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批判刘邓的“唯生产力”论,无产阶级革命会创造什么样的生产力? [复制链接]

1#
在76年张春桥等革命派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对邓小平之流的“唯生产力论”的反击方式是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这样的批判并不能完全让“唯生产力论”者完全信服。

在描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过程中,经典的说法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第二位”。

其实,“唯生产力论”者并不否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但他们更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唯生产力论”者认为,当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与世界上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在这种落后生产力水平上,过分拔高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无疑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刘少奇在建国初就提出先“工业化”,后“集体化”的发展道路。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看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说的:
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所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说的这句话,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在“生产力”(注意我使用了引号)落后的广大俄国农村,是可以直接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前提是“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马克思难道推翻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而把“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放到第一位?

问题出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在“唯生产力论”者的眼里,生产力就是生产工具(技术手段)代名词,他们完全忽略了构成生产的要素中的劳动力及劳动对象。特别是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力进行什么样的生产的重要作用,更加忽视一定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行使劳动力、使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所形成产品的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当人类历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后,革命的无产阶级对形成的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越:无产阶级从必然王国迈向了自由王国。他们认识到历史上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生产力,以及实行共产主义生产的各个相关的要素,他们就会自觉按照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进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并产生新的生产力。当然,这样的生产力是人类更强大的生产力。由此看来,刘少奇邓小平之流炮制的“唯生产力”论,其核心要点是打着发展“生产力”旗号搞资本主义。阻止或破坏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搞共产主义生产,扼杀共产主义生产形成的生产力的大爆发。

联系到俄国农村进行共产主义生产的条件是“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马克思明白无误地告诉俄国的革命者,要充分认识已经在西方各地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各种条件,准确把握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应用于俄国革命,如果不充分地认识西方各地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各种条件,那么,我们则会在必然王国中挣扎,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按照资产阶级所推崇的生产方式去解体俄国的自然经济则是在必然王国中挣扎的具体表现。共产主义革命者不准确把握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不对篡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修正主义进行批判,共产主义革命也必然陷入盲目性,我们也必然成为规律的奴隶。

历史上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这样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就会形成什么样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而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改变旧的生产方式,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它,生产关系及政治政治制度也随之改变,行使变革的阶级则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然而历史上新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获得要曲折得多,有时甚至是胎死腹中。在中国西汉末年,由于封建的生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规模也达到6800万,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的革命,消化过剩劳动力,并摧毁封建的生产关系。然而不幸的是,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却是以消灭过剩生产力来解决,新的生产方式在周期性的农民起义重分土地以及地主阶级重新掌握政权的运动中胎死腹中。直到1800多年后,更先进资本主义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撬开了中国大门。反观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当商人从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到商品的生产领域后,商人依靠工人们的劳动创造了强大的生产力,他们从简单的商品的生产最终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并诞生了摧毁封建生产方式的革命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最后,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切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封建的政治制度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摧毁了。由此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的获得,并非按照一条直线运动,而是经历各种曲折。中国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强大的生产力,理应最早获得更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而中国却从西汉末年开始,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却反复出现的血崩、难产而夭折。而在欧洲,封建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他们却找到了一种崭新生产方式--商品生产方式,由此欧洲社会的生产力的步入了快车道。按照刘少奇邓小平之流的逻辑,当时欧洲社会,应该大力发展封建生产,当欧洲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中国水平后,才能进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历史却给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诞生马克思主义后,进入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的大门已经打开,地球上依然存在着的原始氏族生产,奴隶式生产及封建小生产的地区,完全可以和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无产阶级阶级革命相结合,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即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在中国,西藏社会解放前是奴隶式生产,历经共产党领导的农奴革命,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要进行什么样的生产,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呢?,恩格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的这段话明确表述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共产主义生产三个基本要素的及消灭商品生产的必要性。

共产主义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1)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然后 (2)消灭商品生产变为产品生产 及(3)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地生产。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一个也不能少,少了一个就不是共产主义生产。

我们发现,苏联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我们的生产方式中只满足了恩格斯提出的第一个要素,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另外两个要素缺失了,这是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实,恩格斯在这句话也明确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生产第二条要素的必要性。恩格斯说消灭商品生产,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依然成立。中国和苏联的实践,血的教训已经证明,如保留商品生产,物化劳动出的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就不能消除。这样生产,只能是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当时表现为国家资本),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必然形成新的阶级对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这两个对立的阶级在当时被毛主席称为官僚主义者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这两个阶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则广大劳动者阶级反抗官僚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共产主义生产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地生产”是前两个要素都满足的前提下才能起作用的,在当时的苏联和中国,商品生产导致官僚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对立,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是官僚阶级,生产的组织者是官僚阶级,产品分配权也属于官僚阶级,劳动者选择职业分工和企业流动的权利也归官僚阶级管。当然,掌握上层建筑以及思想文化的权力也是官僚阶级。这样,“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地生产”根本无从谈起。

由此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应是,打倒官僚阶级,砸碎建国17年来建立的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特别指出,“一月革命”成立的“上海公社”就是创举,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上海公社“改名“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后,依然可以落实“上海公社”宣言之内容,很遗憾,“上海公社”宣言的承诺,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落实。),实行共产主义生产。当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今天无产阶级再次起来革命开辟了道路。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资本盲目地为生产力开辟道路,以致于今天爆发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广大工人阶级坠入无底深渊。无产阶级再次起来革命,搞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生产则是革命一项根本的目标。
最后编辑锤子 最后编辑于 2017-09-26 15:03:23
分享 转发
TOP
2#

红旗网回复如下:

半推办就:
先顶一个。
俺不太认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俺捋清楚鸟,再扔砖哈



大树:
“决定”这个词是机械论常用的词,事实上,马克思是用“适应”这个词。

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会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就会形成什么样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人们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这是一个自然和历史过程,也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当马克思发现了生产方式变迁及规律后,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则是无产阶级及一切革命者们必然选项,任何其他生产方式的选项必然是盲目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在共产主义生产明确提出来后,依然选择资本主义生产无疑把无产阶级革命再次陷入阶级社会周期运动中。

这里我再次引述《共产党宣言》中序言中的一句话: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摘自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写的序言

这里革命导师使用了“一劳永逸”一词,如何一劳永逸地消灭剥削压迫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只能是实行共产主义生产。
TOP
3#

续红旗网回复如下:


Liuyuxi1948: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5]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大树:
除了对生产力的理解差异外。我再把从苏联学来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两个判断的差别说说。

“决定”这个词表述一种必然关系,这就是一种单向思维,而不是辩证思维。
举例说明,中国封建生产力在西汉时期有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需要改变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如果“决定”关系起作用,一定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汉代当然存在商品生产方式,但在整个社会中的比例很小),而历史发生的事实却是以农民起义的方式消灭过剩劳动力,即消灭过剩生产力,然后重新分配土地,这样的矛盾冲突解决方式恰恰满足了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个结论。进一步说,这种适应关系是封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封建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力,封建生产所创造过剩的生产力则被农民战争或王朝更迭所消灭了。

而在中世纪欧洲,当时欧洲封建生产力与中国相比并不发达,因而欧洲中央封建势力对地方的统治力并不强,这样统治阶级对商人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而进行商品生产的限制力也不强,而当商品生产方式却激发出强大社会生产力后,工人阶级的力量和资本家阶级力量在逐步增强,工人是以人数增多标志,资本家是以财富增长为标志的。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绝对不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的,由此引发了欧洲经济及政治革命。这样的矛盾冲突解决方式恰恰满足了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个结论。准确地说,欧洲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消灭封建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建立并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及关系,以适应快速膨胀的资本主义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再看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严重过剩导致严重经济危机,资产阶级处理危机方式是消灭过剩产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消灭过剩产能。这种解决矛盾方式依然满足了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个结论。过剩产能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会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所形成的生产力了。

再看我们搞的共产主义运动,从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诞生起,无产阶级起来革命就可以搞共产主义生产了,但无产阶级革命常被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带到沟里,工联主义者整天在在工资上打转转,如今还在资产阶级议会中做表演秀呢。俄国和中国革命成功了,搞出一个“社会主义生产“,认为可以从“社会主义生产”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果毛泽东发现,在”社会主义生产“下,资产阶级源源不断的出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人和广大劳动人们的敌人--官僚阶级力量也在逐步扩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了。今天我们知道了,我们搞的“社会主义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国家资本的代言人就是官僚阶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展开就在官僚阶级掌握下盲目地发挥作用。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并实现共产主义生产难产后,改开初期,中国的统治的资产阶级(官僚阶级)就开始消灭过剩生产力的大手笔,劳动力过剩,那就计划生育,全面实行一胎化。打着所谓搞市场经济旗号,消灭大量90%公社、县、市集体企业及生产能力,消灭完这些“过剩”生产力,以达到“农村小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相适应之目的。然而毛泽东时代创造社会生产力太雄厚了,过剩劳动力还是太多了,怎么办?战争,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过剩劳动力依然很多,又怎么办?引进外资.....当然这其中每个步骤都是无产阶级的苦难和资本的盛宴。这个过程中,也是论证“决定论”破产的过程。
TOP
4#

liuyuxi1948:
(1)毛主席的这个论述,我认为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最正确、最全面的论述。
这个论述,我认为简要的归纳一下可以这样表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般的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因此,主贴说的经【典的说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第二位”】。我认为是不准确的。
(2)主贴说【共产主义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1)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然后 (2)消灭商品生产变为产品生产 及(3)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地生产。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一个也不能少,少了一个就不是共产主义生产。
          我们发现,苏联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我们的生产方式中只满足了恩格斯提出的第一个要素,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另外两个要素缺失了,这是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失败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恩格斯说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而苏联、中国革命成功后建立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应该看到,在苏联、中国都没有完全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也不可能完全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还存在集体占有的所有制,是一种低级的公有制形式。这两种所有制之间的产品交换只能是利用商品交换的原则进行,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生产。
这是最基本的理论和事实。





大树:
如果正确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生产的重要意义,无产阶级革命者要实现它并不难。

问题焦点在于我们怎么理解社会的规模有多大?
回顾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共产主义实施的社会规模定义为整个人类系统,后来,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的社会系统可率先放在一个资产阶级国家,然后向外输出革命。布尔什维克当按照这个思路,率先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毛泽东也是按照列宁思路,把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系放到了一个国家局部地区,按照此思路创立江西的中华苏维埃政权,然后连点成面,农村包围城市,完成中国的新民主革命。

由此,这样我们就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文化革命成功,上海公社及周边地区农村地区落实了巴黎公社原则,上海工业企业与周边农业生产单位联合起来进行共产主义生产,共产主义生产规模逐步联合发展到全国,再输出革命到整个世界,也应是完全可行的。

问题是我们学习苏联搞的“社会主义式”的生产使中国的革命者已经陷入盲目性,失去了自觉性(令人称奇的是,为这种生产方式辩解的也是打出“生产力”落后的旗号,由此可以看出,“唯生产力”论的源头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陷入国家资本生产中,产生出了新生的资产阶级(主席称为官僚阶级)和无产阶级(主席称为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毛主席带领人民发动文化大革命,让今天我们认清了官僚阶级的本质及产生之根源,他晚年要求人民群众“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让我们认识到建立共产主义生产的重要意义。所以说,文化大革命为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
最后编辑锤子 最后编辑于 2017-09-28 11:04:06
TOP
5#

大树:
在“唯生产力”论的眼里,马克思一定是一个“疯子”,他竟然说如果俄国革命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相互补充,俄国农村的原始社会就可以直接搞共产主义生产,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起点。

在“唯生产力”论者的眼里,恩格斯也一定是一个“疯子”,他竟然在130多年前就给无产阶级革命制定了目标: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唯生产力”论者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现在我们明白了,不搞共产主义生产,我们只能在阶级社会里轮回。而且,每次轮回,无产阶级的敌人---资产阶级比以往的资产阶级更强大、更邪恶和更狡猾。无产阶级所遭受折磨一次会比一次深。

希望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达到了《国际歌》说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当然是指最后的阶级斗争)!
TOP
6#

“半推半就”回复:

看了你的回复,很给力。先支持一下。

从你的回帖中,俺看出,不同的生产关系是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建立起来的。例如: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依据奴隶这个生产力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依据农民这个生产力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依据工人这个生产力建立起来的。

如果以上理解是符合历史的话,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即:生产力无论怎么发展,依据它建立的生产关系都不会被颠覆,尽管这个生产关系已经成了它的桎梏。例如封建社会通过改朝换代来消化因生产力发展而剩余的农民,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得以在血腥中轮回。真正改变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关系依据的生产力,而是暂时还没有其他生产力强大的,在旧生产关系中起辅助作用的生产力。例如,封建社会中的丝绸之路孕育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发展起来以后,才会要求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哪个朝代都奉行抑商政策的原因。

那么生产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俺提出一个假设:生产力由生产方式决定。例如:农民的生产力是由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决定的;工人的生产力是由社会大规模组织生产的方式决定的;奴隶的生产力由奴隶主获得全部生产成果的方式决定。

结论:什么生产方式产生什么生产力。什么生产力决定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使用资本主义的组织生产方式,组织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必然使工人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主要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求的,“有文化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生产力。在工人这个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只能由一个超级权力来保证它的公有制性质。这个权利,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生产力需要通过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来培养。这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能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证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直到社会主义生产力培育出来,并建立起相应的生产关系为止,无产阶级专政才可以在阶级的消亡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观点并不成熟,欢迎各位拍砖。
TOP
7#

“大树”回复:

就半推半就提出观点,逐条回复,欢迎指正:

原文:从你的回帖中,俺看出,不同的生产关系是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建立起来的。例如: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依据奴隶这个生产力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依据农民这个生产力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依据工人这个生产力建立起来的。
----------------------------------------------------------------------------------
我认为这样改比较合适:不同的生产关系是根据不同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例如: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依据奴隶式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依据封建小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这么改?因为生产力是一种生产的能力,如果一定要给生产力下定义的话,我认为是,劳动者行使一定的劳动力,使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能力。无论是奴隶式的生产,还是封建式的生产还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都能形成相应的生产力。但生产力只有强弱之分,而无性质之分。而生产方式恰恰有性质之分。例如,在封建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农民完全(自耕农)或部分占有(雇农)劳动力,部分占有生产工具,部分占有劳动对象(土地),部分占有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完全不占有劳动力(已被资本家购买走了),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占有生产工具和有劳动对象,完全不占有劳动产品。

原文:如果以上理解是符合历史的话,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即:生产力无论怎么发展,依据它建立的生产关系都不会被颠覆,尽管这个生产关系已经成了它的桎梏。例如封建社会通过改朝换代来消化因生产力发展而剩余的农民,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得以在血腥中轮回。真正改变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关系依据的生产力,而是暂时还没有其他生产力强大的,在旧生产关系中起辅助作用的生产力。例如,封建社会中的丝绸之路孕育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发展起来以后,才会要求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哪个朝代都奉行抑商政策的原因。
-----------------------------------------------------------------------------------
“生产力无论怎么发展,依据它建立的生产关系都不会被颠覆,尽管这个生产关系已经成了它的桎梏”,这个话不能这么说,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为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然而新的生产方式的获得却是(在阶级社会里)由当时阶级及阶级斗争状况来决定,革命或造反的阶级能够自觉地进行生产方式的革命,就能摆脱在旧生产方式下不断消灭过剩生产力的血腥的历史周期。此次无产阶级革命就是此种情况。

原文:那么生产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俺提出一个假设:生产力由生产方式决定。例如:农民的生产力是由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决定的;工人的生产力是由社会大规模组织生产的方式决定的;奴隶的生产力由奴隶主获得全部生产成果的方式决定。
---------------------------------------------------------------------------------------------------------------------------
决不能使用“决定”这个词。生产力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是最基本的概念,不能颠覆。
一定的生产方式是受一定生产力制约,人们采用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就会形成相应的生产力。
生产方式变迁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历史各个阶段阶级斗争的演变过程。


原文:结论:什么生产方式产生什么生产力。什么生产力决定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
再次强调,一定生产方式是受一定生产力制约的。例如,在中世纪社会,如果封建小生产的生产力水平只能使欧洲全部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那么商品生产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绝不可能产生的。
结论可这样写:一定的生产力制约一定的生产方式,采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生产会创造相应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方式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


原文:使用资本主义的组织生产方式,组织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必然使工人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主要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求的,“有文化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生产力。在工人这个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只能由一个超级权力来保证它的公有制性质。这个权利,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财富的生产都是由劳动者创造,即奴隶、农民和工人创造的。
而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采用有计划的商品生产方式,此种方式必然生产出工人阶级的对立物---国家资本,国家资本的代言人则是官僚阶级,工人阶级生产的越多,其对立物--国家资本越强大,官僚阶级的阶级力量也逐步增强。所谓的“公有制”其本质是官僚阶级所有制。其政权也是官僚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个政权与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毫无共同之处。



原文:因此,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生产力需要通过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来培养。这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能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证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直到社会主义生产力培育出来,并建立起相应的生产关系为止,无产阶级专政才可以在阶级的消亡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概念。无产阶级革命在部分地区掌握政权但其余地区依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情况下,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无产阶级最基本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然后其他地区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直到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TOP
8#

“半推半就”回复:

“无产阶级革命在部分地区掌握政权但其余地区依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情况下,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无产阶级最基本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然后其他地区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直到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赞成这个观点。并认为这是当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路线。不过,具体倒一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还需要从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力着手,因此,有必要对生产力这个概念展开辩论,以期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目标。
当我们说到工人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说一种从事生产的劳动能力,其实,更重要的是再说一种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我们说到农民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说一种从事生产的劳动能力,其实,更重要的是再说一种生产方式,即封建的生产方式。奴隶也是一样。
人类是依赖社会求生存,依赖社会求发展的生物。因此,人类的生产也不是单纯的个体劳动,而是不同个体按一定的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劳动。这种组织方式,就是生产方式。比如说,工艺师按照产品的制作步骤编制工艺文件,生产的组织者,按照工艺文件组织流水线,流水线具体的把工人们联系成一个生产的整体。流水线的生产能力,就是这个整体的生产力。因此,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是生产这个整体的不同方面,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是不能被割裂开的。生产力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大小的差别,而是生产力依存的生产方式的差别。所谓工人阶级,指的是在工人这个生产方式下从事劳动的人群。这种生产方式,把他们的社会关系规定下来了,并给他们赋予不为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存在。


“大树”回复:
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产生了4种生产方式,即原始式的、奴隶式的、封建小生产式的和资本主义式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又提出了第5种生产方式,即共产主义式的生产方式。一个社会,主要以哪种生产方式为主,那么这个社会的形态就可以用各自的生产方式名称来命名。在原始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并未形成阶级。而在奴隶式的、封建小生产式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各自不同阶级以及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围绕生产以及再生产,产品(或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展开的。一定生产方式下积累并发展了生产力,生产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比如说出现剩余劳动力)后,就会为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然而,新的生产方式的获得是依据当时的各阶级的斗争状况而定。采用更进步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的那个(或几个)阶级则是革命的阶级。当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发现以上历史规律,并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出了共产主义生产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并找到了执行这个革命任务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的共产主义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地实行共产主义生产,以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异之目的的革命。它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同。以往的革命都是自发的革命,而共产主义革命是自觉的革命。
我这里提醒半推半就一点,马克思从来就没有提出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过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比如说苏联搞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方式,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准确的说是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此种生产方式必然重新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即毛主席1965年说的官僚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阶级)。这样,共产主义革命如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不断斗争都无法摆脱封建生产方式一样,无产阶级革命依然在阶级社会里轮回。
TOP
9#

“半推半就”回复:
接受你的批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个提法确实不对,有修正主义之嫌。
因为生产力是依据生产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就社会生产而言,是不同劳动者被生产方式组织在一起;就个体生产而言,他的生产能力通过产品的制作工艺来表达。所以,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力,就需要探索建立着个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实现拟议中生产力的具体途径。明确说就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力的具体方法。
一般个人的生产能力,与这个人掌握的生产技术有关。而生产技术,其实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因此,我赞成你关于生产力具有历史累积的属性这样的观点。这说明,一种新的生产力刚产生时只能是一个新生事物,一个幼芽,它需要累积才能到展示它强大天性的时代。在量变引起质变以前,是没有能力与老生产力较量社会资源的。或者说,人们更保守的会采用老生产方式,而对新的生产方式持观望态度。这是无阶级社会的状况。在阶级社会中,建立在老生产力之上的生产关系,是绝不会允许新生产力成长壮大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无论什么朝代都必然坚持抑制商业的政策。正因为这个原因,共产主义革命才会是一场暴力革命,无论是从推翻旧统治阶级开始这个革命,还是从建立新生产力开始这个革命。
因为共产主义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来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来完善这样的生产方式,需要这种方式累积到共产主义生产力展示强大力量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就成了新旧交替,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时期。它就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以上观点,欢迎更多网友参与拍砖。



大树回复:
这里再说明一点,阶级的存在是与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阶级及阶级关系的形成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的产物。奴隶式的生产方式,有两个主要的分工,即起生产主导作用的奴隶主阶级和当做生产工具的奴隶阶级;奴隶生产的产品由奴隶主占有。在以土地为主要劳动对象的封建生产方式下,也有两个主要的分工,即提供劳动对象--土地的地主阶级,以及租赁土地进行生产的农民阶级,农民生产出的产品按一定比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分配。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要素以资本形式购买劳动力而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也有两个分工,拥有资本的一方--资产阶级,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生产的产品则由资产阶级占有。

在阶级社会中,新的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阶级无疑是革命的阶级,例如封建生产方式替代奴隶生产方式的历史变革中,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阶级,而旧的生产方式下被剥削被压迫的奴隶阶级绝大部分则会很积极加入到革命阶级的阵营,因为农民阶级比较奴隶阶级而言意味一种阶级解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替代封建生产方式的变革中,也同样如此,农民阶级处于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之下,在中国,表现为农民受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族权和神权(女人还受夫权)的压迫,而资产阶级革命恰恰能够砸碎这些枷锁。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主要革命阶级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此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方式变革是首先在旧的社会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并且由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阶级后,由新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革命阶级联合旧的生产方式下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而完成革命。
无产阶级进行的共产主义革命,与以往任何阶级社会中革命形式不同。他是在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独立完成打倒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生产的革命(以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异之目的)。这场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建立共产主义生产的理论为指导。如果没有这种理论。革命必然陷入盲目性,这就如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的农民阶级独立反抗地主阶级斗争一样,无产阶级将会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中轮回。已经发生苏联革命已步入这种循环中,中国也同样如此,不过,中国发生的大跃进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TOP
10#

“半推半就”回复:
在文革期间,走资派高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旗帜,反对毛主席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他们说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唯生产力论,长期以来,这个谬论一直没有从理论上清算过。
在走资派那里,生产力被描绘成了不需要血肉而独立存在的生产能力。即修正主义的生产力概念是没有生产方式作为存在前提的,他们的生产力概念仅仅指生产的能力,因而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生产方式。用这样的理解去解释历史,生产关系就被生产能力限制住了。即人们以为,生产能力越低下,生产关系越落后,而忽略了生产方式的落后引起生产关系的落后。因此,就有了这样的错误观念: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必须等到生产能力非常强大时才能建立起来。文革时期,中国的生产能力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大家都承认,这样落后的“生产力”,怎么不会与公有制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呢?
而文革时期的革命者,对这个问题也是不太清楚的。他们因历史的局限,看不到生产方式对生产力的规划作用。他们或许也认为生产力只是一种生产能力。因此,他们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来反驳走资派。这样的反驳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反驳并没有提高革命者对生产力这个概念的认识。因此,文革的革命仅仅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而没有深入到生产方式的革命中去。或者说,生产方式的革命远远不够。不仅如此,旧的生产方式还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中,被无形加强了。人们在为了革命而生产中,笃定了旧的生产方式就是共产主义方式,唯一要改变的就是等待技术革命来提高生产效率了。
生产能力强大了真的就能建立共有制生产关系吗?看看美国的生产能力吧,那么强大,它怎么不建立公有制呢?可见,生产力绝不是生产能力那么简单的概念。中国毛泽东时代的生产能力确实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但它的生产方式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个先进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通过铁饭碗的形式落实下来,通过计划经济落实生产的目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改善人民生活服务,而不是为剥削压迫工人阶级的资本家服务。这些方方面面的东西,相信更多老同志比我要清楚。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主要是权力对生产方式的侵蚀。本来社会主义时期的生产方式属于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期,它需要无产阶级专政的保护。这是因为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者之间是相互的协作关系。他们既不是赤裸裸的经济利害关系,也不是生产中的不同职能岗位被权力切割出来的官位压迫关系。就像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军队都有营长、团长、师长一样,但毛泽东的军队强调的是岗位职能不同,身份地位确是一样的。而蒋介石的军队讲究的是军衔,官大一级压死人。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随时会遭到旧的生产方式的腐蚀、破坏。只有它长大成熟以后,才可能战胜旧的生产关系,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
不管是苏联的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都是死在官僚集团手里。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生产,直接套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唯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了。
以上是俺的观点,请拍砖。


大树回复:
毛泽东时代走资派抛出“唯生产力论”,经历了几个过程。
(1)建国初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刘少奇抛出巩固新民主主义论,也就是共产党发展一段资本主义,等资本主义下的生产力发展得差不多了,再搞“社会主义”。这个路线被毛主席提出的“一化三改造”的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改造打破了。--这个阶段,刘邓公开充当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公开背叛无产阶级革命。

(2)第二阶段就是把八大提出的“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他们认为,毛泽东提出的“一化三改造”完成了,这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党的工作重点就是发展“生产力”了。针对刘抛出的这个论调,主席是这样应对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在工商业的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还拿取定息,也就是还有剥削;就所有制这点上说,这类企业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一部分也还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完全社会主义化的合作社在所有制的某些个别问题上,还需要继续解决。在各经济部门中的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还在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逐步建立,逐步找寻比较适当的形式。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里面,在这两种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之间,积累和消费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不容易一下子解决得完全合理。”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完成。---这个阶段,刘邓成为现代修正主义者,而非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把苏联的生产方式搬过来,自己官僚阶级地位妥妥地坐着。从毛主席反驳看,主席发现了苏联生产方式下的各种矛盾。

(3)第三阶段是文化革命后期,走资派从内心里极其反对毛主席重搞阶级斗争及文化大革命。重新抛出唯生产力论,核心思想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毛搞阶级斗争是瞎折腾,邓73年上台后又抛出“唯生产力论”。---这个阶段,走资派用“唯生产力论”反抗文革,战略上起守式。

(4)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打着“唯生产力论”招牌,复辟到了刘少奇建国时提出的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阶段,走资复辟成功,不用再遮遮掩掩了。

我们可以看出,走资派要发展的生产力,是让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去生产不断强大自己对立物---资本,他们则是资本的使者,生产的不断发展,他们统治力量也会随之增强。
TOP
11#

“凡林2015”回复:

  “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它是以盲目自发的形式左右着人类社会以“自然”的状态发展变化。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随大工业发展而带来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法也产生了质的巨变。在这样的大背景大条件下,马恩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才真正第一次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和规律。这就好比牛顿在他那个历史条件下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使人类对惯性世界的认识不再是混沌的,而是科学的。人类自觉运用惯性世界的规律,创造出了无比精彩的惯性世界,并且丰富了它的理论。如果我们把掌握惯性世界规律的人称之为“工程师”,那么,真正的共产党人就应该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领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工程师”,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所以,研究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和以后区分开来。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的特征是盲目自发的,后者则是在真理指导下的革命实践以及对基本原理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当我们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时,既是主要地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也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某个有限的时期要注重的问题。因为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这样,取得政权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这个量变到质变时期的生产方式。不可想像,在无产阶级在刚刚获得政权以后,刚刚建立的公有制社会的生产就会自觉地按共产主义方式进行。在刚刚建立时,它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对社会生产进行全面组织;它还要应对国内外一切敌对阶级的反抗和颠覆活动。但这绝不是说这个社会组织要“越来越健全”,恰恰相反,它应该是越来越趋向于消亡。也正是由于它“越来越趋向于消亡”的量变要要求,它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多地由社会自发的组织替代;它的各级人员不断交由人民自己去产生;它的机构不断在减少......。并且,要使类似这样的行动(国家不断消亡的行动)成为整个社会共识和前进的方向,成为“继续革命”的现实内容和强大却动力。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和一定的特殊领域,才能由这个统管社会的组织集中社会资源开展特殊活动。实现上述目标的阶级力量,只能是无产阶级,而它的领导核心,只能是一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也只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拥护,带领人民最终完成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唯生产力论”就是有意或无意混淆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区别。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讲,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而修正主义,既不知道这一点,也不承认这一点。


半推半就回复:
我觉得人类社会一直都是在自在的盲目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以后,无产阶级革命者一直都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创造历史的革命的实践。虽然几经失败,但累积的经验教训足以克服修正主义叛徒集团制造的困难。我们会胜利的。
这几天的讨论,对生产力有以下观点:
1)生产力是指按一定方式生产的生产能力。这里虽然仍然将生产力看成是生产的能力,但它是强调特定方式的生产。比如:农民的生产力,强调按农民的方式生产;工人的生产力,则强调用工人的方式生产。
2)既然生产力离不开生产方式,那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同工种的生产方式也会不一样,岂不是不同的工种就是不同的生产力啦?社会学嘛,一般按照统计学原理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工人阶级,他们实际有许多不同的工种,细分起来不知有多少生产力。
3)也许是因为上面的原因,马克思没有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本来嘛,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主要是奴隶,但决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是农民,但决定封建生产关系的是地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是工人阶级,但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却是资产阶级。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大可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也许是苏联人发展的。
4)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这个结论似乎可以得到历史的佐证。奴隶按奴隶主要求的方式从事生产;农民按地主要求的方式从事生产;工人按资本家要求的方式从事生产。
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
以上观点,请拍砖。
TOP
12#

大树回复:

半推半就总结写的不错,我再补充一点。

原文:既然生产力离不开生产方式,那么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同工种的生产方式也会不一样,岂不是不同的工种就是不同的生产力啦?社会学嘛,一般按照统计学原理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工人阶级,他们实际有许多不同的工种,细分起来不知有多少生产力。
--------------------------------------------------------------------------------
马克思所谈生产方式是从生产和再生产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得出的,生产和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产品的这几个要素,其中劳动力的组织规模分为小生产方式的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劳动对象可分为甲类劳动对象(如土地自然资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常见的劳动对象),乙类劳动对象(如劳动产品的再生产,如机械加工。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劳动对象),丙类劳动对象(劳动者自身需要,如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为劳动者更全面的发展自己),劳动工具是劳动力的延伸。劳动产品分为直接消费产品和商品等等。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不同历史时期的一定生产方式。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生产各个要素之间的占有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分工,构成不同阶级及相应的生产关系。
你上面谈的分工是行业分工,是按照生产产品的各种工序进行分工,它属于社会化大生产范畴,小生产方式下几乎没有你提到的这种分工,小生产方式下农民既种地,也织布,还盖房子。马克思提出生产方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并与社会中阶级相联系。
TOP
13#

大树回复:

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就凡林网友这句话进行分析。

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这个量变到质变时期的生产方式。不可想像,在无产阶级在刚刚获得政权以后,刚刚建立的公有制社会的生产就会自觉地按共产主义方式进行。在刚刚建立时,它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对社会生产进行全面组织;它还要应对国内外一切敌对阶级的反抗和颠覆活动。但这绝不是说这个社会组织要“越来越健全”,恰恰相反,它应该是越来越趋向于消亡。也正是由于它“越来越趋向于消亡”的量变要要求,它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多地由社会自发的组织替代;它的各级人员不断交由人民自己去产生;它的机构不断在减少......。

建国初提出"国家资本主义",后来经过‘一化三改造’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了,刘邓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已经完成(或99%地完成),剥削阶级赖以存在基础消灭了,阶级也就消灭了,中国的矛盾变成‘落后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了’,这些观点源自苏联教科书的经典理论。主席不这么看,主席看到社会中很多矛盾,他看到了官僚主义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矛盾(八届十中全会后提升为官僚阶级和广大劳动者阶级的矛盾)。也就是说,当时党内多数人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只是我们后来分析得出结论,经过‘一化三改造’直到毛主席逝世,中国社会依然是“国家资本主义”),这说明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苏联的理论,让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实践陷入了盲目性,丧失了自觉性,不是规律的主人,而是规律的奴隶。刘邓之流和老军头,这些共产主义的同路人是乐于建立这样的社会的(因为这个社会,他们有特权),看看建国后这些人热衷于加官进爵,封10大元帅的丑态,就知道他们是什么货色了。毛主席都看在眼里,他对这个社会不满意,后来重提阶级斗争,再次革命,再次证明主席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总的来说,共产党人搞“国家资本主义”是苏联教科书宣传的理论,苏联和中国的实践证明,国家资本主义(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社会主义”,被现在一些“革命者”称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毛泽东对这个“社会主义”很不满,不然他怎么还要继续革命呢?)绝不会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毁灭性挫折的重要原因。

关于夺取政权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对社会生产进行全面组织",对照当时的社会,事实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由官员组成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对社会的商品生产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由于存在等级制度,存在商品生产(这两点与马恩提出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毫无任何共同之处,今天依然被部分"革命者"们奉若圭臬!),这个组织成员也就成了官僚阶级,它对劳动人民群众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共产主义生产起到及其严重的破坏作用。大跃进中出现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都是这个阶级干扰破坏的表现,至于说"共产风",当时的工人农民的确有这种共产主义生产的积极性,但让"官僚阶级"带路,只能把劳动人民带到沟里(变成了国家资本疯狂的原始积累)。如果农民和工人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的生产,绝不会出现生产失衡,粮食浪费,更不会出现后来的困难时期,也不会出现刘邓的资本主义大复辟。也就是说,"大跃进"时期是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最佳时期,但由于官僚阶级的破坏和干扰,加上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我们对共产主义生产的认识陷入盲目性,丧失自觉性,造成大跃进运动的失败。
凡林说道“应对国内外一切敌对阶级的反抗和颠覆活动”。我认为,劳动人民能够自觉起来进行共产主义生产,劳动人民也就能够自觉地武装起来去捍卫他们亲手建立起来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时候说,废除常备军,代以人民的武装,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全民皆兵"。这种人民武装是任何资产阶级雇佣军无法战胜的力量。

由于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生产的不断积累和发展,国家资本力量也越来越强,而国家资本的代理人的力量---官僚阶级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官僚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来越健全”,绝不会越“趋向于消亡”(毛主席说官僚组织体系健全程度如阎王殿,针扎不进,水泼不进)。要让它消亡,只有一途,工人阶级再次起来造反,这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毛主席只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果上海公社(或上海革命委员会)落实宣言内容,那么官僚阶级的消亡就有制度保障了
TOP
14#

“半推半就”回复:
支持!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我觉得似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组织生产的方式;其二,分配方式。


组织生产的方式:以协作原则组织生产,团队中有职务不同,有参加革命先后不同,没有等级差别。


分配方式:以供给制分配方式为主,交换为辅,逐步加大供给制,压缩交换空间。实现与当下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按需分配。
以上想法并不成熟,希望能抛砖引玉。
TOP
15#

“凡林2015”回复:

如果我们不承认“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这个量变到质变时期的生产方式”,而使人类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直接实现“两个决裂”,那就好比我们不让妇女“十月怀胎”,直接产下婴儿一样。即使是原子弹爆炸这种对于我们只是“一瞬间”的事件,它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人类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生产生活方式,而不借助它任何以往的历史资料,并且利用这些历史资料实现量变到质变,也没有有个过渡的历史时期,那么,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虚构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就完全是多余的;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了。

      “国家资本主义”这种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方式,当然是新生资产阶级最肥沃的土壤。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主要革命对象,就是这个“国家资本主义”。这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不同于以往历史革命不同的地方---自我革命重要的,甚至可说是主要的内容。毛主席说,“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党内,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高度概括了这个革命的性质、对象、方针和政策策略。

     对于过去历史事实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TOP
16#

大树回复:

正如楼上凡林所说,我们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我在主贴和回复中已经反复引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如果凡林没有注意的话,我这里再次引用一次:

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所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反杜林论》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 ,注意,革命导师这里使用了“一劳永逸”一词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关于凡林网友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首先经历国家资本主义,然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论也请凡林网友引述一下导师的论述。
TOP
17#

大树回复“半推半就”:

关于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要严格遵守恩格斯提出三个要素,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消灭商品生产,劳动者自觉地进行有计划的生产。
关于共产主义生产中“劳动者自觉的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这一点,在今天互联网大数据爆发和劳动力严重过甚的时代,解决这个问题变得简单了。大数据时代你应有体会。我就说说劳动力过甚问题,在中国真正从事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的人数大约为7500万,剩下的劳动力全部从事推销、广告、银行、保险等职业,社会中还有大量寄生虫(如官僚、收租或炒股的人),也就是说剩下12多亿人都从事非生产,这在共产主义社会属于消失的职业。7500万劳动者生产多少财富呢?可以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全部消费。经我很保守估计,如果中国实行共产主义生产,每个人都参加义务劳动,满足我们产品需要,每人一个星期只需要4个小时的社会劳动。这样,剩下时间劳动者可以按照自己兴趣充实自己,如参与科研、上学等。这样,“劳动者自觉的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就可以这样做了:首先把每个劳动者当年需要的产品报上来,经过大数据分析,然后网上公布工作岗位和社会劳动时间,社会中的劳动者网上报名参加劳动即可,如果哪个劳动者没有此劳动技能,那么就可以先进行学习或上岗培训。同时,劳动者们不要忘记革命任务还未完成,要向世界输出共产主义革命。

关于产品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详细论述,初期,如果产品生产能力短缺或劳动者观念还受过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观念影响的话,可以先搞“按劳分配”,即劳动者按社会劳动时间分配相应的消费品。而产品丰富后,可实行“按需分配”(注意,绝不是“按欲索取”),现今中国现在情况是,全社会劳动者每周只需工作4个小时就能满足全社会全体劳动者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我觉得自己一周只工作4个小时,绝对不过瘾,哈哈!),“按需分配”是可行的,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先搞起来绝对可行。




“半推半就”回复:
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才能实施。在当前资本主义环境下,建立某种程度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无产阶级投奔革命,还可以瓦解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提高工人与老板的要价砝码,加大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积极探索当前历史条件下,建立具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性质的生产合作社。这样,就可以在强大的资本主义机体内,植入共产主义革命根据地。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是不平衡的(资本总是追逐高额利润,必然留下大片不毛之地没有资本关注),因此,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红色根据地是有历史条件的。

大树回复:
共产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只能建立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或有红色割据政权基础上,红色割据规模至少要有类似珠三角的规模。。
革命者要告诉无产者们,我们革命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这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就有“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教育,充分就业”,衣食住行无忧,劳动不再是人们沉重的负担。这样无产者们就有革命的动力。

我们不仅要砸烂旧世界,我们更要清楚,我们要建立什么样新世界!


半推半就回复:
以前,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打土豪分田地开始。现在从探索建立具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合作社开始。
TOP
18#

大树再回复24楼“凡林”网友的“怀胎”论:
从阶级社会算起,人类怀共产主义的胎有7-8千年了;从资本主义算起,怀共产主义的胎有4百多年了,苏联和中国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未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最终共产主义婴儿夭折了。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至今,资本主义世界每次经济危机、世界战争都是一次共产主义胎死腹中引起的血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