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网上看到这篇旧文, 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没有署名, 也没有日期, 但内容基本不错, 转过来贴在下面。
以前的生活为什么比较贫穷?
由于毛泽東接手的旧中国是个一穷二白的烂滩子,银行里的金银都被蒋介石带到了台湾,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短短三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还打赢了朝鲜战争(有人说是打平了,但是如果把中国和美国的装备倒一下?美国人早就被赶下大海了),清除了危害几千年的匪患和落后残余,整个社会的清明是自古未有的,真正是万众归心。没有失业,连国民党残留的几百万党政人员都养下来了,历史上有哪个政权那么宽容?一直穷困潦倒的文人再也不会为生活发愁了。所以,应该说吃饭问题50年代就基本解决了(温饱标准不同),这也是外国人感到惊讶的地方。 这是不容易的。
但是总的来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提高不快,原因是:
众所周知,一国的产值是绝对不可能完全用于国民消费的。而国民产值的两大基本用途,就是消费和积累。其中,私人消费部分就是人民的生活资金,这是国民产值最基本的支出;但是,光有消费还不够,西方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积累,积累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在新古典发展模型看来,除非储蓄率高于必须的资本更新率,否则经济就不会成长,这就是所谓“发展陷阱”的基本出发点。许多国家之所以不发展,问题就出在积累率过低;六七十年代日本成长率为何高于美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有着更高的积累率。
如何实现高积累?计划经济特别便于解决这个问题。在毛泽東时代是大致这样做的:先是压低农产品价格,从而以较低的价格向城市和工业提供生活(以及部分生产)原料;由于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便宜,国有企业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向工人支付工资,这样就撑大了利润空间;这时中国实行的是利税合流,国家直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因此可以尽可能地拿走企业的收入,然后将这些收入用于投资新增项目,如基础设施和工厂。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居民储蓄而增加投资,从而提高积累率。
根据剑桥中国史,1953年至1957年,中国物质产品净值的积累率为24.2%。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个比例逐步提高,1971年至1975年达到33%。这种高积累水平,在世界上并不多见。按照小右们的观点,这种积累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没有变成居民的即时支出。不过,很遗憾,这偏偏是经济成功国家的共同特征,例如二战后的日本以及亚洲四小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勤俭”而著称,而积累正是通过储蓄来实现的。
因此,毛泽東时代经济的特征,就是在“吃饭”与“建设”之间的艰难权衡;对此,毛泽東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阐述过,从这本小册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東的两难困境:如果保持高积累,就势必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如果增加消费基金,则势必导致国家发展受到影响。当然,其最终的决策是牺牲消费,增加投资。这一决定也影响到了产业结构:就是轻重工业畸重畸轻的问题。因为重工业生产工农业装备,轻工业则生产消费品。
这里,我们来看一看西方经济学家眼中的毛泽東时代经济成长。为了避免右翼人士攻击我使用不准确的数据,我采用了麦迪森先生《世界千年经济史》的有关数字,他没有原文使用联合国或者世行的数据,而是从全球比较的角度,以美元为基础,在考虑到价格指数、汇率等因素后综合形成的“1990年国际元”。按照他的计算,中国的GDP从1950年2399亿元增长1976年的7930亿元,同期印度从2222亿元增长到5514亿元;中国的人均GDP从1950年的439元增长到1976年的852元,同期印度从619元增长到889元。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国地位,那么,按照经合会的排序,1970年的世界头十位经济大国是:1、美国,10255亿美元;2、日本,2068亿美元3、德国,2037亿美元;4、法国,1470亿美元;5、英国,1236亿美元;6、意大利,1077亿美元;7、加拿大851亿美元;8、中国,847亿美元;9、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注意,这只是1970年数字。有人或许会嚷嚷:你把苏联弄到哪里去了?呵呵,你问经合会去吧。他们也许会告诉你:苏联由于解体,经济重组,不具有可比性;一般来说,单个国家不与一个小联合国比。
在这些数字的下面,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经过毛泽東时代的努力,中国建立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如攀枝花钢铁公司、六盘水工业基地、大庆油田等等,农业产值从1950年的80%下降到不足30%。这就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重要转变,中国开始能够自主生产包括汽车、轮船、飞机等重型设备,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道特殊风景。此外,毛泽东时代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和农田水利设施等,如成渝、宝成、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使得西部成为坦途。毛泽東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有了原子弹、氢弹、大型电子计算机、杂交稻以及至今令中国人骄傲的航天和导弹产业等等。右翼的朋友倒是可以很轻松地否定这些成就,他们不愿意接受现实,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只是要提醒他们: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绝对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成就。因为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调,重视了机场、高速公路建设,但忽视了铁路、航运、普通公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正是后者支撑起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半边天。如果没有这些成就,这意味着什么?我想答案是明白的:要么继续奉行高积累政策,以筹措建设资金;要么让中西部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无法进行改革开放。
换言之,正是由于毛泽東时代的压制消费政策,才使得今天中国的高消费政策成为可能。在“吃饭”与“建设”的天平决定性地倒向前者后,一些幼稚的中国人试图简单地抹煞毛泽東时代的成就,这种做法也许能够骗他们,但骗不了客观的分析。毛泽東时代的积累政策也许是很不近人情的,他似乎把人民的生活水平压低到了极度低的程度,然后把节衣缩食得来的资金用于建设,把人们的食品和衣着变成了公路、铁路和工厂。但是,正是这种不近人情才为中国的建设筹集了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获得的巨额资金,从而使得中国后来的发展变得容易了。这其实是一种“前人吃苦,后人享福”的治国之道。
没有当年的“吃不饱”,就没有今天的“吃不了”。
当然,以重工业为取向的工业化道路在效率上是很难与出口替代型发展相比美的。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经济成长率高于中国的原因。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奉行闭关政策并非自愿,而是外国封锁的结果。当年毛泽東宣布“一边倒”并不是宣布与西方断交,相反,所谓“一边倒”只是一种亲苏的全方位外交而已,他并没有关闭与美国和西方的交往之门。但朝鲜战争改变了这一格局,西方主动把中国视为敌人,这其实并不是毛泽東的“一边倒”的错误。
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就是中国与四小龙的发展起点是根本不同的。按照《世界经经济千年史》的平衡数据,1950年台湾人口仅为788万人,人均GDP高达936元,是中国大陆的一倍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926元)和处于虚火状态的菲律宾(1070元),不要说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台湾的人力资源水平和人均资本数远远高于中国大陆,这正是它后来发展的基础。毛泽東建国后,面临着将近6亿人口,其中有高达80%多的文盲率和几乎相同的贫困率,在这样一个凄惨的摊子上,有谁能实现经济的疯速成长呢?对此,即使是万能的上帝,恐怕也只有摇头叹气的份。因此,拿台湾跟大陆作粗放型的对比是严重违反统计学常识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贫困是原来就存在的,而不是毛泽東带来的,-----但既使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常识,右翼人士们也试图百般予以否认,从而把1840年以来的全部灾祸都归罪于毛泽東。
1978年后,由于欠人民生活的债太多,国家开始还债,首先是加工资,知道人们为什么喊:"邓小平让我们富了"? 这是拣了毛泽東的便宜(因为毛泽東反对单纯的物质刺激)。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当时的高积累,中国的工业化将没有基础。再说,轻工业见效快,有市场就可以搞。 当时(80年代初)降低积累率时,一些领导人就说:"分光吃光,没有希望。"表示了反对的态度。军转民时,军工企业受到空前打击,研制飞机导弹的企业甚至去烧砖来提高职工的生活,甚至不惜砍掉己经试飞成功的大型运十飞机这样的战略产业,海军建设停顿二十年。总之,降低积累率必然会使得人民生活提高起来。这也是邓小平取得人心的一个最好手段。
当然,有些人的比较方法也有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们能够上网,有电话,有电冰箱、复印机等等。这些真是不值得一驳,猪脑袋才这样比。网络、手机这些是90年代才有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家用电器的逐步普及也仅仅是6、70年代的事情(中国在70年代前期电视机已经普及到各单位了,我1972年就看到上海生产的彩电了,当然色彩一般)。复印机在80年代也是很稀罕的东西。当时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没有这些东西的。何况时代不可能完全相比,中国人掌握电视机的生产也是90年代以后了(芯片和显象管仍然是外国的产品或者技术)。技术进步主要是由于80年代国际新科技浪潮带来的,怎么能够把不同时代条件下的东西拿来比呢?何况我们现在真正掌握多少核心技术呢?
那些以邓小平为首的走资派包括许多中央高级干部,解放后当了大官, 有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就不想继续革命了, 就想骑在老百姓头上享福了, 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忘记了毛主席的教导, 他们的行为说明这些人早己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击倒, 早己蜕化变质,已背叛信仰、背叛对人民的承诺,背叛了千百万先烈、先辈的遗志和嘱咐。
我们知道,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内走资派在毛主席刚刚仙世后就秘密策划、实施了震惊中外的“十月军事政变”,把一大批无产阶级继续革命派赶尽杀绝。后来又在“三中全会”上抛出了全面否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所进行的一切革命和建设等伟大事业的“两个决议”。那么这“两个决议”是如何通过的呢?在参加三中全会的全体中央委员中,如果有30%的人坚决投了否决票,那么中国的情况可能就是另一种局面了。很遗憾,这“两个决议”几乎是一致通过的。
那么凡是举了手、投了赞成票的人是不是应该有责任呢?这些人是不是可以说是“三中全会派”呢?!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既然这些人否决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道路,支持、拥护复辟倒退的所谓“改革开放”,那么是不是又可以说这些人是“改革开放派”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如果没有“三中全会派”支持、拥护并跟着邓小平跑,邓小平的复辟倒退阴谋能得逞吗?起码不会这么顺顺当当的吧?!
经过28年的所谓"改革开放",中国己经完全彻底复辟了资本主义。而今,即将贪梦的吞噬全中华的WTO关贸总协定,也己向我们扑来了!这一次,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和国内的买办官僚,不仅要吃下广大的劳苦人民,而且就连这20多年来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也难逃厄运!他们正一步步地把中国推向崩溃,动乱与分裂的无底深渊,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人们知道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极度贪婪的,这种贪婪当然最终都会转嫁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头上,但是,由于其依靠政治上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使得当国有制企业原来的风光不再之后,使得很多私有企业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人们知道,当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从国有企业中攫取原始资本,把国有制企业挖空,掏空的时候,在工人阶级丧失了主人公地位之后,没有人能够阻止这种贪婪、瓜分和掠夺,但是,当国有制企业被基本搞没了之后,这些已经培育起来的官僚买办集团,就会把他们的魔爪伸向其他的各个私有制企业。其要借助权力试图驶资本的聚集和垄断。
问题在于,这些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欺压工人阶级和劳苦百姓的时候,或许借助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相对容易一些,而要不断地吃掉各个私有企业,可以相见那种反抗将会相当激烈。
也就是说,当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依然有其较为雄厚的国有垄断资本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比较稳固的,而一旦其丧失了这个稳固的经济基础,其再想如以前那样横行霸道,就会遇到强大的对手。
实际上这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必然失败的最后的挣扎,因为这个阶级,既篡夺了工人阶级及劳苦大众的政权,本身就是走资派进而魔鬼的化身,这就注定了其只能是一种短命的自取灭亡的一种中间过渡的阶级。其不但会彻底丧失劳动人民的一定的信赖和支持,而最终也会被其他资产阶级所抛弃。因为其是一个最丑恶、最腐朽没落的阶级。
当然,中国的资产阶级以及世界上的一切资产阶级都没有一个是干净的,都是肮脏的东西。而不过中国衍生出的这个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最无耻、最恶劣、最反动、最腐朽的资产阶级之一。
随着国有制经济的消退,这个现行的共产党的这张皮,也就彻底地骨肉分离了。它想不垮台都不可能。不管有多少人依然试图假惺惺地要维持其早已走上穷途末路的稳定,但是它的地基已经沉默,它的身躯已经逐渐搁浅到了沙滩之上。
随着社会的大潮的奔腾,其将会变成为一只骷髅,被历史冲刷并淹没。
当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人类社会暂时还没有彻底解决。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劳苦大众决不会坐等着一个资产阶级取代另一个资产阶级,其将会投入到这场巨大的搏斗中,去争取自己的胜利。
但愿我们的那些一时糊涂的人们, 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能早日识破现代官僚买办政权的反动本性及其帮凶三中全会派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面貌, 为国家与民族着想, 也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摆脱剥削与压迫, 为重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奋起战斗吧!
所有华夏儿女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当今官僚买办及其御用"精英"的实质,迎接挑战:是使我们的国家走向黑暗的深渊,还是走向毛泽东式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自由的阳光大道。作为一个中国人, 尤其是青年人,应该从更高的层次看待人生观、价值观,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到底是随波逐流呢,还是奋力反击,站在人民革命正义的一边,为我们的民族、国家着想。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就会发现任何个人奋斗的努力(包括经济、家庭等)都是惘然,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民不聊生、战乱四起、瘟疫蔓延的环境,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