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简评高居茅的《科学社会主义亟需解决的四大课题 [复制链接]

1#
简评高居茅的《科学社会主义亟需解决的四大课题
                                                                       --试论无产阶级丧失政权的历史教训》
说明:看见高居茅的几篇文章在《红旗网》发表,还没都读完,就不见了。在《草根网》搜索到两篇,又与发表的不相同。不过读后我认为:高居茅的理论观点虽然并不新奇,但还是比较系统也有一定的深度。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马列毛主义与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是“宪政民主”派理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种,应该进行必要的进一步的揭露和批驳。由于几篇文章都很长,又有重复,做系统批驳并不容易,只能以点评的方式,选择重点段落进行简要评论。【】中文字是点评的内容。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问题
(一)公有制的哲学陷阱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制度。那么,用什么样的所有制来取代私有制?这是前社会主义模式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亟需解决的一个大课题。
在过去的实践中,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用公有制来取代私有制,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忽略了公有制所隐藏着的一个大陷阱。所谓的公有制,可以解读为生产资料既是我的,也是你的、又是他的……,即属于全社会每个人所有的。那么,换个角度,又可表述为生产资料既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的……,即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所有。这样,“公有制”实际上就等同于“无人所有制”。这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二个方面,“公有”与“无人所有”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这就是“公有制”的哲学陷阱!在实践中表现为“公有制”的人格缺位,即无法定位谁来代表公有制?谁对公有制负责任?
这个陷阱迫使我们从理论上反思,取代私有制的究竟是不是公有制?哲学上与“私有制”相对应的另一极究竟是不是“公有制”?如果是,那么“私有制”又可以对应“无人所有制”,那该如何解释?对此,有人曾提出取代私有制的不是公有制,而是共有制,即共同所有制。但这种观点在实践中却成了变相的私有制。所谓的共有制,其实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本身是以个人财产私有为前提,结果共有制又回到了私有制。
【这是资产阶级右派和修正主义集团、走资派,为了复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个托词,是一个伪命题。】
(二)前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
为了解决公有制的人格缺位,过去各社会主义国家所移植的前苏联模式,都对公有制实行国家所有制(又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其依据是工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存在不同的差别,用“国家”和“集体”来充当公有制的不同公有程度的人格代表。但是,这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弊端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名义上的“公有”变成实际上的“无人所有”
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不存在私人所有,但实际上,“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却表现为“无人所有”,即没有人对国家或集体的财产负责。在企业管理层面,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国家或集体组织委派的管理人,只是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甚至连职业经理人都不是,而是党政官员),并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干得好,可以升迁;干不好,一走了之,无须对企业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在职工层面,干好了,没多得;干不好,也不能对他怎么样,干多干少都一个样,“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不仅难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反而谁也不想多作贡献,只想多捞点。
2、名义上的“公有制”变成实际上的“党国所有制”
这两种公有制的形式,劳动者只是名义上的生产资料主人,实际上劳动者无权支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企业的经营权掌握在政府的主管部门,而社会主义国家又实行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体制,党领导一切,集体组织和政府都得听命于党。充当劳动者代表的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只是协助党和政府的助手,所以,公有制也就演绎成“党国所有制”了。不仅产生“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弊端。更糟糕的是,政党和国家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公有制则是经济基础的范畴,当公有制变成“党国所有制”后,经济活动便纳入了政治斗争的轨道,从而屡屡出现违反经济规律的现象。
3、名义上的“公有制”变成实际上的“官僚轮流瓜分剩余价值的动态型私人所有制”
公有制变成“党国所有制”后,一旦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被修正主义者篡夺,那么,公有制便立即转化成官僚阶层轮流瓜分剩余价值的动态型私人所有制!这就是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而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却非常容易的根本原因!公有制成为“党国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最现成的经济条件,是搞官僚资本主义最直接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一夜之间就从新中国回到了旧社会,社会主义一个早晨就变成了官僚资本主义,公有制的人格缺位迅速被“私人所有”和“官僚轮流所有”填补。这是无产阶级丧失政权血的教训!
(三)公有制的本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其本旨是为了彻底改变私有制造成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的状况。这种分离是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源头,是社会不公平、不平等和一切罪恶的总根子。
因此,消灭私有制就是要消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态,变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而过去搞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恰恰没有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不是由劳动者直接充当公有制的人格代表,而是通过“党”、“国家”、“政府”、“集体组织”作为“中介人”来代表劳动者充当人格代表。这不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而是一种间接结合,这是公有制企业一直没搞好的根本原因,也是前社会主义模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教旨最突出的问题!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间接结合,一旦“中介人”变质了,背叛了劳动者,不代表劳动者利益时,公有制也就彻底蜕变了。“中介人”就可以打着公有制的旗号,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名义,肆意侵吞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和瓜分公有制财产。
(四)探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过去的两种公有制形式,只要“中介人”不变质,真正代表劳动者利益,那么,即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只是间接结合,公有制企业也未必不能搞好。事实上,大多数公有制企业确实搞得非常有声有色。但这种搞得好,主要是依赖道德的机制,是通过政治挂帅,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靠提高干部与职工的思想觉悟,人为树立“主人翁感”的精神力量来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然而,道德的机制并不来自于公有制的本身,而是来自外部的上层建筑的输入,是“精神变物质”的结果,如果过于迷信精神的作用,有可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且,道德机制本身很脆弱,难以抵挡物质的诱惑。一旦道德的精神支柱垮下来,人人都会疯狂地参与瓜分公有制财产的罪恶活动!
这种情况表明,前社会主义模式必须要以“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即与一切私有观念决裂)为前提,才能维系公有制企业的正常运作。只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到了“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才能与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相匹配、相协调、相得益彰。反之,如果私有观念占了上风,则公有制企业非垮不可!“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本身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相并列。对此,毛泽东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强调政治挂帅、思想改造,号召斗私批修,“向雷锋同志学习”,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灵魂深处闹革命……。这一切,都是为了“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否则,经济基层是公有制,而意识形态却是私有观点,两者相脱节的公有制是脆弱的。但是,与传统私有观念决裂远比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难得多。在现阶段的历史时期,几乎是不可能。
为此,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探索一种能让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所有制,它不能再主要依赖道德机制来运作,而是靠自身的机制,由劳动者直接充当生产资料的主人,真正对生产资料负起全责。至于这种所有制的名称,叫“公有制”?还是“共有制”?“共产制”?“社会所有制”?这无关大局,关键是要让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
设计这种所有制的难度在于,既要让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但又不是让劳动者个人直接拥有生产资料;既要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却又不能变成私人业主!这就需要对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对此,笔者设想的总体思路,是把所有制的四项内容,即占有权、支配权、分配权、处置权进行合理的分割:
1、鉴于“主人翁”的地位和感受往往来自于直接掌握经营权,因此,未来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可以首先把支配权和分配权直接由劳动者来掌握,即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和分配权都交给全体职工大会,让劳动者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经营管理班子、监督班子等机构。它拥有人财物供产销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和分配的决策权。提升职工大会的地位、降低企业法人代表、经营管理班子和党组织的地位,是为了避免社会主义企业变成“党国所有制”,甚至蜕变成私有制和官僚所有制,真正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职工大会不许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杜绝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2、以前的公有制不能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因此,将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不搞“八级工资制”,分配权只能归属企业全体职工大会,决不能归于经营管理班子。
3、未来企业的属性,从单个企业看,有点类似以前的“集体企业”,自主经营,不受国家干预。但从宏观上看,每个企业都属于全民所有,即企业的占有权、处置权归全民所有。这个“全民”可以由“国家”来代表,由人大或政府设立专职机构来充当。它的职责只限于制定和下达经济发展计划,调控供需的总量平衡和调整经济结构,处置企业的关停并转。由此,企业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关系:
企业必须完成国家的生产计划和上交利润的任务,但国家不能委派职业经理人,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职工收入分配,企业超计划完成任务的收益可用于企业积累或增加职工福利。全体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但不是股东。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全体职工大会,不是企业法人代表,也不是党支部、党委,更不是经营管理班子。党组织的职责,主要是保障企业遵纪守法,保障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坚持政治思想工作,协调职工大会与经营管理班子的关系,要求党员在各方面发挥模范表率作用等。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参与职工大会或经营管理班子的领导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但不代表党组织。党组织对企业的经营和分配不作干涉。职工大会有权决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分配,但无权处置企业的资产。企业产权归全民所有,处置权由国家专职机构根据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来掌握,但处置权限于企业资产的划拨和调动,不存在、也不允许搞市场经济那套资产转让、买卖 (防止被私有化或被掌权者以权谋私)。企业关停并转后的职工去向由国家负责安置,个人也可以自由选择。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形式,集体所有制要逐步的不断的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职工大会(或代表大会)。这是行之有效的机制,尤其是文革后的实践已经证明是正确的,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最成功的经济体制。】
二、计划经济的搞法问题
(一)市场改革派反对计划经济的4个借口
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一旦被市场经济取代,资本主义也就自然而然复辟了。因为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前提条件,所以市场经济才担当了资本剥削的栽体。邓小平硬说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那是胡扯!他以“不争论”的命令来强制推行市场经济,恰恰暴露了他搞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对此,市场改革派编造了4个借口来否定计划经济。可惜,这4个借口都没有“批”到计划经济的点子上。
【社会主义突出的特征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的突出特征是市场经济。】
1、计划经济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前所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造成的问题,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没有直接结合起来的负面结果,并不是计划经济本身的问题。如此张冠李戴地指责计划经济,根本没有说到点子上。
【社会主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计划经济并不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2、计划经济效率低,不如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的效率不如市场经济的说法,不仅是误解,而且与事实恰恰相反!误解是指人们往往把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率两个概念混淆了。发展速度是GDP的增长率,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市场改革派却热衷于用速度冒充效率搞忽悠。事实是,计划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一定比得上市场经济,但效率绝对高于市场经济!只要有心收集中国官方和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计划经济的发展速度之所以可能不如市场经济,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没有市场经济那么大的投入。计划经济的原则是先安排人民的生活,在保障人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支出后,再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安排投资项目。这种投资资金,除了少量依靠外援(也可能没有),其余都是劳动者创造的积累资金。一不靠剥削,二不靠对外掠夺,三没有内债外债,四没有股市圈钱,五不乱发货币。而市场经济却是“五毒俱全”,庞大的投入,发展速度当然可能快于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产出增长率却大大低于投入的增长率,因此,市场经济的效率其实远不如计划经济!市场改革派从来只吹GDP的增长率多少多少,发展速度多快多快,却从来不提投入资金的增长率是多少,这是市场经济的软肋,市场改革派心虚,不敢说!
【计划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率是市场经济无法比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新生的苏维埃不仅战胜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消灭了国内的反动势力的暴乱,而且建设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是远远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正是如此,才能有可能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法西斯,并成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同样新中国建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目标当然是要扼杀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如果说抗美援朝的胜利,还有苏联的支援的因素,那么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和军事的封锁,毅然承担起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苏修和美帝霸权主义的斗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上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设成了中国的工业化体系和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在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了资本主义的一百几十年就是有力的证明。】
3、计划经济凭票供应,说明社会主义贫穷,不如市场经济
市场改革派把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嘲讽为社会主义“贫穷”的表现,视作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的依据。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似是而非!
计划经济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两大部类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的经济形式,它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简言之,就是一种为满足消费而生产的经济形式。所以,计划经济必须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以有多大的供给能力来安排多大的需求;反之,没有需求就不安排生产。这种供需平衡是通过“有形之手”(国家计划)来调节的。因此,计划经济不会出现市场经济的盲目竞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人民的消费需求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生产的供给能力也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新中国从一个烂摊子建立起来,生产的供给能力在逐步发展之中,一定时期内凭票证供应粮食、油、肉蛋禽等,是难避免的。暂时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现象,充其量只能说明计划经济的投资资金没有市场经济那么多,发展速度也就没有市场经济那么快,
【说计划经济的发展速度没有市场经济快是没有根据的,上面已经讲过发展速度问题。】但并不表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贫穷!凭票供应虽然谈不上享受生活,但保障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将此划入“贫穷”的范围,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其实也是这种水平,虽然他们不需要票证,但大多数人消费不起,也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我在别的文章中谈到票证问题的看法:使用票证不是“为了使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相统一”,“对社会需求进行严格管理”,而是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为了首先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的尤其是经济困难时期的一种临时的辅助措施。山东的粮票就随便买,北京的化纤布就不要票,安徽的蚌埠肉就不要票。随经济的发展票证的功能越来越小,不少已逐步取消。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更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指责的。】
市场经济不是为消费、而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形式,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生产。简言之,就是为资本所有者无止境地发财致富而生产的经济形式。所以,市场经济总是处于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到处寻找投资机会的状态。它的供需平衡是靠“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的,调节的依据是价格的变动。可是,问题恰恰出在,市场的需求往往是通过营销手段人为制造的,从而使价格产生泡沫变成虚假的信号,失真的信号必然导致“看不见的手”调节失灵。人为制造虚假的“刚需”,维持“繁荣”景象,正是市场经济自取灭亡的陷阱。一旦商品卖不出去,就是经济危机。只有危机才能使供需平衡。但这种平衡又满足不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然后继续扩大投资、继续制造虚假的“刚需”……,直到又一次危机,如此周而复始,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却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市场经济虽然无须凭票供应,但它不是为消费生产,大多数人也没有能力消费,这样的供给大于需求,商品再多,有意义吗?
【但谈这个问题,不要忘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是在帝国主义的封锁下,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
同时不要忘了,60年代人民生活比50年代有很大的进步,70年代比60年代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上世纪末就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客观的事实。可是我们今天,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人民却被“看病、上学、住房”新“三座大山”和“养老保险”所压迫,以至于不得不探讨重新革命的问题】
4、计划经济完全受政府控制,按行政长官意志办事,资源配置失误多,浪费大
就计划经济本身而言,它受政府控制,按行政长官意志办事,失误多,浪费大,多多少少确实是个问题,也是计划经济没有搞好的原因之一。
【计划经济也不是万能的,计划也是“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事物。但说计划经济失误多,浪费大,比市场经济的周期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还大吗?计划经济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社会主义70多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
但这是与任命什么样的官员有关的问题,如果是外行人或经验不足者充当计划经济官员,显然失误就多,这完全是人事制度、政治体制的问题,并不是计划经济本身的问题。两者不能混淆,否则,又会张冠李戴。
退一步讲,即使按行政长官意志办事,失误多,浪费大,算是计划经济的弊端,那么,市场经济不受政府控制,自由竞争,完全由“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难道就没有失误?或失误变少了?难道浪费就不大了吗?只要不是睁眼说瞎话,市场经济的失灵、失误、浪费不知要比计划经济大多少倍!难道不是事实吗?
可见,市场改革派反对计划经济的4个借口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相反,他们推崇的市场经济其实弊病比计划经济多得多!计划经济本来就是建立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基础上的更先进、更合理的经济形式,怎么可能不如市场经济呢?只有一心一意想复辟资本主义的人,才会心怀叵测地反对计划经济、鼓吹市场经济!
(二)计划经济真正的弊病是借用了商品经济的外壳
其实,以前搞的计划经济真正的弊病恰恰是没有与商品经济彻底切断联系,反而一直采用了商品经济的外壳!
这种状况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走到尽头,即市场经济彻底崩溃、再也维持不了的时候,资本主义才会敲响丧钟。这时候,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条件真正成熟的时机,而且是在全世界同时爆发武装起义。
【马克思讲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条件。】
但是,我们以前搞的社会主义是依据列宁主义学说建立的。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新情况,提出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一国或数国率先举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在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随后,东欧、中国等国家也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并移植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经过70多年的实践,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又都复辟了资本主义。这个事实表明,以前搞的社会主义其实是条件还不成熟的“早产儿”!
【作者也是社会主义“早产论”者。】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无产阶级在一国或数国取得的革命成功,都发生在第一次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这表明,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成功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间歇性的大乱的“乱中取胜”的,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混战中趁机成功的,并不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常态运行中取胜的。这种革命成功并不是旧的生产关系彻底溃烂的条件下出现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确实已经走完的结果,实际上是个“早产儿”。所以,胜利的果实并不甜,是青涩的,容易变质的。
【社会主义如果是“旧的生产关系彻底溃烂的条件下”出现的、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确实已经走完”的结果,那社会主义革命有什么意义?】
资本主义是不是到了灭亡的阶段?要看它的运行机制在常态下是不是彻底丧失了功能。而且不只是在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丧失功能,而是要在全球或多数国家丧失功能。因为资本主义通过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具有同生死共存亡的特点,它不同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可以一个一个国家孤立地运行。
资本主义的常态是指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周期性地运转,只有当这种周期性的运转无法运行下去时,出现全球总危机大爆发,任何措施都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彻底完蛋、无法再维系下去,这时候才是无产阶级革命时机真正的来临,资本主义的丧钟才会真正敲响,社会主义革命也就瓜熟蒂落了。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市场经济完全丧失功能的基础上,计划经济也就可以完全切断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彻底扔掉商品经济的外壳。
【“资本主义是不是到了灭亡的阶段?要看它的运行机制在常态下是不是彻底丧失了功能。而且不只是在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丧失功能,而是要在全球或多数国家丧失功能。”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世界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发展在同一个水平。同时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了革命的能动性,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
显然,前社会主义模式的计划经济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还不得不借用商品经济的外壳。而商品经济恰恰就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只要商品、货币或其他东西转化为资本,随时都会产出资本主义!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就是把毛泽东遗留下来的公有制财产和共产党拥有的权力全部商品化,并统统转化为资本,从而导致全党腐败和全面的资本主义复辟!所以,计划经济采用商品经济的外壳,是前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死穴”,不碰则已,一碰就死。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复辟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也是计划经济搞不彻底、修正主义能够轻而易举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真正的弊端所在!
【这个弊端能克服吗?起码现阶段,至少在一个世纪之内我们还无法克服。美欧能克服吗?那些更落后的非洲就更没法预测了。按这种(理论)讲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目前还有搞的必要吗?显然是没有必要了。这也可能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结论。】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预料,朝鲜和古巴复辟资本主义,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社会主义是不应该有商品货币的。
【马克思讲的是共产主义】
如果依然存在商品货币,那就还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
【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马克思只是没有预计到这一阶段的时间会有多长,说是一个过渡。而列宁、尤其毛主席非常清楚,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毛主席把这个历史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是有阶级的社会向无阶级的社会过渡或转变的社会形态。这是毛主席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计划经济无法摆脱商品货币,意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彻底丧失功能,还有一定的生命力。采取商品货币外壳的计划经济,其实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
【应该是,不是共产主义经济。】
如果真要搞社会主义,就应该逐步消灭商品货币,这正是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
【在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商品货币都是要存在的,只要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三大差别存在,
尤其是,只要世界上还有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存在,就会存在商品交换,就需要货币。只是商品货币的功能会越来越小,随着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越来越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高,商品货币才会逐步退出社会。当然这时的阶级也是在消亡着的。】
但邓小平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改革的名义,不仅不消灭商品货币,反而干脆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强制推行市场经济。
【谁也不可能消灭商品货币,这是经济规律。】
他之所以紧紧抓住市场经济,就是要用商品货币来颠覆社会主义。他不敢直接宣布要复辟资本主义,但拐个弯说是搞市场经济,这一招就把大家忽悠了,大大的狡猾!一旦搞了市场经济,就必然要搞私有化,
【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私有制为基础上的经济运行规律。】
必然要把国有企业变成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然后给市场经济穿上一件“社会主义”的外衣,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标签,再无耻地伪造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掩护。老谋深算,阴险之极!明明是篡改、背叛马克思主义,把强奸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烂货,恬不知耻地标榜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欺世盗名,不要脸到了比婊子还婊子!
(三)真正的计划经济必须与商品货币彻底割裂
受制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前社会主义模式的计划经济不得不借用商品经济的外壳,原因有三个。一是出于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往来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份额中毕竟占了大头,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闭关锁国搞建设,对外经济往来不得不借用商品货币这一工具。二是国内的产品流通,除了全民所有制的单位之间可以直接调拨,其他的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产品流通,如国家与集体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还必须采取商品交换的原则。三是计划经济产品的劳动消耗,虽然可以直接用劳动时间来核算,但在采用商品经济外壳的情况下,统一使用商品、货币的计量单位,可以方便于成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这些在社会主义社会同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一样,是会始终存在的,怎么会有“真正的计划经济必须与商品货币彻底割裂”。这是“形左实右”的观点。】
可见,过去的社会主义作为“早产儿”,使计划经济还需要借用商品经济的外壳,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丧钟敲响的时候,商品货币随同资本主义一同葬入坟墓后,那时候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真正地运转起来。
【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作者完全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
简短的结论:作者这二部分的论述,意图很清楚,就是告诉人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丧钟敲响的时候”条件才成熟。当前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