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3 [复制链接]

1#
95版论述”1848-1851年的经验”有这样几段话(95版《列宁选集》138页)
现在,全世界的历史无疑正在较之1852年广阔得无比的范围内,把无产阶级革命引向“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去“破坏”国家机器。
1972年版这样写的:
现在,整个世界历史无疑正在比1852年广阔得无比的范围内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去“破坏”国家机器。
1960年版这样写的:
现在,整个世界历史无疑将在比1852年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去“摧毁”国家机器。

95年版本明显与早期版本有着明显的差异。先看60年版“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去‘摧毁’国家机器”的这段话。无产阶级搞革命就要有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明显不同。例如在中国地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就是打倒封建地主阶级、帝国主义和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在这个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力量”包含: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力量”包含: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支持社会主义改造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力量”就包含了工人和农村人民公社社员,一切支持文化大革命(文革16条)的革命学生,革命干部以及革命军人。现今将要发生在中国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巴黎公社原则的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切力量”包含:工人阶级以及一切支持此革命纲领的其他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革命要集中一切革命的力量,这力量除了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外,还包括赞同无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其他资产阶级。那么,1995年版的“把无产阶级革命引向‘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去“破坏”国家机器”这段话,又给读者表达什么意思呢?很明显,革命的力量只有无产阶级一个阶级,把支持并赞同无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其他阶级排除了。如果中国地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者按照这段被修正主义者篡改后的话指导革命,那么占中国人口的80%以上的农民阶级将排除在革命力量之外,新民主主义革命会取得成功吗?

另外,60年版本使用“‘摧毁’国家机器”,比其它版本的“‘破坏’国家机器”更具有革命力量,推进革命的力度更强,支持60年版本的写法。




95版论述”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有这样一段段话(95版《列宁选集》138页)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阶级的存在还是发现这些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叙述过这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对这些阶级作过经济的剖析。我新做的工作就是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960年版和1972年版是这样叙述的: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historische Entwicklungsphasen der Produktion)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早期版本为了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这段话,对“生产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翻译还特意加上德文注解“historische Entwicklungsphasen der Produktion”,按照德文注解,德文直译为“历史发展阶段在生产上”,从文字中可以提炼出这句短语的主题词为“生产”和“发展”,修饰“生产”和“发展”的词语是“历史阶段”,早期的翻译的版本基本上表达了马克思的原意,只是在修饰词“历史阶段”加了定语“一定的”,由于主题词“生产”和“发展”已经明确写成主语,加上“一定的”这个词不会对读者产生过多干扰(其实完全可以去掉“一定的”这个修饰词)。95年的版本对这句短语做了大幅修改,把“生产”和“发展”拆开,保留了定语“一定的”,就变成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这种写法主题词转变成了“生产”与“阶段”,把“发展”淹没在一个长长的定语里,再加上原本就没有的“一定的”,这就更加强调了“生产”的固定的“阶段”。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首先,马克思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总结之前历史学家及经济学家对阶级及阶级斗争的认识的基础上,把阶级与生产发展的各个阶段联系起来分析后得出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前,阶级斗争的客观历史发展规律并不是被人们掌握,人们只是这个规律的仆从,新阶级的产生与社会生产方式改变存在着客观的对应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72年版第一卷108页)。而当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们认识到生产方式的改变与阶级之间辩证关系后,这个理论就变成了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在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发达地区,比如说中国,少数的无产阶级成为了先进阶级,这些先进阶级及其代表就会按照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改变与阶级的辩证关系主动地开展社会实践,壮大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在翻译段话时,就会强调生产方式变革与发展,主动地快速地迈过落后的生产方式,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服务。

160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剥削阶级尝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威力,也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由于阶级本性使然,这些人必然要在马克思理论上动手脚,这些人就是党内的修正主义分子,他们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篡改,以达到干扰无产阶级的认识,破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修正主义者把“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修改成“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宣扬机械唯物论,他们故意强调生产的阶段性,把“发展”一词淹没在一定的阶段性之中。其目的是为他们“巩固新民主主义”论及后来的“资本主义的补课”论找到理论依据:
建国初,修正主义者认为,既然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那么中国社会生产力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才会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大量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后,才有可能搞社会主义革命,所以建国初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应该是“巩固新民主主义”,培养和扶持大量的资本家,等资产阶级扶持起来后,到那个时候无产阶级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

1976年党内资产阶级复辟后,党内资产阶级极力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党内资产阶级主观上认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与西方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完全可以选择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农村地区搞社会主义的大集体的方式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恢复过去的小生产方式,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发展生产力。基于资产阶级这种唯心的认识,党内资产阶级的首要任务就要彻底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开路。什么““十年动乱”,“天天搞运动,破坏了生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加上社会上小资产阶级“伤痕文学”的极度喧嚣,从舆论上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势已成。从理论否定文化大革命就随之展开,首先,把文化大革命定性为“极左”运动,“极左”就是超越社会的现实阶段,“拔苗助长”地搞社会主义。文革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不行的,马克思不是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的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吗?中国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阶段都没有经过,中国有7亿“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只有小生产方式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客观状况”下,“共产党”怎么搞社会主义?所以资本主义这一课一定要补(从这个时期开始,党内的资产阶级与建国时期相比,更加走向反动)!同时,资产阶级统治当局为了安抚社会上大量对社会主义有感情的普通百姓,为了遮人耳目,就把“补课”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至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依然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当局的遮羞布,只是这片遮羞布早已千疮百孔了。



95年版论述”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有这样一段段话(95年版《列宁选集》第三卷194页)
马克思说:这里确实有“平等的权利”,但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这个“资产阶级权利”同任何权利一样,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应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即应用在事实上各不相同、各不同等的人身上,因而“平等的权利”就是破坏平等,就是不公平。
72年版是这样叙述的(72年版《列宁选集》第三卷250页)
马克思说:这里确实有“平等的权利”,但这仍然是“资产阶级法权”,它同任何权利一样,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应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应用在事实上各不相同、各不同等的人身上,因而“平等的权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
60年版是这样的叙述的(60年版《国家与革命》单行本82页)
马克思说:这里确实有“平等的权利”,但这还是“资产阶级的法权”,同任何权利一样,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应用在事实各不相同、各不相等的人身上,因而“平等的权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

95版使用了“资产阶级权利”,而在60版使用了“资产阶级的法权”,在72版使用了“资产阶级法权”。
“法权”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法定的权利。 “资产阶级法权”的概念来源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即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于实行等量交换的按劳分配原则,因此还存在着类似资本主义社会那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定权利。
那么,什么时候把“资产阶级法权”变成“资产阶级权利”呢?维基百科有这样的记述(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84%E4%BA%A7%E9%98%B6%E7%BA%A7%E6%B3%95%E6%9D%83):
1979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经过研究认为,资产阶级法权中的“法权”一词,德文是Recht,俄文是право,可分别指“法”或“权利”;译为“法权”不能确切地表达其涵义,容易使人误解为“法定权利”、“合法权利”,不符合马列的原意,从而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错误。于是决定将其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这可能是中国翻译史上牵涉面最广、政治性最强、规格最高也最正式的译名更正了。
再看看“权利”一词,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即“权力和利益”, 在百度百科也找到了与字面意义十分相近的解释(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64422.htm):权利通常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因此,权利有着应然权利和实然权利之分。
“资产阶级权利”即资产阶级的权力和利益。在现代修正主义者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保留马克思提出的 “资产阶级的权力和利益”。这就是说,要保留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就要必须有一定的权力。文革把社会主义搞成了“极左”,一点点“资产阶级的权力和利益”都要打倒,与马克思说的不符,所以要否定文革,要搞“改革”。
修正主义者为什么对“资产阶级法权”耿耿于怀并一定要改成“资产阶级权利”呢?回顾历史我们就能看到,在毛泽东时代,“资产阶级法权”经常被劳动人民的批判。文化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法权”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毛主席晚年给党内复辟资本主义分子定性时说:“做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党内资产阶级篡夺政权后,为他们的利益,为复辟资本主义张目,“资产阶级法权”一词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在导师著作中改掉“资产阶级法权”,就迈不开复辟资本主义制度的步伐。
最后编辑锤子 最后编辑于 2013-12-19 15:08:59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