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1讲】一切社会形态都是历史性的 [复制链接]

1#
红色中国网马克思主义100讲编写组

[编者注:从今天起,马克思主义100讲编写组将逐篇编辑、写作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常识为目的的100篇讲座。通过编写这个文辑,我们希望,能与广大马列毛同志一起,共同提高对马列毛主义的认识,将经典著作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将努力忠实于马列毛经典著作的原则和精神,但决不拘泥于原著,而是努力在理解原著的过程中探索对于实际斗争有重要意义的各种问题的正确认识。由于我们觉悟和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必然有不少不足和缺陷,欢迎广大马列毛同志经常提出批评和指正。]

            马列毛同志都知道,毛主席教导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中,“道路是曲折的”很好理解,并且是经常为现实斗争所印证的。那么,对于马列毛主义者和广大的被剥削被压迫劳动群众来说,前途为什么是光明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既要努力在实践中回答,也要努力在理论上回答。

一切生活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们,头脑中都时不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社会总是分裂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种状况是不是永恒的,是不是可以改变的?

            一切投身于社会革命和改造事业的人们,都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现存社会秩序是不是可以被推翻、被变革的?真正的、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是不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还是必然会发生的?

            我们有必要面对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一切代表社会变革的力量,一般来说,在一开始的时候乃至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在社会上都处于比较弱小的状态,比如,不掌握财富、被国家机器压迫和镇压、被社会上流行的宗教或思想舆论所谴责等。可以这样说,几乎一切有利的条件,都掌握在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一方手里。既然如此,社会变革为什么会发生呢?

            当然,致力于社会变革的人们,通常总是抱定一定的信念的。这种信念可能是“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也可能是“普世价值”、“永恒真理”。无论是什么,在现实斗争中,人们往往发现这些信念在现实的财富、权力和舆论面前往往是不堪一击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美好”的信念甚至可以被现存社会秩序所利用,乃至被结合为现存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所以,一切致力于社会变革的人们必须首先认识和回答这样的问题,即代表社会变革的力量怎样才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另一方面,社会变革力量所反对的现存社会秩序怎样才会由强变弱、由兴旺发达变为衰老灭亡。



一切社会形态都是历史性的
            所有这些问题,在哲学上都与唯物辩证法有关。世界归根结底是物质的,或者说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又是普遍联系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地发生、发展、变化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比如,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出生,到成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长生不老的人是没有的。对个体来说是如此,对物种来说也是如此。在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产生了,无数的物种又灭亡了。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不但适用于有机生物世界,同样适用于无机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自然界的一切体系,包括地球、太阳系,乃至目前物理科学所理解的“宇宙”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类的一切社会形态(或者说社会制度)都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而存在的。然而,历史条件是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这是必然的,是不以生活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的社会形态所依赖的一定的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与原来的社会形态相适应,而是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以社会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只能以废除旧的社会形态并代之以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新的社会形态的方式来解决。

            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只能依赖一定的历史条件而存在,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社会形态都是“历史性”的。

           一切社会形态都是历史性的观点,对于社会变革和革命的实践有什么意义呢?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集团占据着统治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财富、国家机器和宣传手段。这些看起来都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占据统治地位的这个阶级或集团,其统治地位必然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这些历史条件必然是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条件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旧的、原来有利于现存统治阶级的一系列条件不复存在,事物就必然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乃至走向它原来的反面。原来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造成它强大的条件会转变到它的反面,变化为不利于统治阶级的、造成它衰弱灭亡的条件。另一方面,原来弱小的社会变革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发展壮大,直至强大到有力量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新的社会形态。这样的事例,在世界革命史上得到过反复印证、举不胜举。

            作为代表社会变革力量的一方,在自己还弱小而统治阶级还强大的时候,应该认识到这是历史的暂时的状态。代表社会变革力量的一方,要善于正确地判断和认识统治阶级所赖以存在的各种历史条件,并且了解这些历史条件在未来一个时期变化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要正确地分析哪些原来看起来强大的社会力量必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得渺小,而哪些原来看起来弱小的社会力量必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得强大,从而据此决定自己变革和革命的策略。越是站在社会变革的立场,就越是必须坚决克服和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也不例外,也必然要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在未来的灭亡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

            进一步说,一切形式的阶级社会,也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阶级社会这个发展阶段,也必然要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形式的阶级社会在未来的灭亡,也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

            一切社会形态都是历史性的 ―― 这是社会变革和革命必然发生的哲学根据,也是被剥削被压迫劳动人民必然最终战胜一切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的根本原因,也是毛主席“前途是光明的”这一光辉论断的根本道理所在。

            当然,这些都只是从一般哲学原理的角度来说明。要真正认识、了解资本主义和一切形式的阶级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还必须对他们的矛盾和发展规律做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既然一切社会形态都必然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而存在,这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即:人类社会所依赖的历史条件是什么?这些历史条件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又是怎样与原有的社会形态发生冲突的?为什么这种冲突只能以社会革命的方式来解决?

            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学习一下马克思为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做的序言。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以高度精炼概括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篇序言,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内容极其深刻和丰富,是一个马列毛主义者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篇序言中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节选在本文后面,供同志们参考。毛主席曾经讲,在共产党内真懂马列的不多。可以这样说,没有读过并认真理解马克思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就不能算“真懂马列”。所以,望广大读者在有时间和有条件时反复阅读和体会序言的节选部分,以提高马列毛主义水平,并应用于实际斗争中。(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了序言,就可以算真懂马列毛;要真懂马列毛,主要还是要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经受考验。)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等概念,并说明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首先必须从事生产活动,生产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不言而喻的事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指出:“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因此,物质生产力,或者说,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是人类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必须与自然界发生各种物质的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物质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为了生产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与自然界发生的关系。

            自从有人类开始,除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总是通过集体劳动和分工来进行的。因此,在物质生产过程和分配物质产品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

            具体地说,人们在生产过程必须要使用一定的劳动工具(也包括机器),并将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能源等辅助材料),还必须占据一定的劳动场所(土地、建筑物)。这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统称为生产资料。于是就存在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如何占有的问题。如果生产过程采取集体劳动的形式(这是一般情况),那么就存在劳动过程如何组织的问题。如果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分工的关系,那么就存在分工如何组织和协调的问题。最后,还有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依照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不同、劳动组织和分工的方式不同和社会产品分配方式的不同,也就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这几个方面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是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不是反过来,比如让生产力去适应生产关系,或者由生产关系来创造一定的与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力?这是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物质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作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物质生产力受到两个方面的根本限制。第一,它必须受既有的、自然和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自然环境以及所有基本的自然规律的限制。第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还必须受到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种类和范围的限制。其中第一个方面是由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的绝对不可克服的限制。第二个方面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相对不可克服的限制。这两个限制决定着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可以具备的物质生产力的具体形式和水平。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并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这种生产关系必须有利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当时的物质生产力的正常发挥和发展。因此,从根本上制约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方面必然也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只要这两个方面的制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那么不管是创造新的生产关系还是采取其它的什么“制度创新”的手段,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既有的物质生产力。

            比如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马是人们所依赖的主要交通工具。那么,人们为了交通运输而建立的社会组织必须依据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人们不可以在尚不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条件下人为地建立一个属于汽车和电报电话时代的交通运输组织而依靠主观愿望创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只能是“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还必须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因此也可以说,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就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就是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为了维持他们自身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必然要相应地建立一套政治和法律的制度,包括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从而用暴力镇压其他阶级的反抗。所以,在一定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和正常发展的时期,其上层建筑(即政治和法律制度)必然是用于维护现有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反之,离开了一定的上层建筑的保护,现有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不可能正常地维持下去。

            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所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正常运转,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意识形态(包括道德、文化、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经济理论等)。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也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为现有的社会制度辩护,从而说服被剥削者、被压迫者放弃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反抗,从而减少统治阶级的“统治成本”;另一方面,也指导统治阶级成员的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被统治阶级成员的行为。

            没有一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现有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在这个意义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关系有反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所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只能是有利于现有的生产关系存在和发展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或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

            在前一节,我们讨论了给定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给定一定的生常关系,必须要有一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共同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在这几者之间基本相互适应的情况下,一定的社会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是相对稳定的。

            这样,我们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统治阶级既拥有财富(生产资料),又掌握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社会革命怎么还会发生呢?对于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群众来说,光明的前途在哪里呢?

            物质生产力是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条件,而一切历史条件都是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在说明了人们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以后,马克思又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也就是说,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必然同时改造人和自然。由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自身必然在体力和智力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人口会增加或减少,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会有所发展。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会消耗原有的自然资源、发现新的自然资源、改变自然环境。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会发明和生产新的劳动工具、使用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

            物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必然既改造自然又改造人,也就是必然改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必然导致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量和质达到足够大的程度时 ,曾经适应原有的物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将不再适应量和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的物质生产力。原有的生产关系就将与新的物质生产力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冲突。

            这种冲突如果得不到克服,物质生产力将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萎缩、倒退。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内容或质的方面往往已经发生变化,这种生产力的倒退将不会使生产力恢复到以往与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的情况,而是会使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如果这种冲突仍然得不到解决,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冲突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最终可以导致文明毁灭。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文明毁灭曾经在中南美、太平洋诸岛和世界上其它一些地方发生过。

            所以,物质生产力必然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归根结底只能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解决,而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必须发生变革。马克思说,“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说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必须要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解决,为什么这种改变必须是社会革命而不是社会改良呢?

            一定的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它就具备一定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决定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并在这种生产关系所存在的整个历史时代保持基本稳定。比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为利润而生产以及对资本积累的无限追求。这个基本特征适用于一切地方、一切时期的资本主义。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如果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不是特别大,那么有可能通过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不改变其基本特征的调整来适应新的物质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社会改良就可以消除或至少是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但是,在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时期以后,物质生产力不可避免地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以至于新的物质生产力不仅是与现有生产关系的某些局部发生冲突,而且是与现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都发生越来越不可调和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只能以彻底废除现有生产关系也就是社会革命的方式加以解决。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这一段话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否也服从以往历史上的一切生产关系都服从的规律,即物质生产力必然不断发展变化,并且必然与现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如果是,那么,这种冲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冲突,还是与其根本特征发生冲突?我们是否已经处于“社会革命”之中或者是“社会革命”的前夜?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世界资本的无限积累已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从而世界生态系统濒于崩溃的条件下,这句话是否需要重新理解?怎样才能重新创造结束“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即阶级社会)所需要的历史条件?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讲稿中逐步探讨。


附:卡尔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论坛值班员 于 2011/11/25 17:24:22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http://www.hst1967.net
红石头QQ群,1群:139134277, 2群:146030035, 3群:222844902
寻找红石头论坛最新网址,请收藏红石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6651342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