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学习讨论
火眼金睛
新闻评论
“四大”广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工农之声
当代国际共运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红|石|头|论坛
»
劳动者的解放
»
工农之声
»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返回列表
查看:
4051
|
回复:
0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052
精华
33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星火燎原
组别
论坛元老
生日
帖子
1205
积分
1473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1-03-17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05-22 13:05
|
只看楼主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发布: 2011-5-22 07:33 | 作者: 谢明康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556 | 回复: 0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精神内涵
姚莉苹 来源:《文史博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伟大的历史事件,在为民族翻身解放而奋斗的事业中,必然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不仅折射着时代风云,更凝铸了不朽的红军精神,这种精神与后来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说来这种精神的内涵就是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官兵平等、严守纪律的模范行为。
一、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
湘鄂西苏区以及后来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不长,总共只有八年的时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八年,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事,其间所经历的曲折坎坷,艰辛苦痛,确实是十分壮烈残酷的。从工农革命到红四军,从红四军到红二军团,从红二军团到红二军,从红三军到红二方面军,其间几起几落,队伍几次被打散又重新聚拢,艰难曲折非常人所能想象。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时候,苏区广大军民并没有被艰险的局势所吓倒,没有向艰苦险恶的环境低头,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坚信革命终究会获得胜利。无论遇上多么深重的苦难,多么残酷的现实,都依然坚定不移地把革命的旗帜扛在肩头,一直向前,走向陕北,走向全中国。
红色歌谣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悲壮的历史事实。首先由于贺龙是代表中国共产党来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也由于贺龙过去在这一带的影响力,穷苦百姓纷纷用生死要跟贺龙闹革命的歌谣表达他们誓死革命的决心。“白天行船看日头,夜里赶路望北斗,洪湖拉起革命军,穷人都跟贺龙走”。“跟着贺龙铁了心,要我变心万不能,除非毛竹不长节,除非六月河结冰。”“桐子开花心儿红,我们穷人跟贺龙,生死要跟红军走,哪怕刀子割喉咙”。仔细品味这些歌谣,联系当时苏区百姓前仆后继,舍身忘家,坚决革命的历史,不禁为之而动容。据《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记载,当时仅大庸县的郑家坪乡,先后就有900多人参加了红军。“从1935年1月到10月,永保县参军人数约四千人,郭亮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创建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永顺县东北部-笔者注)约四千人”。“1935年六月下旬,桑植洪家关一带就有白族、土家族、汉族农民一千余人参军。”鄂西来凤县猛洞一带,在1935年初的一次扩红中就有500余名土家族、苗族青年参加了红军。1935年7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前夕,红军在桑植就扩编了两个师(5师和8师),据桑植籍老红军肖瑞林回忆,红军长征出发时,桑植县约有6000人参加了红军,而解放后能活着回乡的只有20多人。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红军长征时,桑植县大批的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以后又有许多红军亲属家眷沿途乞讨,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红军,其中贺学春等在四川赶上了红军队伍,黄大望、卢化根、刘培奇等人也先后找到了红军,至今四川万县还有许多桑植人,大都是当时寻找红军时滞留在当地安的家。
其次苏区百姓用坚贞的等待表达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已经跻身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民歌谣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以男女二人对唱的形式,采用桑植民歌独有的五句头结构,把红军与妻子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两年不回两年待,钥匙不到锁不开。”朴素的话语,一语双关的比喻,表达了妻子誓为当红军的丈夫守身如玉,忠贞不二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苏区百姓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也许人们会觉得,这首红色歌谣不就是表现了一个妻子对自己丈夫的等待么?今天的流行歌曲中还有《等你一万年》的歌呢?当我们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表明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不同的“等待”中其实包含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当一个农村妇女面对当时的白色恐怖,面对随时都可能落下的带血的屠刀,还能够依然忠贞不二。这其间所表达出来的内心的坚贞难道不令人感叹吗?虽然这种等待最多似乎也只有三五年,然而,这样的三五年不是比后来的“等你一万年”更要漫长得多吗?苏区的群众借用情歌表达了他们坚贞的守望和不屈的等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坚定信念:丈夫一定会回来,红军一定会回来。这种坚信,并非是一种盲目的“迷信”,其所隐含着的正是湘鄂西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也表达出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啊!
再次,苏区百姓在红军撤离根据地后,以坚持革命斗争的实践表现出自身坚定的革命信念。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会师,当晚部队实施战略转移,辗转北上抗日,开始了伟大的长征。红军撤离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苏区老百姓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人们的生活。据《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记载:“这一时期,郭亮县龙家寨区被杀害的干部群众达四百余人;龙山茨岩塘在红十八师撤离后的三天内,被杀害的有一百五十余人……桑植县仅洪家关就被杀六十余人,匪徒们三次纵火,烧毁房屋百余栋,该地共四十三户人家,逃荒流落他乡者达三十六户”。“红军走了我心伤,门外来了国民党,老的赶得没屋坐,少的赶得没处藏。”歌谣形象地反映了红军走后苏区百姓的生活情状。但是面对白色恐怖,民众并没有屈服,他们用各种方法坚持斗争。“高山古树不怕风,红军火种燃心中,树大根深倒不了,火种越燃心越红”。这首歌谣就是苏区民众面对白色恐怖而表现出的精神面貌。
永顺县毛坝乡有一个地主返乡时贴出标语恐吓老百姓,“旗是红军旗,是我打倒的;谁若再竖起,剥他脑壳皮”。没过多久,当地群众把标语改成“旗是红军旗,是你打倒的;我今再竖起,算账定找你”。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勇敢地掩护留下的红军伤员;精心保管红军留下的物品,如军衣、军帽、印章、旗帜、文告等等。在反动派三令五申不准唱红军歌曲的禁令下,苏区人民仍悄悄传唱《不打胜仗不回乡》、《马桑树儿搭灯台》、《十送我郎当红军》等歌曲和《红军围龙山》、《红军大战十万坪》等三棒鼓词。湘鄂西苏区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不惜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走,直到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二、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在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少舍生取义的英雄,他们为着理想和信念,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染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慷慨赴难。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有着这样的无数国魂,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鼓舞中华民族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湘鄂西苏区歌谣里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正是民族精神中至刚至大的气节。“不怕你的屠刀快,砍头莫过五尺矮,老子死后二十年,又是英雄再重来。”这首壮烈的就义歌,是湖北监利县周老嘴中共早期党员、乡农民运动骨干王诗恒烈士所作。1928年10月9日,他被国民党监利团防局抓住,遭到严刑拷打,誓死不屈,绑赴刑场时,他面无惧色,高呼这一绝命诗,为了纪念他,此诗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其实,类似于王诗恒的英雄事迹在当时是比较多的,如大丈夫要革命,立志创造新社会;为工农、谋幸福,百折不挠气不馁。你们杀了我一人,好像明灯暂被狂风吹;革命少了我一人,好比大海干了一滴水。革命声势如浪潮,一起一伏前后追;浪打沙埋众贼儿,哪怕妖魔逞凶威。白旗倒了红旗飘,老子生死在这回,走上前来不下跪,贼儿们,睁开眼睛看爷爷。
1932年6月,监利县共产党员刘德望在开展群众活动时,被“铲共团”抓捕,杀害于监利的刘家场,这气壮山河的呐喊,是烈士刘德望在刑场所作,大义凛然、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吓得刽子手们心惊胆战。一腔浩气化长虹,永垂不朽铸精魂。
这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不仅表现在这些铮铮铁骨的男儿身上,也体现在外表柔弱,却内心刚强的苏区妇女身上。
“要脑袋你就取,奴家怎能对你把头低,湖东湖西去打听,谁不知道我是红军妻”。今天,当我们再次聆听到这样的红色歌谣,确实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遍体鳞伤的红军妻子面对敌人的拷问,她宁死不屈、慷慨陈词,威震敌胆。生命是宝贵的,谁不热爱自己的生命?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工农大众的翻身解放,为了民族的崛起与兴旺,烈士们置生死于度外,高唱凯歌,英勇就义,其浩然正气横贯长空。
半个多世纪以前,这块红色土地上英雄的儿女们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这些气贯长虹的革命之歌,笔者在桑植县作田野调查时了解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整个桑植县的人口不足十万人,却有两万人先后参加了红军、赤卫队、游击队等革命队伍,在贺龙纪念馆里,有名有姓的桑植县籍的烈士就达五千人之多。1935年4月,桑植普子塔地区(现冉家坪村)一支以土家族为主、有三十多人参加的红军女儿队,配合红军与敌陈耀汉部作战,表现非常顽强。后来这支女儿队的正副队长被俘,坚贞不屈,均牺牲在敌人的酷刑之下。施鹤地区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投入革命的青壮年达九万余人,其中参加红军近万余人,为革命牺牲的达一万余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时过境迁,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令人荡气回肠的红色歌谣,重温这段火红的历史,并从这些红色歌谣里,追寻先烈们的足迹时,仍然被其中充盈着的精神力量和英雄气概所深深地震撼,眼前似乎就会飘起一片血与火的场景,长空中仿佛还在回荡着英雄们从容走向刑场时的高歌呐喊——“贼儿们,睁开眼睛看爷爷”。
三、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带着党中央的指示来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此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始终坚持战斗,保持着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中表现在红军战士乐于吃苦的精神上。“吃的荞子粑,睡的猪油渣(指棉絮碎片-笔者著),想起老百姓,再苦也不怕”。这首《再苦也不怕》的歌谣,以红军战士的口吻自述,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艰苦的生活,另一方面直抒胸臆地传达了红军不怕吃苦,乐为百姓谋利益的思想,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湘鄂西苏区地瘠民贫,物质极度匮乏,部队缺粮少医,加上敌人的封锁与“围剿”,红军和苏区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当时医院里“最好的药是盐水、红汞、碘酒。每个伤员只发两条绷带,写上名字,用了就洗,洗了再用。重伤病号每天五分钱菜金,轻伤病号三分菜金,而医务工作人员只有两分菜金,只能喝点酸菜汤。”可是越是艰苦的环境却越锤炼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乌鸦要叫尽它叫,风吹竹子尽它摇,半斤鲤鱼三斤胆,踩不断的铁板桥。”这首流传在桑植一带的红色歌谣,正是苏区军民面对困难大气磅礴、豪情万丈、从容镇定的真实写照。
另外,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表现在红军战士对自己的战斗生活诗意化的描述上。在广大军民群众的心中,艰苦的生存环境并不算什么,只要革命能够成功,只要能够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让穷苦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纵然是再多吃一些苦,多受一些累,也不算什么。甚至他们还将这种为革命吃苦视为一种快乐。“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边,出入芦林里,往来河湖间。四季有菱藕,天天有鱼鲜。参加赤卫队,快活似神仙。”这首《快活似神仙》是赤卫队的传单诗,它以轻快的口吻描述了赤卫队的战斗生活,颇有浪漫主义的意趣。以贺龙的姐姐贺英为原型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里有这样一段唱词,“芦苇蒿草是我房,船板蒿排是我床,菱角野菜是我粮……”它以优美的排比句式,表现了洪湖赤卫队员们艰苦的生活环境,但细细品味,其中却隐含着“天当房,地当床”似的豪迈洒脱。正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和鼓舞着苏区军民向着胜利、向着未来坚定不移地迈进。
四、官兵平等、严守纪律的模范行为
在八年的苏区土地革命斗争中,其斗争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但红军上下却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旺盛的革命激情,较高的战斗力,这是与红军内部官兵之间,同甘共苦,团结友爱分不开的。对于军队来说,团结就是力量。军队内部的团结往往是建立在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人类生来总是在追求着平等,对努力地改变着不平等,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本身就是为了消灭不平等的封建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这支部队中,平等就不仅仅只是一种人际关系或社会态度,而且也成为其内在的一种精神。
平等,不仅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更是侧重于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同甘共苦,团结友爱,就是红军内部官兵平等的重要表现。在红军中,从来就不允许军官的高高在上,无论是哪一级别的军官,在各种待遇上都始终与士兵保持一致。官兵之间,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据《湘鄂川黔革命斗争史》记载:贺龙“经常穿一身青粗布对襟衣,一双水草鞋,完全是湘西农民的打扮。任弼时政委穿的是补丁衣服,与普通战士一样。关向应只有一套替换衣服,都打满了补丁,晚上睡觉只盖一条破军毯。”这种官兵之间同甘共苦,新型的同志平等关系,奠定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基础,其民主、平等、团结精神,从本质上划清了工农红军与旧军队的界限。
红军内部的这种平等精神,在苏区红色歌谣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表现:“红军门前开过身,摆成一条长蛇阵,一样军装一样枪,不知谁官谁是兵。”这首红色歌谣描述的是百姓们眼中的红军形象,因此重点描述的是百姓亲眼所看到的事实:“一样军装一样枪,不知谁官谁是兵。”在人们的眼中,是分辨不出红军官兵的,他们服装一样,武器一样,甚至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一样。这种“一样”,表现的就是红军官兵之间的平等。在“一样”的背后,隐藏着的就是官兵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是官兵之间的同志关系,兄弟姐妹的亲情。而这种红军内部的平等精神,也时时流溢出来,泛化为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在苏区,红军处处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和深切的爱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红军平等待人的作风以及严明的纪律,让深受欺压的百姓深深感到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金银花开一条藤,蜡烛点亮一条心,红军是我穷人军,吃颗芝麻平半分”。红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心。歌谣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当年红军与群众的平等关系,吃颗芝麻都要与百姓平半分的队伍,人民群众怎么不掏出自己的心窝,全身心地拥护和爱戴它呢?
铁的军队需要铁的纪律。严格遵守军纪,绝对服从党的领导,一切行动听指挥,是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在红军内部,官兵们总是把纪律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红军纪律歌》就是当年红六军军长段德昌为“洪湖军事政治学校”编的校歌,此歌后来在红军队伍里广为流传,成为规范红军战士言行的座右铭。《三大纪律歌》也是1930年3月,红二军团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洪湖军事政治学校”的校歌。由此可见,红军是严守纪律的典范。
红色歌谣在歌颂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方面,曾有过很多作品,这里我们以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县传唱的红色歌谣《门口挂盏灯》为例:“睡到半夜过,门外在过兵。婆婆坐起来,顺着耳朵听。不要吃茶水,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板响,不听人做声。爹爹回家门,说给大家听:‘你们不要怕,这是贺龙军;媳妇你起来,门口点个灯;挂在大路边,同志们好行军!”’首歌谣应该说是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里的经典之作。歌谣用铺陈叙述的手法,描写了红军队伍深夜路过百姓家门口时,一家人的言语、行动和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勾画了一幅极生动又富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从侧面赞扬了贺龙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军民鱼水情。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半夜三更门口过兵,家人莫不心惊胆颤,于是婆婆坐起来,小心谨慎地谛听门外的动静。爹爹跑出家门窥视外面的情形,结果婆婆听到的和爹爹看到的是一支纪律严明,不惊民、不扰民的新型的革命队伍。他们心中的石头落地,转忧为喜,高高兴兴地在屋外挂上灯,方便红军行军。寥寥数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情感跌宕起伏,语言朴素精当,堪称红色歌谣中的珍品,为我们认识红军当年秋毫无犯的纪律,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材料。笔者在龙山调查采访时,还听到《四箩红薯》的故事,1935底年红军路过龙山马蹄寨,用四块光洋赔了一对中年夫妇的四箩红薯。将近八十年过去了,人们还在深切怀念当年的红军。
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使得红军成了一支拖不烂、打不垮的铁军,这种精神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2/10/15 11:04:02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