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9万人弃城 甘肃玉门沦为空城 (组图)1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原创】9万人弃城 甘肃玉门沦为空城 (组图)1




玉门老君庙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解放前的10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图为位于河谷中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

这里是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50多年前,油田所在地设市,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拔地而起,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人。半个多世纪过去,石油资源枯竭,市go-vern-ment和油田基地相继搬离,9万居民弃城外迁,城中弃楼遍地、设施老化,几成空城。

图片1:玉门老君庙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解放前的10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图为位于河谷中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


这里是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铁人王进喜的故乡。50多年前,油田所在地设市,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拔地而起,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人。半个多世纪过去,石油资源枯竭,市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继搬离,9万居民弃城外迁,城中弃楼遍地、设施老化,几成空城。


图片2:山崖底部密集分布的洞穴是石油工人最早居住的地方,许多工人的儿女都是在洞里出生。新中国成立后,玉门为陕北、大庆等新油田输送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 20余万名技术人才和石油工人,玉门油田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建国以来,玉门已为国家上缴税收上百亿元。图为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一架还在生产的抽油机。



图片3:1955年,为保障生产,玉门油田所在地被设立为玉门市,县政府也搬迁至此。到20世纪80年代,石油产业鼎盛时期,这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总面积扩张到1.35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度达13万余人。图为废弃的邮政大楼。



图片4:经过多年开采,玉门石油产量逐年下滑,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而前产量也仅维持在70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如今成了小规模及发展困难石油企业的聚集地。图为废弃房屋中的老君庙开采纪念牌匾。



图片5: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枯竭的玉门面临着发展瓶颈。21世纪初,玉门市和玉门油田作出迁移决定,大片工厂倒闭,厂房住宅被夷为平地,因油而聚的人们开始迁走。图为一处被砖石封死的办公楼。



图片6:2001年,全玉门市66个居委会缩减成33个,2004年又缩减至12个。2009年统计表明,留守老市区的人口已不超过3万人。



图片7:2004年,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市区只设生产作业区,生活区则迁至百公里外的新油田。这次动迁导致7000多名工人失业、2.5万名油田工人外迁。 2006年,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市区向西70多公里的玉门镇新区。自此,数千名职工开始了每周百公里的往返于生产、生活区之间的迁徙生活。至此,老城、新城和油田新基地将昔日的油城玉门一分为三。图为石油管理局接送员工的蓝色大巴。



图片8:目前,除石油工人,尚有部分居民聚居在北坪、三台两个安置区的廉租房里,大多是无力外迁的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下岗工人,他们每月领取几十至上百元的低保费,面对新市区1000元/平米的房子望而却步。截至2008年,包括新市区在内的玉门全市下岗失业者已达3.5万人,其中有1.4万人属于生活特困人群。



图片9:与此同时,遗留在老城的道路、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逐渐老化,大部分无法正常使用。图为玉门迎宾馆旁的一家医院急诊室,大门已经被封死。



图片10:10月1日,玉门市南坪的废弃加油站。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