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远的忠诚》赏析之十二:凤阳小岗,有一条直通GTG的路(大结局)! [复制链接]

1#
《永远的忠诚》赏析之十二:凤阳小岗,有一条直通GTG的路(大结局)!
发布: 2011-6-15 09:09 | 作者: 4433799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757 | 回复: 3

电视剧《永远的忠诚》赏析之十二:凤阳小岗,有一条直通GTG的路(23、24集)!



    沈浩,在这年春节来临之际,终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用情、用心、用诚、用真、用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感化了余明亮,融化掉了这个钉子户心中的坚冰,签下最后一纸协议,打通了小岗通往GLG的那条充满梦幻的致富之路。

    当沈浩舒展了他疲惫不堪的愁容,露出一丝欣慰无比的笑脸;当沈浩喜悦而轻松的驾着那辆黑色轿车,缓缓离开小岗那威武的牌坊;当天空飘起洁白而轻浮的雪花,夜幕悄悄降临人间;当除夕的钟声正滴滴答答的和着人们的心跳,乡村里响起孩子们焦急的鞭炮声;当九旬的老母、温情的妻子、顽皮的女儿,正翘首期盼那难得的全家相聚的天伦之乐,谁能想到,沈浩的生命之钟却即将走到了尽头。

   剧幕,在那首动听而感人的《心中所有》片尾曲忧伤、缠绵而不失激扬的旋律中落下了。然而,我怅然的心绪,却如同夜色中那一弯冷月洒下的冰凉银晖久久不去。脑海里一个个鲜活的影像,一个个充满矛盾纠葛的镜头,一个个含而不露、寓意深刻的画面,怎不叫人回味绵长?

   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文学艺术样式,以其独特的声画视频效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这种艺术样式对于上层建筑而言,无疑是宣传本阶层政治理念、经济思想、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绝好形式,完全符合文学的倾向性这一基本属性。纵览全剧,拨去层层迷雾,析察暗藏深意,咀嚼内中蕴味,我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朦朦胧胧之中仿佛看到一条笔直的路,由小岗出发直通GLG,小岗人正行进在这条改变他们命运的大路上。这不正是导演和编剧们绞尽脑汁、用心良苦的所要表现的一种艺术境界么?

   致富,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是小岗人的心中所有,是一个国家兴旺强盛的大业蓝图。然而,走向致富的路或许充满荆棘与坎坷,改革开放无疑是实现全民致富、振兴国家的一条根本出路。“改”向哪里?“放”到哪里?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国人都在苦苦思考的疑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年来,我们所走的改开之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这条路与小岗通向GLG的路难道不是如出一辙么?

   小岗直通GLG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们一介草民无法做出正确的评判。但愿那不是一条唯一的路,但愿那不是一条出卖土地致富的路,但愿那不是一条永远依附外邦的路,但愿那是一条华西、大寨人在重压和艰难之下所开拓的集体经济之路。

   是的,凤阳小岗绝不是华西,也不是大寨,更不是南街。走自己的路,走适合村情的路,这绝对是一种政治,是一种路线,更是一种特色。是的,小岗的牌坊,是一种政治,这个政治开启了大包干式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是的,小岗的牌坊,是一种路线,这个路线指明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方向;是的,小岗的牌坊,是一种特色,这个特色被30年的实践涂染的分外鲜明。

   《永远的忠诚》,无情的撕扯下了“贾治国”“岗人治岗”的真实面具,也还原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岗。小岗人其实就是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他们的对对错错也毋须小题大做,毋须过分渲染。填饱肚子,走向富裕,是小岗人的心意,也是大多数人的追求,我们何须苛求?如今,随着《永远的忠诚》的落幕,小岗人被再次推向了社会转型期的风口浪尖。曾经,他们因为大包干受到了推崇和膜拜,也遭惹了更多的蔑视与唾弃。那么,这一次呢?他们会得到什么?《永远的忠诚》剧情中的“杭州会议”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那就是,小岗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已经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用集体经济包装下的“土地流转”政策,将把小岗模式再次抛进历史的旋窝中,“50年不变”就像“永不翻案”一样,将会成为一个历史的笑柄。这就是小岗人所要面临的悲哀。

   而沈浩呢?同样,历史将永远记住他的英名,记住他的忠诚,记住他的无私,记住他的善良,记住他的苦恼,记住他的悲欢和无奈,还有他的尴尬,他的哭诉,他死去时最后的心痛以及他生前留下的那条通向GLG的路。。。。。。


   尾声

   沈浩走了,他生前的每一次微笑,仿佛都让人读出一种无奈,一种苦涩,一种辛酸;

   沈浩走了,他生前的每一次言谈,好像都使人品到一种尴尬,一种央求,一种羞臊;


   沈浩走了,他生前的每一次凝望,似乎都叫人觉得一种困惑,一种迷茫,一种期盼。

   沈浩走了,走的无声无息,走的心力交瘁,走的精疲力尽,走的叫人悲愤而落寞。他把自己对母亲的孝心,对妻子的深爱,对女儿的娇惯,都悄悄地留在了那轻轻而动的笔尖上;他把对党的忠诚、对人生的思考、对小岗的评判,都重重的写在了那厚厚的日记里。

   沈浩走了,他宝贵的生命永远停留在2009年11月5日那张薄薄的日历上,他的如金年华永远停留在45岁的年轮中,他事业的乐章永远停顿在凤阳小岗那片血泪交织的土地上。

    这部电视剧很好,好就好在一个“私”字,好就好在一个“分”字,好就好在一个“散”字,好就好在一个“穷”字,好就好在一个“要”字,好就好在沈浩为了凤阳小岗的“私”、“分”、“散”、“穷”、“要”倾散了忠诚,耗尽了心血,殉葬了自己的生命,好就好在有一条小岗直通GLG的路,引发了我们太多的联想和体悟。

    凤阳小岗,一面改革开放的旗帜;“红手印”,一个充满血泪悲欢的故事;沈浩,这面旗帜下,这个故事里,一个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漂浮而去、苦笑回望的幽魂!
    (作者:就不闭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