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哥达纲领批判》观照下的《三中全会决定》 [复制链接]

1#

  读《三中全会决定》,觉得开篇中的一段话十分重要,是关于“总目标”的: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中的一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很是熟悉,记得好像来自《哥达纲领批判》。于是,重新浏览了一遍马克思的这部著作,颇有收获。

  《决定》提出的“总目标”,实际上是全文的“纲”,纲举目张,其后的种种,都是这个纲“张”出来的“目”。下面就试着用《哥达纲领批判》,来对“总目标”这个纲逐句观照一下。

【一】

  第一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国家现代化”,或者说,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哥达纲领”使用的“现代国家”、“现代社会”那样的字眼。

  以前我们说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是指“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因为这属于发展生产力的范畴,所以任何国家、任何阶级都可以提出这样的目标。而对于建立在一定阶级的统治基础上的国家,对于作为上层建筑主要成分的国家,能不能说要现代化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是这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或多或少地摆脱了中世纪的杂质,或多或少地由于每个国度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而改变了形态,或多或少地有了发展。“现代国家”却随国境而异。它在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同在瑞士不一样,在英国同在美国不一样。所以,“现代国家”是一种虚构。】(《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

  那么,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否也属于一种虚构呢?现在,环顾世界,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国家,它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然随国境而异,在德国同在瑞士不一样,在英国同在美国不一样。哪一个是“现代化”的呢?

  作为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与德、瑞、英、美等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应该是有性质上的区别的。那么,同它们的哪一个“接轨”,才算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现代国家”呢?朝着这样虚构的目标“推进”,就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吗?!

【二】

  第二句:“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这一句原来是个长句子,这是前半句,没有实质性问题,只是逻辑上有点疑问,所以简单说一说,让马克思先休息下。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者并列。在哲学上,事物的系统性就是整体性,整体性就是系统性;没有不是系统的整体,也没有不是整体的系统。二者并列,无疑是同义反复。而协同性,是系统性或者说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本身就包含在系统性(整体性)之中。在逻辑学上,这里的系统性(整体性)是属概念(上位概念),协同性是种概念(下位概念),前后并列,就犯了种属概念并列的逻辑错误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并列,也是这个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是种概念,文明就是这些种概念的属概念,不能并列。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应该把“生态文明”改成“文明生态”,可这个概念本身又站不住脚。

  类似的逻辑问题,《决定》全文中有不少。三四个顿号,将一些不同的概念串联在一起,看上去很有内容,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可是执笔者似乎还特别好来这一手,下面就还有一例。

【三】

  第三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上面一句的后半句,这里将它作为单独的一句来分析,因为它是有关“总目标”的整段文字中,最有实质内容的,也是最为关键的,需要三个“让”逐一分析,重点“观照”。


  1,“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又是一个多概念并列,还是存在前面说的逻辑错误。劳动与管理,前者是属概念,后者是种概念;知识与技术,也一样。但这不是症结所在,可以略过不谈。在这句话里,能够并列的,主要是劳动与资本,但这样一并列,用一些网友的话来说,就“出大事了”!

  什么是资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与资本相对的劳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而是雇佣劳动,即受资本雇佣、为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

  那么,“劳动、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是什么意思呢?只能理解为:劳动能为资本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而资本则能无偿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劳动被资本剥削得越来越多,同时,资本则剥削劳动得越来越多。

  这样的“活力竞相迸发”,能不能给劳动带来更多的工资和福利,同时又给资本带来更多的利润和资本呢?照《决定》的说法是能够的,否则怎么叫“竞相迸发”,即常说的“双赢”呢?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事实告诉人们:不能!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雇佣工人只有为资本家(因而也为同资本家一起分享剩余价值的人)白白地劳动一定的时间,才被允许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劳动,就是说,才被允许生存;……因此,雇佣劳动制度是奴隶制度,而且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这种奴隶制度就越残酷,不管工人得到的报酬较好或是较坏。】(《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0-311页)

  所以,马克思在其它著作中又有这样的断言:【所谓生产资本的尽快增加是对雇佣劳动最有利的条件这种论点,实际上不过是说:工人阶级越迅速地扩大和增加与它敌对的权力,即越迅速地扩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财富,它就被允许在越加有利的条件下重新为增加资产阶级财富、重新为增大资本的权力而工作,满足于为自己铸造金锁链,让资产阶级用来牵着它走】(《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5页)

  由此可见,资本的活力愈迸发,劳动的活力就愈衰退;而一旦劳动的真正活力,就像马克思说的“奴隶们终于发现了自己受奴役的秘密而举行起义”(《哥达纲领批判》)的活力迸发时,资本的活力就会日益衰竭而终于熄灭。“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雇佣劳动与资本》)!


  2,“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这是从《哥达纲领批判》中抄来的,但正如“哥达纲领”无论抄什么都要“修订”一番,而经过这番“修订”就变成错误的一样,《决定》也是如此。马克思的原话是: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5-306页)

  《决定》把马克思说的“集体财富”,修订成了“社会财富”,又在前面加上了“创造”一词。为什么是“社会财富”?因为它既可以包括“集体财富”,又可以包括“私有财富”,而“集体财富”却只能解释为公有财富。不是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吗?所以马克思的话过时了,必须修订。

  但这样一修订,“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就变成了“集体财富和私有财富的一切源泉”。这个“源泉”又是什么呢?《哥达纲领批判》一开头,马克思首先批判的就是“哥达纲领”说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个观点: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分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8页)

  这就是说,财富的“源泉”包括两个方面:1,劳动;2,作为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第一源泉的自然界。而且,只有劳动者同时又是自然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所有者的时候,他的劳动才成为他自己财富的源泉。

  这种情况,在存在着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因为劳动者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力,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8页)

  因此,在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只是资本的财富的源泉,而不是他自己财富的源泉。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才能成为劳动者财富的源泉,但这时候的财富,从根本上说是“集体财富”,是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的财富,并非所谓包括资本的“私有财富”在内的“社会财富”。

  由此可见,《决定》把《哥达纲领批判》中的“集体财富”修订为“社会财富”,是颇有深意的,因为这样一来,“私有财富”就能包含其中,资本也就成了“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另外,马克思说的“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是相对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而言的,那么《决定》提出现在就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否意味着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了呢?不是说共产主义还在“遥远的未来”,“不必要去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吗?这一点,让人很难理解。


  3,“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成果”是什么?当然就是已经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怎样才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呢?只能是“哥达纲领”所说的进行“公平的”分配了。对此,马克思这样问道:

  【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
  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
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2页)

  所以,马克思把这种“公平的分配”,说成是“现在已变成陈词滥调的见解”,并且进一步指出: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6页)

  从这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那就是:“社会财富”是否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真正要想“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从生产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生产方式建立在“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的基础上。如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等到“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成果”了,“社会财富”已经“创造”出来了,再“围绕着分配兜圈子”,企图做到“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那就晚了,就只能是“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空洞的说辞而已!

  好了,观照了“总目标”这个“纲”,对其下的“目”就可以“一通百通”了。总之,《哥达纲领批判》是值得再读一遍的,从中可以看看现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分享 转发
TOP
2#

批得好,特别是如下三条:
1、“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2、“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TOP
3#

很好。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特色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当年特色党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这两次性质一样的作出的决议,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它与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由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合并后通过的《哥达纲领》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虽然《哥达纲领》是拉萨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分子提出的,但是,从主观目的和意图上来说,还是为了推进国际工人运动,尤其是为了推进德国工人运动。是论述具体问题时的阶级立场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了。因此,《哥达纲领》的性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的问题。而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则不是机会主义的问题,更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问题,而是自觉主动地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反动,是地地道道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是反革命性质的。因为特色党不仅早就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而且还在国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培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残酷血腥镇压国内工人农民的反抗,而且还在国际上开声明,诬蔑印度、尼泊尔毛主义共产党、把毛泽东时代为东南亚各国共产党创建的广播电台驱赶出境,还通过改变毛泽东时代对国际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与援助等方针等方式,与毛泽东时代的共产党划清了界限,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划清了界限,也与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撇清了干系。因此他们早就成为资产阶级政党,所以他们在两次重要的会议上作出的决议或决定等政治纲领,就完全是资产阶级政治纲领,都是为了巩固他们的法西斯统治。因此,无论从主观目的和意图还是纲领表达要求既客观效果上说,都与《哥达纲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当年邓小平的徒子徒孙为了达到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把共产主义描绘成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那样既虚无缥缈又不可企及的海市蜃楼,让人们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哀叹中放弃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觉悟。现在,特色党把毛泽东时代提倡的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改成今天所谓的实现“中国梦”,更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在虚无缥缈的幻影中,目的就是把人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到形而上学的邪路上,把本来就很混乱的意识形态搞得更加混乱,从而把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一步步引导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道路上,为支持他们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服务。如果不是这样,特色党在三十多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向全国人民鼓吹所谓的“大国崛起”、所谓的实现“中国梦”,还有比这更符合特色党阶级本质的注解吗?实质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很清楚,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人们生存的第一需求已经不再是物质资料的需求,而是劳动。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表现在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等方面。如果劳动不能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就是无本之木,社会产品再丰富,也只能是资产阶级特权阶层和少数官僚党棍们任意挥霍和享受的资源。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依然是资本的雇佣奴隶。
最后编辑藏森淼 最后编辑于 2013-11-25 10:59:2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