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伤不起 病不起 乐不起2011-05-03 12:04: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要评论 
制造业
“太累了”,26岁的贵州男子杨阿琪一落座,就深深地往座位后方躺下去。去年下半年,他从一名普通流水线工人升职至班组长,工资也从1200元增长到2000多元,但晋升的喜悦很快被繁重的工作压力所吞没,“体能和精神都是极大消耗。”
像阿琪这样的工人,在深圳数以百万计,这个群体的压力显而易见:超负荷加班的体能压力,无处不在的工伤危险,无影随行的职业病梦魇,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
加班:被自愿的无奈选择
在多数的城市和公司,加班绝对都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选择,而在深圳制造业成熟的薪酬制度下,加班费从来都是固定收入的一部分。
“以前每天晚上能加3小时,周六周日都能加十几个小时,现在晚上只能加1小时,周末的干脆没有了。”面对来访者,几名女性工人抱怨不已。在这家公司的薪酬设计中,除900元的底薪之外,所有的收入都要来自加班费,一旦取消加班,他们的收入将回到最低工资保障线。
“流水线上坐了几年,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厉害”,34岁的陈女士在沙井第三工业区一家电子厂做PCB板装配工,每天的工作就是迅速地将一个个电容电阻等元器件插入线路板上细密的小孔中,然后用电烙铁准确地点上焊锡将每个节点固定住。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细心,因为插错一个孔或者点焊错位,这块电路板将成为废品。
“我老公找过组长让我换个工种试试,但做了半个月又换回来了,毕竟做这个最熟练。”陈女士称,自己做了多年的PC B板装配,已经拥有熟练工的招牌和较新人高出一截的收入,换其他工种意味着收入锐减。犹豫一番后,她现在重新坐到流水线旁做起了PC B板装配。作为条件,她的组长允许她每做一个小时可以到领料库房或者车间外面走一圈,以减轻日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根据市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是34706元,月均2892元。但在采访中,南都记者发现这个数字只是一个“被平均”的数字,多数制造业工人尤其是18-22岁之间刚开始工作的年轻工人几年内都很难拿到这个数额。
工伤:无处不在的潜在风险
前日是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广西女孩陈燕娣如约和几十个工友一起前往莲花山公园游玩,这些工友的手部都因不同程度的工伤致残。他们在公园组织活动,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引起外界对工伤的重视。在这个名为“手牵手爱心小组”的工友互助社团中,陈燕娣是负责人。
这个瘦弱的女孩,在2005年一次工伤事故中被机器压伤右手五指,被鉴定为9级伤残。“工厂只会告诉我们,按怎么样的流程出来的产品是合格的,但没人告诉我怎么样操作是安全的。”
虽然9级伤残在工伤鉴定中是比较轻的一个级别,但仍然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从那以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最重要的是没有信心:进不了好的工厂,担心男朋友嫌弃。”至今为止,陈燕娣仍然单身。
陈燕娣的遭遇只是数以万计的工伤悲剧之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深圳职工工伤参保人数达816万人,其中工伤人数约5万人。也就是说深圳每1000人中,每年都会有6个人身上发生工伤事故。
平湖一家LED工厂的H R经理叶秀梅说,她每天都要专门去车间巡视两圈才能安心坐在办公室做事,“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最害怕出现工伤事故,因为经不起折腾。”
叶秀梅曾在深圳和东莞从事过数年的人事管理工作,她认为,制造业企业工伤频发的原因有,长时间疲劳工作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多数小企业缺乏防护设施,工人们对安全意识的淡薄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职业病:如影随形的梦魇
说起制造业从业人群中的职业病,多数人会想到尘肺病的恐怖画面,与断指断臂的工伤事故不同,职业病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悄悄侵入人体,侵蚀工人的健康,待到发现时已为时已晚,而众多缺乏文化知识制造业工人往往并不能及时留意到职业病的危害。
陈燕娣的老乡小黄,2000年在一家工厂工作时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时年18岁的她被发现已经化学物品中毒,部分神经受伤坏死,至今,仍然在家人的照顾下每天卧床用药,度日如年。
“我不能原谅的是,很多企业都在招工时隐瞒真相。”陈燕娣说,大多数打工者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工厂往往对所从事的职业一无所知,工人们经简单培训如何生产后就匆匆上岗,好点的企业会做安全生产的培训和防护,但多数中小企业中的工人就很难得到,“你甚至都不知道,那些你天天打交道的液体和气体会害了你一辈子。”
市卫生监督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深圳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12894家,占企业总数的48.30%,直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人数多达34万人。目前,深圳市最为严重的职业危害无一例外都集中在制造业中。
生活:游离于城市边缘的失落
27岁的小陈毕业于西北一所工科大学,专业是机械设计,在比亚迪坪山厂区工作已近3个年头,至今仍然单身。
“工厂里面不比关内的写字楼,女孩子们基本都是90后,年龄差一大截,年龄差不多的都回家结婚去了。做管理或技术的同龄女孩更是少得可怜。”小陈还感叹,因为久居关外工业园区,渐渐地和市区的同学老乡们关系变得疏远。
同事们透露,去年4月的一个周末,小陈赶赴宝安机场参加一次约会,路上换乘公交三次,加上周末塞车,见到初次约会的女孩时已经迟到2个多小时,结果可想而知,此后他每天下班后索性窝在宿舍玩网游。
像小陈这样生活方式走向封闭的青年人,在关外各大工业区都普遍存在。在打工族经常去的百度贴吧,在富士康工作的女孩sslllily抱怨“整天除了上班还是上班,这样的生活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厌倦这样的生活,但我又无能为力……我开始堕落,不喜欢跟别人沟通交流,整天在宿舍里睡觉!”
“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交流没法得到满足”,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峰认为,制造业单一枯燥的工作内容,加上休息不好,缺乏感情交流,是造成制造业从业人员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刘宝峰建议,制造业企业应多组织带有感情交流性质的活动,比如员工生日聚会、交友等。此外员工自身也应主动和周边人群接触,避免把自己变得封闭。
减压贴士
做好自我保护 多与外界交流
●适度减少加班频率,长时间工作时注意变换姿势和环境。
●尽量避免疲劳操作,做好工伤防护措施。
●在有可能引发职业病的工作区域,做好自我保护。
●多参加群体聚会活动,主动与周围人群交流。
声音
工厂只会告诉我们,按怎么样的流程出来的产品是合格的,但没人告诉我怎么样操作是安全的。
你甚至都不知道,那些你天天打交道的液体和气体会害了你一辈子。
整天除了上班还是上班,这样的生活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厌倦这样的生活,但我又无能为力……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杨敏 田恬 张舟逸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李晓敏
本版摄影:南都记者 陈以怀
作者:李晓敏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