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复制链接]

1#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周承友

     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必须以明确人类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为前提,也就是以明确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为前提。人类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社会类形态和社会质形态二重性发展的)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不断前进过程。其前进过程一般表现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古老社会质形态必然与手工生产力、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及其基础上以人的依赖性等为特征的第一大社会类形态相统一;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质形态必然与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民主法治,物的依赖基础上人的独立性等为特征的第二大社会类形态相统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质形态开始过渡并将达到与生产力极大发展,产品经济,社会自治,国家消亡,所有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等为特征的第三大社会类形态相统一。在今天,认识和把握了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认识和把握了代表当代社会发展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境遇和历史使命,才能明确如何去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第一节  当今世道

当今世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向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及其曲折发展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时代,是社会主义革命新胜利的时代。下面,就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为起点,去认识和把握当今世道的深刻内涵。

一、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时期
19世纪70年代以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已经形成。根据列宁在1917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科学概括,帝国主义有如下的经济特征: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它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从本质上看,前两个特征所表明的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统治的确立,后三个特征所表明的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即资本的全求化和瓜分殖民地,事实上都是20世纪初期国内和国际范围内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反映;这五个特征反映了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资本全求化的水平、世界上大国争霸的格局和旧殖民体系的现实。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无产阶级的需要、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与无产阶级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它的客观根由或客体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的主体表现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三大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且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获得了突出的表现并且相互对立,所以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容易激化。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了甚至趋于尖锐化,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加强了,剥削率大大提高,资产阶级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比资本主义上升阶段高得多,并导致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广泛兴起。其次,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有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取得独立,但并未真正独立。帝国主义国家以各种形式,保留其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权,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通过贸易和资本输出,直至发动战争,以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政治和文化,加重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统治,使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并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重新兴起。最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在全世界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分割和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三大矛盾的尖锐化,使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日益成熟。当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和不断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榨取超额利润,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在一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还广泛培植“工人贵族”,使修正主义开始泛滥起来,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破产。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容易激化,使得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和各种矛盾集焦点的个别国家(不一定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那里,当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形成时,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走向胜利。列宁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一个科学论断: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59】(《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宁主义诞生并有力地批判了修正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接着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并诞生了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成为继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就是其历史证明。
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迎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联东欧和中国东亚等建立了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除前南斯拉夫外)。在这些国家,她们建立了以全民所有制(主要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等,她们已经初步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
历史的发展已经表明:在从列宁主义诞生到斯大林逝世的半个世纪里(包括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方向,它使人类的相当一部分获得了初步的解放。社会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这就使人类的相当一部分曾经获得了初步的解放。毛泽东指出:“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动,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过了各国内部和中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起的”。【360】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那时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那时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并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力量同世界人民一起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有力证明。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形成了“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使第三世界成为当今世界上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
综上所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时期。

二、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形成
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联东欧和中国东亚等建立了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以全民所有制(主要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但她们的公有制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等还很不完善,所以她们只能称之“早期社会主义社会”或“传统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而来的,她必然否定和扬弃资本主义,并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她们的迅速强大就是其历史证明。但社会主义社会要持久地促进生产力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只有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获得充分地持久地显现。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我们知道,早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和主人公地位、按劳分配。其实,所有制的本质就是指生产资料(即资产)与劳动的结合关系,它包括资产的所有权等产权关系和主体劳动关系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深刻内涵就是资产公有与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的结合,其实质是全部资产权利向每个自主联合劳动者的逐渐回归。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利用公有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3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可见,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在公有制生产关系中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意义。如此,仅就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企业本质而言,它应当是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的企业。1960年代中国在企业中突破前苏联的“马钢宪法”而推行“鞍钢宪法”,如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企业行政的形式。但这些还只是企业民主制度开始。整个说来,在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企业中,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还没有落实或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因而还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其次,必须完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迫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的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3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3页)列宁和毛泽东都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新型的民主国家和新型的专政国家的统一。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国家。而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民主方面却做得很不够,不能尽快消灭官僚制度和官僚体制并解散垄断管理阶层,不能很好地保证新生的真正的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及其领导人充分发挥其在国家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很好地淘汰和打击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等。当然,新中国在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国家的建设等方面却展开了宏伟的探索,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当时的历史作用也是有限的。总之,早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这是由其历史条件决定的。
历史发展条件表明,由于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大都诞生在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因而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规律在20世纪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诞生以后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还具有第二(甚至是第一)大社会类形态的某些传统特征,如半自然经济特征、政社合一、高度集权、势治(或人治)为主、商品经济、物的依赖关系和国家继续存在。(其中的的半自然经济特征、政社合一、高度集权等成为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被称为传统社会主义的主要根据)这就带来了人类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的巨大反差——先进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并存。同时,历史发展事实也表明,采取传统模式是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初期发展的有效形式,它巩固和加快了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世界,由此带来了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随着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较大发展,它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改造和同时脱离第二(包括第一)大社会类形态的某些基本因素,逐步向完全的第三大社会类形态过渡,并且相应地实现早期传统社会主义向新形态社会主义(高级社会主义)的转型。这就是人类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有机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在此,如何看待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正确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如何看待和处理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正确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及其民主法治,就成为早期传统社会主义向新形态社会主义(高级社会主义)转型中的“两个关键”。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两个关键”,直接关系到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死生存亡。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已经占居统治地位,它就可以对社会经济总体实行有计划地发展,就可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能够消除原有的商品经济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这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本质和原则区别。但同时,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民主劳动十分发达和完善,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不必要实行按劳分配等条件达到以前,即使由发达资本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即使建立了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也不可能立即出现所有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完全的自由自觉自愿地直接结合(即自由分工和自由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还不可能都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因而还存在个别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即还存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还必然存在并利用商品经济形式去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存在物的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商品经济,还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商品(或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有益因素。但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是必然要接受社会主义制度改造过的新型有限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本质特征是有计划的带大商品经济某些特点的产品经济或半产品经济。超越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产品经济或半产品经济的本质,就是在破坏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着阶级的,直致彻底消灭阶级。当世界范围内的剥削阶级还没有完全消灭,劳动阶级还没有完成改造以前,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还会继续存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既要消灭阶级和阶级再生条件,又要发展无产阶级等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的民主法治。但由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特点所决定,新生的官僚主义者阶级或资产阶级也很容易成形。这就使得,无产阶级等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通过无产阶级或马列毛主义政党领导)的民主法治的实质性建制或大规模发展,往往容易落后于新生的官僚主义者阶级或资产阶级即新修正主义的成形。一旦由新修正主义者获取国家主要领导权并推行新修正主义(本质上的资本主义)路线,就标志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及整个社会的变质。毛泽东指出:“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363】(毛泽东:《在一九六四年八月的一次谈话》,转引自197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当然,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无产阶级专政发展如何,若健全和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可以延迟甚至消灭新生的官僚主义者阶级或资产阶级即新修正主义者的,是可以不断改造和提升整个劳动阶级的。可见,在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国家的发展中,无产阶级专政是前提,只有存在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谈它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时从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之日起,就必须展开和深入推进它的民主法治建设。无产阶级专政与其民主法治,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关系。
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完成其社会类形态方面的转型和社会质形态方面的提升,这是人类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有机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铁托的改革开放就显示了早期传统社会主义转型的需要。50年代中期从苏联赫鲁晓夫开始的多个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包括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直至最后的古巴和朝鲜的改革开放,他们也都开始了早期传统社会主义的转型探索。但历史事实表明,他们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他们的改革开放,从其开始起,在利用改造传统社会类形态基本因素方面就出现失误和倒退,直致让商品经济关系上升到普遍的甚至统治的地位;在社会质形态发展方面都出现了新修正主义上台即资本主义复辟的转向,结果都是断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继续前进。这就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遭遇到空前的挫折。其教训是深刻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明社会主义失败了。
在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进入到又一个新阶段。
对发达资本主义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它发生了如下的重大变化。(1)从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各业的发展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80年代后期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工业地位下降,新兴工业地位上升,服务业迅速而广泛地发展,产业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生产的知识化、间接化、分散化、网络化、虚拟化、甚至空心化趋势明显。科教文化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和普及化等等。从而使人类进入信息化和知识化时代。(2)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发展上看,在经济上,出现了所有制形式、经济运行形式(包括经济危机形态)、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从“守夜人式政府”转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调节,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所有制,并实行了社会福利保障,出现了主要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的法人资本所有制,出现了股权分散化、职工持股、劳资协议、个别职工参与管理等等。在政治上,形式民主的完善与政治冷漠、民主危机和民主迷信同时出现;议会权力和地位衰落,行政权力扩大;司法功能向政治领域延伸;重视法制建设,但都力图使各种权力主体的活动纳入法制范围,以便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3)从主体构成变化上看,伴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出现,一方面,社会的产业结构的发生了变化,主要转向服务业,劳动方式、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服务型和知识管理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无产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良,如产权形式及其实现方式途径的变化,资产阶级的构成也出现了新变化,出现了新型的资本家阶层——知识管理资本家阶层。例如,战后那些担任总经理、董事长、经理、经纪人和代理人等职务的企业高级经理或管理人员集团,就是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由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管理权的高度分离而引起的。那些高级管理人员虽然不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但他们却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并享有优厚的收入,他们的个人收入、职务升降等都与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相关。他们在企业中控制企业决策,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整,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他们行使的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职能资本家”的职能。马克思说过:“生息资本在运动中自行保存,并在发生职能之后,流回到原来的支出者手中,在这里,就是流回到货币所有者手中;所以,它不过暂时离开他,暂时由他的所有者占有,变为职能资本家占有。”【3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5页)同时,那些享有丰厚收入(即享有较大的资本受益权)的高科技或社会知识与管理人才,他们也是在为资本服务,离开了资本,他们就不可能享有丰厚收入,他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他们也属于资本家的范畴。这些“经理式人才”和“高科技知识管理人才”的涌现,标志着战后知识管理资本家阶层的突起。“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就是对其存在的一种认定。(4)从主体需要变化上看,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其他各业的较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改良,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以及雇佣劳动阶级的斗争,使得无产阶级等主体的需要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所谓“大众消费”社会。大多数雇佣劳动者的生存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享受需要也有一定的发展,需要的内容也获得了丰富。当然,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解放需要并未出现根本的转变。(5)从对外关系和全球化发展上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战前争霸和战争为主的关系转向以和平竞争为主的关系,其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向经济均衡化和政治军事盟主(美国)化。随着旧殖民体系的崩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转向主要利用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输出进行和平渗透,必要时则运用非和平的方式,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的殖民剥削和奴役,并转嫁矛盾和危机,于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典型地体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中心—边缘(或外围)”格局。与此国际关系调整的同时,跨国公司获得了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国际分工也由战前的“产业(部门)间分工”转向“产业(部门)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出现产业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产业资本(包括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全球化新阶段,并出现全球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组织,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向有序化和规范化。80年代中后期,苏东剧变,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轨道和信息网络技术革命等,又促使资本主义全球化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其全球化的格局和矛盾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概括地说,战后某些发达资本主义,通过生产力、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自身改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发展到了又一个新的阶段——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根据就是其资本形态及其相应地剩余价值分配形式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它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资本国家化(如国家垄断资本、国家调节经济、社会福利保障的普遍存在、甚至是个别国家共同体的存在)、资本人力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管理资本家的涌现)、资本(证劵)大众化、资本虚拟化、资本(主要是法人资本跨国化和生产资本、金融资本、虚拟资本)全球化、资本殖民“新式化”等,其本质就是资本在多方面的剥削和压迫的高度社会化(全球化)和高度隐蔽化(欺骗化)。这些,就是“社会资本主义”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和概括。例如,从其日常表现上看,无产阶级本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工作环境、生活状况等确实有了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但在实质上,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这就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高度隐蔽化(欺骗化)。总之,社会资本主义既继承了垄断资本主义即旧帝国主义所具有的某些重要特征,又有超越垄断资本主义即旧帝国主义的新特征。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社会资本主义,很多困惑和问题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突破和解决。

三、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胜利
社会资本主义,即资本国家化的资本主义、资本人力化的资本主义、资本(证劵)大众化的资本主义、资本虚拟化的资本主义、资本全球化(包括法人资本跨国化和生产资本、金融资本、虚拟资本全球化)的资本主义、资本殖民“新式化”的资本主义,即资本在多方面的剥削和压迫高度社会化(全球化)和高度隐蔽化(欺骗化)的资本主义。它与原来的资本主义相比,其面目换新,但本质却依旧。也就是说,社会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剥削和奴役的本性未变,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种矛盾对抗性的社会。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胜利。
社会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世界所故有的一切矛盾。在社会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无产阶级需要之间、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与无产阶级需要之间的基本矛盾不可能消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矛盾的形式和特点虽然出现了新变化,但矛盾本身却仍然存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全球化的推行,特别是一些大国重新回到资本主义世界,已经演变并将继续演变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形成更为错综复杂的矛盾格局。新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和战争根源依旧存在。
社会资本主义迟早会走向灭亡。伴随着社会资本主义及其矛盾的发展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当今最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就人的物化和奴役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庞大军备问题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许多发达国家企业打着建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等旗号,把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酿成了今天严重的生态问题。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的生命健康,生态环境问题危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贫富分化问题也相当严重。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十七的二十四个工业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九,而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八十三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一。在最发达的美国,其底层的百分之四十的家庭所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百分之零点二。再者,目前世界上的军备早已可以毁灭全人类几次。这些问题主要是由资本的剥削和奴役本性导致的,而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又不可能获得根本解决。资本主义是制造社会不公,灾乱动荡 ,矛盾危机的根源,是使大多数人从而全人类得不到解放幸福的根源,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获得全人类的新生。
具体到对处于“外围”地位、人口和领土远远多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她们大都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南北斗争”等先后摆脱了旧殖民统治,成为主权国家。但独立前,她们的经济结构单一,贫穷落后,社会内部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国家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状态。独立后,她们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力发展工业,实行“进口替代”或“面向出口”战略,进行土地革命和绿色革命,强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大多数国家出现了二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但她们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对她们大致可分为工业化有了较好发展、经济实力可观的国家和工业化基础仍然薄弱、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国家两大类。前者主要指那些少数新兴的或正在兴起的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后者包括中东石油输出国在内有一百多个,占绝大多数。在前一类国家中,无产阶级的队伍日益扩大,整个社会的发展逐渐朝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她们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和奴役。在后一类国家里,其资源、市场和产业发展则较大程度地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矛盾和危机的最佳场所,其债务问题、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甚至包括政治动荡等问题都十分严重。在后一类国家里,一个相对完整的封建主义制度和封建地主阶级(包括原先的农民阶级)已基本上不存在了,或者仅存于少数国家的地方社会和地方政权之中,那些掌握着中央国家政权的阶级已经是一个资产阶级或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即使是在个别还存着原来的封建君主制和世袭制的国家(如中东海湾地区的君主国),它的国家统治阶级也至少是一个封建式的处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广大劳动人民既受国内资产阶级或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奴役,又直接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奴役,处境十分困难。可见,无论哪一类国家,只有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他们才有真正的发展前途。
总的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的“一球两制”、“两极世界”或“三个世界”的格局,是在新修正主义的泛滥导致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中“和平解体”的。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又一个新阶段——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阶段,随着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一些大国重新回到资本主义世界,当前世界形势的新发展,仿佛是在新的意义上重新回到了十月革命前的历史状态。新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西方的俄国和美欧之间的矛盾,东方的中国与美日之间的矛盾等资本主义世界矛盾的日益发展和加剧,促使我们必须重新谋划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拐向新的发展道路,海外表现日渐强势,美日与中国的对立兴起。以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为转折点,美欧与俄国的对抗也明显起来。这些,可能孕育着当代世界的对抗性政治军事集团的潜在形成,新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重大危机和战争出现已为期不远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新胜利就要到来了。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已经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必然重新爆发,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节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相伴而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决定了资本主义的胜利,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发展,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开始独立地走上了历史的前台。20世纪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步建立,无产阶级上升到统治地位,并且仍然存在。所以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以前,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既有其不变的本质内涵,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无产阶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相伴而生的,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早期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产阶级同样是随着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了解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首先必然完整科学地理解“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恩格斯早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释中就指出:“资产阶级就是占有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劳动阶级。”【365】(《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272页)列宁也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366】 (《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根据恩格斯和列宁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认识:一是,阶级的本质就是包括这样两个侧面的社会集团:一方面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体系或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包括 “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等);另一方面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前者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和原因,后者是阶级产生和存在的表现和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二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生产体系或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基础性或最重要的不同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不同。所以完整科学地理解“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键就在于,完整科学地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实,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就是指生产资料(即资产)与劳动的结合关系,它包括资产的所有权等产权关系和主体劳动关系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且随着资本主义股份制的产生,随着资本产权形式及其实现方式途径的变化,生产资料(或资本)的产权关系应当包括生产资料(或资本)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受益权等全部权利关系。主体劳动关系主要是指主体的劳动制度。由此,在无产阶级的定义上,我们既要坚持恩格斯的概括,又应当发展恩格斯的概括。那就是:凡是那些享有重要的生产资料即资本权利(包括享有重要的资本所有权、较大的资本经营管理权、受益权,还可以扩展到针对一切资产、权力、知识、声望等各种社会资源资本化而享有的相应权利)并使用雇佣劳动的人们就都属于资产阶级;凡是那些不享有或表面上享有而实质上没有享有多少资产权利(主要资产所有权)并处于雇佣劳动关系中的人们就都属于无产阶级。
阶级最先起源于经济领域,人们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首要的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是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但阶级作为一个主体,他们必然要活动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也就是说他们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中必然有所表现。人们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就会产生政治倾向的共同性、意识形态的共同性、精神面貌的共同性。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他们通常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正因为如此,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占统治地位的集团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通常就构成一个阶级或者说就是“合二而一”、“一而二”。 于是,人们在政治和思想或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也是反映阶级状况的重要表现或者是划分阶级的重要标准。因为阶级是一个社会主体集团,是一个主体范畴,是一个社会范畴,他们必然活动在社会整体之中,阶级不能仅仅归结为一个经济范畴。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提出:“不忙于宣布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与消灭阶级问题(思想上与政治上的地主、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仍然存在)”。【367】(《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九日)
无产阶级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一个阶级。资本主义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在封建的资本主义化的小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最初的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为雇佣劳动制度奠定了基础。经过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工业中心和城市不断增多,产业工人的队伍迅速壮大,终于形成了近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两个对抗性的阶级,当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表面现象及其外部联系时,他们只是自发地进行斗争,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例如:在18世纪70~80年代,英国曾经发生过破坏机器的运动。当时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贫困和失业的根源,便自发地摧毁机器、焚烧厂房。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多国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蓬勃兴起。例如,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它们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产生了科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进行自觉的斗争。从这时起,无产阶级开始成为“自为的阶级”。毛泽东在其《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368】(《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5页)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资本主义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这样,中国无产阶级就先于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随后,在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厂矿里,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到1894年约有10万多人。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比较集中,除矿工外,基本上集中于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上海最多,其次是广州及其附近地区。工人集中于大城市与大中型企业,对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是有利的。中国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的承担者,但生产资料却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相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前提条件,并造承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由此可得,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的存在在根本上决定了其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即决定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劳动特征、劳动性质、阶级地位、利益或需要等,也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作用或历史使命。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与先进的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相联系的,是先进的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的承担者,是新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无产阶级的这个劳动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他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又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联系的,是雇佣劳动性质的雇佣劳动者,是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是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力量,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工人运动及其国际组织和政党活动获得了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得到广泛地传播。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伯恩斯坦等修正主义,腐蚀过无产阶级的队伍和运动,但是随即产生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重新把无产阶级的队伍和运动带入到正确的轨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在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各种矛盾集焦点的个别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熟起来,取得了自己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十多个早期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公有制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无产阶级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国家或社会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的劳动性质、阶级地位、利益或需要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无产阶级并没有消失。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中指出:“新民主国家企业中的劳动者,按其原来状况,是无产阶级,但是按其现在状况,他们却经过了他们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共同支配的新民主国家,已经集体地占有国家企业中的生产资料,就是说,已经与其原来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69】(《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的表现虽然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各阶级的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变化),但阶级的表现又没有发生完全性的变化,还存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残余形态,甚至还存在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阶级死灰复燃的可能。例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劳动性质、阶级地位、利益或需要等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无产阶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又不可能发生完全性的变化,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以前,整个人类也不可能完全无产阶级化或一体化而消失阶级差别,无产阶级的劳动特征、阶级特性、社会作用等还会继续存在,所以无产阶级仍然存在。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是包括相当多的国民在内的一个社会集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无产阶级的每一个人是不可能同等的和完整的享有公有资产的权利(包括其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受益权等),也是不可能同等的和完整的享有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的权利;社会主义事业包括其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人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改造还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管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只能是委托给少数无产阶级或社会的优秀分子去组织和实施,而不可能是人人去当家定夺。这样以来,无产阶级内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还不可能实现高度同一,无产阶级本身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还会继续存在。也正因为存在管理阶层和普通群众等区别,当管理阶层的思想和言行还没有改造好或者是受到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们还可能转变为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分子。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复辟,就是由管理阶层即原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内部某些领导人的变质和发动政变而实现的。毛泽东指出:“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37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87页)
早期社会主义的社会及其阶级发展表明,当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那里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就会重新退回到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的发展,就是随着其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也包括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复辟条件下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
概而言之,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当代无产阶级仍然生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所以当代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与先前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相比,它并没有发生什么突破性的变化。这是由不同程度、阶段和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共同本质决定的。同时,又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阶段和条件的不同,所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也有所不同,他们与先前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相比,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阶段和条件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里大致地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一些原资本主义条件下新兴的或正在兴起的、并且其所谓“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日益突增长或突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二种类型,是指由前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变而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第三种类型,是指由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而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定的社会类型区分,我们就可以概括性地根据其社会的发展状况,去认识无产阶级生存的条件和境遇及其不同特点。
在第一种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当代资本主义与此前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有了新的重大发展,甚至是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因为其资本主义有了新的重大发展,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与此前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相比,发生了明显地的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产阶级的工作、生活和需要的具体的环境条件和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外,他们还深受各种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认识当代无产阶级构成的发展变化,必须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中去理解。所谓阶级结构就是指社会的阶级构成(包括各阶级内部的结构)、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资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集团或阶层,内部的流动性增强,构成更加多样化、层次化,并且“职能资本家” 队伍明显地扩张了,资产阶级的构成更突出的表现为由“资产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组成。那些获得相对高收入或超高收入的经营管理者和科技文化知识分子,就归属入马克思所说的“职能资本家”范畴。
第二,无产阶级的构成多样化、多层次化、高素质化,并且服务业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成为其主要的构成部分,其中的知识管理劳动者则日益增加。因为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者的行业结构(或职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业和农业等生产部门就业的人数相对减少,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运输、邮电、贸易、金融、教育、保健等各类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同时生产和服务中新科技、自动化和现代化设备的广泛采用,对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工人的知识和技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于是服务业劳动者日益超过工农业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日益代替体力劳动者,并出现了一部分工人在生产和服务中,不再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以低级行政管理人员、监督者、调节者的身份参加生产和服务,并出现了普通工程师和技术员。这些知识管理者虽然能够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智力劳动,获得较好的就业条件和较高的工资收入,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知识管理上的特权,他们时刻都会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遭到失业的威胁和生活水平下降的威胁,因而他们仍然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
第三,所谓的 “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突起,队伍日益庞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中层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存在,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371】(《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4页)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一文中指出:“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外,现代大工业还产生了一个站在它们之间的类似中层等级的东西——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是由原先的半中世纪的市民阶级残余和稍稍高出一般水平的工人组成的”。【3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75页)由此可知,二战前,那些“中间阶层”或“小资产阶级”,在前者主要是指农民和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但却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后者主要是包括小企业主、小农场主、小商人、手工业者、小食利者和自由职业者六种成分。他们共同构成“老中间阶层”。当代人们所说的“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突起,队伍日益庞大,主要是指“新中间阶层”。 “新中间阶层”,一般是指那些拥有较高知识与管理水平、中等收入和非大量私有资产(或资源或产业)的群体或知识管理者,包括国家政权部门的普通中级管理人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它领域中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这里的“新中间阶层”,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联的,但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其上层或少部分实际上属于职能资本家的范畴,称他们为“新工人贵族”也不为过,因为他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它的大多数或中下层可归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或者说是属于新的小资产阶级范畴。“新中间阶层”的大部分或中下层,他们并没有脱离其无产阶级地位,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危机时期;但他们在意识形态、政治因素和生活方式上却逐渐趋向资本家(职能资本家)。部分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改良和劳动分工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所以他们并不认同自己的无产阶级属性,他们大都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的特征。正因为这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现实边界好像变得模糊起来。
由此可见,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无产阶级的结构确实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变得非常复杂,各阶级之间的界限也好像模糊起来。但各阶级的本质特点并没有发生变化、社会的基本阶级结构(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构成)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是可以明确的。无产阶级的结构或构成虽然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但无产阶级并没有消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也没有发生基本性改变。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工作、生活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和水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工人的处境不再是先前的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住贫民窟、露宿街头等状况。工人的具体劳动条件得到了部分改善, 劳动时间缩短,工人每年还享有“带薪休假”和“法定休假”。工人的实际工资比战前有了相当大的增长,工人中多数已有自己的住房,其它高档生活品如家用电器和小轿车也都进入工人家庭;越来越多的工人还拥有股票、债券;工人的福利保障也得到一定改善。大多数工人的生存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享受需要也有一定的发展,需要的内容也获得了丰富。
但是,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工作、生活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和水平虽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以相对贫困化为主)的处境却没有发生明显地变化,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即无产阶级的地位问题)也没有发生明显地变化。贫困化总是针对一定的对象而言的,随着对象的变化贫困化的表现和衡定也在变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从经济上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的贫富差别不是缩小而是更加扩大。从政治上来看,那里公民的政治权利形式上扩大,但是谁占有财产越多,攫取的政治权利就越多,无产阶级仍处于整个社会体系的最底层,他们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无产阶级维权难,所需花费更高。从文化精神上看,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空虚、物化意识浓厚,或深受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些都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包括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如失业存在)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无产阶级仍然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雇佣劳动者,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不仅存在,而且随着资本的积累和集中程度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范围会更加扩大,科技革命的发展也使资本主义剥削手段更先进、更隐蔽。可见,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解放需要并未发生明显地变化。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工人阶级“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3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在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当代资本主义与此前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国家人口和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化率大多超过40%或50%,有些国家的城市化还超过发达国家的,但其城市化主要的却不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它并没有产生一个庞大的工业化人口,而是一个农村破产的结果,它并没有产生一个广泛的富裕农场主阶层,也没有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依然存在旧土地所有者与小农的矛盾,它是破产农民逃入城市的结果,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半无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2)大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的二三产业在城乡(特别是在城市)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形成了一个高度依赖于帝国主义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3)大部分国家都经过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在城市都实行商品市场经济)和立宪、议会选举等现代民主法制不同程度的洗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更是经历了一个去权威主义和再民主化过程。(4)大部分国家中贪污腐败严重,贫富两极分化悬殊较大。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发展至今,一个相对完整的封建主义制度(包括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和封建地主阶级(包括原先的农民阶级)已基本上不存在了,或者仅存于少数国家的地方社会和地方政权之中,那些掌握着中央国家政权的阶级已经是一个资产阶级或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即使是在个别还存着原来的封建君主制和世袭制的国家(如中东海湾地区的君主国),它的国家统治阶级也是一个带封建性特点的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第二种类型国家的社会发展表明,它们事实上又区分为工业化有了较好发展的国家和工业化基础薄弱、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国家;或区分为前现代关系非重要的国家和前现代关系(古代传统社会关系)影响明显的国家。前现代关系影响明显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和非洲,在这些国家里,旧土地所有者与小农的(前现代性)剥削关系,以家族、种族、宗族、部族为组织形式的碎片化的村落社会,以及宗教教派势力等因素在社会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由第二种类型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决定,在工业化(甚至包括服务业)有了较好发展或前现代关系非重要的国家里,劳动人民的多数是属于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的范畴,其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特别是经济关系上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同时,其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比较大,并且在其中个别国民生存需要可以基本解决的时候和国家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生成难度加大。在工业化基础薄弱、仍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或前现代关系影响明显的国家里,劳动人民的多数是属于既带有封建特色又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资产阶级的范畴;当然,其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的队伍也比较大。总的说来,在第二种类型的国家中,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队伍都比较大,他们的生存条件大都较差,生活大都比较困难,甚至处于赤贫状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住贫民窟、露宿街头等状况并不少见,他们的斗争性相对较强。如20世纪60—70年代拉美的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组织受毛主义影响而发动的罢工与人民战争和20世纪80—90年代亚洲的尼泊尔等毛主义政党发动的罢工与人民战争。当然,他们也受到各种“所谓的社会主义”或机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第三种类型的国家,其社会的发展出现几种不同情形:第一种情形,以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领导的苏联为典型代表,它的特点是:新修正主义上台,但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体制与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相比,在形式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第二种情形,以20世纪50年代开始铁托领导的前南斯拉夫为典型代表,与其进行同向经济改革的匈牙利和后来的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都属于此范围,它的特点是:新修正主义上台,其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等与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商品经济关系开始上升到普遍地或统治地位);第三种情形,就是“苏东剧变”后的情形,它的特点是:没有修正主义(名义上的社会主义)“招牌”,其社会就是“直白”地发展资本主义,甚至是发展到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阶段,如俄罗斯;第四种情形,就是以第二种情形为名,以第三情形为实的情形。因为“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374】(毛泽东:《在一九六四年八月的一次谈话》,转引自197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这几种情形的的本质必然相同,所以虽然第二种情形最先出现,但前三种情形之间又存在前后相继关系,如苏联东欧等国家的表现。目前,第一种情形已经不存在了。
第三种类型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情形不同,其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境遇也所不同。在第二和第四两种情形的国家,无产阶级的队伍正在重新形成,他们主要由原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普通劳动者和大部分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工人、农民转化而来,在第四种情形的国家,科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21世纪初已开始形成、扩散和传播,但这两种情形中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的最大的障碍都是新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同时,在这两种情形中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工人、农民也有一部分转化为小资产阶级,原全民所有制条件下的工人也有的转向了小资产阶级。所以在这两种情形中,无产阶级的队伍大大超过小资产阶级队伍;或者说,无产阶级队伍和小资产阶级队伍都相当可观。在第三种情形的国家,绝大多数劳动人民都是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总的说来,在第三种类型的国家里,无产阶级的具体生存条件和境遇,比第一种类型国家里无产阶级的具体生存条件和境遇要差些,比第二种类型国家里无产阶级的具体生存条件和境遇又要好点。同时,这些国家曾经都经历过马列毛主义和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洗礼,这就为当代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已经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必然重新爆发,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所以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已经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必然重新爆发,这就是当代各国无产阶级面临的最大境遇。
总之,虽然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程度、阶段和条件不同,无产阶级生存的具体条件和和境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同本质所决定,各国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如他们的劳动特征、劳动性质、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阶级特性等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甚至变得更有麻痹性。只有经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才能真正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和境遇,改变无产阶级劳动性质、社会地位、利益或需要等。

第三节  当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是必然的。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还是朴素的、带自发性的,3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反动本性的暴露和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残酷,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逐渐超过小资产阶级和被推翻的封建领主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开始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0世纪上半期,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十多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曾经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几个早期社会主义大国和可以与资本主义抗衡的早期社会主义阵营。但因新修正主义泛滥导致早期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复辟。所以无产阶级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和重新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一、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和阶级特性决定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3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只有无产阶级这一特殊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无产阶级生存的经济条件使它做好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准备,使它有可能、有力量达到这个目的。资产阶级一方面分离和拆散农民及一切小资产者阶层,另一方面也使无产阶级团结、联合和组织起来。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在大生产中的经济作用,才能成为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的领袖,这些被剥削劳动群众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蹂躏往往比无产阶级更厉害,可是他们不能为自己的解放进行独立的斗争。”【376】(《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83页)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的存在在根本上决定了其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即决定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劳动特征、劳动性质、阶级地位、利益或需要等,也决定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具体说来,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与先进的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相联系的,是先进的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的承担者,是新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无产阶级的这个劳动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他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37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64年版,第35页)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连为一体的,是雇佣劳动性质的雇佣劳动者,是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力量,是资本主义的的掘墓人,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378】(《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7页)所以在革命斗争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将采用新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并消灭一切私有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消灭一切阶级,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所以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具有远大政治眼光和崇高理想的、能够代表所有受剥削和受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阶级,是最有前途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并处于受剥削和受压迫的地位,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会不断地得到提高,无产阶级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阶级,所以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阶级意识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和条件下,无产阶级是与先进的社会化大(体系)生产相联系的,是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是唯一能够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阶级意识的阶级,这就决定了他与其任何阶级相比而言是最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虽然因为当代信息网络技术等发展出现了生产的分散化、间接化、虚拟化,以及无产阶级构成上的变化等,这些在一定条件或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淡化,但现代社会化大(体系)生产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有组织的紧密相联的系统网络生产,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仍然是一致的,所以无产阶级作为最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本性是不会改变。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也决定着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无产阶级阶级特性的最集中的概括就是: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是唯一能够形成自己完全科学的阶级意识的阶级;是最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的阶级等。
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和阶级特性又决定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或社会作用)。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286页)总
当无产阶级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无产阶级还会继续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如其劳动性质、阶级地位、利益或需要等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无产阶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又不可能发生完全性的变化,无产阶级内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还不可能实现高度同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以前,整个人类也不可能完全无产阶级化或一体化而消失阶级差别,无产阶级的劳动特征和阶级特性等还会继续存在,因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没有完成,甚至更加艰巨。例如,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就是其最初的证明。

二、重新推翻资本主义,重新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无产阶级需要之间、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与无产阶级需要之间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不可能改变。否则,它就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这些矛盾及其世界表现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者。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首先在俄罗斯、接着在欧州和亚洲等多地被无产阶级推翻,并诞生了十多个早期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新修正主义的泛滥,导致了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阶段,随着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复辟,一些大国重新回到资本主义世界,当前世界形势的新发展,仿佛是在新的意义上重新回到了十月革命前的历史状态。新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西方的俄国和美欧之间的矛盾,东方的中国与美日之间的矛盾等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正在日益发展和加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又要到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推翻资本主义,推翻所有的资本主义,重新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在当代,重新推翻资本主义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正确认识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正确认识当代无产阶级等,并由此而明确无产阶级革命将要发生的国家及其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明确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条件、道路、形式等基本问题。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社会资本主义的认识。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高度社会化(全球化)和高度隐蔽化(欺骗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新发展带来了资本形态及其相应地剩余价值分配形式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资本新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国家化(如国家垄断资本、国家调节经济、社会福利保障的普遍存在、甚至是个别国家共同体的存在)、资本人力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管理资本家的涌现)、资本(证劵)大众化、资本虚拟化、资本(主要是法人资本跨国化和生产资本、金融资本、虚拟资本)全球化、资本殖民“新式化”等,其本质就是资本在多方面的剥削和压迫的高度社会化(全球化)和高度隐蔽化(欺骗化)。社会资本主义既继承了垄断资本主义即旧帝国主义所具有的某些重要特征,又有超越垄断资本主义即旧帝国主义的新特征。例如,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垄断资本统治,它内涵缺一不可的两面:一是国内工业化之上高度集中的垄断资本统治;二是由资本输出(包括军备输出)而展现的国际垄断和国际瓜分(国际垄断和国际瓜分是古近现代任何帝国所不可却少的共同特征)。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的前述表现,既继承了旧帝国主义国内的资本高度集中和垄断的特点,又表现出旧帝国主义垄断资本所没有的而且特别重要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如资本国家化、资本人力化、资本(证劵)大众化、资本虚拟化;既继承了旧帝国主义由资本输出而展现的国际垄断和国际瓜分的特点,又表现出旧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及其国际垄断和国际瓜分所没有的或者运用不足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如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及生产资本、金融资本、虚拟资本的全球化,在保留暴力侵略手段或以暴力侵略手段为后盾的同时更加重视、广泛或大力运用非暴力的侵略手段瓜分世界,一般地也不再表现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瓜分形式而表现为对某国主权或国际秩序的霸权或参霸的瓜分形式。社会资本主义在国内和国际上似乎都发展到其极点。
在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阶段,从其资本高度社会化(全球化)方面看,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深入地发展,这就为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充分和完备的物质条件或客观基础。新的科技革命和武器装备的升级化,军队的侦察力、远征力、杀伤力极大增强,这加强资了资本主义的统治或威胁,使得资本主义也不敢轻易发动大战;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不是为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充分和完备的暴力手段或条件吗?尽管现存暴力手段的“换性”非常艰难。从其资本高度隐蔽化(欺骗化)方面看,因为信息网络技术等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分散化、间接化、虚拟化,无产阶级构成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化,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工作、生活和需要的具体环境条件和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工人的生存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享受需要有一定的发展,需要的内容变丰富了,公民民主自由的形式也扩大了,这就大大地麻痹了无产阶级,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高度隐蔽化(欺骗化)。资本高度社会化(全球化)本身就包含着资本剥削压迫的高度隐蔽化(欺骗化)。也正因为如此,社会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相对淡化,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力量及其斗争性的相对弱化。但是,在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所有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它的资本主义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对立,也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生存的一般条件和阶级特性及其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以不同形式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一直存在着。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工人阶级“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3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
所谓社会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指美、欧、日、澳等地由新型垄断资本统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赫鲁晓夫执政以后的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它的一个特例,也包括后来加入的由新型垄断资本统治的俄国和少数新兴的工业化和军事强国,但它又以美、俄、英、法、德、日,包括正在兴起的特色国等为典型代表。
认识了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新特点和范围,我们就可以知道,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和危机在不断加深,如资本主义发展日益表现出产业的空洞化特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相互交织,经济危机与资源环境危机、军备竞赛危机、社会危机等紧密相联,并且其危机深害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但又没有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原因:那就是社会资本主义即新帝国主义对外剥削压迫的隐蔽、加强和危机的快速转嫁;对内剥削压迫的隐蔽、加强和无产阶级整合与觉醒的不够;也包括国际新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泛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无产阶级整合与觉醒的不够。若至少有一个大国的众多无产阶级分子能够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有了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和觉醒,并为此组织了不可小视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力量,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世界影响,那么资本主义崩溃的时候可能就再次开始了。所以,结合当代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和境遇,展开和加强无产阶级主体建设,就是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
简单地说,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已经把整个世界构造成部分不同、层级有别、矛盾百出、系统关联的整体,把全世界变承一个“全球村”。在这个“全球村”中,重要部分可分为美欧部分、亚太部分、西亚北非(中东)部分、美州部分等。在美欧部分,它由后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组成,其主要矛盾是美国和欧盟(或他们共同的“北约”)与俄国的霸权之间的矛盾,以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为转折点,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开始明显加剧,“零活斗争”正在走近。在亚太部分,它的主角也是由后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组成,其主要矛盾是正在兴起的中国与美日(或中、日、美之间)的争霸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加剧起来,“你死我活的斗争”开始走近。同时,美欧部分与亚太部分这两部分又是紧密相联的,美国是这两块的共同头号,中俄正在有形和无形的结盟。中东部分由工业化国家和欠工业化国家组成,美州部分中的拉美主要由工业化国家组成,这两部分都深入或正深入地卷入到几个新帝国主义那里,并很可能会成为新帝国主义体系各种矛盾的聚焦点。所以随着新帝国主义世界矛盾的发展,它带来的危机必然是深刻的总体性的。在这个极不平衡的世界或“全球村”中,任何一处的“塌陷”或“着火”并激发了几个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那时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就会到来了。
历史的发展是时势演变和人的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20世纪末一种国际秩序的结束和21世纪初另一种国际秩序的开始,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已经基本定型并正在开始觉醒,2011年发生在美、英等西方多个国家众多城市里群众较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占领”斗争,就是其觉醒的最初表现。无产阶级等广大劳动人民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觉醒和斗争也正在开始。例如“阿拉伯之春”的出现,尽管其斗争水平很低。又如,在“毛泽东主义”指导下的以“毛泽东主义”故乡为基地的无产阶级的觉醒及其斗争的展开。特别的是,在“零活斗争”和“你死我活的斗争”条件或形势下,无产阶级也必然会加快觉醒步伐。“十月革命”前,资本主义在俄国被推翻,那是出乎很多人预料之外的。同样地,在当代,资本主义被推翻,既可能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可能出现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是同时出现在这两类国家之中。因为现世界是一个极不平衡的“全球村”,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等全球化已经把国际无产阶级紧密地连通起来了。
最后,重新探索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当代无产阶级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不仅是因为早期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现实中还存在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非马列毛主义、改良主义、机会主义的混淆是非和破坏,而且更重要则在于,我们要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深刻地认识早期社会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深刻地认识、甚至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而为人民群众继续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树立更坚实的信心和雄心!
2015、6、17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5/6/17 17:33:37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就是指无产阶级生存所处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及其自身状况。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就是指无产阶级生存所处的某一具体条件和状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