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轩辕铸剑录] 批判“形而上思维”——高明的理论救不了意识的僵化 [复制链接]

1#

然而却不是这样的理性思维,而是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极力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由此而引发无数争端。这很不靠谱。

我们要善于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水至清则无鱼”,过度纯洁的革命队伍肯定是没有前途的。营养学家告诉我们,自来水跟矿泉水比纯净水更有利于健康,“纯洁”,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自然生命力与活力的丧失。

真的党是极不纯洁、专爱挑刺的,一眼就瞧出妖精的本来面目,抡起金箍棒打死了好几个;猪八戒一心想回高老庄去包产到户,巴不得取经团散伙,于是趁机煽风点火,鼓动唐僧祭起紧箍咒,把那不纯洁的悖时猴子逼回了民间。此刻去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危机重重,真悟空却在花果山水帘洞中仰天长叹:满腔热血,为谁而流?!

看到了“基本统一”,就可以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继续寻求“高度统一”:民主抗争失败了,极大可能会走向暴力革命;没有也不要紧,正好有机会去引导、去促进这股力量的走向。如果非得把矛盾对立起来,则连最初基本统一的机会也放弃和丢失。

辨六四运动的阶级性质,更是属于一种僵化的教条主义习气。学生们要的是民主、自由、人权,法制,这都是基于人类立场,基于大众立场的革命行动,哪有什么阶级性质?

革命首先是追求社会进步的浪漫主义,然后才是辨清在革命运动中稳定可靠力量的阶级性质。正因为是浪漫主义,因此任何时代的革命,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必然首先是在青年中,特别是在学生中发起。

六四运动,就是代表大众对于独裁专制体制的天然反抗。它代表无产阶级,也代表小资产阶级,但绝不代表官僚阶级。至于代不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这个得细分。

事实上正由于六四被镇压,老百姓完全丧失了民主权利,才造成后来更为剧烈的深度腐败,以及真正属于民间资本的民营企业无法生存而靠拢官僚,依附于官僚体制套取有利资源,从而引发大面积不正当竞争,最终造成普遍性的商品质量低劣。

农民起义是不是“革命”?不是。暴动不等于革命。出于生存需要的行动绝不是革命。因此,我们应当在无产阶级中再一步进行细致而准确的划分,哪些是出于生存需求的“生存主义”?那些是寻求利益博弈的“机会主义”?哪些是出于追求社会进步的、建立了正确世界观的“革命者”?
____________
本文的出发点是好的,阶级立场也是没有疑问的。也运动了辩证法分析了争论中的许多错误倾向。但是,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夹杂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成份,对于这些有害的因素,作者都没有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上述列举出来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形而上学的观点。
例如,水至清则无鱼。本身说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因为它否认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如果作为讨论革命队伍内部团结问题的理论论据,那更是错误的。水至清则无鱼本身就是机会主义分子为了使自己的机会主义思想和错误观点在革命队伍内部继续留存找到的一个最有力的根据。为什么作者没有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呢?不仅如此,还拿出来作为自己讨论团结和统一问题的根据。
任何人的思想言行都是受其世界观和阶级立场支配的,有什么样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那些“非黑既白”的思想观点不仅是形而上学的,也是受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结果。例如清源、长江边等人对1989年那场自发反抗资本主义复辟的群众运动的观点。他们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是形左而实右的。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为了革命总结历史经验,而实质上则是为官僚资产阶级出兵镇压那场运动提供理论根据,掩盖了官僚资产阶级的罪恶。
革命队伍只能通过思想和理论斗争,才能达到统一。没有斗争,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的基础不可以有思想理论的斗争。这才是辩证的。思想理论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纯洁组织和队伍。怎么能说“过度纯洁的革命队伍肯定是没有前途的。营养学家告诉我们,自来水跟矿泉水比纯净水更有利于健康,“纯洁”,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自然生命力与活力的丧失”呢?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只讲斗争性,不讲统一性性是错误的;只讲团结和统一性,不讲矛盾和斗争性,也是错误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团结求团结则团结亡。
鲁迅说“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看待某一个也应该是这样。
其他就不一条一分条析了。
最后编辑李新民 最后编辑于 2012-07-14 09:41:10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whdgmh 于 2012/7/30 9:42:18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此文不存在“出于良好的愿望”、“认识水平有限”的问题,是用心险恶、极端反动、卑鄙无耻。

出现过理直气壮的攻击马克思主义,出现过蛮横无理地攻击马克思主义。此人则是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面孔,伪装一层懵懂可爱的迷彩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它就是爱她,只有一个办法:不理睬它,让它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肥田的价值都没有
粤齐 发表于 2012/7/14 9:44:00

以前跟帖从没有先肯定正确的,再指出其错误的先例。这一次想改变一下以前的不足,不想到没有看准对象。因为不了解此人,只从这一篇文章就肯定他的阶级立场,还是草率了些。这种错误是对事物缺乏调查研究的结果。
最后编辑李新民 最后编辑于 2012-07-14 16:28:23
TOP
3#

[quote]然而却不是这样的理性思维,而是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极力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由此而引发无数争端。这很不靠谱。

矛盾着的统一体",本身就印证了"水至清而无鱼"/"纯净水没有自来水和矿泉水对人体有利",因为不纯净(矛盾)所以有利(统一).
庭萱 发表于 2012/7/19 20:00:00

[quote]再次认真阅读楼主文章,提出以下几点:

再补充第一点:水至清则无鱼,正是充满了辩证意味的一句话,而不是什么"反对质变的静止的观点",毛主席也曾引用过这一句话...这句话本身体现了哲学的矛盾原理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水清适合鱼类生存 但是当清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反而不适合鱼生长了 所以向相反面转化.
庭萱 发表于 2012/7/20 0:41:00

本人已经在跟帖中说得很清楚,“水至清则无鱼”是形而上学观点,用矛盾的统一性,否定矛盾的斗争性,根本不具辩证法思想。因此,这是一切机会主义分子为了使革命队伍中永远保留他们的机会主义思想而找到的一个非常凑效的理论根据。
我们先从现象上来分析:
清澈见底的浅水沟里当然是存不住鱼的。水至清则无鱼,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水清,二是水很浅。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水至清则无鱼”才能成立。因为,如果水既清且浅的小河沟里有鱼,人一眼就能看到。这样人们就会把这些水里的鱼捉去。所以,既清且浅的水里是藏不住鱼的。这是“水至清则无鱼”这一成语形成最原始的物质来源。如果上面两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水至清则无鱼”就会立即暴露出它的形而上学思想。
我们举一个实例看是不是这样。水库里的水清不清,大海里的水清不清?如果水库、海水也不够清澈的话,我们还可以人工做一个试验:挖一个百米见方,深五十米的大池子,把清澈的河水或井水灌进这个水池里,再放条鱼。鱼既使很大(不能超过水池),它潜入水池底部的时候,你还能看到水池里的鱼吗?实际上,水库、江河湖泊,尤其是大海里的水都是非常清澈的,那里面不仅潜藏着上万种鱼类,而且上百吨大小的鲸鱼也是成千上万,如果这些鲸鱼不是自己浮出水面嬉戏,谁能看得到?水越深,潜藏的鱼就越多、越大。
我们如果不谈人的阶级性,那么,人的道德修养越高,越说明这个人的城府越深。现实社会中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的。例如,有很多正直无私的人,往往会因为某些事,或者说的某些话,或者是他们处理某件事的方法让很多人,甚至是最亲近的人产生误解。由此导致很多不应该发生的悲欢离合等等。原则性越强的人,越容易受遭到人们的误解。所以,又产生了与“水至清则无鱼”思想完全一致的成语:“人至察则无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情的水落石出,或者被某些血的历史教训所证明,这种误解终究是会消失的。消除误解之后,人们便会对这样的人产生敬慕和爱戴。
毛泽东就是一个“至察”之人,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是为了使革命队伍“至察”。所谓“至察”就是坚持原则,就是要清除自身和革命队伍中的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自己“至察”同时要求他的同志也“至察”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革命队伍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只有革命队伍中的思想、道德纯洁了,才能避免修正主义上台,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但是,毛泽东周围的人,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不察”之徒,浑身上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当然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诬蔑、诋毁毛泽东那样“至察”的人。例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陈云就曾经说过:毛泽东建党有份,建国有功,文化大革命有罪吗?想当初,理解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人有多少?不要说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人,就是他的亲人,例如毛岸清的夫人邵华等人就不能理解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所以,江青曾经说,我们家就有阶级斗争。在中国没有复辟资本主义之前,像毛泽东那样“至察”并愿意紧跟毛泽东“察已”之徒的确没有几个人。这历史是事实。但是,经过三十多年来资本主义复辟的血腥历史越来越有力地证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使革命队伍始终保持“至察”、保持无产阶级的纯洁性是何等及时和必要!现在,理解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人不是越来越多吗?那些当年反对毛泽东发动和领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人,例如,魏巍、马宾、李成瑞等人不是已经开始“理解”毛泽东发动和领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了吗?尽管他们这种理解依然是抽象的。所以,一旦人们明白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毛泽东的良苦用心,“至察”的毛泽东必然门徒满天下。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看问题,是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具体而微的的反映,是唯心主义思想。
从哲学上来分析。
辨清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在某个统一体内的矛盾双方在这个统一体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在统一体内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二者的地位或性质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不断打破事物的统一状态,由此使一种事物转变为另一种新的事物。在新的统一体内,矛盾双方又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排斥和斗争,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统一是暂时的,相对的;而斗争则是持久的,永恒的,绝对的。
事物内部的矛盾在统一体内相互排斥、相互斗争,促使事物总是经常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状态,运动、变化是永恒的,持久的,绝对的。同时,事物又在一定条件下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这是马克思主义都关于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既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
而机械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虽然是物质的,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却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否定事物表面现象下面隐藏着的本质。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者在处理问题的方法论上,总是以事物某些孤立的、片面的或静止的现象为依据判断事物发展、变化和事物的性质。承认矛盾的统一性,否定矛盾斗争性,只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因此,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事物,尤其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在认识论上实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在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
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水至清则无鱼,从认识论上来说,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问题是另一面。既打破原来的条件之后引起的变化。因此,没有丝毫的辩证性。从方法论上来说,水至清则无鱼的思想,是采用了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方法看待问题,因此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所以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只看到了矛盾的统一性和相对静止的存在,忽视,也可以说否定了矛盾的斗争性和运动、变化的绝对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等,都是机会主义分子为保留、维护自己的机会主义思想寻找到的一个最有力的理论根据。
毛泽东引用“水至清则无鱼”,是为了说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不存在纯而又纯的事物。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用纯而又纯、静止、孤立的方法去对待,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对待。对人也是这样,通过革命队伍内的思想理论斗争,在新的认识上形成新的统一。决不是像楼主说的“充满辩证意味的一句话”。因此,在革命队伍中,斗争是经常的,持久的,绝对的,而统一则是暂时的,相对的。历史总会在一定时候抛下某些思想跟不上革命事业前进步伐的人。曾经跟随毛泽东闹革命的那些所谓的“老革命”、“老干部”们就是这样。他们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虽然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是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的革命,就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步伐,思想依然停留在民主革命时期。因此,当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清除其非无产阶级思想时,他们就反对了,就不革命了,甚至成为反革命了。
世界上的任何人,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观点和看法,都反映了一定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在讨论革命阶级、革命队伍中的思想理论斗争时,正确的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看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但是,有些人则不然。他们不仅用“水至清则无鱼”或“人至察则无徒”作为理论根据为自己机会主义思想和观点而辩护,甚至还有些人对别人的批评总是耿耿于怀,顽固坚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谁会相信这些既想革命,又不愿与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彻底决裂的人会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最后编辑李新民 最后编辑于 2012-07-20 18:05:57
TOP
4#

1、是在“假设”水足够多足够深的情况下。
2、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
__________
请问,江河湖泊和海洋是“假设足够深的情况下”吗?再请问,浅水例如山中的小溪也是很清的,里就没有“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吗?人们根据什么提出“水至清则无鱼”这一观点的?是根据“水清澈见底”还是根据水里没有“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为什么人们只说“水至清则无鱼”,而不说“水至纯则无鱼”?再请问,人们通常称水“清”的时候,是指“清澈见底”这一事实?还是指没有“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水至清则无鱼”中的“清”是指“清澈见底”还是指水里没有“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
再请问,人们先认识到:清澈见底的水里“无鱼”这一现象,才得出“水至清则无鱼”这一结论?还是先认识到:水里没有“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鱼不能存活这一现象,才得出“水至清则无鱼”这一结论?在人们还不知道有“纯净水”这一概念之前,“水至清则无鱼”这种思想就不存在吗?弄清这个问题,就知道你是在讨论问题还是在故意狡辩了!因为“水至清则无鱼”的唯心主义思想存在了几千年,而所谓“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晶。然而,在文化最落后的地区,人们知道“水至清则无鱼”这种思想,但却对水中是否有“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则知之甚少。用“纯净水”和“丰富的有机物、水草、水藻、苔藓、微生物……等等”概念来论证“水至清则无鱼”的科学性,无疑于在说,“水至清则无鱼”思想是根据现代科学发展得出的结论。这决不是荒唐不荒唐的问题,而是世界观的问题。
最后编辑李新民 最后编辑于 2012-07-23 13:14:3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