了积累就少了。因此,两部分的分割,对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奢侈品生产消弱了。改革前,中国没有一夜耗资几百元的豪华宾馆、饭店,没有价值上万的服装,没有歌厅舞厅,没有昂贵的珠宝首饰。应当说,这些场所是资本家挥霍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场所。这些商品只能与剩余价值相交换。
    改革思潮,建立了许多挥霍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场所,供外国资本家和中国贪污腐败富起来的人挥霍,得到了外国资本家和中国贪污腐败富起来的人交口称赞。据此,改革思潮说,中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广大的失业工人生活水平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呢?                        

O   单独执行职能资本权力向社会权力转化

    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生产过程中的联系,都表示为一种权力。随资本 的积累与积聚,权力空间逐渐扩大。比如,人事权、财务权、保管权等。一个大公司内部的有机联系就是现实表现。资本积聚全国未统一前,这些权力与社会权力没有重合,社会权力是代表所有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的综合权力,比如,司法权、治安权、外交权等。而且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的权力,它作用的空间,只限于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全社会成了一个统一的资本,一切部门、一切单位都是统一资本的一部分,因此,所有权力都是社会总权力的组成部分。这样,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的权力与社会权力就完全重合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类走出阶级社会,也就是私有制社会,国家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国家消亡的过程是,将在阶级社会一个阶级压迫镇压另一个阶级的职能,转变成为社会职能,所谓社会职能,就是组织管理社会。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使全社会有了统一的管理生产的权力,由统一管理生产的权力延伸到统一管理社会一切的权力。因此,这是走向共产主义,走出私有制社会,国家走向消亡的一步。
    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的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力,表示全社会以生产为中心,已经紧密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了。

P   资本属性由生产资料私有向权力形式的转换,
    权力(权利)资本和权力(权利)商品的形成

    这里说的资本属性,就是占有工人剩余价值,或叫占有工人无酬劳动,或叫剥削。
    经典马克思主义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的剥削。就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生产的利润为资本家占有。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资本属性消灭了没有呢?传统政治经济学说,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就消灭了,中国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只要发展生产,以经济为中心,就是共产党唯一的任务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说,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仍然存在资产阶级,因此,要搞阶级斗争,要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说,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又说,他们官坐大了,房子多了,薪水高了,有了服务员,有了小汽车,比资本家还厉害。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推论,从现实实际上观察,资本属性并没有消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形式,私有制社会固然有许多特点,但是,各种私有制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存在剥削。如果说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这是已成事实,人们都会承认,如果说消灭了剥削,一部分人不加思考,会跟着跑,如果说消灭了私有制社会,就没有多少人赞成了。
    我们讲过,物质运动是连续的,一种社会形态的消灭也是连续的,特别是消灭私有制社会形态,岂能是通过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一蹴而成。
    改革的实践,改革中出现的百万富翁,改革中的各种权力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号召诱导下,残酷的掠夺工人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员,也说明了剥削仍然存在。但是,现在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剥削的形式只能是资本主义的。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资本属性运动到以权力形式剥削。我们把这种资本属性叫做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了两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力商品和资本商品。权力商品名词是我们杜撰的,权力资本名词也是我们杜撰的。中心思想是更清楚的说明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即资本主义发展到老年阶段,资本属性的演变,同时,也是观察人类社会私有制阶段没落时,私有核心的演变。
    人类社会私有制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剥削,都是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生产资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生产资料的占有用社会权力固定下来,就是剥削阶级建立国家政权,用国家政权保护这种占有。因此,私有制社会形态的剥削本身都与权力结合在一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是这种情况,资本代言人占有生产资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但是,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抛开了任何私有制社会形态,都是用权力占有生产资料这个一般特点。而从资本家代表资本运动,即 G—W<APm …P G)公式循环的运动作考察。在资本循环公式的各环节,是资本运动的规律表现,强制性占有表现的少多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是买卖双方自愿,购买生产资料,出售商品,都显示了自由。(G+—G…W
    但是,资本循环公式 G) 中各环节联系、过渡都要有(G+—GG—W<APm …P …W
代表,这种代表是资本代表,本身代表一种权力。马克思说,…P… 环节是工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是资本消费工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处于监督劳动的位置。监督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私人用权力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资本表示的权力,由于资本循环过程中显示的商品交换自由,而被推到更隐蔽的程度。
    封建社会掠夺农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用地租形式剥削,另一部分是政府官吏,用政权搜刮民财。但是,封建社会权力剥削没有渗透到生产过程中。自给自足的自然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受封建权力的干涉。而资本主义在资本循环的过程中资本权力却渗入其中了。封建社会掠夺农民的两部分,资本主义社会都继承了。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掠夺了剩余价值,社会政权利用各种形式重新分割工人的必要劳动,这种形式是种加在工人头上的苛捐杂税。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消失了。但是,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显示的权力还存在,虽然这些权力代表资本的性质大为消弱了,同时社会权力也存在。由于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全国统一的资本与政权相结合,原来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权力,都变成了社会权力。比如人事权,资本积聚全国未统一前,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处理过的人,其它资本可以不于理睬,资本积聚全国统一,与政权相结合后,各单位处理过的人,一切单位都要承认。
    物质运动是连续的,任何事物都不会自行消失。毛泽东说,钟不敲是不响的,桌子不搬是不走的。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并且与政权相结合在一起了,因此,消灭了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形式的资本属性。但是,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并没有受到冲击,而且更显示出来了。资本属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由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矛盾,转换到与权力形式的矛盾了。用改革中言词讲,转换到与以权谋私的矛盾了。
    由于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资本循环公式有许多更变,但还是在运行,还生产利润,因此,还存在剥削,这种剥削仍然是资本主义剥削。因为,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了区分剥削形式,我们称权力剥削的形式为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现在考察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甲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剥削形式。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剥削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已有提示。资本循环中资本职能显示的权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组成一体,攫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当生产资料私有消灭了,权力掠夺剩余价值,的性质就赤裸裸的表示出来了。
    资本循环过程中显示的权力,与原来的社会权力在资本积聚全国统一,与政权相结合后,共同组成社会权力,这种权力显示的资本属性,就形成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乙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表面化,表明资本主义确实衰老了。
    从本质上观察,资本主义剥削由生产资料私有和生产过程中权力共同组成,生产资料私有消灭了,表明资本主义衰老了,部分机体丧失作用。改革中以权谋私引起的巨大义愤,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处于风雨之中。(社会的死亡与人的死亡时间过程相差甚远,封建社会死亡用了几百年时间,说资本主义社会衰老,也不是明天或后天就完全死亡了)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表现了极大的贪婪和残忍,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人物,他们什么事都能干出来,六亲不认。他们的信条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是没落阶级的表现,不知道明天和后天是什么,因此,享受一天算一天,痛快一时算一时。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丑恶行为,已与全社会处于尖锐的阶级矛盾中。
    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资产阶级光明堂皇的定入法律,但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剥削,改革中出现的百万富翁也没有提出过纳入法律保护范围。而且这些百万富翁们也假惺惺的装出反对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面孔。什么反腐倡廉,建设廉政,这些资本代表表现的贼喊抓贼的手段,表示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人物也处在胆颤心惊的地位,不知道社会向前运动,何时将他们抛入历史垃圾堆。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处于显赫的权力位置上,但是,他们的行为确是黑社会行为。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代表人物,他们希望尽量的以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攫取和换取物质商品,也梦想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世袭,但是,他们的世袭已和资本的继承权脱离了。一言一蔽之,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虽然是资本属性,可以榨取工人剩余价值,而且更赤裸裸,更残酷,更贪婪,但是,根基不牢固。这是任何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事物的一般运动规律。
    丙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社会职能的二重性。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权力转换为社会权力。组成了全社会统一的以生产为中心的权力网。由于资本还在执行职能,生产利润,因此,这种社会权力有二重性。一方面它代表资本生产利润,有资本属性,攫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归私人所有;另一方面它有与资本无关的职能,管理全社会生产和以生产为中心的全面社会管理。这种二重性共同组成了统一的社会权力,但是,二者之间是矛盾斗争的双方。
    对于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资本主义部分,毛泽东说,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对于社会权力中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也只能如毛泽东所说,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逐渐创造条件消灭资本主义部分。
    为什么毛泽东时代社会廉洁,改革开放社会腐败了呢?就是因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限制了社会权力中为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的部分,扶持了社会权力中脱离资本生产利润的部分。改革开放,以恢复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为中心内容,因此,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极大发展和表面化了,因此,社会就腐败了。
    丁  向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课题。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剥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就可以消灭资本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第五篇里论述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章节里,虽然对资本与权力的关系有某些提示,但没有展开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马克思时代,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尚没有充分的显示。这就是我们讲过的,人的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脱离太远了,许多细节就思维不到,或者太粗糟。
    马克思逝世后一百多年,资本向前运动迅速,出现了许多新的运动形式,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或者补充人们原来轮廓的、粗糟的认识,对于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认识,就是这一方面的例子。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资本属性转换为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形式,以权力攫取剩余价值的形式出现,特别是中国改革中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贪婪的掠夺工人阶级和广大社会成员,教育了许多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斯大林在理论上的错误。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只消灭了资本家阶级,但是,并没有消灭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只转变了剥削形式,由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形式,转变到以权力形式剥削,用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形式剥削工人阶级了。
    共产主义者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继剥夺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私有后,还要与生产资料私有剥削的转换形式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剥削形式作斗争,消灭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剥削形式,或者它更进一步的转换形式。
    因此,向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形式的资本属性作斗争,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课题。
    戊  向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斗争的一块样板。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我们已考察过改革开放的经济内容是,恢复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在农村解散集体生产,分田到户搞单干,将农业集体财产分光分尽。从资本观点上观察,把农业仅有的一点资本有机构成全部破坏了,在工业上使大量资本失业,大量工人失业,大多数国家生产主力企业都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大量国家资产拱手送给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土生土长被积聚于高发展水平资本的原民族资本进行政治退赔与经济退赔,扶持他们在竞争口号下,挖国家墙角。大量引进外资,使半殖民地时代的许多现象重新出现在中国大地。在这同时,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形式的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资本属性,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诱导下,急速发展壮大。大量失业,物价飞涨,使相当一部分工人阶级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发展壮大,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严重腐败。贪污、行贿、吸毒、贩毒,嫖倡、卖淫、假商品、假文凭、拐卖妇女儿童、当铺、赁铺、算命测字、拦路抢劫、暗偷明抢、杀人放火等等,都在对内开放号召下出笼了。私有化的结果,又恢复了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但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形式的剥削,依然向纵深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向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又增加了向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
    改革开放从资本向消亡运动方面观察,是前进运动中的一次反复,从人类社会私有制走向没落的运动形式上观察,也是一次反复,是资本主义和人类私有制不愿走向消亡的一次反复,尽管反复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
    在严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汹涌反扑下,中国有一个农村,对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也就是对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进行了斗争,成了资本主义大举进攻中反击权力形式资本属性的一个小岛。这个小岛就是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
    南街村共产党组织带领全体党员与群众,顶住了分田到户搞单干的袭击。坚决按毛泽东的指示,走集体化道路。拒绝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仍然走共同富裕之路。南街村经济发展迅速,现在人们吃饭、住房、水电、煤气等由村里无偿供应,生、老、病、死、上学、等都由村里包下来。南街村也发工资,但已不是生活来源的主要部分了,生活来源的主要部分是无偿的供应。
    南街村分配的主要部分是根据物质的多少按人头,按生理需要分配。当权的领导与一般群众同样享受,但是,在有先后次序的分配上,比如住房的先后,领导居后。在工资上,领导干部不是最高的,每月二百五十元,他们叫二百五干部。其他人,有五百的,有三百的,还有一千的,也有二百的,一百五的。这实际上是巴黎公社的分配原则,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不能超过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
    领导干部工作带头,分配居中,得到了群众思想深处的拥护。
    南街村是向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斗争的样板,在南街村没有贪污,没有投机,没有上面讲到的社会腐败。
    南街村提出了不但生产资料要公有,生活资料也要公有(什么叫生活资料公有,他们有解释),否则诱发人们攀比的私心。而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一直说,只要生产资料公有就可以到共产主义了。
    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的剥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已实践过一次,存在了二十多年。改革思潮是反复的急先锋,反复是物质运动更向前进的准备,生产资料公有,将会以更新的形式出现。权力形式的资本主义剥削,也是可以限制和消灭的。南街村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中,在与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作斗争的实践中作出了样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在论述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方面时说过,思维为个人和为公都是有物质基础的。改革中我们看到南街村一心为公,和改革中出现的百万富翁们为私利的丑态,就会更清楚的看到改革思潮的代表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的全部,它迟早让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抛到历史垃圾堆去。人类社会的运动不论如何曲折反复,必将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必将到来。

Q  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在资本机体上产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它的机体上就产生了共产主义因素。现在在西欧和美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亚洲的一些国家都有现实例子。比如公费医疗、免费上学、免费托儿所、免费幼儿园、免费住房等。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从物质比例关系上看,要比资本积聚全国未统一的国家更多些。
    什么是现阶段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呢?就是低物价和物价补贴的生活消费品进入个人消费领域。也可以叫做现阶段以低物价和物价补贴的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我们举一些例子说明。80 年代北京市尚实行部分粮食定量,居民发粮票,同时开放了粮食自由市场。有一段时期,粮食定量的面粉 0.5KG 0.2 元,自由市场面粉 0.5KG 0.4 元,每 500G 相差 0.2 元。为什么定量面粉与自由市场面粉每 0.5KG 相差 0.2 元呢?这个相差价由什么地方支出呢?这就是粮食销售补贴,由于社会实行了低物价,粮食销售过程要倒贴很大一部分利润。用普通商业术语,叫做赔钱供应。上面的例子说明,社会把供应定量粮食的一半支付了,消费者自己支付一半。这种低价供应,不是每人随便购买,而是附之定量。如何定量呢?按生理的要求,即体力的消耗。如当时北京定量,重体力每月 20KG ,轻体力每月 18KG ,干部每月 15KG ,刚出生小孩每月 2.5KG,过一岁加 0.5KG 。在面粉供应上的低物价,实际是每个社会成员按体力消耗,社会无偿的供应一半。这就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幼苗,这里的"需"是生理需要。由于是初级的,幼稚的,不完善的,只能供应一半。而且在定量的评定方面,供应面粉质量方面,不同地区会有不同问题。
    这里只举面粉例子,实际上凡是有补贴的商品,都存在这种情况,而按需分配中的"需"的评定却形式不同。
    如北京的付食品也是低物价和物价补贴,但是,"需"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如带鱼每人每月一斤,粉丝每户每月一斤,鸡蛋每户每月视市场情况而定,有三斤时,有二斤时,也有一斤时,花椒大料每户每月各一包。煤球每户每月二百斤,多一人再加五十斤,而且市区各片供应量也不尽相同。
    以上是食品方面的例子,实际上低物价和物价补贴普及各领域。住房是按人口分配,也附之按权力分配,官大住房多。按人口分配是明显的按需分配部分。住房也有房租,社会建造房屋投资大部收不回来。补贴部分都是作为按需分配和按权力分配进入消费领域了。
    公费医疗是最直观最明白的按需分配,有了病就是需要,评论需要的人是医生。
    教育基本上是普及教育,学费是低廉的。改革前小学学生每人每学期交杂费 2.5 元。困难者有家长单位证明,可以免交。初中、高中都与小学相类似,在龄学生强制入学。凡是年龄在学习阶段,上学就是需要,社会负担大部分教育费用。据说意大利上大学都是社会免费供应,在龄阶段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如果是这样,在学习方面意大利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部分,大于中国。
     公共交通补贴是很大的,每个社会成员需要多外出就补贴多一点,"需"的标准就是多外出。据说世界各国地铁都有补贴,只一两个国家没有补贴。这种补贴都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
    传统政治经济学没有从资本运动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只在社会主义字眼上戴高帽,制造了许多错觉,凡是戴上社会主义帽子的就一切都好,否则一塌糊涂。中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只是消灭了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了。但是,在公共福利的某一点上(就是社会补贴利润),资本积聚未统一的国家,即传统政治经济学说的资本主义国家,比中国大得多。因此,我们从资本运动方面考察中国的经济,要彻底抛弃传统政治经济学从政治形容词和政治副词方面盲目自我陶醉,而且对其它国家社会又盲目的批评谩骂。鲁迅说,谩骂不是战斗。
    我们说低物价和物价补贴就是现阶段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它给了全社会成员眼可见的、手可摸的物质利益,它与工人阶级和全社会成员心连心。
    但是,这些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尚处于幼苗状态,很幼稚,缺点很多,不完善,机体太嫩,容易损失,而且它们与资本主义混在一起,又不打着共产主义旗号。因此,广大的社会成员,只在感情上拥护低物价和物价补贴,还没有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结合在一起。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共产主义原则说成,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群众中流传很深。某些人的概念中,就是愿意要什么就有什么,是衣来申手,饭来涨口。产生这种理解错误的基础是,思维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的特点引起的,人们的思维能认识物质运动规律,是根据现存的物质运动形式,和过去经过的物质运动形式,加以思维,预见到将要出现的 物质运动形式。现在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优越是资本家,拥有大量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挥霍。因此,在一些人的思维中把现实资本家的物质生活,作为追求的理想,去掉它丑恶的一面。
    随时间的推移,随资本主义向衰老方向的运动,在一部分人中逐渐发现原来对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因素在认识上存在许多不是物质运动规律的错误,是思维脱离物质运动,不在物质运动轨道之上。在论述思维特点时,我们已阐明了这种关系。
    共产主义的原则是什么呢?首先是各尽所能,单个人体要为社会尽自己的能力,这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反映在单个人体为公方面思维的部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许多为社会各尽所能的典型人物,如周恩来、雷锋、陈永贵、焦裕录、王进喜等,在改革思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时 各种为私利的乌云滚滚而来,这些共产主义的优秀人物仍然在私有制逆流中发着闪闪的光。许多人给了周恩来各方面的赞扬,我们用一句话,评价周恩来,他是现阶段共产主义各尽所能的代表。周恩来一生为共产主义奋斗,他有在天之灵,会接受这个评价的。广大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也会同意给周恩来的这个评价。把自己的一生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是莫大的光荣。
    共产主义的原则首先是各尽所能,然后才是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是各尽所能在物质上的保证。绝不能把物质享受作为共产主义的主要标志。按需分配绝不是按欲分配。"需"是一个社会标准,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需"的标准会逐渐提高。
    纠正对共产主义的错误认识,也是有个过程的,思维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这个特点,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必然有产生错误的可能。思维运动脱离物质本身的程度越大,产生错误的可能就越大,随着程度的减少,认识错误就会逐渐得到纠正。
    从全社会观察,低物价和物价补贴,大力发展公共福利,扩大社会成员不通过货币形式得到消费品的部分,限制和缩小通过货币形式,即工资形式得到消费品的部分,这就是现阶段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改革思潮,打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旗号,号召奔小康。小康是什么呢?每年收入 1000 美元,或是 800 美元,后来干脆不提标准了,什么人宣布进入小康,就达到了小康,小康只为了宣传。说你进了小康,你就进了小康。但是,从总的趋向观察,改革思潮极力缩小社会公共福利,对于低物价和物价补贴戴一顶帽子,叫经营不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逐渐的坚决取消。各领域都讲经济效益,什么是经济效益呢?就是多捞钱,走市场经济。医疗卫生机关进入市场,医疗费用直线上涨,没有钱病人得不到治疗等死,失业工人和社会下层有病没钱治的例子逐年增多了。教育进入市场经济,通过学生向家长申手,在龄儿童失学率逐年增高。文化进入市场,书籍费,电影费猛涨,许多市民差不多与电影再见了。房费、电费、水费、交通费、煤气费直线上涨,都是重新分割工人的必要劳动,使工人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诱感下,假东西铺天盖地,防不胜防,其结果都是吸工人阶级与广大社会成员的血。
    改革思潮统计出许多数字,什么社会成员平均收入多少,银行存款多少。这种东西,对于工人阶级和广大社会成员没有意义。贪污腐败的大官们,百万富翁们与穷工人们的平均,要说明什么呢?阿 Q 正传里的阿 Q 、王胡子、小 D 、吴妈、老尼姑、小尼姑与赵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的平均,又要说明什么呢?
    改革思潮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人们为私利奋斗,正是立足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在思维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方面二重性中为私利奋斗的反映。虽然为私利奋斗有它的物质基础,但是,为私利奋斗应当限制在不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的原则之下。超过这个界限将为人类发展规律所不容。改革思潮也高喊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且也确实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但是,改革思潮调动的人的积极性是,思维二重性中为私利奋斗的积极性。我们看到农村中瓜分集体财产的积极性,正是丑态百出。改革思潮为这种积极性大吹大擂。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它的基础是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一方面。周恩来、雷锋、王进喜、陈永贵、焦裕录等就是这种积极性的代表人物。尽管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调动人们积极性中,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头或不足,成为改革思潮攻击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口实。但是,一个是为公方面的不足和过头,另一个是一心为私利奋斗,六亲不认的实践,二者是相反相背的。
    从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观察,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观察,改革思潮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反扑,是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中的反复。改革思潮虽然仍披着共产主义外衣,但内瓤是为资本主义,是为私有制服务。客观现实是,许多共产主义幼苗的机体,在改革浪潮下丧失了。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幼苗给予工人阶级和广大社会成员许多眼可见的,手可摸的物质利益为改革思潮代表资产阶级代表私有制又从工人阶级手中夺走了。
    反复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也不是一次反复两次反复就能完结的。象扩大社会公共福利这些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焦点,永远留在人类思维中,一定还会有人举起这面旗帜。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一面,绝不会由于改革思潮导演的一心为私利奋斗,六亲不认所长期掩饰。

第十二章      引发文化大革命经济因素的形成和显露

    我们的目的是从经济运动方面考察文化大革命,考察它出现的经济方面发生的原因,考察文化大革命过程中一些普遍思潮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原因,考察它失败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人是经济势力的人格化,这是我们的哲学思想。
    上面洋洋写了几万字,看来还未进入考察文化大革命正题。在考察文化大革命前先讲了多方面的一些内容,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从文化大革命兴起到现在四十多年,变化是很大的。虽然改革思潮对文化大革命早已做了定论。但是,几亿人的活动,绝不是通过什么决议能定下的。四十多年时间,在中国几亿人中经常讨论文化大革命,已波及到外国。讨论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广泛。改革思潮是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对立物兴起的,改革思潮最兴盛的时期,也是反文化大革命最兴盛的时期。因此,考察文化大革命,就不能不与改革思潮联系起来。这在哲学上叫做正反两方面。比如改革思潮一口咬定,中国没有资产阶级,共产党内没有资产阶级,中国不会产生两极分化,改革会对工人阶级带来生活水平提高,现在工人阶级和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认识到改革思潮说了假话。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说,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现实就是那么一回事。由于围绕讨论文化大革命,讨论了许多方面的问题,本书不能不在这些方面进行考察。特别是现阶段,老年资本主义要为新的生产方式所逐渐代替,也就是人类私有制社会要走向消亡,代之而起的将是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几千年私有制的消亡更为复杂。因此,不能不把社会发展,人类思维,单个人体思维,都进行考察。一些人开口闭口美国、"四小龙",我们也不得不跟着简单的说一说美国和"四小龙"。
    总之,我们这篇考察文化大革命的文章,就是现实人们讨论文化大革命的反映。我们也是一股经济势力的人格化。这股势力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斯大林(理论上有错误)、毛泽东所代表的经济势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阶级及其同盟军广大的农民。我们不代表占有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百万富翁,不代表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不代表私有制的受益者。
    下面开始考察文化大革命。

          A  文化大革命前经济运行情况,及反映在政治上的矛盾

    前面的章节里考察了人类思维,单个人体思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半殖民地资本的一般特点,考察了中国半殖民地资本的运动。中国在消除半殖民地社会形态后,从资本运动观点上观察,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进行了一次资本积聚,实行公私合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进行了一次资本积聚,这样资本积聚就达到全国统一了,同时消灭了生息资本。作为被积聚全国统一资本基础的农业,为了尽可能适应全国统一资本的发展,在生产形式上急速的进行了改变,改变方向是向集体化生产运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很快完成了。农业上生产形式急剧改变的经济要求,是全国统一的有高资本发展水平的工业,它要有相对应的农业基础。工业上全国统一的社会计划经济,自由种植的农业基础是绝对不相适应的。
    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生产形式上所作的贡献,就是发展集体化生产形式。但是,中国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不是农业中资本运动一步一步形成的,而是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工业中有高发展水平的资本,农业却处于资本主义以前阶段,当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高发展水平的资本又向前运动了,要建立在资本主义以前阶段的农业基础上不适应,要求农业急速向前这个因素形成的。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又与政权结合在一起,因此,人民公社的集体化生产形式,很大部分由行政手段建立。非经济运动自然形成,依靠与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全国统一资本要求与帮助形成,本身是不牢固的,一有风吹草动容易损失自己的机体,改革中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形式急速瓦解,就证明了这一点。
    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由外国输入资本的发展高水平,资本有机构成高;土生土长资本发展水平低,有机构成低;农业尚不是资本主义。资本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一个物质生产上的差距,生产形式的改变,只能为生产物质提供发展条件,生产物质是要付出代价,付出时间的。因此,解决资本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需要有时间。
    人是经济势力人格化。消灭半殖民地状态后,各经济势力人格化出于自己的经济利益本能,在政治上作出代表自己经济利益的要求。最著名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基础是,在农业上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土生土长的资本在自由竞争中积累和积聚。这种理论有它的物质基础,就是初期资本主义,但是,高发展水平的资本,由于农业基础不适应,将影响其发挥生产主力军的作用。由于它是主力军,国家经济命脉,其影响将成主要影响了。土生土长资本和农业中资本发展的积极性,补偿不了主力军受影响的损失。因此,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了发展水平高的资本继续发展,积聚了土生土长的资本,农业加速发展,首先是生产形式上的变化,适应高发展水平资本的继续发展。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资本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势力的人格化,他们对中国经济运动的主导思想是,创造条件加速资本向腐朽方向运动,扶持共产主义因素,在条件成熟时代替资本主义。在发展农业上,用农业集体化的形式,生产中越出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的投入,也就是不计报酬,苦干的投入,满足工业生产主力军作基础的要求。由于人民公社农业集体化生产形式,不是经济运动自然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极低,农业又要适应高发展水平处于工业的资本作基础,因此,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形式,出现了许多问题。
    人民公社时代,人们对农业议论很多,农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实很多,而工业中相对的问题较少,新建了许多大型重工业,大都属于第Ⅰ部类生产部门。工厂生产饱满,社会大量需要各种产品,呈现了物质缺乏状况,冲破了资本主义在社会需要与现有物质关系上的假象,工人失业,工厂停工从未听说过。
    改革思潮从初期资本主义出发,解散了集体生产,恢复了单干,农业中一家一户发财致富去了,表面上问题少了,但是,工业上却一大堆事故,工人失业,资本失业,商品积压,物价飞涨,而且还有一大堆社会问题。工业中有高发展水平的资本建立在一家一户单干农业基础上,根本不符合经济规律,虽然改革思潮常给别人一顶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帽子戴。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思潮更加反其道而行之,把许多大型企业分散拍卖,使大量工人失业,使大量社会财产退出生产资本,使资本有机构成急剧降低,其结果只能是经济更加萎缩。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农业为满足全国统一资本作基础的要求,变成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社会计划经济可以在工业与农业中全部实施了。但是,农业和原来土生土长的民族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上落后于工业中高发展水平资本的差距并未解决,资本发展水平上的矛盾依然存在。既然资本发展水平上的矛盾并未解决,代表不同发展水平资本的经济势力仍然存在,只不过处于休眠状态。这种经济势力在改革中苏醒过来了,农村分田到户,城市对民族资本的政治退赔和经济退赔,部分的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现在我们考察资本攫取剩余价值属性,在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职能转换成社会职能后的转换形式。
    资本攫取剩余价值,只要商品生产存在,就必然存在,也就是只要商品生产存在,剥削就存在。但是,剥削形式,剥削程度是改变的,也就是转换了形式。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了资本家阶级,但是,没有消灭资产阶级。剥削者成员更换了,但不是阶级消灭了。传统政治经济学,根据资本家阶级的消灭,发表议论说中国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只要发展生产就可以到共产主义了。改革思潮最初也唱这个调,但是,在私有化到一定程度,重新出现了资本家阶级,这个调就收起来了。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消灭了,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占有别人无酬劳动,转换成权力形式了。我们叫它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每种私有制社会形态的剥削,主要的部分在法律范围以内,受法律保护,越出法律范围的部分是非法的,二者组成了剥削的整体。"红楼梦"里查抄贾府时,抄出许多放债契约,查抄官发话说,在利息范围内是允许的,高利盘剥要查抄。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分配就存在这个问题。毛泽东说,他们官坐大了,薪水高了,房子多了,有了服务员,有了小汽车,比资本家还厉害。法律范围保护下的分配,都是打着工作需要旗号的。共产主义按需分配也不是平均主义,国务院总理也不能与一般群众一样办事挤公共汽车,他配备小汽车就是工作需要,按共产主义原则就是按需分配。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传统政治经济学接受了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一个名词,叫按劳分配,说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神圣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名词是好听的,但仔细思考,"劳"的标准如何评定呢?因此,实践中只能是按权力分配。权力大就是"劳"多。有人讽刺说,把劳动的"劳"字加个提手,变成"捞"字最合适。权力大能多"捞",所以就多得。所谓社会主义的原则,不少东西就是错误的,在分配问题上就是如此。资本主义的接班者是共产主义,要讲社会主义,只能是列宁的社会主义,是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合物。
    名词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的按权力分配,在内容上讲,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混合体。它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部分,也有资本主义攫取工人剩余价值部分。像周恩来这些现阶段共产主义各尽所能的代表人物,虽然有小汽车,房子宽些,工资也多些,就是工作需要,就是按需分配。文化大革命中揭露的一些大官们,坐小汽车搞女人,胡作非为,就是占有别人无酬劳动了。理论上讲可以头头是道,实际上划分确是困难的。我们讲过,思维的特点是可以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在这一点上想找出一个标准是不可能的。只能由广大群众在实践斗争中逐渐认识,逐渐找出解决办法。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不但是生产资料上的斗争,而且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几千年私有制遗留在人们思想上的私有痕迹。高度发展水平的物质运动——思维间的斗争,比物质方面的斗争不知要复杂多少倍。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的内部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力,也就是生产过程中的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力,这是封建社会所不及的,封建社会权力进入不了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产过程中。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社会权力有二重性,这种二重性表现为,一方面它执行资本职能生产利润,另一方面它与资本无关,纯粹为社会服务。社会权力的二重性,反映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斗争,正是列宁的社会主义原则,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在社会权力方面斗争的表现。
    资本积聚全国未统一前,社会权力,即众多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共同利益显示的权力,与生产过程中的权力是分离的,社会权力是为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创造和保护生产环境与条件的。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权力是进行生产的权力。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这两种权力合并成为一种权力了。
    资本积聚全国未统一前,社会权力维持运行的经济来源,是分割各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再分割工人阶级的必要劳动,二者都用纳税形式完成。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维持运转的经济来源,由社会拨款。这种权力二重性中,占有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形式,改革中已显示的淋漓尽致,老幼皆知,无需再说。生产过程中的权力是什么呢?马克思说过,生产的结合部位的联系,都显示一种权力,比如原材料进入生产过程形式,工人领材料,保管发材料,保管人员就执行一种权力。生产过程中职能部门所执行的权力,叫职能,就是生产过程中的权力。生产过程中的权力,是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代表,都是管理一部分物质运动流程。这种权力有可能在物质受他管属的时刻,将它截流,归自己所有。
    资本代言人,也就是资本家亲自执行生产过程中资本职能权力时,资本所有权和生产过程中职能权力是重合的。随资本积累和积聚,逐渐雇佣人员执行生产过程中资本职能的权力,因此,就逐渐产生生产过程中职能权力截流问题了。但是,资本积聚全国未统一前,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权力没有转换成社会权力前,生产过程中职能权力截流,变不成社会问题,变不成社会性的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生产过程中的权力转换为社会权力,任何生产过程中截流,都是截取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的权力,由于转换成社会权力,都有可能变成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生产过程中权力转换成社会权力,这种社会形态,如果社会权力二重性中为私利方面占了主导,所产生的社会腐败,大大超过别的私有制社会形态。
    改革思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扶持社会权力二重性中为私利方面,使社会进入严重腐败,它的腐败程度深入各角落,老幼皆知,成了老鼠过街,是以往历史上所罕见的。
    以往社会形态的腐败,只是社会权力的腐败,腐败的形式是,敲诈勒索,横征暴敛。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单独执行职能资本生产过程中的权力转化成社会权力后,所产生的社会腐败,除了以往社会形态的腐败形式外,还有生产过程中职权产生的腐败。
    腐败是有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的,物质基础是资本生产利润过程中资本属性的反映,思想基础是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私利的方面,表现在社会权力方面则是社会职能二重性中资本属性方面。
    列宁所讲的社会主义阶段,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阶段,共产主义思想立足于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方面为公的一面,他们的代表人物,如周恩来、雷锋、陈永贵、王进喜、焦裕录等,这些人代表的社会权力没有资本属性方面,不会变成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立足于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方面为私利的一面,他们代表的社会权力,就是资本属性,著名代表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大都是应用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人物。总结起来,现阶段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除了具体的与资本属性斗争外,就是与私有斗争。共产主义的大旗就是为公,资本主义的大旗就是为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著名口号,是资本主义为私利的一面大旗。社会腐败,物价飞涨,贪官污吏,都是这面大旗的成绩。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资本属性,也就是资本攫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形式,由生产资料私有转换成权力形式。因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转换成工人阶级与社会权力形式的矛盾了。但是,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的社会权力有二重性,它一方面与资本无关,是管理社会的权力,另一方面是攫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权力。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形式上是与社会权力的矛盾,实际上是与社会权力二重性中代表资本属性的部分。也就是与社会权力一部分的矛盾。
    社会权力二重性中的两部分,它们是对立的统一,是变化的事物。反映在单个人体思维中,由于思维的特点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因此,成为非常复杂的,在资本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界限上,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统一的认识。
    前面讲过,什么叫剥削?剥削的含义是,资本代言人把工人阶级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作为私有财产处理,像穿自己的鞋一样,愿什么时候穿就穿,愿如何穿就穿,而不管其它。资本家对利润的去向有两个方向,一是挥霍,二是资本积累,进行再生产。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资本属性这两方面的实际转化,一是腐败堕落,任意挥霍社会财富,二是官僚主义,在生产上像资本家一样处理利润,进行生产。现在的社会腐败堕落方面资本属性比较直观,官僚主义方面资本属性又如何确定呢?资本属性一定要消灭,但如何消灭,只有社会在实践中,大多数人才能逐渐认识它,找出行之有效的斗争形式。我们说过,反复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反复的含义包括认识和再认识过程在内。

    B   权力形式的剥削逐渐明显,与广大社会成员的矛盾逐渐激化,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加深对权力形式资本属性的斗争

    上面考察了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是生产资料私有形式资本属性的转换,这是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全国统一资本与政权结合在一起发展的必然规律。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不但直接占有工人阶级剩余劳动,而且再次分割工人阶级的必要劳动。在本质上讲,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矛盾的形式和激化程度却是变化的。
    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当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为主导阶段,附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当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消灭后,剩下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就更引起人们注意了。但是,它的显露是逐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加深。
    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把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作为全部资本属性,认为只要剥夺了生产资料私有,就消灭了剥削。他们在哲学上的错误是,不承认物质运动是连续的。改革中权力形式资本属性的发展,使大多数人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错误中解放出来了。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在资本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这股经济势力,团结社会广大劳动者,建立了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的社会形态。把资本属性的运动形式,由生产资料私有形式转换为权力形式了。物质运动是连续的,不能跳跃前进,资本属性由生产资料私有形式转换为权力形式,就是连续性的表示。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表明了资本属性向衰老、死亡方向运动。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在资本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他们的目的是创建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物质运动是连续的,只能把资本主义,从而把资本属性一步一步推向消灭。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把它推到了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但是,离共产主义尚有一段距离。必须再把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再向前推进,使它在消灭的路上再前进一步。
    由于这种经济力量的促使,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的过程中,随权力形式资本属性的逐渐显露,就逐渐加大与权力形式资本属性的斗争。物质运动是连续的,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与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是逐渐认识深刻,逐渐加大力度,逐渐变化形式。
    五十年代初,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群众与资本属性进行了大较量,这就是著名的"三反、五反"运动。"五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是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前奏,为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创造条件。"三反"主要是对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在它尚未完全暴露,尚处于萌芽时期就当头一棒。"三反、五反"在具体形式上是对资本属性在生产资料私有形式上和在权力形式上的斗争,同时是对人类社会私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的任何损失,都是共产主义的生长。
    改革思潮高喊对内对外双开放,在对内开放的口号下,"三反、五反"时被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打击和压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和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一起重新进入经济生活了。改革思潮称他们为善于经营者,有经济头脑,对他们进行了政治退赔与经济退赔。到九十年代,资本属性在生产资料私有形式上和权力形式上的各种具体行为,如贪污腐败,投机倒把,敲诈勒索,假商品等,已与广大社会成员处于尖锐对抗性矛盾了。改革思潮的作为,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三反、五反"形式与两种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对共产主义,对全国人民是完全正确的,是物质运动的必然。

                      C  毛泽东工资分配方面的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是变化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他逝世是一个运动过程。改革思潮一方面要高举毛泽东思想大旗,另一方面又反对许多时期的毛泽东思想。而且提出了完整正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逝世后,有人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些作为从哲学上讲,是漏洞百出的。
单个人体的思维器官是单个人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单个人体的思想附属于单个人体。谁的思想,就是谁的思想,界限是分明的,由他嘴里讲出来的,由他手里写出了的,非他莫属。改革思潮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财富,是集体智慧,是正确的,但是,毛泽东本人在自己的思想指导下有错误,因此,毛泽东反毛泽东思想。这是古今奇谈怪论之最。按改革思潮上面的逻辑,人类没有单个人的思想,因为人的一生每时每刻无不从古人、外国人、周围人中吸取思想养分。如果单纯是自己的思想,说话写字都不能了。言语文字就是许多人思想的结合。毛泽东作为单个人体,他的思维是自己的,不管他接受谁的,经他嘴里讲出来,手里写出来,就是毛泽东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些话,逻辑上能讲得通,因为马克思创造的主义,他死了别人可以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符合事物运动规律的,马克思遗留的主义,其他人可以坚持可以发展。坚持毛泽东思想也是符合事物运动规律的,毛泽东死了他遗留的思想人们可以坚持,比如毛泽东说,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现在工人阶级就坚持。
    考察毛泽东在工资分配方面的思想时,讲了一大段毛泽东思想的议论,是为了了解毛泽东本人思维中对工资分配的想法,有的在实践中有所表现,有的很少表现,有的没付诸实践,或者他本人觉得思维要修正又改变了。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前几年,中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许多措施是全部从苏联搬来的。苏联工资分配制度也跟着到了中国,当然也经过了毛泽东同意。按苏联分配方式,中国在干部中实行了二十九级工资制,就是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扫地公务员,共分二十九级。据说毛泽东是唯一的第一级工资,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付主席是二级,周恩来等是三级。制度规定,每过一段时间升级一次,升级手续是群众评定,上级批准。执行这种制度后,大面积的评工资只进行过几次,也就是大面积的升工资只进行过几次,就停下来了,后来只有几次有一定比例的给特低工资人员升过级,文化大革命中也有一两次。因此,中国的工资分配就越来越显出畸形,以前评定工资的人,工资显得偏高,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工资显得偏低。直到毛泽东选集五卷出版,看到他有关工资的讲话,才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他说,在评工资中有那样的人,升了一级不够,升了两级还躺在床上哭鼻子,大概升了三级才起床。他这样一闹,解决了一个问题。什么评工资,根本不评了。工资大体平均略有差别就是了。
    二十九级工资制执行一段后,毛泽东把自己的工资降为三级,这样一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副主席也把自己的工资降为三级。二十九级工资制变成了二十七级工资制。六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决定,十七级以上党员干部的工资一律降低 1% ,降的数量不大。我们没有听到过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议论,但是,根据推测,毛泽东的思想在工资分配方面发生了变化。
    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说,我国现行的是商品制度,货币交换,按劳分配,还有八级工资。八级工资不管你人多人少。这些与旧社会差不多。他的思想在工资分配方面又有了变化。
    据说,中国在实行军衔制时,共议毛泽东为大元帅,并作了大元帅服,准备给毛泽东受衔。但是,毛泽东不接受了。因此,大元帅服一直存放着。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取消了军衔制,这也表明毛泽东关于工资分配思想的变化。
    从毛泽东的一些关于工资分配方面的言论(我们知道的)和毛泽东在世工资方面的政策,我们感到毛泽东关于工资分配方面的主导思想,是趋向于平均,主张大力扩大公共福利,这正是共产主义因素。主张工资分配方面趋向平均,这也是限制法律范围内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措施。
  
                      D   反官僚主义措施

    前面讲过,资本代言人剥削的剩余价值去向有两个方面,一是挥霍,二是剩余价值资本化,投入再生产。剥削的含义就是资本代言人以自己私有财产的身份处理剩余价值。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资本代言人剥削剩余价值去向的两个方面,转换成用权力占有挥霍和以私有财产的形式处理再生产,即官僚主义形式。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官僚主义,"三反"时的口号就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以后的许多文件里都规定了限制官僚主义的措施,如鞍钢宪法等文件,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强调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学习苏联阶段,有一条苏联经验,叫做干部决定一切,毛泽东进行了反对。他说,干部决定一切,群众呢?
    五十年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字报形式,毛泽东进行了鼓励和肯定。他认为是生产中基本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一种好形式。工人当家作主这个口号,如果没有当家作主的办法,就是空的,试想,一个工人每日八小时处于具体生产岗位上,没有时间也不深入了解自己岗位以外的事,如何当家作主呢?通过大字报的形式,可以对管理发表意见,可以批评某些管理人员,部分的实现了工人参加管理。大字报的形式,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了顶点,铺天盖地。一种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大字报这种形式,文化大革命中也显示了它的一些缺点。以后再详细考察大字报形式。
    改革思潮,完全否定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反官僚主义的措施,把工人参加管理的权利全部取消。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工人都有游行示威的权利,中国工人的这种权利被改革思潮用许多措施限制起来,就是所谓批准权,这种批准权,掌握在反对游行人的手中。对于大字报这种工人表示自己意见的权利,改革思潮一律取缔。中国工人不但失去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用血肉争来的许多权利,吃饭权在失业工人那里也丧失了。改革经济内容之一是,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已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资本职能的恢复和强化,就是对工人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强化。也为改革中事实所证明。

                      E   农村"四清"运动

    前面考察过了人民公社形式的农业集体生产,是适应积聚到全国统一职能资本作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这种集体生产形式,不是自己发展形成的,而是借助外力形成的,它的机体不是很牢固的。
    人民公社形式的农业集体生产,从形成之时开始,就发现了权力形式的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主要是农村领导干部,即权力的握有者,用权力多吃多占。如多记工分,多分粮食,大吃大喝等。这一类多吃多占,在农村很直观,因为每人劳动一天虽然工分等级有差别,但是,对干部工分等级评高了,工分记多了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农村干部除了工分形式分配外,也再没有其它收入。农村分配中权力形式的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不像工业中是经济运动自行发展形成的,有许多掩饰,如按工作需要,按技术高低等。就是说,农业中权力占有剩余劳动,不是经济运动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风雨锻炼。因此,形式上简单直观,一看就是赤裸裸的。
    由于这种原因,农业中权力占有剩余劳动,成为农业生产中最突出问题之一,成为争执的焦点之一。其实,农业中权力占有剩余劳动,不论在数量上,在深度上都远比工业中权力占有剩余劳动差,但是,引人睹目又远比工业激烈。六十年代初,即人民公社化造成的三年困难后,(三年困难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公社化造成的,旧的生产形式破坏了,新的生产形式没有完全建立,青黄不接,这个过程要影响到生产。三年困难的克服,是新生产形式生产出农产品克服的。当然苏联逼债,自然灾害也有一定影响)农业中权力占有剩余劳动与农业劳动者的矛盾就表面化起来了。保定地区总结为四不清,就是工分、账目、仓库、现金等,都是经济上的事。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很看重,决心解决,即在全国农村开展"四清"运动。而且把问题归结为,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清思想。当时的中央对这个问题如何认识的,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也不清楚。有几件事可以表明当时的认识程度和争执。首先是"四不清"是什么性质?毛泽东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另一种意见,可能是比较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是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交叉。据说,有一次开会毛泽东拿着宪法与党章说,我是一个公民,是一个党员,有发言权。这显示矛盾已激化到一定程度。如何进行"四清"中共中央有过两个文件,以后叫前十条和后十条。对问题的看法,两个文件是不一样的。到进行"四清"的二十三条,已明确的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个什么形象呢?多记了几个工分,或者多分了几斤粮食,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当时进行"四清"的 方式是派工作组,由城市党政、企事业单位派人组成工作组或工作团深入农村搞"四清"。在"四清"中有一件有影响的事,就是桃园经验。什么是桃园经验呢?桃园是一个村名,派到桃园的工作组由一个有影响人物的家属带队,当然工作组进行"四清"就某种程度的代表了上级政策。这个工作组的总结,被这位有影响的人物以中央名义转发全国"四清"工作组,就形成桃园经验。桃园经验的主要点是,工作组开辟工作时,进行扎根串联,对原来干部全不相信,然后发现好人,进行组织建立权力机构。这一套经验,遭到毛泽东异议,说是神秘化,不相信大多数干部是好的,是形左实右,予以停止。毛泽东的意思是,大多数干部是好的,有些"四不清"问题要洗手洗澡,放下包袱,团结对敌,轻装上阵。
    当时农村中以权力占有无酬劳动,往往与没有权力而进行偷盗的行为在数量上相近似,行为上也有某种联系。因此,大量的私有损公行为,也提上"四清"日程。这样解决权力形式的占有剩余劳动就与解决私有制行为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前面讲过,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形式,比消灭以往任何私有制剥削形式更困难。以往任何剥削形式的消灭,是一种新的剥削形式代替旧的剥削形式,是一种新的私有制方式代替旧的私有制方式。而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形式,不但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形式,而且要消灭剥削总根源,就是消灭私有制。农村"四清"的进行,这一问题已逐渐显露出来。
    现在观察桃园经验,口号是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农村权力,这个权力与私有一刀两断因此,对旧权力完全不信任,就是纯洁又纯洁。但这是不可能的,物质运动是连续的,一种事物的消灭也是连续的,一刀齐是不存在的。而且人是变的,今天是好的,明天变坏了又如何办呢?曾在某些历史阶段为社会进步立下大功的人物,在另外的历史阶段干了巨大损坏社会的行为,为数不少。刘青山、张子善是广为人知的例子。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评论如何解决掌权者作坏事时说,打倒了老爷,上来了小爷,小爷比老爷更坏。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了与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占有无酬劳动作斗争,绝对不能停留在换人一种形式上,也就是改革思潮的得意口号,加大打击力度,一茬一茬的往下扒拉。今天权力形式的占有无酬劳动,已表面化了,它与广大的社会成员已接近白热化对抗性矛盾了。但是,就历史情况观察,权力形式的占有无酬劳动,由引起人们注意发展到人人痛恨,家喻户晓,老鼠过街,还不到半个世纪。
    尽管矛盾已接近白热化,但是,由于时间太短,从而对权力形式的剥削,认识程度仍然不足,与它斗争缺乏经验。
现在观察,毛泽东虽然讲了农业中出现的权力占有无酬劳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与它斗争的方法和防止它再度出现,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四清"运动要解决的问题,仍未解决。工作组费了很大力气,对权力形式的占有无酬劳动,进行了斗争,清算了一部分。但是,对于防止它的再度产生,限制它的发展,并没有有效的触动。而对死老虎,就是已推翻的地主、富农、国民党残余人员却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批判斗争。但是,这不是当时矛盾的焦点,不是社会前进的主要阻力。这种现象,文化大革命中又重复了一次,文化大革命中两种斗争的经济势力,都把打死老虎作为扩大政治资本的途径,这种政治需要,使得充当了死老虎的人们成了还不清债的角色。
    经过"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以现在的认识重新观察"四清"运动应当有新的认识。
    1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全国统一资本向农业提出要求,作它相适应的基础,因此,农业加速集体化生产进程,变成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权力形式的占有无酬劳动,就随之产生了。
    2   "四清"运动是农业生产中权力形式的占有无酬劳动,也就是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与农业劳动者两种经济势力的冲突。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腐朽资本主义机体上产生的新生共产主义因素的代表,是矛盾的主导方面。代表了共产主义经济势力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进行斗争。毛泽东讲的,"四清"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现在观察仍然是对的。毛泽东说,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现在观察也是对的。那些以权力占有无酬劳动的人,是资本属性由生产资料私有形式,转换成权力形式资本属性的资本代言人,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正确的。
    人的思维章节中,我们讲过,人的思维功能是认识物质运动规律,并采取措施改变物质运动速度,使自己在新的物质运动形式下,处于有利地位。认识 物质运动规律,叫认识论第一部分,采取措施叫认识论第二部分。依此现在观察,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农业中权力形式占有无酬劳动的认识是正确的,因此,认识论的第一部分是正确的。认识论的第二部分,采取措施部分,尚有些不清,"四清"运动没有达到一定效果,就表明了认识论第二部分尚有欠缺。
    3   "四清"要解决的问题是权力形式占有无酬劳动,是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资本属性转换来的。但是,它在农业生产上首先突出的显示出来,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建成初期就显示出来,而且达到非常引人注目的程度是有经济原因的。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是为了适应作积聚全国统一资本的基础而产生的形式,不是农业经济运动自然产生的生产形式,权力占有无酬劳动,不是农业中资本运动由生产资料私有占有无酬劳动转换形成的,而是工业中资本波及的。其根源在工业中,在城市中,农业中虽然产生了,但象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一样,很脆弱,根底不牢。因此,表现赤裸裸,没有掩饰,处于最显赫的地位。但是,要彻底解决农业生产中"四不清"问题是不可能的,这种问题出自农村,很露骨,很表面化,根子在城市,在工业中,而城市根深蒂固,隐藏很深,并不显目。
    有的城市也仿效农村进行了"四清"试点,但问题盘根错节,纵横交叉,根本弄不出个头绪,只能不了了之,紧接着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有的地区还把"四清"的案翻了过来。
    4   中国社会在资本主义阶段是慢速运动,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中国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是特殊的资本主义运动形式,就是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形式。在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中国社会加快了运动速度。这种速度是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矛盾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加速向更衰老方向运动的表现形式。"四清"运动就是这个总体组成的一小段。"四清"虽然在消除权力占有无酬劳动方面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它是与权力占有无酬劳动的较量,双方互相更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权力占有无酬劳动的根子在城市,正如文化大革命的文件十六条中说的,走资派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下面,有的在中央。不注意树干,单单盯着树的毛根,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鲁迅和毛泽东在评论"水浒"时讲,"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可以借鉴。宋朝贪污腐败的代表是赵家皇帝,但"水浒"却把赵家皇帝说成英明之主,贪污腐败的责任是奸臣童贯、高球、蔡京、杨戬。"四清"没有取得较大成绩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毛泽东说,今后五十年到一百年内外,是社会制度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我们要迎接以往没有经过的许多斗争形式。毛泽东的这些话,其内容是指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天翻地覆。许多新的斗争形式,像与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斗争形式,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出现过的。

第十三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  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上面的章节我们考察了半殖民地中国资本的运动情况,考察了资本属性的转化,即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形式的转化。从而考察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属性矛盾表面形式的转化。也就是人们讲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形式的转化。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的老年阶段。资本主义的老年阶段,资本代言人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形式,由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剩余价值的形式,转化为以权力剥削剩余价值的形式,就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剥削剩余价值的形式。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形式的剥削,是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走向衰亡的表现形式。它与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相比,更脆弱了,没有牢固的根基了。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更加残酷了,更加贪得无厌了。剥削更赤裸裸的,无任何掩饰了。因此,更加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了。改革思潮恢复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发展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给人们认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提供了教材。这一点从社会发展需要上观察,改革思潮是起了积极作用的,这个作用是任何事物代替不了的,就这一点讲,这就是改革思潮出现和存在的理由,也是它对历史的贡献。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国社会形态是,消灭了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这是分阶段考察资本主义,但是,总的讲,中国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只不过是在中国这块空间运动的资本,由于运动所处时间和空间不同,有自己的特色而已。也可以叫做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它的特色前面已比较具体的考察过了。
    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矛盾的焦点,也就是矛盾的中心,仍然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 矛盾。只是剥削形式由生产资料私有形式转变为权力形式了。
    剥削形式的转变,新剥削形式的代表人物由于是旧剥削形式消亡和新剥削形式生长中已得利益者,必然反对旧剥削形式,为新剥削形式辩护。不把新剥削形式称为剥削,而且用一大堆词藻掩饰它。
    改革思潮说,中国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是按劳分配。实质内容就是为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辩护,掩盖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资本属性。
    阶级社会里,一切社会斗争都是由阶级斗争这个总根子引起的,是阶级斗争的延伸,或某些侧面的反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处的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阶段,因此,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其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引起的。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与工人阶级受剥削这个根本矛盾引起的。但是,引起文化大革命阶级矛盾表现形式改变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形式转换成权力形式的剥削了。具体的讲,文化大革命是由权力形式的剥削,也就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与工人阶级和广大社会成员的矛盾引起的。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剥削剩余价值属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反映。但是,在中国这块空间运动的资本,是一个老资本了,在它的机体上产生了许多共产主义因素。这个老资本是私有制社会代表的最后者,代替它的将是公有制,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文化大革命包含了公有制与私有制在所有方面的斗争。消灭几千年私有制在各领域的反映,是十分艰巨的工程,这种原因决定了文化大革命斗争的曲折、复杂、艰险。正像毛泽东讲的,是以往没有经过的斗争形式。  

                      2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说,社会变动的预兆到哪里去找?到人们思想中去找。人们思想变动的预兆到哪里去找?到经济中去找。
    前面我们详细的考察了中国半殖民地资本的运动,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经济运动中的矛盾。经济矛盾中的各种势力必然选择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或代言人,成为经济势力人格化的斗争。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也是这种情况。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状况中,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虽然有不同经济势力的代表人物,但是,在反对三座大山这一点上,没有反对派经济势力的代表人物。达到了共同的目的,在以后的经济运动中,反对派经济势力的代表人物就逐渐在政治上显露出来。不同经济势力代表人格化的斗争,表现为党内意见分歧的形式。都是打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号。甚至反对毛泽东本人,也打着毛泽东思想的旗号,改革思潮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虽然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象蚕作茧一样,把自己包在里面不能自拔,他们仍然说,毛泽东思想正确的,但毛泽东本人有错误。因此,形成毛泽东反毛泽东思想的笑话。
    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后,与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派的争论,农业合作化的争论,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争论,都是不同经济势力,不同经济利益的争论。这些争论中都是毛泽东代表的在资本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这一经济势力占了上风。
    中国社会发展到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资本属性,即占有他人无酬劳动,由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形式转换为权力剥削形式,即用权力占有他人无酬劳动 。这时经济势力人格化的斗争,不但形式上变了,人员组成上也变了。
    权力形式的剥削者,即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大部分就是改变半殖民地状况,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形式的积极人物。刘青山、张子善就是突出的代表(请注意,以前详细的考察了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力。社会权力二重性,可以占有他人无酬劳动,可以为社会服务,不是凡是权力都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只有到党内当权的人中间去找,但不是每个当权者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化大革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错误的斗争了许多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引为深刻教训),他们变成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继承了历代私有制改朝换代的传统,一种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形式,一批剥削者代替另一批剥削者。
    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或人格化,就是这样一批剥削者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者,把生产资料私有的剥削形式改变成权力剥削形式。但仍然是私有制改朝换代的内容。
    共产主义者是实现共产主义,要把资本主义和一切私有制全部送进历史博物馆。毛泽东说的继续革命,就是一步一步消灭私有制的各种转换形式。文化大革命的对象就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人格化,即党内资产阶级,走资派。
    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是私有制社会形态的一种,因此,保护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必须保护私有制的存在,继承私有制的传统。
    因此,共产主义因素与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经济势力的矛盾,实际上是公有制、公有思想体系与私有制、私有思想体系全面的矛盾,普及到社会各领域,各角落。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人们思想灵魂的大革命,是指的与几千年私有思想在每个人思维中的影响。毛泽东说,工人阶级不但要改造社会,而且要在改造社会同时改造自己。就是要消灭自己本身私有观念。
    经济势力的矛盾,必然通过经济势力人格化表现出来。表现形式,由时间、地点、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决定,也就是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中国最上层经济势力人格化代表的斗争,当时的表现形式是意见分歧。毛泽东的意见北京市委可以顶住不干,比如发表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文章。毛泽东只好到上海组织发表。众所周知的"二月提纲"与"五.一六"通知之间的矛盾,表明两派经济势力人格化在意见分歧形式方面的矛盾已经白热化。  
    当时毛泽东对各领域都有所指示,有所批评,都是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相背的。比如,对文艺界,他说,大多数部门不执行党的政策,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如果我们从单个人体关系上观察问题,必然得出毛泽东与同事关系中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争权夺利这种结论。个人关系中的恩恩怨怨,大多数人并未亲临其境,因此,充满了分析、猜测、推论等。使人们陷入具体事例情节估计推论的繁琐哲学中去了。文化大革命后改革思潮对某些事件的评论就延袭了这种态度。有一本书,叫"乌托邦"批判毛泽东搞农业集体化。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事例,而且细致到两个人对话,特别是庐山会议情节,好像作者是会议的参加者,或记录员。即便是记录员,人们七嘴八舌议论也记录不下来,而且分组开会,记录员也没有分身之术。这本书作者,实际上是收集了一些片言支语,按自己的意愿加以取舍编辑,达到批判毛泽东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在情节舍取方面,关于同一会议许多著作都不相同,比如,庐山会议彭德怀骂娘之事,有的著作一字不提,有的写得活龙活现。在语气上各有各的说法。考察文化大革命,不能陷入这种繁琐。站在各种经济势力总利益上观察,就一清二楚了。
    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说,大多数文艺单位不执行党的政策,毛泽东说的党的政策是什么呢?北京市文艺单位执行市委政策,不是党的政策?从经济势力上观察,毛泽东说的党的政策是,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共产主义因素大量产生了,社会主要矛盾是权力形式的剥削与广大社会成员的矛盾,是共产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矛盾。以往的所有文艺文化都是私有制的产物,不同程度上反映私有制保护私有制,对于共产主义公有制体系与私有制体系的斗争,不能完全站在共产主义一边。比如有一出著名的戏叫"凤还巢"演的是一个男人与两个老婆之间的情节。不用说文化大革命中,改革中又叫人们受什么影响呢,改革中两个老婆也是不合法的。
    毛泽东思想是变化的,在延安他推荐过"三打祝家庄"等戏,为什么文化大革命前夕又反对演旧戏呢?因为经济发生了变化,毛泽东的思想也随之变了,他不过是经济势力的人格化。毛泽东说的文艺界大多数单位不执行党的政策,就是说在公有制体系与私有制体系斗争中,没有站在公有制体系一边。而毛泽东说的党的政策,并未为其他领袖认可,在他们讲,不是党的政策。毛泽东主张演现代戏,演战争戏,演英雄戏,像董存瑞、地道战等鼓励人们为消灭私有制体系奋不顾身,反对旧戏中为个人私利,投降变节等,影响人们。如"四郎探母"等。文化大革命中出了几个样板戏,情节、艺术都是过得去的。改革中也不时的在某些角落显露一下。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只唱样板戏,是青黄不接的时期。消灭私有体系也不是一个早上的事。
    毛泽东对教育界也有批评,说学生功课太重,教师用对待敌人的方法对付学生考试,出难题偏题。学校里学的许多东西,进入实践以后用处不大。毛泽东说的学校这些毛病,都是存在的。因为私有体系促使下,学生学习是为个人,首先学习是为了谋生,要谋生就要有多方面知识,去碰运气。过去有的大学生什么都学,如工科,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冶炼,土木,电工,机械,甚至火车头设计都学。到实践中大多数无用或用处不大,但谋生时都得准备。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的社会形态,这种现象再也用不着了, 有计划的教育,不会为失业发愁。
    有人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开始于工作组事件。应当说工作组事件是导火线之一。1966 年夏出现了工作组事件,事实上是在 1966 年上半年,一些学校,特别是有名的清华、北大出了一些事件。中央一部分当权者,也就是一种经济势力人格化,决定派工作组平息,清华、北大都派了工作组。毛泽东对工作组持有异议,说是镇压了学生,把革命打成了反革命,把工作组赶走。工作组打成反革命的人都说成革命左派,并批播了文化大革命有名的第一张大字报。应当承认,当时北京形式确实有某些反常,当时中央主持工作的当权者,为了稳定形式,在各单位找出一部分人员,作为批判处理对象,借以杀鸡吓猴。毛泽东否定了工作组,为这些人平了反,并把工作组整理的材料,叫做黑材料,公布于众。更引起一部分人的义愤,这部分人就是文化大革命最初的造反派。派工作组事件,以后叫做反动路线。工作组事件只是导火线,毛泽东善于扑捉战机,在军事方面是一个优秀的战略战术家,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优秀的战略战术家。
    改革思潮的一些人考察文化大革命,停留在辩论工作组事件,说了许多道理,可能内容有某些可取之处,但总的说来停留在这个水平未免太靠低了。两军作战选择了战场,战场空间之内就有许多人死伤和财产损失,讲某些具体事应该不应该,只有天知道。
    1966 年秋,公布了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们通称十六条。这个文件明确提出,斗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反动学术权威。从此以后,文化大革命就一浪高一浪,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一直延续到毛泽东去世。
    改革思潮考察文化大革命,把它的起因说成私人权力之争,表面上看也有一定的道理,也反映一部分真实情况,但不是基本的。各种经济势力人格化,当经济势力的矛盾处于内部意见分歧形式时,自然表现为权力之争,而且经济势力人格化代表的经济利益,就包含了代表人物的私人利益。但是,绝对不能认为是完全的私人权力之争。经济势力人格化代表的利益,包括了私人利益,但主导部分不是私人利益,私人利益是附属部分。
    改革思潮说,毛泽东看到自己的威望降到别人底下,急于把威望高的人拉下来,防止权力丧失,这是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改革思潮说,毛泽东象朱元璋一样杀功臣,怕功臣们夺了自己的天下,是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改革思潮把一切问题都归于私利的斗争,证明了他们自己就是围绕着私利转圈圈。几千年私有制的影响对他们根深蒂固,他们不知道私有制以外的事物,他们看一切事物都戴上了私有的眼睛。
    改革思潮不懂人类这种物质运动,他们只看到单个人体,看不到单个人体的运动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约束。他们不懂单个人体思维的二重性,只看到思维代表自己利益的一方面,把它作为全面。他们看到的,只是附属的一方面,是片面的。
    改革思潮从一切都是私利的反应出发,考察文化大革命必然是主次颠倒,结论都是片面的。按改革思潮的说法,毛泽东威望已降到别人以下,为什么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又走上了神坛?于是改革思潮又说毛泽东用了高压,用了阴谋,用了欺骗,作为解释毛泽东文化大革命中权威的极大发展。总而言之,改革思潮对一切事物的发展解释,都是离不开私人利益这个圈圈。
    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观察,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一面是主导。毛泽东的理论、路线方面,没有错误。他的物质基础是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一面。因此,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极端权威。改革思潮思维的物质基础是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为私的一面,是附属部分,虽然它也会暂时的红火热闹,但过不了多时,就会逐渐冷下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口号,不是红火热闹一时,很快被大多数人抛弃了。
    改革思潮把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的权威,叫做个人迷信。这是接受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哲学。什么叫个人迷信,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赫鲁晓夫和中国的改革思潮一律没有回答。有人说,佛教和基督教信仰的神是虚构的,改革思潮一律加以赞赏,他们的许多积极分子,烧香、磕头、作礼拜,他们不啃声,但是,却对信仰毛泽东的人大加物议,送上了极左思潮和个人迷信的帽子。但是,不管怎样宗教信仰的神是虚构的,信仰毛泽东是现实的人,孰是迷信?孰应批判?
    考察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不应当离开当时的经济运动,不应当离开阶级矛盾的焦点。更要抛弃从单个人体思维二重性中附属的一面,就是从个人私利的一面观察问题。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形式的剥削,转化到权力形式的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社会成员与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矛盾是阶级矛盾的焦点。由于资产阶级是私有制社会最后的一种剥削形式,因此,与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也成了与私有制体系的斗争。

                         3   文化大革命的发展

    两种经济势力的斗争,在工作组问题上短兵相接。毛泽东支持了对工作组的批判斗争。由于工作组是政权机关派出的,反工作组的矛头指向政权,这样就形成造反的形式。反工作组进一步发展,进入全面批判政权,称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各单位成立了许多战斗队、战斗组,全国都成立了红卫兵组织。毛泽东几次接见红卫兵,推波逐浪。而且在物质上提供坐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各单位义务接待红卫兵,开展了全国形式的串联。毛泽东代表的经济势力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布了许多文件,著名的十六条只是其中之一。以后又号召军队介入文化大革命,支持左派,这样就使全国政权,除国务院和少数单位外都处于瘫痪地位。政权被称为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政权的人物被称为走资派。
    1966 年底——1967 年初在上海进行了夺权,称为一月风暴,成立革命委员会。以后各省各地区陆续仿效,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际上是推翻了原来的政权。
    毛泽东临终前讲,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国民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件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意思是,他干的两件大事都是改朝换代,改变社会制度的大事。
    有的书上讲,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并没有计划,这个说法应当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一生善于因势力导,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具体事物的进行程度,我们猜想,成立革命委员会这些实际,发起文化大革命时,是没有具体想法的。1966 年夏秋,也未必有此想法,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
    毛泽东一生干的两件大事,都是推翻一种社会制度,建立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大事。就一般常理讲,一个人一生完成两次社会制度改变的大事,是办不到的。人的自然寿命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而且文化大革命他要推翻的社会制度,是他自己亲手建立的,刚刚过了十七年。一个社会制度,经过十七年就腐朽了,要推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自己亲手建立的社会制度,经过十七年后,自己又要亲手推翻,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时间上的不允许,这些因素都是文化大革命在毛泽东逝世以后失败的原因。
    建立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的社会形态,是社会的进步,对发展生产力,对社会广大成员的利益,都带来好处。资本属性由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转换为权力形式的剥削,它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阻止生产力发展的显赫程度。
    人类社会在私有制阶段的历次社会形态改变,都是社会前进中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的束缚。广大的受剥削者都是社会形态改变的主力,因此,每次社会形态的改变,也为新社会形态下的受剥削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新社会形态下的剥削者,他们在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中,总是与新社会形态下的被剥削者,在一段时间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新社会形态下的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要经过一段历史过程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就是说,一种社会形态的腐朽,需要更换,要有时间过程。
    毛泽东建立的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社会成员与权力形式剥削的矛盾。发展到阻止生产力严重前进,需要更新的程度也是要有个过程的。而十七年,显然到不了严重腐败的程度。
    文化大革命中所谓造反派与保守派,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造反派造什么反呢?造现存政权的反。保守派就是文化大革命中所谓"老保",保什么呢?保原来的政权。为什么保守派形成庞大的力量呢?特别产业工人,大部分是保守派呢?就是上面讲的理由。90 年代许多文化大革命中的保守派产业工人说,将来再搞文化大革命,我是第一个造反派。改革中权力形式的剥削教育了这些人,但是,这些人大部离开了现实生产环节。
    应当说,毛泽东锐敏的观察到,他自己建立的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中,主要矛盾是权力形式的剥削与广大社会成员的矛盾。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冲着这一矛盾的。但是,广大社会成员当时情况下很少能跟上毛泽东的思想水平。几十年后,当文化大革命失败,在改革思潮代表的社会运动反复下,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大部被冲跨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才认识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毛泽东的思想,在思维脱离物质本身运动这一特点上,表现得十分优越。他预先观察到一般人几十年后才能认识的问题。他利用他的崇高巨大威望,利用他手中掌握的最高权力,促使了文化大革命在当时情况下,发出了那样巨大的力量。
    现在观察,如果没有物质基础,经济运动没有需要,也就是毛泽东的思维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不在物质运动延伸线上,文化大革命是不会出现的,任何人发动也不会出现。如果有物质基础,当时没有高度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没有手握最大权力,善于因势力导,文化大革命也不会达到那种程度。这就是文化大革命时,中国社会运动的特殊时间。
    文化大革命失败了,而且改革思潮大部分反复了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已经看到了,产生文化大革命的经济矛盾,并没有解决,而且日益激烈化,表面化,它必将在某一点上与广大社会成员爆发更尖锐的对抗。文化大革命要解决未解决的经济矛盾,必将以各种形式重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权力形式的剥削将经过反反复复各种形式的斗争,最后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大革命这种向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剥削形式的斗争,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将占有它在历史上的一段,尽管它失败了。而失败、反复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
    改革思潮说,毛泽东最大的错误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不抓经济,不会搞经济。但是,历史将表明,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给人类社会的运动留下了宝贵的借鉴财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宝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广大的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外社会成员,以及眼光远大的各类人士,都不时的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思想和精神养料。
    90 年代中国年轻的工人阶级,对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名言,已广为流传。比如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斗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改革思潮否定文化大革命,说共产党内没有资产阶级,党内没有走资派,已被广大社会成员抛弃了。大多数人已承认毛泽东文化大革命中两句名言是正确的。有一些工人阶级基本成员发牢骚说,现在当官的没有一个好东西,文化大革命斗争当官的还用批判讲道理形式多费事,抓住毙了拉倒。有人说,现在再有文化大革命,保证没有一个保皇派。这是一些过激言论,但是,反映了人们对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痛恨的情绪。毛泽东与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斗争的理论,仍然留在广大社会成员中。随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赤裸裸的发展,与广大社会成员矛盾的白热化,人们愈要怀念文化大革命。同时人们也要发问,改革思潮为什么对文化大革命如此仇恨,如此害怕,而且发誓不再搞群众运动。
    马克思考察了生产资料私有的资本主义剥削形式,考察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毛泽东考察了半殖民地资本运动形式,考察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形式的剥削,领导了工人阶级改变了半殖民地资本运动形式,领导了工人阶级与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形式的剥削进行了斗争。毛泽东在这两方面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潮发展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恢复了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了职能资本已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他们把自己的行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苫布盖起来,而且戴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只能一时欺哄幼稚的人,在事实面前总是要败露的。

                   4   文化大革命中具体事件分析

   上面我们简单的论述了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展,现在具体的分析考察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及现象。因为这些广为人知的事件和现象是改革思潮作为否定文化大革命最强有力的原始资料。但是,改革思潮是站在思维二重性为私利的一面。在现今人类社会运动中,只要站在思维二重性为私利的一面,在认识物质运动规律方面,就看不到本质,或者看不到全面。因为现今社会是腐朽的资本主义与新生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是将要消灭私有体系的时期。改革思潮在这种斗争中是私有体系的维护者、捍卫者。因此是现阶段私有制代表。

                     A   红卫兵与扫"四旧"

    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大中学生中兴起的。毛泽东写信支持红卫兵,几次在天安门接见了红卫兵,促使了红卫兵迅速发展。但是,红卫兵运动只在运动初期起了发动与传播文化大革命的作用,红卫兵运动并没有触及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剥削形式的实质。
    1966 年下半年,两种经济势力斗争逐渐激化,毛泽东代表的经济势力逐渐占了上风。许多大中学校的高干子弟,由于上级消息灵通,抢先组织了红卫兵,而高干们都是手握大权的,有成为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代表的条件。成为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代表的干部子弟,他们掌握了红卫兵,其目的就成了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维护者。但是,打的旗号是毛泽东造反的旗号。这就是毛泽东给江青信中说的,他们打鬼借助钟馗,我就是六十年代共产党的钟馗了。毛泽东这些话,事实证明是对的。有的组织有的人是借毛泽东的旗号保护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利益。有名的谭立夫讲话,在全国流传很广。它的主要内容是,过去好,现在就好,家庭出身好现在就好。高干们过去对革命有功,他们的子女是红五类,其它成分不好的或他们认为有某些辫子的人,叫黑五类。这个讲话后来叫血统论受到批判。北京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后来被定成反动组织。大多数红卫兵组织到 67 年夺权时都起了分化,甚至变成对立的两派。
    红卫兵最大的行动是扫"四旧",扫"四旧"的内容,基本上不是冲击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内容,而是封建遗迹,国民党残余,还有现实生活中一些表面化的现象,比如铰长辫子,废尖头鞋等。扫"四旧"中确实扫除了一些封建迷信,如烧香、磕头、算命、拆字等,但是,对一些人生活爱好也作了不应有的冲击,也破坏了一些应当保护的文物。改革思潮全部否定了扫"四旧",封建迷信、算命、拆字等都恢复了。
    我们考察了人的思维,它可以脱离物质本身运动。由于思维这种特点,扫"四旧"中,单个人体思维活跃,运动空间阻力较少,容易变成行动,因此,许多奇形怪状的事难以述尽。有的人是为捞取政治资本,有的人是报私仇,有的人显示自己革命,目的难以尽述。但是,形成了一股潮流,而且力量很大的潮流。

                           B   大字报

    文化大革命中大字报铺天盖地。大字报是毛泽东支持的,反右派时大字报的形式就出现了。有些人就是在大字报上发表了某些言论,打成右派的。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写了一张大字报,叫"炮打司令部"。后来大字报被写入宪法中,罢工也写入宪法中。规定中国公民有贴大字报、大鸣大放的权利,有罢工的权利,有游行示威的权利。改革思潮取消了大字报,取消了罢工,对游行示威加了许多框框,规定游行示威要经过批准,而批准权是游行示威者反对的政策制定者,实际上是不准用游行示威表示不同意见。
    毛泽东说过,文化大革命是发动群众用大字报形式揭发我们的黑暗面,过去我们没有找到揭发我们黑暗面的形式,现在找到了。大字报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揭发我们黑暗面的好形式。
    什么是黑暗面呢?从经济上观察,就是资本属性由生产资料私有剥削转换成用权力形式的剥削,就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形式的剥削。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基本上是对准了这个方向。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句话,叫矛头向上。上面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所在之处,但是,上面不一定都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是现阶段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样板,绝不是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但是,这个位置是可能产生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位置。
    毛泽东说了他认为大字报的好处,文化大革命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是实践,实践检验毛泽东的认识对不对呢?改革思潮说,大字报一点好处也没有,要永远取消。
    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使大部分社会成员,特别是工人阶级可以有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实,大字报也揭露了不少黑暗面。但是,大字报的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许多负作用。造谣中伤、报私仇、泄私愤、挑起事端,都不乏其事。至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扩大事实、缩小事实、道听途说,更是难以统计。由于一些小事争端,分成派别,影响生产,难于解决,也不乏其例。
    改革思潮取消了大字报,克服了大字报的负作用。但是,工人阶级又在什么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呢?虽然名义上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工资由老板定,工作时间由老板定,开除工人老板一句话,游行示威定下框框,工人阶级不是又回到半殖民地时代?
    前面我们考察了人类这种物质运动。人类社会由公有制发展到私有制阶段,再由私有制进入公有制阶段,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的必然。现阶段人类社会正处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阶段 。一切事物的负作用,黑暗面,它的根源是私有制体系。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根源,大字报表现的私人报复,造谣中伤等根源也是来自私有制体系。
    改革思潮否定了大字报,解决了大字报受私有制体系影响的负作用。但是,贪污腐败、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等私有制体系的危害,一百倍、一千倍大于大字报的负作用的危害。实际上,改革思潮并不是要取消大字报的负作用,而是要取消它为共产主义服务的作用,保护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

                         C   严重的派别斗争

    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犯了两大错误,一是打倒一切,二是全面内战。我们先考察全面内战。
    文化大革命中,各单位各地区几乎都分成了两派,甚至一个家庭也分成两派,夫妻互相指责对方是老保,从而分锅吃饭。大字报争论,其它形式的争论,没有武器的混打,有武器的战斗都不乏其例。有名的安徽"好"派与"屁"派,北京大专院校中"天"派与"地"派,航天工业部的"915"与"916"派,都是各树一枝,互相指责,甚至动用枪炮。虽然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仍然不是一个有权威的权力机关。
    各派互相指责对方不执行毛主席指示,同时,用毛主席忠实执行者牌子保护自己。对毛泽东的恭维、歌颂一浪高于一浪,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等形式大面积出现了。一派对毛泽东的恭维上了一个台阶,另一派则上了两个台阶,以此巩固自己,打击对手。谁都不能在恭维毛泽东方面落后,给对方留下把柄。不执行毛主席指示变成一条大棒,打击对方;忠于毛主席变成一块盾牌,抵抗对方的打击。
    改革思潮把这些现象,作为毛泽东的错误,其实他们不愿意更深层次的考察。这是在特殊时间,特殊空间,经济势力斗争的特殊形式。正象钟馗能捉鬼一样,人们打鬼都要把钟馗的旗号打起来,其实某些人鬼之争,钟馗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两种经济势力,是那两种经济势力呢?就是前面讲的资本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经济势力,和由生产资料私有剥削剩余价值而转换成的用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剥削剩余价值的经济势力。从而是公有制体系与私有制体系两种经济势力。
   两种经济势力中,一派是造反派,另一派是保守派。(不是造反派都是反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不是保守派都是保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不要在名称上划分,有时与名称恰恰相反)为什么能形成保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一派呢?就是我们前面分析过的,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的社会形态,还没有腐朽到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它给受压迫者带来的好处,还留在一部分人身上。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对工人阶级剥削,加于工人阶级的苦难还未完全暴露。
    90  年代有的工人说,再次文化大革命,我决不是保守派,将是第一个造反派,就说明了这个实质。        
    严重派系斗争的另一原因,是与私有制体系斗争特定历史阶段有密切关系的。与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是资本主义衰老阶段特有的斗争形式。资本主义的接班者是共产主义,是公有制体系,因此,与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就与消灭存在几千年私有体系的斗争重合了。
    私有制存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和每个人思想中。因此,向私有制斗争绝对不是纯粹的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斗争。斗争的各方面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私有体系。抛开公有体系一方面,单纯从私有体系方面观察,是私有体系的一场混战。各种私有都打着文化大革命忠于毛主席旗号出现于政治舞台上了。
    这种情况,也可能是消灭私有体系的一种规律?试想,私有体系存在几千年,公有体系也只能是在私有体系基础上产生,它的幼苗绝不会是一点污泥不沾的纯公有体系。它的生长壮大就是与私有体系混杂中过渡的。这也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有一些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个人,是一个科级小头头,平时为人霸道,对谁都训斥,大帽子随便给别人戴,引起下属和同级的严重不快。文化大革命来了,矛头向上,抓反革命的形式下,他的下属一些人商量要搞他一下,没有过硬材料,有人说,先找一点材料整他一下,出出气再说,以后给他平了反,我们气也出了。这个人就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下,低头弯腰,戴高帽游街,受了几个月折磨。以后平了反,还是革命干部。这件事就实质讲,不过是一部分人利用当时政治形式泄私愤。虽然是打着拥护毛主席的旗号,开会先读一段语录,高举小红书,都是泄私愤的外衣,以防露馅。
    改革思潮考察文化大革命中的派别斗争,停留在考察被斗人的私人利益损失。应当承认文化大革命确实斗争了许多忠于共产主义的同志,应当对这些同志表示同情。但是,考察文化大革命,要考察比这更深层次的问题。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实的都是要灭亡的。黑格尔所说的合理,是合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是说,凡是一件事的出现,都有来龙去脉。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的派系斗争,就是要考察派系的来龙去脉。围绕着某些人的私人损失打圈子,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现象上,看不到更深的内因。
    文化大革命的斗争对象,虽然许多斗错了,犯了打倒一切的错误。但是,也不是全斗错了。撇开政治上的斗争,只论日常生活问题,有的领导有专车,黑夜开专车去搞男女关系,司机等半夜,这些人斗一斗也是可以的。至于斗争方式过分是另外的问题。有的人已有家庭,作为第三者插入别人家庭中,挑的 两家骂群架,亲戚朋友不安,屡教不改,引起公愤,被群众剃了阴阳头罚扫地。虽然这些侮辱人格的斗争形式并不妥当,但是,斗争也不是完全错了。社会是大家的社会,搅乱社会不安者,众人有权力和义务斗争制止。
    改革思潮把文化大革命形容成一片漆黑恐怖,实际上是为私有化鸣锣开道。改革中不搞群众运动了,人都自由了,但是,妓女、吸毒、贩毒、当铺、赁铺、求神问挂、贪污腐败、卖官买官、拐卖人口等,都急速出来了。用改革的名词讲,这叫对内开放。
    改革思潮是文化大革命的对立物,文化大革命压制的事物,都是改革开放提倡的事物。只有从两方面事实比较,才能弄清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究竟是完全错了,还是部分错了,错在哪里?

             D   斗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十六条规定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是,实际上斗争了几乎全部的干部。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自然是在干部层,因为只有干部才有权力。但是,不能天下老鸦一般黑。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犯了两大错误,一是打倒一切,二是全面内战。他说的打倒一切,主要是打倒一切干部。
    文化大革命高潮期,几乎批判斗争了全都干部。就是说,当权者都是走资派,统统打倒。后来又解放干部,要结合到新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中,因此,解放结合干部,就成了争论的焦点。安徽"好"派与"屁"派,就是在成立革命委员会,结合干部问题上的争执。一派说,好的很,叫"好"派,另一派说,好个屁,叫"屁"派。有的干部上午坐在主席台上,主持会议,下午变成走资派,关进牛棚。有的干部上午是走资派大会挨批斗,下午就是革命干部,指挥工作。总之,在走资派问题上,为具体人的划分到处混战。                    
    什么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呢?人们都熟悉这个名字,当具体对待时就要混战。因此,文化大革命中斗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仿佛俗话说笑话,有人去吊丧,哭了大半天,还不知道谁死了。
    改革思潮考察文化大革命结论说,党内根本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共产党内没有资产阶级。但是,从 80 年代——90 年代,许多社会成员认定,共产党内有资产阶级,走资派就是党内资产阶级。
    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不能停留在辩论有没有走资派这个表面争论上,要更深入一层。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后的社会形态,资本属性,即剥削剩余价值,由生产资料私有形式的剥削,转换为权力形式的剥削,形成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同时,由于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单独执行职能资本内部权力转换为社会权力,这种社会权力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社会权力与资本生产利润无关,另一方面它是资本权力生产利润。这两种相互对抗的权力,组成了统一体。但是,在统一体中的比重却是变化的。
    权力是一个整体由一个人承当,而权力二重性之划分,特别是二重性中各方程度的划分,是十分困难的。象前面考察过的物质待遇上的差别一样。有一部分差别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比如周恩来的小汽车,比较宽的住房。而有的人则是利用权力占有剩余价值。
    文化大革命对准了社会权力,没有区分社会权力的二重性,一概批判,一概说成资本权力。但是,社会权力与资本权力的划分是困难的。文化大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文化大革命揭示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解决的一个现实理论问题。它将成为为共产主义奋斗实现道路上,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
    改革思潮在否定文化大革命同时,大力发展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在社会权力二重性问题上,代表了资本权力,利用权力赤裸裸的掠夺工人阶级与广大社会成员。这个现实,尽管改革思潮不承认,但是,广大社会成员一清二楚,以权谋私,是改革的专利品。
    改革思潮否定文化大革命向权力形式的剥削斗争,因此,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一点上观察,改革思潮是一次反动。虽然改革思潮的出现,对社会前进仍有积极作用,这就是以反面教员的身份教育社会成员,任何人都不能充当这个角色。    
    从认识论的两方面观察,文化大革命向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认识论的第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认识论的第二部分在采取措施方面出了毛病。这是一些科学家已走过道路的重复,实验一千次失败,一千零一次成功。向权力形式的资本属性斗争,将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到胜利这条途径。

                       E   批判反动学术权威

    十六条规定,这次运动的重点,除了斗争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还要批判反动学术权威。什么是反动学术权威呢?也象走资派一样,大多数人没有界限,除了中央点名者外,具体分辨就争论纷纷。说过一些错话,办过一两件错事,如有人吹捧胡适,有人反对鲁迅。而且错话错事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错到什么程度也很复杂。把某些人说成反动学术权威,某种程度上讲,比走资派还困难,因为政治思想这种上层建筑离经济更远了。
    批判反动学术权威实践的结果,是在知识分子里工资高的阶层有某些技术权力的人中间去找。由于中国工资制度的原因,高工资的知识分子,大都是五十年代定的工资。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很大一部分在外国学习过,或家庭与蒋家政权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本身政治上有把柄。而且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高工资的知识分子相对量少了。
    种种原因,很大一部分高工资的知识分子挨了批斗。当时一百元以上,就算高工资了。批判斗争了一部分高工资和当权的知识分子,在工资低的知识分子中,也投下了阴影。许多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特别谨慎,生怕说错一句话,走错一步路。
    批判反动学术权威这属于思想领域的斗争。现阶段新生的共产主义与腐朽的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也就是公有体系与私有体系彼此斗争的时期,在思想上批判私有体系,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完全必要的。对于古今中外私有体系代表的点名批判,也是没有错的。但是,过多的点名批判,却会造成极大的害处。因为私有社会存在几千年,私有体系深入每个角落,现阶段哪有不沾染私有体系的人呢?如果过多点名批判,只能混战一场,吵个一锅粥。我们的目的是消灭私有体系,现阶段对于绝大多数沾有私有体系的人,要把他们从私有体系中解脱出来,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逐个批评指责达不到这个目的。                        
    改革思潮背离了共产主义,他们不仅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对孔丘的批判,而且否定了"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因为,改革思潮为孔丘大唱赞歌,与历代统治者相比,只剩下头面人物到曲阜朝圣去了。这和他们对待工人阶级,对待农民一样。孙中山说,耕者有其田,有工大家作,有饭大家吃。改革思潮弄得大面积工人失业,比孙中山都落后了。
    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牵扯到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改革思潮指责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排斥、打击、迫害,主要是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他们有的说,100 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有的说 80 万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像他们说三年困难饿死人一样,有的说饿死 350 万人,有的说饿死 3500 万人。他们说,毛泽东把知识分子封成臭老九。这些材料我们没法核实,但表示怀疑,因为他们自己就七嘴八舌,相信他们谁呢?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但是,重视到什么程度呢?把知识分子摆在什么位置呢?
    毛泽东逝世以前半年发的中共中央七六年四号文件,其中有一句话说,小官、工、农、兵、学生,不喜欢大人物压他们,所以他们要革命。明确的把知识分子排在小官、工、农、兵中间(学生就是指知识分子)。该文件后面批评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批评什么呢?批评他们不愿意与工、农、兵划等号。这种批评是正确。毛泽东只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划等号。这种等号是社会地位与人格上的等号。
    毛泽东多次说过知识分子改造,有人说,这是歧视知识分子。该文中说,谁都要改造,包括毛泽东自己,包括工人阶级。社会在前进人天天都在改造,改造知识分子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有一些人捏造或道听途说,毛泽东把知识分子封为臭老九,据此,对毛泽东大加攻击。这是没有意义的,自己捏造的话加在毛泽东头上,又振振有词的  批判,目的何在?列宁说,政治上要诚实。违反列宁这句话,要付出代价的。
    改革思潮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话不对。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它没有生产资料,也不与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有直接的联系。阶级的概念和生产资料密切的相连。实际上知识分子是一个阶层,它可以附属于资产阶级,也可以附属于无产阶级。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了大力气,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离了知识分子不可能搞成。而苏联知识分子,在瓦解苏联恢复私有制方面的作用,原苏联有许多文章论述。
    改革思潮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继之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继之又说,要把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这些说法接近于信口开河。既然是第一生产力了,还转换什么?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更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或可能的生产力。因为生产力的概念里包括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以此来衡量科学技术是不具备的。科学技术可以变成生产力,推动生产发展,为社会作贡献。变不成生产力一文不文。科学技术的研究者都做了废功。                                        

                     F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大批初中、高中学生下到农村。改革开放中所有下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全部返回城市。
    知识青年下农村,经济运动根源在哪里呢?什么经济势力导演的这场现实呢?
    我们分析半殖民地资本时指出,半殖民地资本的特点是,工业中资本发展水平与输出国相同,经历了利润率平均化等过程。而农业,由于资本改造与占封建领农业的困难,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前的阶段。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要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而且要建立在有相同资本发展水平的农业基础之上。半殖民地资本,工业与农业资本发展水平之差距,是一个物质差距,农业赶上工业中资本发展水平,要提高农业中资本的有机构成,要有资本积累,要有物质投入。
    中国消除半殖民地状态,变成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的社会形态后,工业与农业资本发展水平的差距并未解决。解决这一问题,要有时间,就是物质生产的时间。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的基础不适应,工业将在前进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工业中人口就业就不能解决。
    毛泽东利用了他的权力与威望,号召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一方面利用这些知识青年在城市的优越条件,如科学知识水平高,家庭经济条件也好,加强农村生产。另一方面解决庞大的城市将要就业人口的工作问题。
    由于工业与农业中资本发展水平不同,价值规律在工业与农业中不能适用,采取了冲破资本外壳的形式。这就是当时口号,不计报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决建设好新农村。实际上就是越出价值规律的积累。如大寨,不管一天劳动工分值几角钱,总之修一亩梯田,可以多打粮食,为社会增加财富。这种形式的积累与初期资本主义积累有相似之处,就是多投入活劳动的积累。
    改革思潮说的人海战术,一个人一天的劳动不如一个母鸡下个蛋,指的就是越出价值形式的积累。在价值观念上看,是畸形的,但是,越出资本框框看就清楚了,它确实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社会的进步根本是物质生产。社会的积累,都是人们除消费外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社会叫剩余价值。解决半殖民地遗留的工业与农业资本发展水平的差距,就是剩余劳动的积累,不尽通过价值形式。
    改革思潮否定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召回了上山下乡所有人,但是,城市失业人口增加,许多将就业的青年没有出路。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堆,这个社会问题,他们束手无策。改革思潮说,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耽误了一代人。但是,工人阶级现在大面积失业,又是谁耽误了他们这一代人呢?煽动为私利损失不满的个人情绪,观察不到社会运动经济主流。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工业与农业中资本发展水平的差距,解决的办法是多生产物质。而多生产物质一部分人就要付出代价,多贡献剩余劳动。没有别的办法越过这个途径。
    改革思潮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遭遇,打包不平。但是,改革中流入深圳等城市的农村人口,他们受的资本家压迫剥削,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固然生活上苦了些,但政治上硬朗。现在进入城市的农业人口,在城市中社会最下层,受资本家政治经济双层压迫。遭受非人的待遇。

                    G   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

    文化大革命中,陈永贵当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付总理,在全国掀起了学大寨和建设大寨县的运动。当时的口号有一条,建设大寨县,县委是关键。就是说,农村中重点任务是建设大寨县。学习大寨主要是抓农业经济,抓生产。方针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农、林、牧、副、渔要兼顾,不能偏废。上节讲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实际上成为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资本观点上观察,这是解决半殖民地遗留的工业与农业中资本发展水平差距的经济要求。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化生产,解决了农业发展适应工业中发展水平高的资本作基础的生产形式,学大寨,建设大寨县,则是要实际多生产物质,多积累剩余劳动,迅速提高农业中资本的有机构成,使全国统一的资本在工业与农业中有相同的资本发展水平,农业能作适应工业中资本继续前进的基础。使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美国、加拿大一类资本在工业与农业协调的经济,彻底改变半殖民地经济形态。半殖民地经济形态,说到底是物质生产落后的形态,彻底的解决必须在物质生产上有大的积累。
    传统政治经济学,过高的评价了消除半殖民地现象中政治上的成果,忽视了政治是上层建筑,是为经济服务的,政治上的进步归根结底要多生产出物质来。
    建设大寨县,就是用大寨精神,用越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积累,即不通过价值形式,在价值形式上表现畸形的积累加大物质生产,从而加大物质积累,解决半殖民地遗留的工业与农业中资本发展水平的差距,彻底消灭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经济落后状态。积累与消费从来就是一对矛盾,积累多了,消费就少了。也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利益与单个人体的利益暂时的矛盾。反映在单个人体思维中,就成了思维二重性中的矛盾了。
    改革思潮的著名口号是,要把社会运动转到以经济为主的轨道上来,这个口号粗看理由充足,从而暂时谜哄了一些人。仔细琢磨,虚伪之甚。马克思主义常识告诉我们,社会是以经济为主导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不用任何人转的,转也转不了。改革思潮的转轨,用它的所作所为许多事实才使人明白了,它要转到以经济为主轨道上的实际内容了。
    改革思潮转轨的主要内容是,把以政治代表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转轨到以个人私利代表的经济利益。鼓励单个人体无限制的为自己谋私利,发挥其积极性,而不管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的利益。
    改革思潮所说的经济含义就是个人私利,为经济服务就是为个人谋私利。发展经济就是发展个人私利,而私利的谋得,是不管生产好坏的。
    改革思潮批判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只抓政治,不抓经济,说毛泽东不会抓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抓了政治就是抓了集中的经济,为什么是不会抓经济呢?其实,毛泽东是不会抓为个人谋私利的经济,他抓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经济,其集中表现是政治。普及大寨县,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多生产粮食,就是抓经济。由于是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经济利益,因此,不能分散抓,个别抓,只能集中抓,统一抓。经济集中了,就变成政治,成为抓政治了。
    改革思潮的抓经济口号,不是抓发展社会经济,因为社会的经济集中变成了政治。改革思潮抓经济的口号,是抓单个人体私利的经济口号,是抓个人发财致富的经济口号。这已为改革的实践所证明。农业中解散集体生产,分田到户搞单干,把集体财产分光吃尽,严重的破坏了社会农业生产。工业中工厂停工,工人失业,也没有发展了生产。贪污腐败、道德败坏、社会混乱、两极分化,都是发展个人私利的显明事例。

    H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树立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两块基层社会样板

    中国的基层社会,毛泽东树立了两块样板,在城市方面是大庆,在农村方面是大寨。
    甲  大庆。大庆原是黑龙江北大荒一个小居民点,六十年代发现石油储藏和开采后,变成了大庆市。铁人王进喜就是大庆的英雄人物。
    大庆是六十年代石油开采中新建的城市,以石油开采为主要生产,辅以石油加工,还有为石油开采和加工服务的各配套机构,如商业、交通、邮电等。也有维护生产秩序的公、检、法。大庆以石油开采为主形成一个社会。这个城市的社会形态,是毛泽东树立的一块样板。
    大庆城市的管理者是大庆石油生产党委,也就是大庆市委。以生产为中心管理大庆社会。(改革思潮坚决反对党管其它事情,他们的口号是党政分开,党只管党。我们认为管理社会不管什么名称,要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斗争中,站在共产主义方面,加速共产主义因素生长壮大,向共产主义前进)社会的管理中心是大庆党委,然后分别执行职能,行政负责生产,政法负责社会治安,商业、邮电、服务行业等各司其职。
    大庆社会特点主要有下列几点:
    1   实行各尽所能。大庆社会没有闲人,没有失业、待业、下岗、转岗等名词。孩子出生以后,父母照顾到一定时期,进托儿所、幼儿园。达到上小学、中学年龄,即进入学校,而且有强制性。达到工作年龄,由社会分配工作。分配工作的原则是工作需要与个人特性相结合,以工作需要为主,个人特性为辅。为社会工作是自觉与强制相结合,对游手好闲者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劳动。
    2   扩大公共福利,大力扶持各种形式的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幼苗。大庆的社会公共福利发展十分迅速。幼儿园、托儿所等幼儿管理机构不收费。燃料、水、电不收费。文化娱乐如图书阅览室、体育锻炼场不收费。公共交通不收费。有一段时间,龙凤火车站到大庆火车站铁路客运不必买票,因为,主要是大庆工人上下班和通勤。房屋住宿、食堂伙食、电影演出等,社会大量补贴,价格低廉。以食堂为例,伙食的质量比自己作饭便宜得多。公费医疗普及全社会,因为人人都参加工作,学生和幼儿等是统筹一类形式的公费医疗。
    3   大庆尚存在工资分配,原则是毛泽东讲的,工资大体平均,略有差别就是了。特殊工作环境的特殊需要,如各种保健,名目很多。大庆通过工资分配的部分,不是人们日常消费的全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主要部分了。主要部分是不通过工资形式,即货币形式,而是由社会无价和低价供应的部分。这部分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部分。
    4   大庆社会不搞物质刺激,没有奖金一类,不把物质待遇与工作联系起来。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实际内容是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提倡人们为社会各尽所能,分配为按需分配。按需分配中的"需"以人们生理需要为基本条件,再附加应加的条件,如工作需要等。就是在这些原则下,大庆为社会生产了大量财富,大庆为社会生产的石油,对社会的贡献,在价值上观察是畸形的,它已部分的冲破了资本主义利润生产外壳。
    5   大庆的代表人物是王进喜,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典型。改革思潮提倡一心为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私利你争我夺。谋私利的英雄,都成了改革开放的标兵。在这种情况下,王进喜仍然留在广大人民心中,但是,大多数人却暂时不学王进喜了。因为改革思潮贪污腐败,它希望工人阶级为自己多贡献剩余价值。而他们则象马克思讲的,只要工人还有一根筋可以榨取,资本绝不放过。为资本代言人讲贡献,无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改革思潮也提倡过学大庆王进喜,但始终成不了气候,没有人再省吃节用,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贪污腐败提供享受。
    随着私有化发展,大庆社会形态瓦解了。但是,大庆名声并不坏,像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一百多年,但巴黎公社分配原则讲的,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不超过技术工人平均水平,仍然留在共产主义者思想中一样,永远使人怀念。
    乙  大寨。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土地贫瘦,交通不便,农业产量很低,是典型的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农业。资本主义应当对农业完成的集体化生产,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作资本主义工业的基础,影子都看不到。
    资本积聚全国统一后,这种类型的农业出路何在?展望初期资本主义,一步一步进行资本积累,虽然这是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但是,在中国却有困难,原因是英国当时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资本,而中国已存在积聚到全国统一的资本,且与政权相结合。这个强大的资本社会,并且是一个衰老资本了。在这个衰老资本统治的某些空间,再产生新的资本幼苗,是绝对长不大的。大森林的空地再生长的树木是长不大的,大森林的树木不允许有与它争阳光,争肥料的小树生长。
    从资本观点上观察,全国统一的社会资本对农业的要求是,迅速发展,越过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工业与农业在资本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作全国统一的社会资本相适应的基础。对于大寨这样处境的农业,要解决这一问题更是困难重重。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资本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这一经济势力人格化,它不但要用武装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态,而且要推动资本向更衰老的方向运动,以便共产主义因素逐渐代替它。推动资本主义向更衰老方向运动,包括加速完成资本主义应当对人类完成的任务。农业集体化,加大资本有机构成,作工业中资本相适应的基础,都是资本在农业方面应当对人类完成的任务。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经济势力,在大寨这一类型农业中的代表人物是陈永贵。他代表新生的共产主义因素,完成资本主义在大寨这样些类型半殖民地社会形态,遗留的资本运动过程中,应当对人类做的贡献。完成农业集体化生产,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的投入。
    但是,完成资本主义在农业上对人类应作的贡献,即农业集体化生产,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在当时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用冲破资本外壳的形式,越出资本主义框框的形式。完成资本主义没有完成的任务,采用非资本主义的形式,就是以陈永贵为代表的,在大寨类型的农业形式上,共产主义经济势力人格化的实质。
    实际情况是,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党支部领导农民,不计报酬,白天黑夜苦干,造梯田,平山头,修河滩。从资本观点上看,投入大量活劳动,变成了死劳动,即马克思讲的价值承当者,加大了固定资本,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主义投了资本雇工人的结果作用完全一样。但是,大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形式。
    在中国建设共产主义,首先消灭半殖民地社会形态,用战争方式,许多人付出了牺牲,是生命的牺牲。消灭半殖民地遗留的工业与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要付出牺牲,是辛勤的劳动。刘胡兰、董存瑞等代表的共产党人执行了前一部分,陈永贵代表的共产党人执行了后一部分。
    改革思潮推翻了农业学大寨,因为大寨的思想基础是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部分,改革思潮的思想基础是思维二重性中为私的部分,改革思潮要实行转轨,转到一心谋私利的轨道上来,农业学大寨存在不了。但是,改革思潮还有幻想,他们对大寨人的苦干精神留恋,希望工人阶级为私有化后产生的新资产阶级,为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苦干卖命,多付出剩余劳动,供各种形式的剥削者腐化堕落。改革思潮多次报导大寨,想把大寨纳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框框中,但是,这都属于幻想一类。大寨大多数人(除少数头面人物外)和全国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通不过的。
    大寨与大庆都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树立的社会基层样板,主导思想是一心为公。立足于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一面。但是,大寨与大庆在形式上观察有许多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是,大寨是农村,生产力低,拿不出更多的物质,扩大公共福利,人们苦干向社会的贡献从生理消耗上讲是一样的,但向社会的索取却差距很大。这就是半殖民地资本遗留的工业与农业中资本发展水平不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I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培育的现阶段模范人物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在生产建设中培育了许多模范人物。比较著名的,为社会大多数人熟知的有张思德、刘胡兰、白求恩、董存瑞、雷锋、周恩来、王进喜、陈永贵、焦裕录等。这些人都是经济运动的产物,是代表社会向前运动的经济势力人物,不是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势力的代表人物。
    现阶段什么是社会前进经济势力,什么又是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势力呢?
    现阶段是资本主义衰老阶段,从而是人类私有体系衰老阶段。新的经济势力,共产主义经济势力,要逐渐的代替资本主义,从而是公有体系代替私有体系阶段。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这一经济势力的人格化。因此,它培育的先进模范人物,无不带有全心全意为公有体系服务的色彩。
    张思德是一个普通战士,烧碳时碳窑倒塌砸死了。毛泽东就这个人的生平,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说,流传千古,永垂不朽。社会上死人的事多极了,为什么张思德成了模范呢?这个战士,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态这一伟大事业,需要打战抗枪上前线,需要烧碳,放下枪进碳窑,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前途,个人分配方面的私人利益,虽然私人利益与人类利益重合时,私人利益也是人类利益的一部分,为私人利益,也是为人类的利益。        
    刘胡兰,为了消灭半殖民地状态,当着生死关头问,我怎样个死法?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这种为社会捐躯的精神,可以是千古传奇。毛泽东为此大书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白求恩,加拿大人,高级外科大夫,为中国抗日战争,辛勤劳动付出了生命。白求恩完全抛起了私人利益,在中国没有职称,没有按职称的待遇,没有固定的私有住房,没有工资,没有女人。工作时没有手术台,没有消毒室。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没有粮食时饿一顿。野菜、糠麸都可以充饥。改革思潮不能理解白求恩的思想,把他叫做疯子。在改革思潮看来,人之常情是争名誉,争地位,争工资,争待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董存瑞,为了消灭半殖民地状态,手托炸药炸碉堡,同归于尽。改革思潮说,董存瑞是神话,从人的天性讲,是根本不会有的事情。是"西游记"小说中的人物,现实不会存在。但是,这确实是真人真事。董存瑞作的事,有时间,有地点,有证明人。董存瑞的籍贯、家庭都是有据可查的。
    雷锋是军队一个战士,他简短的一生没有一分钟闲着,都是干活,干的活许多事用改革思潮的观点看,都是与自己耗不相干的。用改革思潮的言语讲,是狗拿老鼠,多管闲事,因为挣不了钱,有时还贴钱,没有经济效益。但是,改革思潮梦想工人阶级都学雷锋,多生产剩余价值,供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代表人物贪污腐败,奢侈糜烂。因此,改革思潮把雷锋精神归结为苦干、服务,要人们不问清红皂白的去贡献。这种一向情愿的幻想,当然变不成现实。苦干、服务不是雷锋精神的全部,而且不是主要部分。翻开雷锋日记,可以清楚的看到,雷锋精神的主要部分是,为谁苦干,为谁服务。雷锋绝不为私有体系苦干、服务。他只为公有体系苦干、服务,为共产主义苦干、服务。改革思潮解散农业集体生产,搞私有化,叫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雷锋活着也不会为它去苦干、服务。    
    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相当于历代王朝的宰相。手握重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周恩来是公有体系的标兵,为公有体系,为共产主义服务。历代王朝的宰相是私有体系的官僚,维护私有体系。周恩来为社会工作的奉献精神,向社会索取的克己精神,已流传于中国社会各角落,无需再作介绍。周恩来死后,没有留下私有财产,没有留下子女,没有留下骨灰。唯一留下的是周恩来三个字,但是,这三个字却是人们永远怀念的三个字。
    改革思潮奢想把周恩来树成抵制毛泽东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抵制文化大革命的标兵。他们制造舆论说,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保了许多老干部,委曲求全。而且说毛泽东要打倒周恩来。事实上,周恩来确实保了许多老干部,但是,没有一个是与毛泽东冲突情况下保的,保的干部大部分是毛泽东已有批示或口头表示,周恩来迅速付诸行动。实际上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并没有点了多少要打倒的人名,知道的只有两个,对其中一个人还一再讲他的功劳,只批一下,并不打倒。因此,周恩来保的人,都是与毛泽东想法一致的。周恩来对一部分老干部采取的迅速保护行动,真正作用是,避免了各派群众对他们的继续批斗。
    就实际情况观察,周恩来是坚决执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路线的。中国科学院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单位,它的文化大革命一直由周恩来亲自领导,任何人没有插手过科学院文化大革命。周恩来在 1966 年 9 月 7 日科学院召集的两万人大会上说,我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托主持科学院文化大革命。从此以后科学院文化大革命中的斗走资派,成立革命委员会,结合军代表,解放干部,斗、批、改等,都是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进行。
    其它,如国家科委、七机部、国防科委的文化大革命周恩来都进行了指导。各省、各战线的文化大革命,军队支左,周恩来都发表过指导性的意见。各派群众都尊重周恩来的意见,把他的意见当作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
    改革思潮为了把周恩来与毛泽东分开,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周恩来树成抵制文化大革命,抵制毛泽东的旗帜,不惜给周恩来扣上许多政治帽子,给周恩来政治上抹黑。
    改革思潮代表人物的言行中,改革思潮的著作中,把周恩来说成,说违心话,干违心事的人。说周恩来是高级政治泥瓦匠,专长于政治摸稀泥。是政治委曲求全的专家。周恩来与国民党谈判时的坚持原则,坚持正义,高度艺术,全被他们扔进东洋大海去了。其实,周恩来是毛泽东一切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包括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政治上分不开,如果说,毛泽东有十分功绩,周恩来则有九分九功绩。把周恩来与毛泽东分开,并且说周恩来抵制毛泽东,只能愚弄干这些事的本人,他们不会得到任何好处。
    陈永贵、王进喜在论述大寨和大庆时已介绍过了,他们的特点,是一心为公,抛弃个人私利的代表。陈永贵官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这些岗位都是容易形成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人物。但是,陈永贵却没有走这步路。改革思潮推翻了农业学大寨,自然陈永贵也成了反派人物。尽管社会上对陈永贵也有所议论,但是,贪污腐败在陈永贵身上还没有反映。可见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树立的代表人物,都是不谋私利的。
    焦裕录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这个地方土地沙漠化,农业生产发展艰难,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县委一把手,大权在握,但是,焦裕录没有用权力谋私利,而是用权力改造沙漠,最后死于工作岗位。
    我们介绍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模范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最后的私有体系斗争中,站在公有体系方面,他们不是私有体系的留恋者,是私有体系的对立面。思维二重性中为自己私利的方面,不占主导地位,而是从属地位。高居领导层的人,掌握巨大的社会职能权力,社会职能权力二重性中的资本属性一面,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以内,根本显示不出来,显示的只是一心为公。
    这些人物,只是现阶段的先锋,不是现阶段的大军。毛泽东有一首咏梅词,其中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些人物是冬天的梅花,在私有制像悬崖百丈冰的时节,独树一枝,开了花。开花并不是争春,表现自己捞点私利,只把春来报,告诉人们为公有制斗争的人们会越来越多,会到山花烂漫的春天。
    改革思潮,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自己的思想基础建立在思维二重性中为私人利益的一方面。他们的所谓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是调动为个人私利的积极性。虽然有时他们也唱几句为公的歌,那是装饰门面的,是陪衬,不是实质。改革思潮的所作所为,无一件不带着私有制气味。他们的文章演说字行里都散发着私利的气味。
    改革思潮也树立了许多模范人物,但是,都是为私利的模范,比如自学成材的模范,承包发财的模范,名利双全的各种明星,甚至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大邱庄一类。有一些模范本身也无可挑剃,但是,成了模范以后,住房工资随着丰收了,这叫模范与物质待遇挂钩。总之改革思潮树立的模范,都是用私利熏陶过的,都发散着私利的气味。改革思潮说,这是非常优美的气味。有人闻了却感到臭味冲天,头晕脑涨。闻了头晕脑涨的人是不会向这些模范学习的。
    向先进人物学习方面,改革思潮总想达到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声势,但是,总是在报纸上、广播上、电视上叫喊一通,就黄瓜菜凉了。不但改革思潮树立的模范学不下去,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树立的模范也学不下去了,比如学雷锋。这个奥妙在于,公有体系的模范,私有体系学不成。私有体系的模范,不用号召学的就快,打击、禁止都无法消除,如走私、吸毒、贩毒、妓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不是发展很快学的很好吗?
    怀着不可公开的目的,把自己的私利贴上公有的标签,让别人为自己的私利服务,在现在的中国尚不能畅行无阻,总有人能识破。

第十四章    两种体系的斗争与争论

    我们考察文化大革命大体结束了,我们没有过多的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人所周知的问题进行考察,比如,关牛棚、戴高帽等,这些问题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淡薄。我们指出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经济原因,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必然,文化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文化大革命提出的社会向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改革思潮作为文化大革命的继承者,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对立物,作为社会的主导已存在了二十多年,而且统治了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消灭生息资本社会形态的大部分国家。社会的这些变化,都是经济在自己轨道上运行在特殊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形式。我们不会象改革思潮否定文化大革命时,说文化大革命是不必要的,是历史的错误,而说改革改革思潮是不必要的,是历史的错误。历史是不会错误的,迄今为止,任何历史学家没有讲过,人类那一段历史是错误的。包括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日本法西斯入侵中国。
    改革象文化大革命一样,同样是历史的一段,它在中国历史上将象文化大革命一样,占有自己的地位。我们这里讲的是黑格尔那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实的都是要灭亡的。今天,改革是有它出现道理的,但不是明天后天永远有它存在的理由,永远改革下去。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吸毒、妓女、拐卖人口,不能永远在对内开放下祸害社会,也不能深化改革到所有工人都丢了饭碗。什么社会形态是改革的继承者?这不以改革思潮的意志为转移。思维的功能就是认识物质运动将要出现的形式,社会运动的实践,这一课题已向大多数人提出来了。
    这一章节仿佛是考察文化大革命的总结,但仔细想却又不是。这一章节,我们将论述两种体系的争论与斗争,它不是单纯表现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涉及到对民族资本的积聚,即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改革思潮现在大体倾向于,毛泽东五七年后,没有干过好事,也就是五七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作的事基本上是不对的。至于为封建翻案,为地主鸣冤,这股势力也是改革思潮的一部分。但是,从社会发展上观察,资本主义私有是反对封建私有制的,改革思潮虽然代表了私有体系,但是,是资本主义私有体系,改革思潮只能恢复生息资本,恢复和强化职能资本丧失和消弱的资本职能,不会恢复到封建地主。
    改革思潮的鼻祖是苏联的赫鲁晓夫,现在世界改革思潮许多思想都是延袭赫鲁晓夫的思想。其开始点是批判工作中的错误,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错误。在苏联集中对斯大林,在中国集中对毛泽东,而且由一点突破缺口,全面进攻。赫鲁晓夫集中突破斯大林肃反多杀了人,而后全面发展,到戈尔巴乔夫和叶里钦,进入反列宁,反马克思,要把列宁遗体焚尸灭迹。中国的改革思潮,集中反文化大革命,继之反农业集体化,反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反延安整风,为王实味平反,在奉化修了蒋介石的祖坟,拉拢、团结蒋家王朝残余,加大反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力量。
    中国的改革思潮,汇集了一切反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这些力量中的人物,都是在私利方面有过不同损失者,蒋家王朝的人马丧失了政权,地主、富农失去了土地,资本家失去生产资料(应当承认确实也有许多真正的共产党人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中国的改革思潮,以文化大革命为起点,否定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逐渐延伸到农业集体化,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延伸到延安整风,延伸到抗美援朝,延伸到对苏关系。有人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没有干过一件好事。差一点没有说出打败蒋介石,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错误的。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牺牲了几百万优秀的中国儿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十七年经济建设,建成了消灭生息资本,职能资本积聚全国统一的社会形态,制造了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消灭了失业,消灭了吸毒、妓女等。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社会形态。文化大革命,向权力形式的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即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进行了斗争,从共产主义,从公有体系方面观察,都是无可非议的。
    我们考察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章节里对思维二重性,认识论两个部分,社会权力二重性,思维的特性与功能作过详细论述。由于思维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运动,它的特点是某种程度的脱离物质本身运动,因此,思维发生错误是经常存在的,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思维,也受这个规律约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错误也经常存在,我们并不回避这个问题。我们要说的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机体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因素这一经济势力的人格化。他们的思维是推动资本主义向更衰老的方向运动,扶持共产主义因素生长壮大,时时刻刻代替资本主义,逐渐消灭现阶段以资本主义私有为代表形式的已存在几千年的私有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有错误,是在与私有制斗争中产生的错误。从社会发展这一点上观察,是认识论第二部分的错误。
    改革思潮,是私有制维护者,现阶段具体代表了资本主义形式的私有制,从而维护了私有体系。改革思潮从社会发展这一点上观察,它的认识论第一部分就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相对立,它不是发展公有体系而是缩小压制公有体系,扶持扩大私有体系。公有体系与私有体系赤裸裸对阵情况下,争论某些具体事件,没有任何意义,得不到任何一致。比如,改革思潮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乱搞运动,限制了人的自由,我们要民主自由,永远不搞运动,要对内开放。实践是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妓女、妓院、吸毒、贩毒、偷盗抢劫、拐卖人口、假酒假药、封建迷信都自由了,都开放了。改革思潮争辩说,那不是我们本意,我们要治理,但是,越治越严重,实践是本意的注解。原因是,广大社会成员所愤怒的事,是私有体系的产物,改革思潮要私有化,必然产生。私有制人格化治理私有制垃圾,永远不可能,不管许多少愿,穿多少外衣,只能如此。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有许多错误与缺点,这些说法只能在公有体系内,因为这是在与私有体系斗争中的错误与缺点,这些错误与缺点,将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财富(如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使后人在与私有体系斗争中避免重复。但是,对于私有体系讲,谈不上错误,共产党人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私有体系想冒充公有体系,引导人们由讨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起,一步一步达到否定马克思、列宁,这一点看来在中国行不通了。赫鲁晓夫、布列日涅夫直到戈尔巴乔夫、叶里钦走的路,有目共睹。赫鲁晓夫真是批判斯大林的错误?鬼才相信。
    中国的改革思潮,一方面大张旗鼓的丑化毛泽东,一方面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但是,他们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使很大一部分工人阶级陷入饥寒交迫。现实揭露了改革思潮的真面目,保护私有制,发展私有制。
    改革思潮是现阶段私有体系的代表是私有体系人格化。因此,他们的言行总是带有私有制的严重气味。虽然用了严密的包装,穿上华丽的衣者,但是,总是在什么裂口处泄出私有制臭气。从日常生活中观察,那些形形色色谋私利的尖子,都是改革思潮的基本队伍,受过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打击的人,大部分是最先富起来的人。有的工人说,最先富起来的人,都是不三不四的人,就是说为谋私利受到过各种处置的人。
    改革思潮代表私有体系动员人心,动员舆论,都是以私利刺激为特色,把重大的政治事件归结到私人感情,个人恩怨,其根据和证明为两个人的对话、争执,把这些对话、争执写得有声有色。这些对话、争执由于没有第三者在场(其实作者也不在场)永远没法证实。这种个人恩怨、感情适应了一部分思维二重性偏重于为个人着想的人。但是,这绝不是事件的实质,也不是事件的全面。
    改革思潮的创始人赫鲁晓夫,在这一方面首创先例。赫鲁晓夫丑化斯大林,用尽了扩大、猜想、估计伎俩,利用绝大多数人没有对斯大林的直接接触,给斯大林加了许多没需有的罪状。但是,假的总不能天衣无缝,有的地方露出了破绽。斯大林格勒大战,事关苏联存亡,赫鲁晓夫是叶寥缅科方面军的政治委员,苏军斯大林格勒有三、四个方面军。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斯大林对他不信任,关键时刻派马林科夫和瓦希列夫斯基监视他,根据是他们两人在离赫鲁晓夫甚远低声谈话。私有体系人格化的赫鲁晓夫,他以为斯大林象他一样 也是私有体系人格化,一样围绕着个人私利转圈圈,为私利勾心斗角。按赫鲁晓夫说的斯大林独裁,杀人不眨眼,监视赫鲁晓夫干什么,怀疑就撤职或杀掉完了。巨大的生死有关的战争,斯大林没有其它事了,派国防委员和代总参谋长监视小小的方面军政委?赫鲁晓夫关于巨大的战争没有什么回忆,回忆的只是虚构的猜想的个人勾心斗角。其实,斯大林没有功夫与他勾心斗角,也没有必要与他勾心斗角。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为全世界立了大功,它是斯大林不朽的功绩。
    赫鲁晓夫尽管可以放肆的诬蔑斯大林,但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打败希特勒这个事,永远改变不了。赫鲁晓夫可以作这样或那样的假定,但永远不能付诸实现。赫鲁晓夫可以给斯大林一百个错误,一千个错误,但是,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打胜了战争。赫鲁晓夫这些表演已逐渐为大多数人看穿了,历史上跳梁小丑的地位,将由赫鲁晓夫独占。斯大林依然是打败希特勒的英雄。
    中国的改革思潮与赫鲁晓夫一样,因为都是私有体系,在维护私有制方面不谋而合,因此,也继承了赫鲁晓夫这方面的捷作。中国的改革思潮在与公有体系斗争中,主要集中反毛泽东,其中一绝就是接触过毛泽东的一些人借描述与毛泽东相处中一些过程,其中有毛泽东与人们的闲谈,对某些人的赞扬,对某些人的斥责,还有毛泽东家庭生活,这些描述中按自己的思想塑造了毛泽东,而这些事广大的社会成员是不知道的,因此,无法插嘴。他们把个人恩怨描写成毛泽东干某些事的动机,把毛泽东描写成为个人私利勾心斗角的好手。而且写一些难以入目的下流事。他们以制造了这些莫须有,永远得不到证实的事沾沾自喜。他们要把一切人描绘成围绕个人利益转圈子,这实际上是他们思维的忠实反映。他们把毛泽东夫妻当中为一些小事的争论,作为重大政治事件。他们一方面说,毛泽东个人独裁,周围的人都是唯唯是从,另一方面又说,政治局干涉毛泽东婚姻。他们说,毛泽东到处有别墅,有专列,比"红楼梦"里贾府还阔气,因此,毛泽东是腐败头子。我们不与他们在这些问题上争论,也没有在这些问题上多费精力的必要。我们对毛泽东的评价,是评价他领导的社会形态,这是大多数人有具体感觉的。没有失业,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物价稳定,没有贪污腐败,没有贪官污吏,没有以权谋私,没有拐卖人口,没有妓女,没有赌博,没有吸毒,社会安定。毛泽东领导大力发展了科学技术,制造了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使中国人扬眉吐气。在朝鲜打败了世界霸主美国,在珍宝岛打败了社会帝国主义,在西藏边境打败了印度入侵者,使得外国人再不敢小看中国人了。
    在毛泽东时代确实有些人受压,不自由,这就是丧失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及其同情者,贪污腐败者,以权谋私者,权力资本和权力商品的代表者,封建迷信残余,总而言之是为个人私利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人。这些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人,改革思潮在对内开放下,给了充分的自由,任其祸害大多数人,这些人振臂高呼改革开放万岁。改革思潮在日本和美国人面前低三下四,看有钱人眼色行事,对有钱人低头哈腰,对劳苦大众吹胡子瞪眼,虽然仍然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招牌,只不知道他们字典里,人民二字含义是什么?
    改革思潮代表私有体系,最尖锐的反映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文艺问题最敏感了。一句话,改革思潮的文艺思想,就是刺激个人私利,鼓励个人私利,以个人私利塑造社会的一切。个人私利两个最集中的地方是钱和色。改革思潮说,他们文艺繁荣,出了多少报,演了多少戏,但是,内容大都是围绕钱与色,如果以钱与色为基点观察,许多文艺、戏剧都雷同,只不过人名、时间、地点、程度等不同而已。
    改革思潮批判样板戏"红灯记"说,没有人情味,三代人中一个老太太,一个青年男子,一个小姑娘,没有家庭恋爱情节。有人改编了"西游记"中孙悟空调芭蕉扇,孙悟空与牛魔王之妻在洞中谈情说爱去了。有一首现代歌曲,叫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纤绳荡悠悠。曲调倒是优美,但可惜严重的为个人私利内容,很快为社会抛弃了。它那里能像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我们在太行山上这些歌曲经久不衰。1997 年出了一部电视剧,叫潘汉年,据说当年潘汉年是上海付市长,后来坐了监,是大冤案。剧情把潘汉年写成一个潇洒知识人才,在严重的民族斗争中来往于上海与新四军,如太平盛世,一会儿穿新四军军服,佩戴胸章,一会儿上海住高级饭店。最有趣的镜头是会见大汉奸汪精伟。会见汪精伟前,不向上级请示,会见后不向上级报告,事情真像被国民党侦知后,在全国广播说共产党与汉奸沟通,中共中央发表声明严词否认,在此情况下潘汉年萌发向上汇报之念,又以毛泽东只谈别的为由,耽搁了汇报时间。这些镜头,不是人之常情,更不是两军兵戎相见时的常情。两军交战,任何一方人员,除非最高当局派遣,绝不能私自会见敌方,违反者以通敌论处,处死必然。小小的潘汉年私自会见敌酋,是军纪绝不容的,通敌嫌疑是无可说的。电视剧中千方百计为潘汉年辩护,借以陪衬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制造了冤案。电视剧中以康生是社会部长潘汉年不愿通过康生汇报,把康生拉进来。但观众会问,毛泽东没时间谈,可以写个报告,找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汇报也是可以的。我们不了解潘汉年具体情况,但是,两军交战时私自会见敌酋,这一点就构成了叛逆之罪,历代军法都不会容情。
    改革思潮是私有体系代表,它的思想基础是思维二重性为单个人体私利的部分,它向公有体系斗争的重要形式是,刺激单个人体思维中为个人私利的部分。把思维二重性中为公的一部分描绘成青面獠牙,把人类这种物质运动规律决定的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与单个人体私利矛盾时,单个人体利益服从人类这种物质运动利益,描绘成对单个人体的残酷、迫害。鼓励单个人体私利无限制的妨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的利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洋财,上不封口,下不封底,对内对外双开放,无一不发散着为个人私利妨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的利益的臭气。共产主义承认个人私利,也追求个人私利,但是,绝不能越出妨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相同利益的框框。改革思潮则是个人私利至高无上,不管什么框框界限。
    个人私利主要部分是钱和色,改革思潮鼓励人们追求的也是钱和色,改革思潮的先锋和标兵们大部分是财色双丰收角色。
    毛泽东说,今后五十年到一百年内外,是社会制度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他要我们迎接以往没有经过的一些斗争形式。这次改革思潮为代表的私有体系向公有体系的反扑,就是一次新的斗争形式。表面上看改革思潮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它教育了大多数人。大家都看到改革思潮私有体系,绝对不会带来社会发展,绝对不会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带来利益。私有体系带来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妓女、毒品,是私有制所不能解决的。这些社会问题只有公有体系才能解决。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公有体系,曾经解决过这个问题。
    我们应当更清楚的看到,公有体系它的代表人物,是从私有体系中产生的。现阶段公有体系的代表,也沾有某种程度的私有,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因此,从公有体系与私有体系斗争的角度观察,必然出现大私有体系与小私有体系之间的斗争,私有体系与私有体系之间的斗争。但是,不论如何私有体系越斗越削弱,公有体系将在斗争中不断的扩大与纯洁。
    人类这种物质运动是一个整体,单个人体这种物质运动是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的一部分,因此,单个人体的运动必须受人类这种物质运动约束。这就是我们总的哲学思想。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大树 于 2011/7/17 11:12:46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抗资产阶级搞共产主义革命是纲!
TOP
2#

各位同志,这篇文章值得认真研读,欢迎发表意见!
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抗资产阶级搞共产主义革命是纲!
TOP
3#

略略游览了一下,两方面的意思,【一】、文革的起源。【二】、文化大革命简论。非常不错---就是太长--如果一口气读完需要最少8个小时--等有空了慢慢来研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