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学习鲁迅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
如今,网络上不断出现被鲁迅先生斥之为“决不是战斗”的现象,即“辱骂”。尤其是有的文章后面的跟帖,屡屡出现什么“傻x”、“x你妈”诸如此类的字眼儿。更有甚者,在有的is群中,有的管理对持不同意见的人,也口出污言秽语,似乎“辱骂”得愈凶愈能代表无产者,愈有“革命者”的气概。
对于“辱骂”,当年鲁迅先生在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中说,“现在有些作品,往往并非必要而偏在对话里写上许多骂语去,好像以为非此便不是无产者作品,骂詈愈多,就愈是无产者作品似的。其实好的工农之中,并不随口骂人的多得很,作者不应该将上海流氓的行为,涂在他们身上的。即使有喜欢骂人的无产者,也只是一种坏脾气,作者应该由文艺加以纠正,万不可再来展开,使将来的无阶级社会中,一言不合,便祖宗三代的闹得不可开交。况且即是笔战,就也如别的兵战或拳斗一样,不妨伺隙乘虚,以一击制敌人的死命,如果一味鼓噪,已是《三国志演义》式战法,至于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式的战法了。”
鲁迅先生还说,“不过我并非主张要对敌人陪笑脸,三鞠躬。我只是说,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论争”的目的,在于搞清“是非”,要搞清“是非”,只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而绝不能使用被鲁迅先生斥之为“辱骂”这样“上海流氓的行为”。
记得在文革两派的辩论当中,即使是在彼此都处于极度愤怒的情况下,“辱骂”现象也是很少有的,毕竟要考虑“观者”是否“以为污秽”的问题。当年,有句话叫作“骂人是无能的表现”,是颇有些道理的。如今在网络上“论争”,同样也是如此。对“保皇派”,对“民主派”,即或对“修正主义”,骂是骂不倒的。“论争”的目的,在于影响“观者”。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才能使“观者”明白你的道理,继而拥护你的道理。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辱骂”,不是革命者的文风,更不是革命者的作风。
以鲁迅先生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作为此文的结尾:“自然,中国历来的文坛上,常见的是诬陷,造谣,恐吓,辱骂,翻一翻大部的历史,就往往可以遇见这样的文章,直到现在,还在应用,而且更加厉害。但我想,这一份遗产,还是都让给叭儿狗文艺家去承受罢,我们的作者倘不竭力的抛弃了它,是会和他们成为“一丘之貉”的。”
是的,不要与“叭儿狗” 成为“一丘之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