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头|论坛

首页 » 劳动者的解放 » 无产阶级看历史 » 《沁园春 雪》之真意
粤齐 - 2014/6/8 0:39:00

我没有为毛泽东辩解的嗜好,对于各种攻击毛泽东的作为,我只是心里给出自己的批判就拉倒了。后来,因为搞配乐朗诵成了一种爱好,自己只在自己的朗诵中为毛泽东做些辩解,一般总因旋律而掩盖了那辩解。朗诵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就是个例子。但是,由于那个朗诵制作的比较早,缺乏导言部分,更加不会让人察觉我的辩解。后来,也曾打算重新制作成有导言的配乐朗诵,因各种变故未能完成相关工作。

前几天,因与人辩解毛泽东没有帝王思想,延伸出了详细解释《沁园春 雪》的问题。应该说,那个小范围里给出的解释还是毛糙的,就决定系统再来一次。就把进一步的工作成效贴在了QQ空间里,没想到被关注度出奇地高,一天之内就有87人浏览了那日志,而且绝大多数是我不认识的人浏览了那日志,可见毛泽东在要求革命的人们心目中地位有多么崇高了。

有鉴于此,我把那篇日志再加充实,发在这里,算是尽些许维护毛泽东的力量,也对同样热爱毛泽东的众朋友献上真诚的谢意。






《沁园春 雪》真迹

《沁园春 雪 》全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罕,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这里要交代一下《沁园春》这个词牌。

按照《钦定词谱》的解释,此为中吕调(升A调)。基本相当于女中音。在众多的古词牌中,惟独沁园春有正史记载的出处。

据史料记载,权臣窦宪(就是那个把匈奴人赶去欧洲的人)仗势欺人,用很低的价格买了沁水公主的园林(据考证,沁园在河南省博爱县)。不过,当汉章帝发现了这事后,窦宪不得不把园子还给了沁水公主。

900多年后,也就是晚唐,就有民间人士写了沁园春以感慨此人间不公,由此产生了《沁园春》词牌。

这个词牌本身的要求就是表达愤慨、悲壮、抗争情怀的。毛泽东选择这个词牌是有其考虑的,就是要表达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抗争情怀。后世不少写词的人完全忘记了词牌选用的限制,不分悲喜苦乐,想用什么词牌就用什么词牌。

词的一开始,毛泽东描绘了一幅令人窒息的图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目是一片茫茫,细察是波凝水止。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毛泽东透过这表面上反动势力的得志,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那就是不屈的人民的抗争精神: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其中“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是主从结构,“山”、“原”是主,“银蛇”、“腊象”是从。其中“银蛇”为金,“腊象”为玉,因此暗含有金玉对比的艺术用心。

反动与革命,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哪个将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的回答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抗争,不但一定胜利,而且一定会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按说,上半阙几乎把话说完了,还能说什么呢?不!往古的历史是个颠倒的历史,对此毛泽东写出的下半阙不但揭露了这种颠倒,而且要宣布这颠倒的终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世界的一切美景也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往古的历史,劳动人民的胜利果实,都被小丑们篡夺了,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罕都卑微地折腰染指人民的胜利果实。“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罕,只识弯弓射大调”

毛泽东在1958年有个说明:“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们(历史人物)吗”。这表明,毛泽东那些涉及帝王的文字,正是鞭挞他们的,之所以要鞭挞,是因为他们篡夺了人民的胜利果实。只不过毛泽东手下留情,没有过分刻薄。但是,毛泽东还是着实羞辱了那些小丑,抖落了恰如其分的小丑们的短处。一个惜字准确地表达了毛泽东的鄙视,一个竟字把小丑们的无耻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表达完往古对创造历史的人民的不公遭遇的感叹后,毛泽东大声宣布: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颠倒的历史要颠倒过来,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劳动人民——从今要回归主人的地位了。在他们面前,历史捏造的一切豪杰将坍塌,将渺小得无地自容。

关于这最后一句,理解的关键是“数”字。

写词有个要求,如“数风流人物”这句式叫一字带多字格式,这样的格式要求第一个字是去声,理论上的说法叫提气。如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周邦彦的“念月榭携手”,姜夔的“正思妇无眠”,毛泽东的“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都是这种例子。

我们知道,“数”的三声是一个动词,而四声就不是这个含义了,用在诗词中就是副词了,是众多的含义。毛泽东这里的取意就是表达一个群体英雄的。毛泽东后来也明确过,是指无产阶级。

其实,搞清楚毛泽东写作这首此的背景也可以佐证毛泽东这首词咏叹的是创造历史的无产阶级,而非个人志得意满,目空一切的流露。

电视剧《东征》中的有关情节显示,毛泽东进入山西后写成此诗的。真的是这样吗?

红军东征战役打响于1936年2月20日。往积极里估计,毛泽东怎么要过三五天后进入山西。1936年2月20日,是阴历的正月28日。那么,毛泽东进入山西怎么也是阴历二月了。中国人有个说法,把二月下的雪叫桃花雪,那意思是,这是不多见的美景。其实,即便真下了桃花雪也达不到封河的地步,千里冰封,顿失滔滔就是无稽之谈。毛泽东断不会捏造眼前景象为自己写词用。这在诗词写作中叫做厚与薄的差别。眼前有什么就用什么,让一切平凡景象表达不平凡的意向,这才叫浑厚。为了作品的华丽臆造东西来帮忙,那是小儿的做法,“为觅新词强说愁”。因此,《沁园春 雪》的写作时间应该在东征之前。在春节和元宵之间是合理的时间。

这个时间毛泽东在想什么?

首先,这个时间毛泽东并非党内第一把手,大权还在周之流手里。更有张国焘这个红军总政委在闹分裂,毛泽东实际不过是重新回到了红一方面军领导的位置,他要做的也还是为党中央拓展生存空间的工作,发动东征就是他首倡的。这时的毛泽东不管是从哪方面说都不可能产生帝王思想,至少是还不能流露出帝王思想。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腐朽的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无底线地一再让步,接连签定了《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反观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普通民众,是一浪高过一浪地抗日呼声,终于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从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刚刚挣扎过来的工农红军,则义无返顾地抗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大旗,毅然决定东征,打通开赴抗日前线的通道。

1936年的春节后,正是红军干部战士准备东征的阶段,其紧张热烈不由人不心生感慨,其无畏精神不由人不肃然起敬,而红军将摧枯拉朽是必将成为现实的。这才是毛泽东写下千古绝唱《沁园春 雪》的真正源泉。

顺带说一说臧克家改动毛泽东这首词的问题。臧克家问毛泽东“原驱腊象”怎么理解。毛泽东反问,你认为该怎么理解。臧克家不但没有思考毛泽东反问的含义,反而直接拿出了自己搜肠刮肚早就准备好的货色:不如改为原驰蜡象,白色的象对银蛇也有意境。

学究们写诗词讲究对比,颜色对比是其中的一方面。但是,臧大诗人,这白色对银色怕不妥当吧?李清照说:“绿肥红瘦”,臧大诗人说:“白蛇舞,白象驰”。我记得有一个双簧,后面发声的人说:“一碟子腌白菜,一碟子腌白菜。。。。。。”,把前面表演的人气晕了。他也许不知道,这一碟子又一碟子的对比是可以入臧大诗人的大作的。

其实,腊象是有准确含义的,就是腊月里因披了冰挂的较庞大的地面突起物。毛泽东写的“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是说山要群峰舞动起来,大地要腊象行动起来。这里既没有违反自然规律,群峰真的舞起来的,腊象真的行动起来了,又表达了抗争的意愿。这里表达的是:人民要自己的好儿女奋起抗争,抗击侵略者。如臧大诗人的原驰蜡象,是说白色的象在高原上疯跑了,也太离谱了吧?何况,这和根值于人民的反抗运动有什么关系?至少,那疯跑的白象是在践踏原,而不是吸取原的力量进行抗争。
锤子 - 2014/6/9 9:51:00
读诗,解诗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思考方式。楼主方法论值和求真精神,得网友学习。
1
查看完整版本: 《沁园春 雪》之真意