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共产主义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 [复制链接]

1#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共产主义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6卷119页--120页,(红字为摘者批注

      在以单个人的独立生产(还应包括商品生产方式下一定组织规模的生产单位的生产,如工厂和合作社的生产)为出发点的第一种情况下(是指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条件下的生产),——不管这些独立生产通过自己的互相联系而在事后怎样确立和发生形态变化,——媒介作用来自商品交换,交换价值,货币。它们是同一关系的表现(另一个结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表现是商品交换、交换价值、货币和资本关系的外在表现。由于苏联中国也搞的是商品生产,因此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也必然通过商品的交换、货币及资本的关系来表现。)。在第二种情况下,前提本身起媒介作用;也就是说,共同生产,作为生产的基础的共同性是前提。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劳动(这是由于共产主义生产,一开始就消灭了商品生产,所以他的产品不是交换价值。社会中的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的生产,一开始就成为社会的劳动!)。因此,不管他所创造的或协助创造的产品的特殊物质形式如何,他用自己的劳动所购买的不是一定的特殊产品,而是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份额(我们看到,在小生产方式下,也存在一开始就是共同生产的现象,如自给自足的农庄。但是,农庄的劳动所"购买"的是一定的特殊产品,还有大量的产品需要以商品形式与外部生产单位进行交换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依然是商品生产的范畴。这同时给共产主义革命者提出要求,共产主义生产的社会规模要涵盖现今整个地球资本主义世界,如果不达到这个规模,必然会产生以特殊产品的形式与外部资本主义产生交换。搞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就会遭到外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围剿。当然,共产主义生产的社会规模刚开始可以从一个无产阶级公社开始,向外部扩散,直到全球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扩张的历史时期就是马克思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因此,他不需要去交换特殊产品。他的产品不是交换价值。这种产品无须先变成一种特殊形式,才对单个人具有一般性质(明确共产主义生产要消灭商品生产)。在这里,交换价值的交换中必然产生的分工不再存在了(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常说一句话,我们只有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城乡和脑体),才能搞共产主义生产。这里,马克思却说,只有搞共产主义生产,我们才能消灭交换价值必然产生的分工,才能消灭三大差别,原先的理解把原因和结果颠倒了!我们仔细想想,三大差别是怎么产生的?难道不是商品生产及交换中必然产生分工形式吗!),代之而建立起来的是某种以单个人参与共同消费为结果的劳动组织(劳动人民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的生产!)


      在第一种情况下,生产的社会性,只是由于产品变成交换价值和这些交换价值的交换,才事后确立下来(反过来说,在商品生产方式下,某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不变成交换价值与其他交换价值交换,或者说交换无法成功,那么这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就不能成为社会化的生产。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由于实行的也是商品生产方式,各生产单位的生产的社会性同样也是通过劳动产品变成商品,进行商品交换来实现的。与纯粹的市场经济不同在于:商品的价格由国家(物价局)来制定,商品交换必须通过国家制定部门来(经委、商业局及供销社)来完成,各单位产品计划由国家(计委)来统一制定。这种经济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二种情况下,生产的社会性是前提,并且个人分享产品界,参与消费,并不是以互相独立的劳动或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为媒介(有的左派人士会修正地马克思主义学说。辨称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虽然物资的流通依然是以商品交换为基础, 但由于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生产计划,由国家制定的价格,严禁黑市交换,生产出的产品最终是为整个社会的劳动者服务的,所以每个生产单位的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生产。我不禁要问,既然各生产单位的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的生产,人们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一般劳动,那么各生产单位之间以及生产单位与个人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冲突。毛主席怎么会说当时社会存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矛盾?为什么会产生三者之间矛盾冲突?原来是各生产单位及单位和个之间,是建立在互相独立的劳动或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为媒介为基础的,也就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由于国家定价,三者之间利益矛盾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故此三者之间的冲突表现得长期化和固定化。),在这种基础上的生产辨称“一开始就是社会生产”的说法,显然是掩耳盗铃的。)。它是以个人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生产条件为媒介的。



       因此,要想使单个人的劳动(就是说,也使他的产品)直接成为货币,成为已经实现的交换价值,那就等于把它直接规定为一般劳动,这就恰好否定了使劳动必须成为货币和交换价值并依赖于私人交换的那些条件。使单个人的劳动直接成为货币的要求,只有在这种要求不再能够提出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满足。因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劳动的前提恰好是:不论是单个人的劳动还是他的产品,都不具有直接的一般性;他的产品只有通过物的媒介作用,通过与它不同的货币,才能获得这种形式。(导师说的够直白了,只有消灭了商品生产,生产者的劳动一开始才能是社会的一般劳动。不消灭商品生产,生产者劳动一开始只能是具体的、特殊的和私人的劳动,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转变为社会的劳动。也就是说不消灭商品生产,也就无法消灭私有制!)

      如果共同生产已成为前提,时间的规定当然仍有重要意义。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正象单个人的情况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正象单个人必须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计划生产的真正内涵)然而,这同用劳动时间计量交换价值(劳动或劳动产品)有本质区别。同一劳动部门的单个人劳动,以及不同种类的劳动,不仅在量上不同,而且在质上也不同。物只在量上不同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它们的质的同一性。因此,从量上计量劳动,其前提是它们的质的同类性,同一性。
(1、共产主义生产的劳动时间:这种劳动时间与资本主义生产相比,各生产单位的劳动,既存在质的不同,更存在量的不同,各种劳动之间无法相互比较,也无需比较。2、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时间:通过商品的交换,形成商品的交换价值,把各生产单位生产的劳动转化为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总结: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商品生产基础上加入国家计划,以为这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商品生产与共产主义的计划生产是两条道上跑的车。把“商品生产与“计划”嫁接在一起,从理论上讲是现代修正主义,从实践上看是国家资本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作用是发现了国家资本主义实践下存在官僚者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压迫,并曾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这为今天无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路线。




最后编辑锤子 最后编辑于 2018-03-14 12:39:22
分享 转发
TOP
2#

毛泽东时代为什么依然存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怎样才能消灭三大差别?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今天无产阶级革命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