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简评韩德强们反对革命、实行改良的最唬人的论点 [复制链接]

1#
        最近打着左派学者旗号的韩德强多次发表文章和讲座,要人民拥护修正主义统治,实行改良过渡,甚至公然提出赞成大资本家梁稳根进入中央核心。实在是蹬鼻子上脸,欺人太甚而又太自不量力了。
    韩德强和二张、黎阳等貌似左派大师们反对革命、实行改良有一个最唬人的核心论点:“在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的前提下,为什么我还支持保这个党、救这个国?因为离开这个已经变质的党,中国还真可能四分五裂、天下大乱。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剥削压迫固然不好,两极分化固然不好,但是,战争、动荡可能更不好。对中国四分五裂的可能性,我估计得比较严重。我认为,这个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在这个问题上,阶级矛盾再一次退居次要地位。”
    上述论调表面上十分吓人,爱国爱民之心切切,其实十分荒谬。其根本用意就是用革命代价太大,莫步了苏联、南斯拉夫后尘来阻止革命,维护修正主义统治。其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革命之前都面临着是和平改良解决问题还是以革命手段解决问题的选择。夏桀作恶多端,有商伐之,商纣荒淫无道,有周攻之。秦氏暴政,激起大泽乡戍卒揭竿而起,天下响应。以战争和暴动(包括街头运动)最终解决腐败、残暴的反动政权,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法皇路易十四骄奢淫逸,不顾人民死活,“我死后哪怕他洪水滔天”,以致其后人路易十六被高举人权宣言大旗奋起革命的人民送上了断头台。英王欺压、剥夺北美殖民地人民,激起人民反抗,经八年浴血鏖战,遂有美利坚合众国横空出世。人民为什么要铤而走险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进行革命?古往今来的革命家和理论家有过太多的论述,最简洁明了又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毛主席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阶级斗争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革命就必然爆发,犹如自然界的海啸地震一般。换句话说,如果人们都像韩德强这般小资情调十足,贪图安逸的生活,像企鹅害怕风暴那样患得患失不敢革命,那中国社会还停留在奴隶制的夏朝。因为那时的革命也面临着现在同样的选择和困扰。
       苏联、南斯拉夫惨遭解体,难道不是修正主义上台推行法西斯主义造成的吗?而正是哪里的人民因为没有经过类似文革那样反修防修运动的洗礼,不能区分真假共产党,冷漠观之,没有奋起反抗,才遂了帝国主义和他们国内早已蜕化变质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心愿。
      韩德强们置中国修正法西斯主义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压迫剥削,从而将会导致民族危机、国家动乱这个根本原因于不顾,却本末倒置,以反对动乱的借口,反对人民以革命手段推翻封建性十足的官僚资本主义,挽救社会主义,其结果只能加速中国步苏南的后尘。
      其实,中国的问题,毛主席老人家早预料到了,也早为人民准备下了解决问题的模式。这就是在修正主义上台资本主义复辟的情况下,人民要自下而上的起来革命。文革就是预演,就是方案,就是模式。群众运动,文攻武卫就是手段。毛主席同样用最简洁的语言给了我们尚方宝剑: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如果说,这些混在左派网站、左派上层的韩德强们制造其他歪理邪说,我们出于团结的目的还不愿意公开与之争论的话,但现在他们竟然蹬鼻子上脸公开地反对人民革命,反对毛主席的号召,我们就不能再退让容忍了。必须公开揭露这些假左的嘴脸,唤醒傻左们的麻痹。
人民早一天觉醒,早一天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早一天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的国家就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希望!
本主题由 管理员 .论坛服务员 于 2011/10/19 8:46:0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人民早一天觉醒,早一天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早一天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的国家就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希望! -----------  对 !   很好 !
TOP
3#

中国的问题,毛主席老人家早预料到了,也早为人民准备下了解决问题的模式。........文革就是预演,就是方案,就是模式。群众运动,文攻武卫就是手段。

----------------难得的明白人!!!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TOP
4#

要么做牛做马任人宰割一无所获劳累至死,要么奋起反抗法西斯官僚和资本的压迫而战斗!
无产者,99%的人就在二者之间选择!
TOP
5#

在反抗压迫和剥削的革命斗争中,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铁锁链;无产阶级只会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早点,更猛烈些吧。
TOP
6#

人民早一天觉醒,早一天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早一天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的国家就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希望!----任何以国家为主语的论断都是胡说八道。
TOP
7#

人民早一天觉醒,早一天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早一天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的国家就少一分痛苦,多一分希望!-------说得好!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