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部电影
看电影是消遣,是感受,是回忆,是熏陶。
许多的英雄是从看电影开始。
也有人从电影电视中找到了他最初的犯罪纪录。
因此我多么想让青年们看到能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的好电影。
如今的好电影,是“大片”。大导演,大影员,大投资,大题材,甚至还有大汉奸。但那些“国际导演”们呕心沥血的悲剧赚不到我的泪,倾心所作的喜剧骗不到我的笑,因为他们不顾一切的表演,都暴露他们卑鄙内心,一为钱,二为名。
资产阶级的大片,与其说只是为了赚钱,不如说是为了赚心。因为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大片,都是描写虚无漂眇的东西,都能引起人们脱离现实的幻想,或者在人民之间造成莫名其妙的仇视,让他们相互杀戮。于是,真正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资本主义就能够相安无事。不可思议的富士康十多位青年跳楼,以及社会屡见不鲜的青年人自杀事件产生的根源:现实的政治,文化与善良朴实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
而我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写的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人”,再锁碎不过的小事,却让我多次掉泪了。因为它让我回忆起曾经有过的生活,因为它是被现实打碎了的回忆。我一次次观看这部电影,仿佛又从地狱回到了天堂,仿佛又找回了被豺狼虎豹夺去了生活。
从电影名字中也许就会让青年们乏味,《今天我休息》。
别急,让我来为你们解出其中味。
首先,我想让你们知道,好多人的前辈,为什么不愿安享晚年,要与统治阶级斗气,做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这里面有他们的切身利益,那是魂牵梦萦的东西。他们想让自己的后代过上电影里的生活,他们不忍让自己后代被资本主义社会无谓杀戳。
电影所描写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平凡生活,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吗?想要更多的人体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释清楚片中让现代人看起十分荒谬可笑的地方。
1、不务正业的警察。
片中的警察真是够不务“正业”了。食堂包饺子,找警察;街道居民的儿子不听话,找警察;小孩生病也找警察;为了人家的婚姻嫁娶,那警察头子晚上忙得团团转,这些是警察吗?
绝无虚构!正是社会主义时代普通现象。我有一个警察叔叔是挚友,记得有个星期天约定到外面玩,可是他却无精打彩地说,不去了,上夜班,一晚没合眼。某某两口子半夜里为家庭琐事打架,要死要活的,劝导他们到天明。要说他们一年中有100次出动,90次是解决民事纠纷与家庭矛盾。警察工作章程上也没这一条呀。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总章,总章管着呢,只要是干部,谁也跑不了。谁敢说为人民排忧解难的事不是正业?
这里也要怪群众,群众也“不务正业”,几乎要砸掉警察的饭碗,偶尔看到押到派出所的坏人,大多是群众扭送来的,无怪乎犯罪率极低,警察需用量极少。这也许是有些人不愿意回到社会主义的原因吧,好多的警察都得“下岗”呀。
2、事不关已在心里。
事不关已就不关已了,怎么还会在心里呢?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也有把不关自己的事放在心里的人,虽然已经逐渐寥若晨星,仍说明中华民族的古朴民风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强大的意识形态不能将它彻底消灭掉。
而在社会主义时期,人们中那种动物般的生存竟争消失以后,这种助人为乐的风气,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男主角马天民是个大龄青年,婚姻大事迫在眉睫,有人将聪明美丽又贤惠的姑娘送到跟前,怎能不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当他心事重重地如期应约时却让毫不关已的事情耽搁得一干二净,竟然一连三次。
那个老头掉到水里,不能见死不救吧?救就救了,却还要帮他救猪。猪是救到家了,可是姑娘却走了。
不是姑娘大度,而是红娘尽心,二约李天民下午看电影。
“欢欢”昏迷过去了,而他的父母却扑在工作岗位上,别说是马天民这种先进人物,普通人也不能不帮助送医院抢救的。送到医院,孩子没救醒之前谁忍心离开。当掏钱为小孩垫付费用时才想起了电影票,当赶到了电影院,已经散了场。
这红娘还真的有心,死活劝说姑娘。姑娘也许动了好奇之心,我倒要看看这位高傲的男人到底是什么货色?于是再给他一次机会,约他到家里吃饭,姑娘的爸爸从老家来了,全家人不容易聚在一起,正好可以为自己当参谋。
这红娘是谁?所长的老婆。这所长是谁?李天民派出所的所长。红娘对所长说,这马天民我可交给你了,到时候不能给我再出事了!所长岂能不唯唯喏喏,夫人不是帮别人,而是在帮自己白忙活了一天。
往往是越怕出事越来事,当马天民买好礼物,看好时间,万无一失地正准备出门时,少先队送到派出所一只路上检的包,里面除了巨额现金就是人家单位刻不容缓的急件。私为次,公在先,就是那个时代不同的“普世价值观”,马天民又被“迫”义不容辞,无可选择。
常言道,“好事不过三”。这姑娘再大度,也禁不住心寒,人家有心将终身托付于他,他却真没把自己放在心上。姑娘的全家看来都理解她的心,马天民要被扫地出门喽,红娘无奈也羞愧难言。却在这时风回路转,老爷子出来了,正是白天掉下水里那位老头。
如果没有这“三气周瑜”,这亲事必然还有考验与磨难,那时的女青年真的很计较这句口头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男”。然而,姑娘此时大大方方地收下了马天民送来的苹果,仅仅的一个休息日,就让她看到了一位切切实实的马天民,真个是: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好心必当好报。
为公为私辛劳了一天的马天民回到家,还有一个人正坐在那里等着他呢,还有谁呀?理发师!他在等着帮他理白天没理完的头。
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3、难以理喻的几件事
一是女主角刘萍,正在忙自己的婚姻大事呢,与男朋友第一次正式见面,而且正当自己的休息时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事。她却放心不下她的第一次单独送信的徒弟,这里应该是纯属虚构。而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大多数不会有这种感觉。就说我吧,至今也常被妻子唠叨,自己年轻力壮时为什么不应邀到广东个企工厂当付厂长,而守着得不尝失的国企的工作。这也就是毛时代的“流毒”没有肃清吧,荣誉感与事业心为什么就这么的重。
二是“小组长”等工人在工作时间中怎么能这么自由的管闲事?这就是社会主义时期,工作再苦再累也没有人发怨言,更没人跳楼的原因。工人是工厂的主人,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权力具体掌握在班组长或车间主任手里。我妻子(当时只是恋人)加入我家全家福第一张像片,她身穿着工作服。那是我那淘气的妹妹的杰作。在人家上班时间,说通了她的班长,临时批给了她两小时的假,把她硬拉来的。所以在这张相片上我是没笑容的,事后还埋怨妹妹荒唐。
三是马天民吃罗爱兰那顿饭,看起来于公于私都是绝对不能吃的。现在的人体会不出“群众意见”的函义,那可是真正的“圣旨”,就是毛泽东本人,也不能不有所顾忌。马天民确实两难,吃吧,犯制度,不吃吧也犯制度——不尊重群众!这女朋友与“群众”相比,固然是群众更重要。特别是当饭菜买来以后,再不吃可是要罪加一等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可不是说着玩的。现在的人们,为了应酬上的需要,一桌酒席可以在基本没动筷子就倒掉。那时,掉在桌子上的一料饭都会使人真的心痛。
我们小学上的课文:
春种秋收谷子黄,
做成米饭喷喷香,
一粒米来一滴汗,
农民伯伯种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