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央一号文件暗示改革开放存在的缺点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中央一号文件暗示改革开放存在的缺点
发布: 2011-1-30 12:03 | 作者: 一棵青松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1102 | 回复: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9日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水利部部长陈雷29日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以权威的声音回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记者: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中国水利问题。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请问为什么中央选择这个时候就水利出台综合性文件,有何背景和考虑?

  陈雷: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加强水利,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就要求尽快对水利作出部署安排。




    曾经主持数项国家基金支持的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目前我国这种频繁的大旱大涝与其说是天灾,还不如说是人祸,暴露出我国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的薄弱环节,以及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的严重“欠账”。
  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欠账”
  《中国经营报》:2006年川渝大旱,2009年华北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和南方暴雨,近十年中国可以说旱涝灾害不断,威胁着农业生产。有人说是气候造成的,有人说是地质构造造成的,也有人说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你认为呢?
  郑风田: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的严重“欠账”: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与粮食主产区的建设,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失无人问津等等。这些原因使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无法承担更大一点儿的干旱风险。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三十年前,我国农村地区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当时全国建设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并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在农闲时,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修建沟塘渠堰,这些在农村村边周围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只可惜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吃那时的老本,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沟塘渠堰的修改维护就没有人来管了,国家的投资都被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近年来加强了对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但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却被忽视没人投资建设。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水库、水渠等还在发挥作用,且大多因年久失修面临病险等问题,许多山区丘陵区农村的贮水设施都已被注淤平了,无法再发挥多雨季节蓄水、干旱时节保收的效果,抗灾、减灾能力弱化,甚至在特大降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反而成为导致更大危险发生的隐患。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在三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国财力物力极度匮乏,我们却能在各地兴修起各种农田水利设施;反而是到了现在,国家财政大力向“三农”倾斜,“一号文件”屡次强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和资金投入能力较过去而言亦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农田水利设施却难以抗衡大旱等灾情考验呢?




  郑风田: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呈现出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农田水利是个公共品,私人投入激励不足,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效果;另一方面,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投入出现严重偏差,尽管从数字上看,我国对于水利建设的总体投入一直在不断上升,但实际上,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大约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其中,能够分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费用就更加微乎其微。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数据显示,全国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而能够获得国家投资的村庄仅占9.56%。在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却难以通到田间地头,地方政府又为了政绩和效益主要倾向于兴修大工程、忽视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和沟塘渠堰建设,农民自身由于资金缺乏、集体行动能力弱化等问题,也无法承担起“最后一公里”沟塘渠堰的建设,最后在灾害来临时,常常只能“望水兴叹”。



  此外,水利部门对农田水利的管理、维护工作不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被投入用于回报较高的工业、城市用水,已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则缺乏投入、管理和维护,大量设施年久失修;不仅新建困难,连已有的小水库、小塘坝、小机电井、小抽水站、小拦河坝等“五小”水利设施也在“制度改革、产权明晰”的名义下被拍卖、承包出去,而私人承包者同样具有逐利动机,在农业生产收入偏低,农民交不起水费或者不愿意承担高额水费的情况下,这些私人承包者也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对其所管理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维护,最后的结果,是各种农田水利设施逐渐丧失功能,无力对抗自然灾害。
10_51_18d084344d1563d.jpg (, 下载次数:38)

jpg(2011/1/30 21:35:52 上传)

EXIF信息

10_51_18d084344d1563d.jpg

最后编辑武夷山 最后编辑于 2011-01-30 21:40:01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武夷山 于 2011/1/30 23:23:13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