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学习讨论
火眼金睛
新闻评论
“四大”广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工农之声
当代国际共运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红|石|头|论坛
»
劳动者的解放
»
工农之声
» 高清视频:回顾电影《毛泽东回韶山》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返回列表
查看:
3013
|
回复:
0
高清视频:回顾电影《毛泽东回韶山》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053
精华
9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飞雪迎春
组别
论坛元老
生日
帖子
616
积分
7941
性别
注册时间
2011-03-17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09-06 12:40
|
只看楼主
高清视频:回顾电影《毛泽东回韶山》
-------------------------------------平凡中领略毛主席的伟大
重温历史 缅怀伟人——评影片《毛泽东回韶山》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4周年的日子里,银幕上展现的毛泽东生动地向我们走来,成为引起人们深情缅怀伟大领袖的最好媒介。影片《毛泽东回韶山》,是近期以来表现毛泽东个人生活、家乡亲情的新作品。它选取了不同于以往反映重大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角度,以毛泽东回乡扫墓、看望乡亲的平常生活为重心,描写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一生念念不忘亿万农民的人民领袖的乡土深情。这种新颖的角度,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走近领袖、亲近领袖的审美共鸣。这部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北京世纪大潮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美琪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为体现广大观众怀念毛泽东的感情,做出了一个有益的贡献。
1959年6月,毛泽东在繁忙的国务间隙,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园——韶山。这时,正是全国处在大跃进的热潮之中,毛泽东是带着深入走访民情,体贴关怀群众的心情,来到自己的家乡,问询男女老幼的衣食住行,考察农村工作的成绩和缺点的。在短短几天的回乡省亲经历中,他亲历和纠正了韶山公社基层工作中的冒进思想,也获得了评估全国农村经济乃至各条战线工作的真实情况的亲身感受,也产生了回忆往事和展望未来的种种联想……
这是一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品。借助于领袖个人生活和平凡时刻的描写,透露出他和人民的情感息息相通的真实性格,这样的叙事角度,跟《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主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军事斗争的角度,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对毛泽东作为军事统帅、开国元勋的领袖形象描绘细致、深入的延伸。
《毛泽东回韶山》影片的开端,叙述了毛泽东为了亲近乡亲们,为了更自由的走访群众,指示保卫部门要减少当地的公安干警,不惊动百姓乡亲,只带了少数几个贴身警卫,轻车简从,来到故乡。当他只身走在熟悉的田野山峦之间,呼吸着家乡亲切的田园空气时,一股往事如潮的眷眷恋情油然升起。在田野上,他遇见了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跟这个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牧童的对话,引发了毛泽东对遥远往事的生动联想和回归乡情的真心满足。他是一位心里时刻装着全国人民、为群众的苦乐安危忧心的领袖,他是一位看到下雪、听到洪水灾害会为农民的处境、庄稼的收成操心不息的人民公仆。他总是因为国事缠身,不能更多地深入乡间,与人民谈心而忧心,今天与故乡的牧童亲如家人的交谈,使毛泽东内心感到无限的快慰。
影片表现毛泽东来到父母的墓前,肃穆、庄重地敬悼自己的先人,充满深情地怀念自己的双亲,反映了一个农民之子的纯朴感情和人伦操守。这一位见证了、推动了20世纪中国革命汹涌澎湃的巨浪,领导着中国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领袖人物,在自己平凡双亲的墓前,流露出一个中国人伦常道德、浓情贯注的孝悌情怀,体现了他和乡土、和人民血肉相联的人生。面对着简朴无华的坟墓,身旁的干部向毛泽东提出,是不是需要好好修建一座墓地,毛泽东向他表示,墓就不要修了,就保持原样吧,拜托你,每年清明到这里来一趟,锄锄野草,培培土。表现了毛泽东既敬悼自己的双亲,又禁止动用民间财富来为个人家事谋利,透露出一个乡情绵绵、公私分明的农民儿子的亲民心态。
当乡亲们闻讯毛泽东回到家乡,都兴奋喜悦地来迎接他和问候他,既有与他同辈和相知的老人,也有从未见过他本人的后生。毛泽东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从关心当地老百姓喝的水,一直问询到田里的庄稼一年亩产多少斤。当他听到基层干部虚报产量,不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一定要如实地对待生产,对待群众,对待自己。做人民的公仆,就应该时时处处对人民负责。从这件小事中反映出的干部作风和社会思潮,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的内心,使他对正在全国开展的大跃进及由此带来的偏差和缺点,有了更深的忧虑和纠正的决心。
《毛泽东回韶山》的戏剧高潮和情感高潮,是毛泽东宴请乡亲们的动人场面。当十三阿婆将那双32年前为毛泽东做的青布鞋送到毛泽东手里的时候,乡亲们思念领袖、爱护领袖的情感到达了最浓厚的瞬间。这个难忘的集体乡宴的场面,表现了当年物质尚不丰富的农村生活真实的情况,也表现了第一代领导人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从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为今天中国走向小康社会打下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历史事实。
《毛泽东回韶山》中扮演毛泽东的演员红心,是首次踏入电影领域的特型演员。为了能演好毛泽东,红心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参加了表演进修班,在王淑琰教授的辅导下,经过一年半的训练和排练,在专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上努力研究和阅读毛泽东著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使他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逐渐加深了对毛泽东伟大人格和思想境界的理解,进而摸索到扮演领袖人物的初步途径。在毛泽东与乡亲们一同谈心,对虚报粮食产量的忧心和招待乡亲们共进晚餐的场面中,红心的表演比较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和神态,使观众感受到一位深入民间,与百姓患难与共的人民领袖的真情流露。
在充分肯定影片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必要指出存在的某些不足。影片开头有一段戏,描写毛泽东还没有回到韶山之前,当地的公安人员受命布置保卫任务,气氛显得太过紧张。毛泽东是个很随意的人,很强调轻车简从,不喜欢大张旗鼓的惊动民众。这个意见反映了今天的创作人员对如何准确把握当年领袖人物的真实思想和工作作风,还有加强认识、加强了解的很大必要。此外,这部影片在导演的镜头处理和摄影的光线上,有些段落不尽理想,在室内光线的处理中,因为照明配合的不够细腻、周到,影响了毛泽东形象的完美表现。如果辅助光的运用更精到些,化妆造型更细致些,毛泽东脸部形象是能得到更完美的表现的。相信在今后的领袖题材电影拍摄中,一定能得到改进和提高,使毛泽东和其他领袖形象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留下更完美的永存的记忆!
资料:关于电影《毛泽东回韶山》拍摄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到韶山》,抒发一代伟人毛泽东1959年回到故乡时的万千感慨和豪迈情怀。不久,这一感人的场景将在银幕上再现。电影《毛泽东回韶山》于今年9月9日在韶山开拍,10月上旬已完成外景拍摄,将于今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3周年之际与广大观众见面。
据悉,《毛泽东回韶山》是为纪念毛主席逝世3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拍摄的。该片由国家广电总局、八一电影近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由湘潭市著名本土作家颜梅魁编剧,由演员红心饰演毛泽东。
该影片以亲情为主题,讲述了毛泽东于1959年6月25日至27日三天内与乡亲们朝夕相处的故事,艺术地展示了一代伟人与家乡人民血肉相连、心心相印的平民情怀。整个片长约80分钟,计划于10月底拍摄完毕,并将于今年12月26日毛泽东113周年诞辰日在韶山首映。
2006年09月21日,电影《毛泽东回韶山》在湘潭老城窑湾开机取景,拍摄毛主席当年回韶山途中,经过韶山银田时回忆当年母亲送他上学时的情景。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投资近500万元拍摄,全长约82分钟,影片将于10月底拍摄完毕,争取在毛泽东诞辰113周年的当天在韶山首映。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新推出的毛泽东特型演员红心(艺名)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游人驻足。
据了解,此次拍摄的电影《毛泽东回韶山》将在韶山实景拍摄两个多月。
日前,讲述毛泽东1959年回乡故事的影片《毛泽东回韶山》,拍摄完毕。该片是为纪念毛泽东逝世30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而这部影片中毛泽东的饰演者,就是从哈尔滨走出去的又一位特型演员———红心。红心1962年出生在当时巴彦县的一个满族家庭。他当过兵,转业后和妻子一起在当时的呼兰县创业。1992年,他的“第一村饭店”开业,14年后,他不但将一个小小的饭店发展成了集餐饮、养殖、酒厂、加油站等于一体的家族式企业,还在大银幕上扮演了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毛泽东。
在扮演毛泽东之前,红心的生活和娱乐圈毫不沾边。2005年3月6日,为了替自己的酒厂做“包公卖酒”的广告,红心去找北京话剧院的王海燕老师,希望她把自己化成包公,拍个“包公卖酒”的广告。结果,包公没化出来,化出一个特型演员毛泽东。
王海燕特别熟悉古月等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在看到红心那一刻,她自认为发现了一个演毛泽东的“好苗子”。于是,她把曾经一手带出蒋雯丽、王志文等人的北京电影学院的王淑琰教授介绍给了红心,王淑琰教授成了红心的专职表演教师。
电影《毛泽东回韶山》在选演员的时候看了好多人,其中包括著名演员唐国强,但最后八一厂的领导还是选择了红心。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红心把自己做企业的“疯狂”精神完全用在了表演上,他背剧本可是真正做到了“枕上、马上、厕上”。为了演好毛泽东,他聘请了两个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跟他一起去拍戏,一个教他台词,一个教他表演。每天拍戏回来,不管多疲劳,他都坚持记表演体会,这个体会多数是说缺点的,有时累得只能写下几个字:“今天视线高了。”
红心调侃说,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毅力,“做不成不行,想什么办法也要把事儿做成。”说到自己在剧组的表现,红心说,做企业养成了爱管事儿的毛病,所以,有时在剧组爱管闲事,剧组为此给他封了个小官儿———演员组组长。
拍摄结束时,导演给了他三个评价:“第一,红心的表演超过70分,这很不容易;第二,我认为你原来没演过戏,开机就得吓昏过去,但你没昏过去,还演得挺自如;第三,你入戏很快,一分钟就能入戏,最严重的时候出不来,需要重拍。”
得到这个评价的红心也给自己树立了“远大目标”:接下来我要学湖南普通话,学唱歌,学形体,学语言,学表演技巧。红心说:“我要把后半生献给艺术”。
红心主演的《毛泽东回韶山》
毛泽东主席口味“喜辣、喜苦、喜咸、喜荤”。主席每餐吃四菜一汤,两个装小菜的碟子只有一点点大,吃的尽是一些极为普通的菜。主席不吃珍稀动物,不吃海味。湖南的腊鱼、腊肉和腊八豆,主席都爱吃。且喜欢吃粗粮、糙米,米饭里总要放一些黄豆等杂粮。
石荫祥在滴水洞为毛主席掌厨时曾留下了一张菜谱:红烧鲫鱼、火焙米虾炒辣椒、青炒马齿苋、苦瓜烧肉、鳙鱼头打葱汤、干饭二两、烤玉米一只稍加面粉。
“主席爱吃家乡菜。”石荫祥说。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回到湖南时,石荫祥为主席做了一道酸大白菜炒肉丝,即先将大白菜叶用水烫一下,再切成丝炒肉,主席吃后大加赞赏,说这个菜到家乡才能吃到,味很好,并要随身的上海厨师学做这道菜。1974年,毛泽东在湖南住了113天。“主席当时的牙齿不太好,不像60年代时腊肉干也可以吃。”于是石荫祥做了一道去骨水鱼,3条水鱼只有几两重,去骨后烤到铁板上,主席吃后回味无穷,要随身的杭州厨师学着做这道菜。
火焙鱼炒青椒、苦瓜烧肉、鳙鱼头打葱汤、毛式红烧肉,这些都是毛主席当年返乡探亲时亲口点名的家常饭菜,此外还有腊味双蒸、剁椒鱼头、豆豉炒苦瓜之类。
毛主席爱上红烧肉是1914年进了湖南第一师范以后,据其同班同学周世钊和蒋竹如的回忆,该校每星期周六打“牙祭”吃红烧肉,用湘潭酱油(老抽)加冰糖、料酒,大茴(八角)慢火煨成,肉用带皮的“五花三层”,八人一桌,足有四斤肉,从这时起,毛泽东就爱上了这个菜。不过进了北京之后,毛主席吃的红烧肉是不加酱油的。中南海前“御厨”程汝明在回忆中说:“红烧”菜肴通常离不开酱油,但毛主席对酱油素不喜欢,所有菜都不让放酱油。
据当年中南海丰泽园的厨师东林发回忆:“给毛主席烧菜不太复杂,一天只做两顿。每天下午4点到5点起床吃午饭,晚上办公一直到凌晨2点,到5点才吃晚饭。午饭一般一个全荤、一个半荤素、一个素菜、一个汤。晚饭吃小米粥或绿豆粥加一小碗饭,一个全荤就是一两至二两红烧肉,一个半荤素即青椒炒肉丝等。……我往往给毛主席弄一小碟或一小盘煸干的小辣椒、豆豉炒苦瓜、清炒空心菜梗子、咸菜等等。”
另外,毛主席还爱吃猪耳朵、狗肉、羊肉,不喜欢海鲜;偶尔也吃过燕窝、鱼翅之类的名贵食物,那不过是换换口味。通常主食是大米掺黄豆、红豆,面粉掺荞麦粉,高粱粉或玉米粉及粗杂粮。蔬菜多食苋菜、空心菜、小白菜、苦瓜、莲藕等,还有马齿苋、枸杞尖、地菜等野菜。
周而复记述了毛主席设家宴款待秘鲁哲学家门德斯时的菜谱:湖南腊味、炒虾仁、素炒干贝、鱼香肉丝、醋熘鱼片、红烧狮子头、鱼头豆腐汤、冬菇白菜、红烧肉,最后这道菜放在毛主席面前,紧靠这道菜的是一大盘红艳艳的凉拌辣椒。
毛主席需要红烧肉、大头鱼“补脑”,可能与其患有脑贫血症有关。步入晚年时,在保健医生的不断劝告下,他已比较自觉地回避红烧肉这种油性大的菜肴,而多用红焖鱼头和西式浓汤类食品来解馋。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对西餐发生了一点兴趣,《毛泽东遗物事典》收了一份1961年4月厨师为毛主席制订的西餐菜谱:蒸鱼卜丁、铁扒桂鱼、煎(炸)桂鱼、软炸桂鱼、烤鱼青、莫斯科红烤鱼、吉士百烤鱼、烤青菜鱼、菠兰煮鱼、铁扒大虾、烤虾圭、虾面盒、炸大虾、咖喱大虾、罐焖大虾、软炸大虾、生菜大虾。据说这一时期他是不吃肉的,原来是以鱼虾代之了。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宴请尼克松时,曾用湖南名菜“东安鸡”等湘菜招待。尼克松吃得很高兴,边吃边赞赏,据说回国后还在赞扬。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劳动者的解放
公告
新闻.评论
学习.讨论
《共产党宣言》逐段评
火眼金睛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现代修正主义批判
思想PK广场
工农之声
工人生活状况
当代国际共运
文革讨论
无产阶级看历史
激进革命者之家
现代修正主义园地
民粹主义家园
改良派之声
民族主义舞台
版主讨论区
浏览过的版块
新闻.评论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