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新帖】
在毛主席诞辰118周年前夕,再帖一篇旧作表达永恒的深切怀念。
大 冲 程
读《党内通信》联想之二
(一)
读毛主席《党内通信》,自然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那个火红年代。
将世纪的时针回转半圈多一点,中华大地热火朝天。人民精神解放、文化启蒙,豪情与诗兴同步高昂。记得有位农村姑娘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诗,结句豪言“快马加鞭赶郭老”。
郭老即郭沫若先生,遂以诗回应:“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大家齐努力,学习毛主席。”
郭老先生何许人也,德高望重,学渊博海,时任中央国家机关高层领导职务;毛主席带头尊称其为“郭老”。一位村姑敢于叫板文坛高士、学界巨擘,标示着劳动人民精神解放;身居高位的国家领导人礼贤下士与之对诗,展示出一种和谐的时代风尚。敢想敢干就是那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口号。
笔者当时在校读书,写有顺口歌诀如次:
三座大山初推平,
工农升位主人翁。
万般枷锁方除尽,
百年屈辱初洗清。
竞舟搏荡千重浪,
赛鼓激奋一代雄。
张臂释发穿云箭,
开言爆出冲天声:
鼓足干劲强华夏,
力争上游赶美英。
大破大立闯禁域,
敢想敢干放卫星。
群情炙烈猛若火,
思绪澎湃无羁风。
一穷二白起宏图,
举国跃进大冲程。
先对“放卫星”作点注释。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人反应灵敏,迅速把这个新词吸收到自己的语汇里;凡有重大成果、突出成绩,就比拟为“放卫星”。
这就是那个年代。
数千年造就的中华民族勤奋勇敢进取的品性,像超级强度的弹簧,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抑而储势待发,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不断得到释放。1958年的轰轰烈烈,应视为中国人民继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得到翻身之后的精神大提升;所释放出来的强大能量,为继续革命和加速经济建设注入了潜在的动力,因而能够战胜特大灾害和抗争国际反动势力的挤压,取得震惊世界振奋民心辉煌。在中华民族进步史上,这应该是意义深闳的一次超大冲程。
(二)
火热的群众运动,爆发的火山激情,奋发向上的强国斗志……确如洪峰大潮,对常规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免不了有些冲击——包括个人的精神境界在内——过境越界的种种状况在所难免。用毛主席的话说,群众运动“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最理解群众因而也最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积极性。
上亿人的意气风发,势如云涌,在一些方面偏离了轨道。仅农业生产而言,毛主席在《党内通信》中所提及的有两大问题。
一是“包产”的高指标,这就是“浮夸风”的表现之一。毛主席十分明确地指出:“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
二是过度“密植”。毛主席说: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青年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农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密度,那就好了。”
毛主席及时发现问题,赶在新的生产周期开始之前指出问题,并提出为广大农民认同的指导意见。对那些不合乎实际的想法、做法,只说“吹牛”“不可能”而已,没有过多的指责和严厉的批评。对有失职责的各级领导,也只说了个“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
延伸一步,毛主席指示:“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给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由此推想,对其它方面的情况,毛主席也是了如指掌。本文不赘述。
读《党内通信》,读懂了一段历史,也更深刻地感悟人民领袖的隆德高风和伟大高尚的人格。学习,对思想境界是一大冲程。
2007年7月27日 修版于2011年12月6日
【修版补言】 1958年的国情,标示着党的威望、领袖的威信形成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同近年来的离心倾向对照鲜明。不相信毛主席的人们,确当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