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货币怎样变为资本 [复制链接]

1#
货币怎样变为资本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205页--219页)蓝字部分为我的学习心得


在理论上,价值概念先于资本概念,而另一方面,价值概念的纯粹的发展又要以建立在资本上的生产方式为前提,同样,在实践上也是这种情况。因此,经济学家们必然会在一些场合把资本看作价值的创造者,价值的源泉,而在另一些场合又把价值看作资本形成的前提,并且把资本本身说成只是执行某种特定职能的价值额。纯粹的和一般的价值存在要以这样一种生产方式为前提,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单个的产品对生产者本身来说已经不是产品,对单个劳动者来说更是如此,而且,如果不通过流通来实现,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对于生产一码布的极微小部分的人来说,一码布是价值,是交换价值,这一点绝不是形式规定。如果他没有创造交换价值,没有创造货币,他就什么也没有创造。因此,价值规定本身要以社生产方式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为前提,而它本身就是和这种历史阶段一起产生的关系,从而是一种历史的关系。
(我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生产方式是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生产单位生产的不是产品,而是生产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卖给国家的商品的价值。同时,生产单位不仅生产了价值,并且生产了价值的增殖。如果这些生产单位不卖给国家来实现价值及价值增值,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当时,每个生产单位有生产“产品”的情况吗?有的,如农民自己种的自留地,工厂或单位自己养猪。但这种生产成分很少,这种生产方式只是小生产方式,是要被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所替代!)

另一方面,价值规定的有些因素是在历史的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些较早的阶段上发展起来的,而且表现为这一过程的结果。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内,价值之后紧接着就是资本。在历史上则先有其他的制度形成尚不充分的价值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交换价值同使用价值相比,在这里只起次要的作用,所以表现为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的,不是资本而是土地所有权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为商品而生产,而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这种小生产束缚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上)。相反,现代土地所有权如果没有资本这个前提就根本无法理解,因为它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存在,而且在历史上也确实表现为由资本把以前的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形态改变成适合于资本的一种形式。因此,正是在土地所有权的发展中才能研究资本逐步取得的胜利和资本的形成,由于这个缘故,现代经济学家李嘉图为了确定资本、雇佣劳动以及地租的关系的特殊形式,以深刻的历史眼光把这些关系放在土地所有权范围内进行了考察(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地租形式是一场深刻革命!)。产业资本家对土地所有者的关系,表现为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作为现代租地农场主对地租所得者的关系,表现为土地所有权本身的内在关系,而土地所有权则表现为只是存在于它对资本的关系中。土地所有权的历史表明了封建地主逐步转化为地租所得者,世袭的半交代役租的而且常常是不自由的终身租佃者逐步转化为现代租地农场主,以及依附于土地而没有迁徙自由的农奴和徭役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短工的过程,这种历史事实上就是现代资本的形成史(英国的圈地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所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即建立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不打破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无法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土地革命更为彻底一些!)。它本身就包含着对城市资本,对贸易等等的关系。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是已经形成的、在自身基础上运动的资产阶级社会。

资本首先来自流通,而且正是以货币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我们已经看到,进入流通并同时从流通返回到自身的货币,是货币借以扬弃自身的最后形式。这同时就是资本的最初的概念和最初的表现形式。货币作为只是消溶在流通中的东西否定了自己;但它也作为与流通相独立的东西否定了自己。这种否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它肯定的规定中,包含着资本的最初的一些要素。货币是资本表现为资本的最初形式。G—W—W—G;即货币同商品交换和商品同货币交换;这种为卖而买的运动,即构成商业的形式规定的运动,作为商业资本的资本,出现在经济发展的最早的状态中;这是以交换价值本身为内容的最初的运动,交换价值在这种运动中不仅是形式,而且是运动本身的内容。这种运动可以发生在交换价值还根本没有成为生产的前提的那些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这种运动所涉及的,只是这些民族为满足直接需要而进行的生产的剩
余产品,而且只发生在它们的边界上。正如犹太人处在古代波兰社会或整个中世纪社会中的情形那样,所有一切商业民族,例如古代的商业民族以及后来的伦巴第人,可以在交换价值还没有成为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的那些民族之间,占有同样的地位。
商业资本不过是流通资本,而流通资本是资本的最初形式;资本在这种形式上还决不会成为生产的基础。进一步发展的形式是货币资本和货币利息,即高利贷,它的独立出现同样是早期发展阶段的事情。(前几年在网上有人说中国从秦汉始至清末,就有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不能把当时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确,商人及商业“资本”(包括高利贷)在这个时期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是有一定规模的,但是,从整个中国社会看,商人和商业“资本”只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补充而已。社会并没有广泛而普遍地发展出为出卖商品而进行生产,即为交换价值(及增值)而进行的生产方式。因此,把当时的中国社会定性为封建社会是正确的。)

(那么,资本主义的生产前提是什么呢?)
这样,我们又到达出发点,到达设定即创造交换价值的生产。这一次是这样的生产:它事先把流通当作发展了的要素,并且表现为引起流通又不断地从流通返回到自身以便重新引起流通的不断的过程。因而,设定交换价值的运动,在这里现在以复杂得多的形式出现,因为它不再只是作为前提的交换价值的运动,或者在形式上使交换价值设定为价格的运动,而且同时是把交换价值作为前提创造出来,生产出来的运动。生产本身在这里不再先于自己的结果而存在,也就是不再作为前提而存在,而是表现为自身同时产生这些结果的生产(为了卖掉产品而生产)。但是它产生这些结果,已不再象在最初阶段那样只是作为导致流通的生产,而是作为在自己的过程中同时还以流通,以发达的流通为前提的生产。(流通实际上只是把交换价值一次表现在商品规定上,另一次表现在货币规定上的形式过程。)
这种运动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既在历史上导致产生价值的劳动,另一方面,又出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制度内部,即设定交换价值的生产制度本身内部。首先是经营商业的民族出现在半开化或未开化的民族之间,或者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进行不同生产的各个氏族发生接触和交换他们的剩余产品。第一种情况是比较典型的形式,所以我们来考察一下。剩余产品的交换是设定交换和交换价值的交往。但是,这种交往仅仅涉及剩余产品,因而同生产本身相比只起次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事交换的商人(伦巴第人、诺曼人等等几乎对所有的欧洲民族都扮演这个角色)一再地出现,从而继续不断的贸易发展起来——在这种贸易中,从事生产的民族仍然只经营所谓被动的贸易,因为推动它从事设定交换价值的活动的动力来自外面,不是来自它的生产的内部结构,——那么,生产的剩余产品就必然不仅仅是偶然的、间或存在的剩余产品,而且是不断反复出现的剩余产品,因而本地的生产本身就具有一种以流通,以设定交换价值为目的的趋势。
最初,对生产的影响较多地来自物质方面。需求的范围不断扩大;满足新的需求已经成为目的,因而生产就更有规则性并且扩大了。本地生产的组织本身已经被流通和交换价值改变了;但是流通和交换还没有影响到生产的全部广度和深度。这就是所谓对外贸易的传播文明的作用。设定交换价值的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触及整个生产,这部分地取决于这种外来影响的强度,部分地取决于本地的生产要素——分工等等——已经发展的程度。例如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在英国,由于尼德兰商品的输入,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羊毛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于是,为了出产更多的羊毛,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小租佃制遭到了破坏等等,发生了清扫领地等等.
因此,农业失去了为使用价值而劳动的性质,而农业的剩余产品的交换对于农业的内部结构来说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了。在某些地方,农业本身完全由流通决定,转变为设定交换价值的生产。这样一来,不仅生产方式改变了,而且一切与之相适应的旧的人口关系和生产关系,一切旧的经济关系都解体了。可见,在这里,流通的前提是一种仅仅以剩余产品形式创造交换价值的生产;但是现在这种生产却变成了只与流通相联系的生产,变成了以设定交换价值为唯一内容的生产。
(这几段马克思描述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过程。但何尝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呢?)

要阐明资本的概念,必须从价值出发,并且从已经在流通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出发,而不是从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为资本增值而进行的劳动,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出发。正象不可能从不同的人种直接过渡到银行家,或者从自然直接过渡到蒸汽机一样,从劳动直接过渡到资本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交换价值已经在货币本身上取得一种与流通相独立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消极的,转瞬即逝的形式,或者,即使是固定的,也只是一种虚幻的形式。货币只有同流通联系起来并且作为进入流通的可能性才存在。但是货币一旦实现,它就会失掉这种规定,重新回到它过去的两种规定上来,即作为交换价值尺度和作为交换手段。一旦货币表现为不仅与流通相独立并且在流通中保存自己的交换价值,它就不再是货币,——因为货币作为货币不能超出消极的规定,——而是资本了(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在这句话中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货币是交换价值达到资本的规定的最初形式,因而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被混同为资本本身,或者被看作是资本的唯一适当形式——这种情况是历史事实,从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这种历史事实与我们的阐述毫不矛盾,反而证实了我们的阐述。所以资本的最初的规定是:起源于流通,因而以流通为前提的交换价值,在流通中并通过流通保存自己;交换价值不会由于进入流通而消失;流通不是交换价值消失的运动,反而是交换价值实际上使自己成为交换价值的运动,即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得到实现的运动。(货币的“这种”运动,就是资本经过各种形态变化而达到价值增值的运动。毛泽东时代的商品生产及交换符合这种运动!)

不能说在简单流通中交换价值会实现为交换价值。它总是只在它消失的时候才得到实现。如果一个商品以货币为媒介同另一个商品相交换,那么,商品的价值规定就会在商品实现的时候消失,商品就会脱离这种价值关系,同价值关系毫不相干,而只不过是直接的需要对象。如果货币同商品相交换,那么,交换形式作为占有商品的自然材料的单纯形式上的媒介甚至注定要消失。如果商品同货币相交换,那么,交换价值形式,作为交换价值的交换价值即货币,只有在它处于交换之外,退出交换的时候才能保存下来,因而在交换价值的独立性明显存在的这种形式中,货币纯粹是虚幻的实现,纯粹是观念上的实现。最后,如果货币[以商品为媒介]同货币相交换,——这是可以对流通进行分析的第四种形式,但实际上不过是以交换形式表现出来的上述第三种形式,——那么,不同东西之间连形式上的差别也没有了;这是无差别的区别;不仅交换价值消失了,而且使它消失的那种形式上的运动也消失了。实际上简单流通的这四种形式规定可以归结为两种,其实这两种本来也是重合的;区别在于:两要素之间哪一个是重点;两要素即货币和商品中哪一个是出发点。也就是说,是货币交换商品,即商品的交换价值同商品的物质内容(实体)相交换而消失;还是商品交换货币,即商品的内容(实体)同商品的作为交换价值的形式相交换而消失。在第一个场合,消失的是交换价值的形式,在第二个场合,消失的是交换价值的实体;可见,在这两个场合,交换价值的实现都是转瞬即逝的。
(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然而,分析历史上各阶段生产方式,我们就能看出,小生产只会“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小农阶级和小业主阶级,他们的高级形式是产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小农阶级和小业主阶级的商品交换形式是简单流通方式。以价值及增值为目标的商品生产方式,必然是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也必然发展成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此种生产方式才会“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毛泽东时代的生产是为壮大国家资本而进行的生产,因此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这也解释了毛泽东时代为什么会有官僚者阶级和广大的劳动者阶级了。)

只有在资本中交换价值才能作为交换价值存在,因为它在流通中保存了自己,也就是说,一方面,它并没有丧失实体,而是不断地实现在新的实体中,实现在这些实体的总体中;另一方面,它也没有失掉它的形式规定,而是在每一个不同的实体中保存了它的自我同一性。因而它始终是货币,又始终是商品。两个要素在流通中一个消失在另一个中,其中每个要素都包含着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交换的不断更新的循环。甚至在这方面,它的流通也不同于简单交换价值本身的流通。事实上,简单流通只有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才是流通,或者说是自在的流通(站在资本角度看,简单流通是“自在”的流通!),没有表现为流通。不是同一个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的实体是一定的商品—— 先变为货币然后又变为商品;而是不断更换的交换价值,不断更换的商品同货币相对立。流通,循环,只是在于商品规定和货币规定的简单的反复和交替,而不在于实际的出发点也是复归点。因此,就简单流通本身来考察,并且,就只有货币是保存下来的要素这一点来说,简单流通只能称为货币流通。
(我们说毛泽东时代的生产方式是国家资本的生产方式。这是因为,每个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是以价值形式卖给了国家(只是国家规定了价格而已),以实现整个国家资本不断壮大和增殖。过去用GNP来描述国家资本的壮大发展。改革开放实行市场化改革后,资本形态发生变化,当局就用GDP来描述整个社会资本的扩张情况了。)

货币由于对流通采取否定态度,退出流通,才获得了不灭性,而资本获得这种不灭性,则恰恰是由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流通,从而保存了自己。资本作为先于流通而存在的交换价值,或者作为以流通为前提并在流通中保存自己的交换价值,它不仅在观念上在每一瞬间都是简单流通所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而且交替地采取一种形式和另一种形式;但是已不再象在简单流通中那样,只是从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而是在这两个规定中的每一个规定上同时又是跟对立规定发生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观念上包含着这种关系。
资本交替地成为商品和货币;但是第一,资本本身是这两种规定的交替;第二,资本成为商品;但不是这种或那种商品,而是商品的总体。资本并不是不在乎实体,而是不在乎一定的形式;从这一点来看,资本表现为这种实体的不断的形式变换;因此,就资本表现为交换价值的特殊内容来说,这种特殊性本身是特殊性的总体;因而资本并不是不在乎这种特殊性本身,而是不在乎单个的或孤立的特殊性(在资本眼里,资本的商品形态,就是资本表现为交换价值的特殊性,并以这种特殊性的总体出现!)。资本取得的同性,即一般性的形式,就在于资本是交换价值,而作为交换价值,它是货币。因此,资本仍然表现为货币,事实上它是作为商品换成货币的。但是,如果资本表现为货币,也就是说,表现为交换价值的一般性这种与商品对立的形式,那么,资本同时也就包含这样的意思:它不应该象在简单流通中那样失去一般性,而应该失去一般性的对立规定,或者说,只是暂时地采取这种一般性的对立规定,也就是重新和商品相交换,但是这个商品是这样的商品,它本身在其特殊性上也表现交换价值的一般性,因而经常地变换自己的特定形式。(进一步解释资本的“交换价值的特殊性”,即“这个商品是这样的商品,它本身在其特殊性上也表现交换价值的一般性”。)

如果我们在这里谈的是资本,那么,它在这里还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把资本同直接的交换价值和货币区别开来的唯一规定性,就是那种在流通中并通过流通保存自己,并且使自己永存的交换价值的规定性。以上我们只考察了一个方面,即在流通中并通过流通保存自己的方面。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是,交换价值是前提,而不再是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单纯作为观念上的规定存在于商品中的那种简单的交换价值,或者更确切些说,不再是作为只是想象的规定的那种简单的交换价值,因为商品只有当它在流通中消失的时候才成为交换价值;这种交换价值也不是作为流通中的一个要素——作为货币——而存在的那种交换价值;它在这里是作为货币,作为物化的交换价值而存在的,但它具
有刚才说过的那种关系。(资本以交换价值为前提,作为物化的交换价值在进入流通就存在着了!)
第二种规定与第一种规定的区别在于:交换价值(1)存在于对象性的形式中(指简单商品流通形式);(2)来自流通,因而以流通为前提,但同时又是从作为流通前提的自身出发的(具有初步的“资本”流通的形式)

资本靠什么区别简单的商品流通,以交换价值为前提,通过交换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得到增值呢?看看马克思是怎么分析的:
可以从两方面来表明简单流通的结果:
单纯否定的方面:投入流通的商品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它们互相进行了交换;每个商品成了需要的对象并被消费。流通就此结束。只有货币作为单纯的残余留下来。但货币作为这种残余已不再是货币,失去了自己的形式规定。它沉入作为整个过程的无机灰烬留下来的货币物质之中。
积极否定的方面:货币并不是作为物化的,自为存在的——即并非单纯在流通中消失的——交换价值被否定;被否定的是对立的独立性,是货币固定在其中的单纯抽象的一般性;但是
第三,作为流通的前提同时又作为流通的结果,交换价值曾被假定是从流通中出来的,它同样必须重新从流通中出来。如果这种情况只是在形式上发生,那么,交换价值就又单纯成了货币;如果象在简单流通中那样,交换价值是作为真实的商品从流通中出来,那么,它就成了单纯的需要对象,作为这种东西被消费,同时也失掉自己的形式规定。交换价值要真正从流通中出来,它也必定成为需要的对象并作为需要的对象被消费,但它必定由劳动来消费,并由此重新把自己再生产出来
换一种说法就是:交换价值按其内容来说,本来是一定量的物化劳动或劳动时间,它作为这样的东西,通过流通在自己的客体化进程中达到了作为货币的存在,作为可以捉摸的货币的存在。现在交换价值本身又必须确立流通的这样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处于流通之外,是流通的前提,从而流通本身对它来说表现为一种从外部抓住它并在流通内部使它发生形式变换的运动,也就是说,现在交换价值本身又必须确立劳动;但交换价值现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等价物或劳动的简单的物化,而是物化了的并且独立化了的这样的交换价值:它只是为了更新自己并从自己出发重新开始流通,才把自己提供给劳动,变成劳动的材料。因此,这也不再象在流通中那样是单纯的相等即保持交换价值的同一性,而是自我增殖。交换价值只有当它得到实现,即增大其价值的时候才能使自己成为交换价值。货币(作为从流通中复归于自身的东西)作为资本失掉了自己的僵硬性,从一个可以捉摸的东西变成了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劳动也改变了它对自己对象性的关系:劳动也复归于自身了。但这是这样一种复归:物化在交换价值中的劳动把活劳动变成再生产自己的手段,而起初交换价值只不过表现为劳动的产品
(答案就在这句中,把自己的物化劳动提供给新的劳动,就能实现以交换价值为前提,通过交换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得到增值。)

现在可以给资本一个定义了:
来自流通的交换价值作为流通的前提,通过劳动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
最后编辑学生工 最后编辑于 2018-03-12 11:02:03
分享 转发
TOP
2#

作者是否也可从与资本对立的劳动谈谈毛泽东时代的阶级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