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见
重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在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一封长信。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散发了一封对红军前途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透露出当时党内一些同志的悲观思想。毛主席在信中分析了革命的大势,指出中国革命光明前景;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在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时,应林彪的请求,毛主席同意删去了林彪的名字和相应内容,改为现题。
毛主席居高望远,大气磅礴,以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以过人的气魄和革命气概,鼓舞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挑战困难迎接光明。
观微知著视域宽,①
认定星火必燎原。
超迈鸿志蕴胸宇,
磅礴大气展笔端。
立于山巅看朝日,②
站在海岸见桅杆。③
巨婴躁动将临世,④
筚路蓝缕启新天。⑤
2007年5月22日原创,2011年8月6日修版,与逐浪画作合璧。
注 释
① 汉·袁康《越绝书》云: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意谓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
②,③,④ 皆取意于毛主席语录,指革命高潮快要到来。 原文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见《毛泽东选集》第二版106页)
⑤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柴做的车;蓝缕,粗制的旧衣;启,开辟。意谓驾着柴车、身着粗衣,开辟疆土。此处借喻革命环境与条件至为艰辛。
【摘要附录张学俊先生文章,作为注脚】
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林彪(摘要)
○张学俊(陕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回信,意在帮助林彪转变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思想认识,指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1930年新年刚过,在刚刚结束的古田会议上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一封信,信中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一股悲观情绪,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因此,应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写信人是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前委委员林彪。
当时,林彪产生悲观情绪并不是偶然的。1929年4月,红四军主要负责人毛泽东、朱德收到了中共中央2月9日发出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信》,即“二月来信”。此信是根据共产国际总书记布哈林的指示起草的。当时,布哈林对中国农村革命形势估计过低,甚至怀疑红军在农村发展的可能性。“二月来信”要求朱德、毛泽东将队伍分散,每支数十人、数百人,最多不超过500人,还要朱、毛离开队伍回到中央,以便“隐匿大的目标”。红四军前委对“二月来信”进行讨论后,决定不予执行。但这封信还在红四军官兵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看了林彪的这封来信后,毛泽东感到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并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出在反革命力量不断对红色区域进行“围剿”、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期,右倾悲观情绪和思想在党和红军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说明这些同志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却被当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为了帮助林彪转变错误认识,并以此教育全军,经过深思熟虑,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 驻地,给林彪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复信。在信中,毛泽东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前景,目的是要勉励林彪及其他一些红军指战员振作精神,克服悲观心理,激起他们对于在农村创造大片红色割据局面的热情,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毛泽东这样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在信的末尾,毛泽东再次向林彪指出:“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对于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达到。我这封信所要说的主要就在于这一点。”很显然,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复信,已超越了一般私人之间通信的意义。因此,毛泽东在发送给林彪的同时,还请红四军政治部将复信油印发至红四军各大队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